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原理及其在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国华 李庆春 +1 位作者 唐小平 肖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度模型无关、能够产生对地下反射界面最佳照明及提高模拟零偏移距剖面成像质量的优势。针对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还未在国内工程地震勘探中进行广泛应用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使用一套人工合成断层模型数据及来自某高速公路段附近一条二维测线的实际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测试计算。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在工程地震勘探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表明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可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增强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模拟零偏移距剖面质量,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地震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震 数据处理 信噪比 偏移距 反射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偏移距地震反射波方法用于城市活断层探测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保金 姬继法 +4 位作者 徐朝繁 袁洪克 廖旭 白云 万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8,共8页
在简要介绍共偏移距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原理、现场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和沈阳2个城市的活断层探测实例,探讨了采用共偏移距地震反射波方法进行活断层探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对地... 在简要介绍共偏移距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原理、现场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和沈阳2个城市的活断层探测实例,探讨了采用共偏移距地震反射波方法进行活断层探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对地下构造的重现性好、探测结果可实时分析解释等特点,在第四纪覆盖层较薄、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可快速对被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距地震反射 最佳接收窗口 活断层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叠加提高叠前地震资料质量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栋 李振春 +2 位作者 孔雪 熊宇 孙小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6-80,共5页
提出利用部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提高稀疏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资料质量。通过多参数的COCRS旅行时公式计算得到部分叠加的CRS超道集,对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利于以后的常规处理如速度分析、叠前偏移等。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 提出利用部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提高稀疏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资料质量。通过多参数的COCRS旅行时公式计算得到部分叠加的CRS超道集,对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利于以后的常规处理如速度分析、叠前偏移等。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与原始地震数据相比,对经过部分CO CRS叠加处理后的叠前数据进行偏移,不仅提高了偏移剖面的信噪比,同时改善了同相轴的连续性,获得了较好的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资料 反射面元(CRS)叠加 偏移距反射面元(COCRS) 反射面元(CRS)超道集 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道集偏移速度建模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振春 姚云霞 +1 位作者 马在田 王华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共反射面 (CRS)叠加是一种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 ,仅依赖于近地表速度的地震成像方法 .其通过地震三参数的优化实现地震成像 .本文推导了基于CRS叠加得出的优化三参数与偏移速度之间的解析关系 ,提出了在CRS道集通过优化三参数实现速度估... 共反射面 (CRS)叠加是一种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 ,仅依赖于近地表速度的地震成像方法 .其通过地震三参数的优化实现地震成像 .本文推导了基于CRS叠加得出的优化三参数与偏移速度之间的解析关系 ,提出了在CRS道集通过优化三参数实现速度估计的CRS道集偏移速度建模方法 .模型试算表明 ,这种速度建模方法效率较高 ,速度分析精度取决于优化三参数的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 CRS 地震成像 叠加 道集 偏移速度建模 优化三参数 层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场的共偏移距延拓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印兴耀 刘洪 李幼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9-256,共8页
实现地震波场共偏移距剖面上不同偏移距之间的转换,对于精确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分析以及研究AVO信息等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均匀介质地震记录的微分性质出发,通过对其共反射点变化轨迹的研究,导出基于Hamilton方程... 实现地震波场共偏移距剖面上不同偏移距之间的转换,对于精确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分析以及研究AVO信息等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均匀介质地震记录的微分性质出发,通过对其共反射点变化轨迹的研究,导出基于Hamilton方程的地震波场共偏移距延拓方程,建立了新的共偏移距延拓算子,通过理论模型的计算验证了此方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像 偏移距延拓 反射点轨迹 地震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射地震偏移成像 被引量:78
6
