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中有画: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略论《楞严经》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3,共6页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出位之思”。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其实是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诗中有画 六根互用 出位之思 楞严经 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鼻观”与两宋以来的咏物诗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小荣 李苇杭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7,共11页
两宋以降,随着《楞严经》在僧俗间特别是士大夫之间的盛行,其六根互用的义理,渐次渗透到咏物诗词的创作中,并形成了"鼻观"说。从咏物对象言,鼻观对象往往称为禅友,而且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者专门指佛化植物薝卜,广义者泛指... 两宋以降,随着《楞严经》在僧俗间特别是士大夫之间的盛行,其六根互用的义理,渐次渗透到咏物诗词的创作中,并形成了"鼻观"说。从咏物对象言,鼻观对象往往称为禅友,而且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者专门指佛化植物薝卜,广义者泛指任何香物,但主体还是以植物花卉为主。从咏物模式言,作者主要是在营造禅思语境的前提下,对情、理、趣有所选择,进而形成三种基本形态,即抒情指向型、禅理指向型和禅趣指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观 六根互用 禅友 咏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心妙悟感而遂通——读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
3
作者 朱志荣 许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0-301,共2页
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耗费十余年的心血,对艺术通感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心统五觉,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 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耗费十余年的心血,对艺术通感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心统五觉,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看法,并将之区分为"感觉挪移"、"表象叠加"、"意象互通"三种类型,对通感进行了心理结构分析。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通感思想资源和艺术实践,在中西融通、综合比较中建构了中国特色的艺术通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根互用 感觉挪移 表象叠加 意象互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画融通:宋代题画诗的声景书写——以《声画集》所收宋代题画诗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春萌 朱万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162,共8页
宋代题画诗的声景书写,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诗画融通”观念与“六根互用”思想在诗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从“无形画”到“无声诗”,宋人自觉地将“声音”媒介纳入诗画融通理论的探讨,“声画”之说逐渐植入赏画评诗的文化语境与知识背景... 宋代题画诗的声景书写,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诗画融通”观念与“六根互用”思想在诗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从“无形画”到“无声诗”,宋人自觉地将“声音”媒介纳入诗画融通理论的探讨,“声画”之说逐渐植入赏画评诗的文化语境与知识背景。视听联觉在“六根互用”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宋人自觉追求的审美实践,在题画诗中建构了多姿多彩、众声合鸣的复调声景,体现出宋人在媒介认知与审美观念上的突破与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声画集 无声诗 无形画 六根互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楞严经》心境论与宋代文艺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曹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5,共8页
宋代以来,随着士大夫佛学的兴盛,士僧交流加强,一批重要的如来藏理论典籍如《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等开始在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大乘佛教的"真如心"思想也为他们所熟知并融入个人信仰和文艺创作中。其中,《楞严经... 宋代以来,随着士大夫佛学的兴盛,士僧交流加强,一批重要的如来藏理论典籍如《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等开始在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大乘佛教的"真如心"思想也为他们所熟知并融入个人信仰和文艺创作中。其中,《楞严经》对心与境的阐发尤其值得关注,主要体现在"六根""转物"与"真心"间关系的探讨上,这些阐发连同该经最终宣扬的"真心"圆融之境,对宋及以后的文艺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六根互用 “转物” 诗画融通 主体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