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还是“私民”?——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大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班建武 檀传宝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5,共10页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在公民德性的结构方面,则表现出经济德性优于政治德性和社会德性;而在公民德性的行动层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中学生公民德性特点,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不足是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德性 现代化 公民 私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感与公民德性的培育 被引量:2
2
作者 程红艳 孙永敏 卢丽洁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6期33-38,共6页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感 公民德性 社会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德性与法治转型 被引量:6
3
作者 史彤彪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92,共10页
公民德性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德性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 公民德性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德性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完成法治的正当性供给,需要发挥并培育公民德性。目前,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存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提供更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德性 法治转型 法治观念 公共讨论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德育转型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基点:养成公民德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爱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23,共4页
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文章认为,高校德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其终极目标问题,它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养成公民意识、提... 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文章认为,高校德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其终极目标问题,它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养成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及能力等公民德性应成为21世纪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取向与价值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育转型 目标指向 养成公民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与公民德性的重申 被引量:3
5
作者 周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47,共8页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创造性、展示性、沟通性三种价值取向,包含前提、过程与结果这三大功能构成,而自主、自制、理性、协商、信任、负责与宽容这些公民德性则贯穿于行动的三大功能构成始终。汉娜·阿伦特的...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创造性、展示性、沟通性三种价值取向,包含前提、过程与结果这三大功能构成,而自主、自制、理性、协商、信任、负责与宽容这些公民德性则贯穿于行动的三大功能构成始终。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极力强调公民德性对治疗现代社会弊病的重大意义,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行动”理论 公民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生公民德性及其培育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韩传信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在我国不断推进公民社会进程中,培养高职生完整的公民德性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和旨归。其培育途径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文化、专业实习、课堂生活来进行。
关键词 高职生 公民德性 教育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执政伦理与公民德性化育
7
作者 高振岗 晁博红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0-61,共2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而要使它成为公民自觉接受和遵从的价值观,更需要培育。通过宣传、引导和公民的道德实践体认,让公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它产生一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
关键词 治国 执政伦理 公民德性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近代公民德性观的演进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4-139,共6页
公民德性问题已经成为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公民德性学说的阐释,认为这三种学说构成了西方近代以来公民德性观演进的主要环节;透视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典型地展示公... 公民德性问题已经成为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公民德性学说的阐释,认为这三种学说构成了西方近代以来公民德性观演进的主要环节;透视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典型地展示公民德性学说的丰富性及其内在张力,并为重建公民德性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德性 基督教 商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克维尔论民主时代的公民德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在公民德性问题上,托克维尔与之前的思想家颇为不同,他不再看重德性之美,而是因应民主时代的人们对于利益的诉求,强调德性的功用。在托克维尔那里,"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是理解公民德性的起点,这一原则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的时... 在公民德性问题上,托克维尔与之前的思想家颇为不同,他不再看重德性之美,而是因应民主时代的人们对于利益的诉求,强调德性的功用。在托克维尔那里,"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是理解公民德性的起点,这一原则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的时代弊病。但是,对"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的践行本身并不就是公民德性,而只是达致公民德性的途径。因为公民德性依然是一种情感,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情感由对"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的践行经过长久坚持转化而来,是一种习惯性的、本能式的热爱。在此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与情感、对个人利益的肯认与对超越性的期待之间复杂的纠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克维尔 公民德性 “正确理解的利益”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人”与“好公民”:一个政治伦理难题的亚里士多德解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8,共9页
