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可及性:组固定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解垩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计算了多维贫困、贫困发生率及贫困脆弱性,多维贫困由健康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条件贫困三个维度构成,以多维贫困作为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代理指标。并结合分组固定效应模型与二阶段最小二乘方法,对由地方... 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计算了多维贫困、贫困发生率及贫困脆弱性,多维贫困由健康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条件贫困三个维度构成,以多维贫困作为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代理指标。并结合分组固定效应模型与二阶段最小二乘方法,对由地方政府自主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值表示的财政分权影响公共服务供给及贫困进行省际层面平衡面板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提高了公共服务可及性,但财政分权对贫困发生率及贫困脆弱性影响微弱;财政分权降低了多维贫困中的生活条件贫困,并没有使多维贫困中的教育及健康维度贫困下降;财政分权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对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没有显著影响,财政分权与多维贫困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公共服务可及性 多维贫困 贫困脆弱性 组固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徐俊杰 陈一飞 +1 位作者 钱文豪 王洪卫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9,共14页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效削弱房租负担对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且削弱的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据此,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住房租金,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将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租负担 农村转移劳动力 长期居留意愿 公共服务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开志 高正斌 +1 位作者 张莉娜 成前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133,共22页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可及性 主观社会融入感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 IV-probit P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与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感知: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欣亮 邢誉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目标,从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入手,使用多期CSS微观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并对比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感知效应,得出:①当且仅当数字治理能力跨越一定门槛时,才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在数字治理能力较弱... 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目标,从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入手,使用多期CSS微观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并对比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感知效应,得出:①当且仅当数字治理能力跨越一定门槛时,才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在数字治理能力较弱时,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不升反降;②数字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间的“V”型关系源于公众参与的渠道效应,较弱的数字治理能力会挤出公众参与,从而阻滞均衡感知水平提升;③随着政府治理数字化向纵深转型,扩大数字服务事项覆盖度成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的重要手段,但完善政务数字平台等基础设施的作用逐渐减弱;④数字鸿沟仍是数字治理感知均衡价值显现的约束条件,数字素养较低的老龄与低学历群体均衡感知提升困难;⑤“因地制宜”加速政府数字治理转型仍是解决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关键,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提振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并改善制度环境,能够增强数字治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感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精准治理 公共服务均衡性 数字协同治理 公共服务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