作者 马在田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对反射地震偏移成像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探讨 ,并对各种偏移方法如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和它们之间在地质效果上的异同进行了讨论。认为 ,在当前的地面观测记录的质量条件下 ,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后... 对反射地震偏移成像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探讨 ,并对各种偏移方法如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和它们之间在地质效果上的异同进行了讨论。认为 ,在当前的地面观测记录的质量条件下 ,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后深度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 ,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 ,它们都有应用价值 ,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互相补充。今后的方向是发展和完善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偏移成像方法。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地震偏移成像 分辨率 保真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共偏移距反射法拓展地质剖面的解释深度
7
作者 何正勤 潘华 +3 位作者 胡刚 叶太兰 宋毅盛 陈文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针对核电工程选址中的能动断层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出了利用共偏移距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来拓展地质剖面解释深度的技术方法,通过物性和岩性的综合解释来提高对能动断层鉴别及其产状确定的可靠性.探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针对核电工程选址中的能动断层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出了利用共偏移距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来拓展地质剖面解释深度的技术方法,通过物性和岩性的综合解释来提高对能动断层鉴别及其产状确定的可靠性.探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地质剖面上描述的断裂破碎带在共偏移距时间剖面上反应明显,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优势互补.该技术方法可用于类似工程地质调查和第四系覆盖较薄地区的隐伏断层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偏移距 能动断层 断裂破碎带 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时间偏移和共反射面叠加技术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明忠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4期275-279,共5页
随着勘探进程的深入和天然气勘探的需要,针对深层地质目标的勘探越来越迫切、难度也越来越大。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区石炭系目的层埋藏深、资料信噪比低,且火成岩反射不规则和波场复杂,给该... 随着勘探进程的深入和天然气勘探的需要,针对深层地质目标的勘探越来越迫切、难度也越来越大。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区石炭系目的层埋藏深、资料信噪比低,且火成岩反射不规则和波场复杂,给该区资料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多域叠前去噪、视各向异性动校正等精细叠前道集处理的基础上,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和共反射面叠加技术相结合,在提高石炭系火成岩偏移归位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火成岩低信噪比反射的成像效果,使该区针对石炭系火成岩的勘探攻关获得了重要突破,奠定了该地区天然气勘探资料处理技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勘探 石炭系火成岩 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叠前时间偏移 反射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栋 李振春 +2 位作者 孙小东 蒲路 何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6,共5页
为了充分利用大炮检距信息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构造进行叠加成像,基于传统的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元(ZO CRS)叠加提出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方法。对叠加剖面的每个成像点确定叠加算子相应的5个参数是CO CRS叠加方法的关键,采... 为了充分利用大炮检距信息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构造进行叠加成像,基于传统的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元(ZO CRS)叠加提出共偏移距共反射面元(CO CRS)叠加方法。对叠加剖面的每个成像点确定叠加算子相应的5个参数是CO CRS叠加方法的关键,采用多参数分步搜索策略,在不同道集中分别搜索相关叠加参数,能够减少COCRS叠加方法的运行时间,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计算效率低的难题。模型试算结果证明基于CO CRS叠加得到的成像剖面与传统ZO CRS叠加剖面相比有着较高的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验证了搜索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面元叠加 偏移距剖面 运动学参数 多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多级优化的共反射面叠加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振春 姚云霞 +1 位作者 马在田 王华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基于 Hubral共反射面叠加的思想 ,考虑到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 ,本文提出了参数多级优化的共反射面叠加方法。这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场 ,仅需已知近地表速度和依赖于波场三参数的地震成像方法。它不仅能够改进模拟零炮检距剖面 ,提高... 基于 Hubral共反射面叠加的思想 ,考虑到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 ,本文提出了参数多级优化的共反射面叠加方法。这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场 ,仅需已知近地表速度和依赖于波场三参数的地震成像方法。它不仅能够改进模拟零炮检距剖面 ,提高深层的信噪比 ,而且可以给出用于反演速度场的地震三参数剖面。通过凹陷模型和 Marmousi模型的试算以及胜利油田实际资料的试处理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叠加方法 应用 模拟 零炮检距 信噪比 地震三参数 参数多级优化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点轨迹的Hamilton方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洪 罗明秋 +1 位作者 李幼铭 杨孔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5-694,共10页