对于好人与好公民能否兼得这个千古政治伦理难题,亚里士多德的解答具有典范意义。他认为,在最理想、最优秀的政体中,好公民与好人都具有同样完满的德性。现实中的公民很难都成为好人,但至少可能成为一个对城邦的美好生活有所贡献的好公... 对于好人与好公民能否兼得这个千古政治伦理难题,亚里士多德的解答具有典范意义。他认为,在最理想、最优秀的政体中,好公民与好人都具有同样完满的德性。现实中的公民很难都成为好人,但至少可能成为一个对城邦的美好生活有所贡献的好公民。然而,在现代政治实践中,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德性很有可能变异为绝对主义政权中的臣民服从德性。这种德性要求政治共同体成员对国家权力表示绝对的认同与服从。变异的古典公民德性理论与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诉求是相悖的,使得好公民与好人出现悖谬。有必要在现代道德底线意义上重申好人的德性,从而使人们对绝对的国家权力保持怀疑和警惕,避免陷入失去道德信仰的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人 公民 亚里士多 公民德性 臣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德性语言的共和主义阐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寅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6,153-154,共7页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qu...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命运"语言的探索,提出马基雅维利为公民共和主义带来了语言范式的革命。考察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三层含义:公民德性的普遍化、德性的政治化和德性的军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德性 命运 的政治化 的军事化 语言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公民政治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12
作者 李婉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5,共10页
政治德性是公民成为一个“好公民”的重要内在维度,对于构建和谐的公民与国家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历史上,自轴心时代开始公民政治德性问题就备受思想家重视,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西方公民政治德性思想大致经历了古... 政治德性是公民成为一个“好公民”的重要内在维度,对于构建和谐的公民与国家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历史上,自轴心时代开始公民政治德性问题就备受思想家重视,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西方公民政治德性思想大致经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将政治的德性视为最高德性的公民美德思想,到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推动公民参与的公民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再到现代秩序中对于正义、自由、平等的热切期盼并强调个人权利保障的演进过程。西方公民政治德性思想对于培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公民具有多方面启示意义:要始终高度重视公民政治德性的培育和提升,注重作为公民政治德性基础的好人德性和好公民德性的养成,正确处理公民政治德性培育与公民政治权利保障的关系,营造个人自觉修养政治德性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政治 公民 个人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和谐与中国青少年的复合公民身份认同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一禾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9-42,共4页
目前中国城市的外来青少年与本地孩子同城不同校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种城乡青少年的身份差异妨碍了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成长。现代城市文明应该体现乡村文明的精华并兼容和提升乡村文明,城乡青少年之间的融合互助将更持久深远地... 目前中国城市的外来青少年与本地孩子同城不同校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种城乡青少年的身份差异妨碍了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成长。现代城市文明应该体现乡村文明的精华并兼容和提升乡村文明,城乡青少年之间的融合互助将更持久深远地决定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帮助当代中国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体认他们的复合公民身份和复合公民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差异 城市文明 公民身份 公民德性 社会和谐 中国城市 青少年 身份认同 复合 乡村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价值分歧与论争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晓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86-190,共5页
复兴于20世纪后期的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交织着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歧与论争。以批判个体权利至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为起点,新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极力挖掘自由正义规则之外的公民德性的现代价值,主张复兴... 复兴于20世纪后期的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交织着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歧与论争。以批判个体权利至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为起点,新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极力挖掘自由正义规则之外的公民德性的现代价值,主张复兴公民责任与义务,倡导公民直接参与公共生活,主张基于社群认同的共同善优先于个体权利,主张培育公民美德,试图构建积极的公民身份理论。三者的争论加大了公民身份理论的内部张力,助推了当下西方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社群主义 个体权利 公民参与 共同善 公民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的扩展与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从话语的视角看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铁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共11页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入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语 公共生活 公民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贵谎言”中的教育真相
16
作者 李长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7,共8页
古典教育哲学的范本《理想国》虽为学术界反复解读,但大都认为柏拉图提出的金、银、铜铁的三类人的划分以及相应的教育,蕴涵着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但这样的解读遗忘了柏拉图是以"高贵谎言"的形式叙说这样的划分和教育的,&qu... 古典教育哲学的范本《理想国》虽为学术界反复解读,但大都认为柏拉图提出的金、银、铜铁的三类人的划分以及相应的教育,蕴涵着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但这样的解读遗忘了柏拉图是以"高贵谎言"的形式叙说这样的划分和教育的,"谎言"的背后才是教育的"真相"。进而言之,柏拉图只是叙说了一种高贵的教育理想,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他也无意去求得实现。倘若将之实现于教育现实,那将会把教育秩序与教育哲学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高贵谎言 公民德性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共和主义“共同善”理念的转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丹 龚廷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7-122,共6页
苏尔马斯(Sulmasy)归纳的四类共同善,预设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善之间的僵硬区隔,无法揭示共同善的动态化生成过程。合计性共同善,只承认个人利益,否认共同体价值的真实性。超越性共同善,尊奉团体利益或国家利益至上,表征了权力结构对个人... 苏尔马斯(Sulmasy)归纳的四类共同善,预设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善之间的僵硬区隔,无法揭示共同善的动态化生成过程。合计性共同善,只承认个人利益,否认共同体价值的真实性。超越性共同善,尊奉团体利益或国家利益至上,表征了权力结构对个人利益的压制。共享性共同善,立足于社会生活的连带性,强调政治整合对于实现个人利益的独特功用。整体性共同善,聚焦于公民的价值实现,揭示了公共生活对个人实现乃至自我认同的不可替代性。新共和主义着眼于共同善的产生过程,阐发了一种"商谈论共同善"。"商谈论共同善"的公民基础和政治后果,均遭到质疑。不过,这一域外民主经验,对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善 新共和主义 审议民主 公民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共2页
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说法、新理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说法、新理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继而提出两个"必须认识到":"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不平衡 代表大会 物质文化 现代化强国 公民德性 理论命题 历史过程 社会公平 国际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