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兰州话简论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刘伶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06-121,共16页
-
文摘
兰州是甘肃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一座消费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城市。市区面积由原来的方园不足二十里扩大到东起东岗,西至河口,南至阿干,北连白银纵横百里的范围(不包括皋兰、榆中、永登三县),人口总数也由解放初期的二十余万增加到百万以上,交通四通八达,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也是今天“天兰”、“兰新”、“兰青”、“包兰”铁路的枢纽,是全省公路交通的总站。世居兰州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秦陇语支”与“秦语”(今西安一带)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
-
关键词
兰州话
普通话语音
声韵母
普通话声母
老年人
兰州方言
词汇
读音
青少年
出现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李炜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21-128,共8页
-
文摘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sub>1</sub>+给+N<sub>2</sub>+V+给+N<sub>3</sub>。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sub>1</sub> 他给<sub>2</sub> 给<sub>3</sub>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sub>1</sub>”“给<sub>2</sub>”“给<sub>3</sub>”。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sub>1</sub> N<sub>1</sub>+V+给+N<sub>2</sub>+N<sub>3</sub> (我送给他一本书) S<sub>2</sub> N<sub>1</sub>+V+N<sub>3</sub>+给+N<sub>2</sub> (我送一本书给他) S<sub>3</sub> N<sub>1</sub>+给+N<sub>2</sub>+V+N<sub>3</sub> (我给他写一封信) S<sub>4</sub> N<sub>1</sub>+V+N<sub>2</sub>+N<sub>3</sub>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sub>1</sub> 给<sub>2</sub> 给<sub>3</sub>:给<sub>1</sub>出现在S<sub>3</sub>里,给<sub>2</sub>出现在S<sub>4</sub>里,给<sub>3</sub>出现在S<sub>1</sub>和S<sub>2</sub>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
关键词
普通话
兰州话
动词
句式
出现在
兰州方言
句子
表达
介词
语法意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兰州方言研究概述
被引量:8
- 3
-
-
作者
张淑敏
-
机构
甘肃省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71-74,共4页
-
文摘
兰州方言研究概述张淑敏兰州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有关兰州一带方言的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末年扬雄所著《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中六处提到了“秦陇”、“陇冀”(晋人郭注:“冀县今在天水”)一带的方言词语:“叟、艾,长老也,……周晋秦陇谓之...
-
关键词
方言研究
兰州话
北方方言
西汉末年
方言词语
秦晋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舌尖后音在兰州方言中的分化
被引量:3
- 4
-
-
作者
张文轩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92-96,共5页
-
文摘
(一)从把“梳子”念作“麸子”谈起“梳子”和“麸子”这两个词在普通话中语音泾渭分明,但在兰州话中却是地地道道的同音词,因为兰州方言中“梳”的声母同“麸”的一样,是唇齿音“f”,而不是舌尖后音“sh”。兰州人学说普通话,有的念对了,把梳子念成了 shū子;有的搞混了,把梳子依然念成了 fū子,把麸子反倒念成了 shū子;也有的同志矫枉过了正。
-
关键词
兰州话
兰州方言
普通话
舌尖后音
声母
合口呼
同音字
送气音
韵母
音节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兰州方言里的“上”与“下”
被引量:2
- 5
-
-
作者
何天祥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19-123,共5页
-
文摘
“上”和“下”两个字是汉语里的基本词,使用得较广。既可以作动词,表示上下方向的动作,也可以当副词、形容词等词类使用,表示状态、位置和次序。譬如: 我上山去。他上学去。山上有个庙。把帽子戴上。他的文章登在上一期上。你要下乡去吗?山下有眼泉。请脱下帽子。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了你们。他的事迹下星期三见报。兰州方言里,“上”与“下”两个字,他用得更加普遍,发音上也有其特异的地方,用法上还有许多细微别致之处。
-
关键词
兰州方言
及物动词
兰州话
发音
普通话
动作
形容词
词类
用法
固定词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兰州方言与英语语音比较浅析
被引量:1
- 6
-
-
作者
申文安
-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11-117,共7页
-
文摘
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它首先是以声音的表达开始的,并将永远以声音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一整套语音系统,从语音结构上看,我们是找不到两种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兰州方言与英语就是这样,他们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在词汇上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正如有些人认为的兰州方言很“土”,而英语却属“洋文”。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这两种语言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兰州人学不好英语。
-
关键词
兰州方言
兰州人
英语语音
语音系统
学习英语
兰州话
双元音
音素
语音比较
发音方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