本文采用Hamilton理论方法,研究反射地震记录域中地下同一反射点对应的反射走时随炮检距变化的特性,这在叠前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走时函数可以表示成炮点位置、检波点位置、地震波射线出射角和接收角的函数,通... 本文采用Hamilton理论方法,研究反射地震记录域中地下同一反射点对应的反射走时随炮检距变化的特性,这在叠前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走时函数可以表示成炮点位置、检波点位置、地震波射线出射角和接收角的函数,通过对共反射点走时与炮点位置变化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复杂介质中共反射点轨迹可用Hamilton正则方程描述.在线性变速介质中,走时函数可以解析给出,由此可导出该介质中共反射点轨迹的Hamilton正则方程.文中结合常速度、横向变速和线性变速介质模型,计算了地下不同反射面上各点相应的共反射点轨迹,阐明Hamilton方法的一些特点,并首次引入Hamilton理论方法描述共反射点走时随炮检距的变化特性,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点轨迹 Hamilton方法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前带地震数据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兵 徐兆涛 +4 位作者 王华忠 李辉 周巍 郑小鹏 刘少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0-597,536,共8页
山前带深度域速度建模由于采集数据的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大而困难重重。由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同相叠加作用,基于初始模型得到的共成像点道集具有比CMP道集更高的信噪比,并且共成像点道集上残存的剩余时差可以用于通过层析反演的方式来全... 山前带深度域速度建模由于采集数据的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大而困难重重。由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同相叠加作用,基于初始模型得到的共成像点道集具有比CMP道集更高的信噪比,并且共成像点道集上残存的剩余时差可以用于通过层析反演的方式来全局更新速度模型,适用于山前带深度域模型的迭代更新。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还非常适用于非水平地表下的速度估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方法研究,并且用三维SEG盐丘模型和某山前带实际数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共成像点道集的层析速度反演建模方法能够提高复杂山前带地震数据成像处理中速度模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速度反演 速度建模 山前带地震勘探 成像点道集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中心点道集偏移速度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振春 王华忠 马在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6,共7页
偏移速度分析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叠前深度偏移的质量。考虑到效果和计算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射线追踪进行速度扫描的共中心点 (CMP)道集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它适用于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不受上覆... 偏移速度分析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叠前深度偏移的质量。考虑到效果和计算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射线追踪进行速度扫描的共中心点 (CMP)道集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它适用于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不受上覆地层的复杂性、横向变速、地层倾角和炮检距大小的影响。经模型试算 ,浅、中层速度误差小于 1%~ 1.5% ,深层小于 2 %~ 3% ,反射层深度总体误差小于 2 0m ,薄互层分辨率可达半个有效地震子波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速度分析 中心点道集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弯线地震勘探采集与处理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强正阳 卢育霞 +1 位作者 陈永明 马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测线常常由于场地的限制而不能沿直线布设。而弯线地震勘探施工过程中炮检中点比较分散,影响共面元道集的叠加和最终剖面的真实性。加之浅层地震资料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择合理有效的浅层弯线采集与处理技术非... 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测线常常由于场地的限制而不能沿直线布设。而弯线地震勘探施工过程中炮检中点比较分散,影响共面元道集的叠加和最终剖面的真实性。加之浅层地震资料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择合理有效的浅层弯线采集与处理技术非常必要。本文以甘肃陇南山区新文县一中测线为例,结合弯线共中心点面元叠加的时间、空间条件,在采集和处理两个环节分析控制炮检中点分散范围的具体方法,获得了真实且高品质的地震剖面。剖面有效波的能量较好,同向轴连续清晰,各种干扰波得到了压制,说明浅层弯线地震勘探的方法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弯线技术 反射面元 炮检点分布 离散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8
15
作者 程玖兵 王华忠 +1 位作者 于富文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6-532,共7页
程玖兵 ,王华忠 ,于富文 ,马在田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5 ) :5 2 6~ 5 32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 (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 )可以在共炮道... 程玖兵 ,王华忠 ,于富文 ,马在田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1,36 (5 ) :5 2 6~ 5 32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 (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 )可以在共炮道集上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上述算法中 ,共炮道集为了兼顾各种波传播角 ,每炮偏移都要考虑相当多的边道 ,并且炮点和检波点要分别向下外推 ,因而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的深度偏移方法 ,它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成像 ,其步骤为 :1在高频假设条件下 ,把共炮检距道集波场延拓公式中的积分运算进行稳相近似 ,得到波场延拓的相移公式 ;2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 ,可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 ,进而可得到最终波场延拓值。脉冲响应测试和理论模型试算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炮检距道集 双平方根算子 稳相近似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法VSP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3
16
作者 熊高君 庄志蕾 +2 位作者 张树林 张学工 贺振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56,165,共2页
