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作生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让公众直接生产”何以可能?——以成都市街头艺术表演项目为例
1
作者 陈朝兵 刘翰林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2,共14页
公众直接生产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因其内在不足难以在实践中广泛实施。协作生产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可能路径,却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公共服务生产和协作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协作生产的“角色... 公众直接生产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因其内在不足难以在实践中广泛实施。协作生产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可能路径,却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公共服务生产和协作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协作生产的“角色分工—驱动因素—过程机制”分析框架,继而以成都市街头艺术表演项目为个案,阐释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让公众直接生产”的发生逻辑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让公众直接生产”的协作生产中,公众在“台前”扮演直接生产者和服务接受者角色,政府、市场和社会则在“幕后”扮演辅助生产者角色,且政府同时扮演领导统筹者角色。公众的需求导向、政府的任务导向、市场的逐利导向和社会的发展导向构成了协作生产的驱动因素。协作生产的过程机制包括作为起始条件的信任机制,作为运行调节的竞争机制、反馈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以及作为约束保障的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协作生产的解释视角不仅拓展和补充了公共服务生产理论,而且为地方政府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服务生产 协作生产 直接生产 辅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差异化:城市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斌 张贵生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日益成为中国政府的执政目标,而城市发展惯性、政府规划、资本选择偏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居民自身多元需求等众多要素正在导致中国城市空间多元分化。总体上,以财政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日益成为中国政府的执政目标,而城市发展惯性、政府规划、资本选择偏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居民自身多元需求等众多要素正在导致中国城市空间多元分化。总体上,以财政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社区事务等方面的支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左右公共服务获得感高低的重要变量。然而,公共服务获得感日益以居住社区为基准,研究数据显示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分布曲线基本与居民的获得感大体一致。不过,市场价值等级高的社区,其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反而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人,其公共服务获得感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 公共服务生产能力 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 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民接触对公务员合作生产态度的影响机制——公务员对公民信任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丽丽 马亮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3,196,共20页
公务员和公民的接触(政民接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务员的合作生产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议题。论文基于接触假说和政治信任理论,构建了政民接触与公务员合作生产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406名市直机关公务员的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 公务员和公民的接触(政民接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务员的合作生产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议题。论文基于接触假说和政治信任理论,构建了政民接触与公务员合作生产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406名市直机关公务员的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民接触正向影响公务员合作生产态度,而公务员对公民的信任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同时,研究认为,公务员和公民之间的接触越频繁,越有助于增进公务员对公民的信任,这一研究结果有别于“接触性不信任”假设。聚焦公务员群体的研究既丰富了公共服务合作生产的研究视角,也拓展了接触理论的应用领域,为未来培育积极的合作生产态度、促进政民互动、深化政民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民接触 公务员对公民信任 合作生产态度 公共服务合作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转型:以“有形之手”促进科学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武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安全和加快工业化及突破"贫困陷阱"等因素,中国建立起能够贯彻赶超战略的高积累体制,此时财政的主要功能是将分散的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用于建设,这个时期的财政也可以称作"生产建设型财政&qu...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安全和加快工业化及突破"贫困陷阱"等因素,中国建立起能够贯彻赶超战略的高积累体制,此时财政的主要功能是将分散的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用于建设,这个时期的财政也可以称作"生产建设型财政",它保障了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1978年至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政府和资本共同主导发展的特点,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的目标,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以后,财政转型加快步伐。由于工业化中期的投资需求、就业压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使得财政转型并不尽如人意。2008年以来持续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内收入差距过大的压力等使得财政转型所提供的扩大内需、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未来财政转型的速度必将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型财政:公共服务型财政 财政转型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