VSP处理方法反演地下结构直接、精确,是寻找复杂构造的、隐蔽的油气藏的最重要的方法系列之一。文章提出的混合波场延拓法VSP共炮记录单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就是一种VSP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方法。首先把波动方程分解为上行和下行... VSP处理方法反演地下结构直接、精确,是寻找复杂构造的、隐蔽的油气藏的最重要的方法系列之一。文章提出的混合波场延拓法VSP共炮记录单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就是一种VSP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方法。首先把波动方程分解为上行和下行单程波,把波动方程解析解法(傅氏变换法)和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相结合,提出VSP偏移的混合波场延拓法,以使波场延拓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再结合VSP的特点,在波场外推过程中,当在某深度处继续下延波场时,把从上部延拓至此的波场加上此处埋置的检波器的记录结果作为此处的波场;借鉴地面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原理,提出了可适应速度纵横向变化的、可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单程波动方程混合波场延拓VSP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纵、横向变速介质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精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垂直地震剖面 炮记录 叠前深度偏移 波动方程 混合延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反射地震成像分辨率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在田 夏凡 杨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9-32,i0020,共5页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在地震偏移成像广义空间分辨率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分辨力理论实现反动校正拉伸方法来实现高分辨率水平叠加和实现最佳分辨率地震成...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在地震偏移成像广义空间分辨率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分辨力理论实现反动校正拉伸方法来实现高分辨率水平叠加和实现最佳分辨率地震成像。文章以共中心点道集中各地震道分辨率随炮检距增大而降低为理论依据,说明动校正拉伸的形成原因,并且根据广义分辨率公式导出了非零炮检距各地震道相对于零炮检距地震道的拉伸因子。利用这个拉伸因子可将动校正后的拉伸波形校正为等价的零炮检距地震道的子波,与常规的水平叠加相比,拉伸校正后CMP道集的叠加剖面分辨率明显提高。文章从偏移成像分辨率理论出发提出了根据反射波的地质参数选取偏移孔径的条件,并通过数值试算证明了实现高分辨率最佳成像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地震分辨率 动校正 中心点叠加 偏移成象 偏移距 成像分辨率 反射地震 拉伸方法 零炮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方程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小兵 贺振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54,84,共8页
共炮记录叠前偏移对输入的速度非常敏感,要求偏移中所使用的延拓公式能较为精确地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因此,本文在推导共炮记录偏移公式时,特别把相位移加有限差分混合法引入,使整个延拓过程既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同时也能... 共炮记录叠前偏移对输入的速度非常敏感,要求偏移中所使用的延拓公式能较为精确地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因此,本文在推导共炮记录偏移公式时,特别把相位移加有限差分混合法引入,使整个延拓过程既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同时也能够得到陡倾地层的精确归位,从而较好地实现共炮记录叠前偏移。正因为共炮记录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非常敏感,故本文提出的方法又可用作速度分析。任何形式的叠前偏移都需大量机时,特别是对于迭代的叠前偏移速度分析,计算量更大,为此,本文针对混合法共炮记录偏移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讨论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首先针对在频率、波数域中运算的相移法,引入F-K滤波,在波场延拓中,仅就有关的频率、波数进行运算,大大地减少了计算次数.同时又通过滤波提高了偏移的精度;然后针对整个混合法在频率域中的运算,讨论了减少频率循环次数来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最后,作为一个特例,把共炮记录叠前偏移稍作简化,得到精确、高效的叠后混合偏移方法。总之,本文提出的基于共炮记录的算法不仅成为较为精确的、高效实用的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方法,而且还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用于偏移速度的分析之中。数值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各种方法达到了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记录 叠前深度偏移 声波方程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波在提取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鹏远 孙建国 卢秀丽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利用Gardner's经验关系式对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进行了简化,给出了一个描述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统一近似公式。4个不同的含油气砂岩模型的定量计算表明,该统一近似公式不受岩性弱反差条件的限制,入射角... 利用Gardner's经验关系式对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进行了简化,给出了一个描述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统一近似公式。4个不同的含油气砂岩模型的定量计算表明,该统一近似公式不受岩性弱反差条件的限制,入射角在30°以内能够准确地反映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的近似关系,而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形式的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因此,利用该关系式可以由P-SV波直接构建SS波零偏移距剖面,而且可以实现SS波阻抗的定量反演和多波AVO分析,还可以通过SS波资料提取P-SV波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V波 SS波 偏移距反射 砂岩 入射角 反射系数 波阻抗 地震资料 地震勘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反射地震非常规方法野外施工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者江 何樵登 +2 位作者 田钢 曾昭发 薛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6-800,共5页
工程反射地震常规的多次覆盖系统、排列和炮点的同时滚动,导致了施工效率的低下。为解决这个问题,从共反射点原理出发,详细探讨了非常规的移动炮点的多次覆盖观测方法,并与常规的多次覆盖观测方法进行了对比。认为这种方法在提高野外施... 工程反射地震常规的多次覆盖系统、排列和炮点的同时滚动,导致了施工效率的低下。为解决这个问题,从共反射点原理出发,详细探讨了非常规的移动炮点的多次覆盖观测方法,并与常规的多次覆盖观测方法进行了对比。认为这种方法在提高野外施工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和速度分析的精度,并且可兼顾折射法和多道面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移动炮点野外观测系统 传统野外观测系统 反射 覆盖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