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式表演和公共情感——《礼记·月令》与中国早期的感物经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闫月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2,共13页
在月令图式中,四时物候的更迭是一个程序,诸多文本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结构。从四季兴替的自然时间到仪式表演,显示出月令图式影响到社会行为。从祭祀仪式的意义看,感物的发生逻辑在于天时引发阴阳二气之动,促成自然物变,引发人心之感,形... 在月令图式中,四时物候的更迭是一个程序,诸多文本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结构。从四季兴替的自然时间到仪式表演,显示出月令图式影响到社会行为。从祭祀仪式的意义看,感物的发生逻辑在于天时引发阴阳二气之动,促成自然物变,引发人心之感,形成感通互动的境域。在此一语境中,祭祀物色与所处季节直接相关,祭物参与仪式展演,成为意义的生成方式。月令图式是祭祀仪式的根据,这一图式展现出物候、农事和政令的协调。因而,感物与礼制场景直接相关,感物应物候之变,感人循礼制之限。在早期文本中,物不仅是外物,更是祭祀之物;情不仅是私人情感,也是公共情感。通过情实现群体的共鸣,是仪式表演的抒情策略,它最终指向家庭、族群和社会,在更高层面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因此,在礼制背景中,所谓中国文学抒情性,其早期形态并非指向个人情感,而是指向公共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月令 仪式 礼乐 公共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的公共情感:网生代青年的赛博悼念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昕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1,共11页
随着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并在人们面对生死的经历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种形式的赛博悼念也相继出现。从近年来颇具争议性的现象出发,研究发现:赛博悼念呈现出日常化、社交化、轻量化等特征,情感空间充满张力与不确定性,出现情感转移... 随着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并在人们面对生死的经历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种形式的赛博悼念也相继出现。从近年来颇具争议性的现象出发,研究发现:赛博悼念呈现出日常化、社交化、轻量化等特征,情感空间充满张力与不确定性,出现情感转移、情感贬值、情感冲突等系列问题,弱化了空间中的情感共振;伴随评论发酵,延展性情感空间具备部分公共议事空间的功能,让参与者将目光投向文化规范、制度保障等社会问题;同时诱发人肉搜索、阵营分化、网络互撕等带有“饭圈”逻辑的行为。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对公共意义的理解与网络文化深度交织;缺失情感维度、娱乐精神的公共话语难以承载富有活力的线上交流。这种语境下形成的公共情感短暂、不稳定且可被利用,但同时折射出娱乐表象之下,青年超越理性维度促发公共讨论的潜力,以及在参与式文化中,情绪能量和激情正义对公共参与的启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悼念 网生代青年 公共情感 延展性情感空间 饭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情感特征压缩与融合的轻量级图文情感分析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甘臣权 付祥 +1 位作者 冯庆东 祝清意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9-1110,共12页
由于图文结合更能反映用户的态度和立场,图文情感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图文情感分析方法无法有效地提取融合图文信息,致使模型性能低、参数量大、不易部署.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情感特征压缩与融合的轻量级图文情感分析... 由于图文结合更能反映用户的态度和立场,图文情感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图文情感分析方法无法有效地提取融合图文信息,致使模型性能低、参数量大、不易部署.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情感特征压缩与融合的轻量级图文情感分析模型.该模型结合卷积层和全连接层设计的图文特征压缩模块在提取图文特征的同时也进行了压缩,降低了特征维度.此外,提出了一种基于门控机制的公共情感特征融合模块,将图文特征映射到相同的情感空间,消除了图文特征间的异构性,通过提取、融合图像和文本的公共情感特征,减少了冗余信息.在Twitter,Flickr,Getty Images这3个基线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比早期模型更有效地提取融合了图文情感信息;和最新模型相比,所提模型大大减少了模型参数并具有更优越的性能,更易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文情感分析 公共情感特征 特征压缩 特征融合 轻量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层情感图像检索模型(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上飞 王煦法 +1 位作者 WANG Shang-fei WANG Xu-fa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2074-2079,共6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情感信息处理已成为21世纪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借鉴认知心理学、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层情感图像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借鉴心理学中的“维量”思想,建立情感空间;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情感信息处理已成为21世纪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借鉴认知心理学、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层情感图像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借鉴心理学中的“维量”思想,建立情感空间;同时,抽取图像中较容易引起情感变化的特征作为图像的视觉特征,建立图像的特征空间;另外,本文还提出了情感注释的思想,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建立图像的低层特征空间到用户的高层情感空间之间的映射,自动注释用户未曾评估的图像,实现了图像情感注释,在情感空间进行公共情感检索,快速获得用户情感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视化交互式遗传算法实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情感检索,该模型应用于风景和服装图像的情感检索,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情感图像检索 公共情感 个性化情感 图像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共情叙事的情感影响及其风险预判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相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39,I0004,共9页
由社会情感事实或情感资源构成的社会情感场,是在线共情叙事面对的主观现实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政治情感、由结构分化催生的社会阶层失衡感、以家国共生为特征的整体主义情感,是当前社会情感场中最突出的情感事实类型,也是诉求主... 由社会情感事实或情感资源构成的社会情感场,是在线共情叙事面对的主观现实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政治情感、由结构分化催生的社会阶层失衡感、以家国共生为特征的整体主义情感,是当前社会情感场中最突出的情感事实类型,也是诉求主体在线共情叙事经常征用的情感资源。在线共情叙事作为诉求主体通过互联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社会情感动员行动,在促进网络公共舆论生成的同时,还能启蒙网民形成集体同情、共同致敬、公共谴责等网络公共情感,但在此过程中亦会滋生超出诉求主体预期的负面情感。对此,特定主体应重点从消弭隐患上进行情感风险预判,即警惕在线情感暴力、谨防情感消费主义、力避情感表达“嗜新症”等,以此促进社会情感场发生正向性结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共情叙事 社会情感 情感影响 网络公共情感 情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景萍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5-160,共6页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受到社会的鼓励;其三,在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克服“强理性弱情感论”与“弱理性强情感论”各自的片面性,看到理性与情感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的个人自主性与社会受动性 情感的私人运用与公共运用 理性与情感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情感劳动 被引量:4
7
作者 甘晓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39-42,共4页
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情感劳动,指向对感性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的、获得教学意义和构建真实自我之间达成一致,需要借助“情感”的表演、防御和聚焦来完成“教师角色”与“角色的教师”的统一,改造因循守旧的教学惯习和焦虑... 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情感劳动,指向对感性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的、获得教学意义和构建真实自我之间达成一致,需要借助“情感”的表演、防御和聚焦来完成“教师角色”与“角色的教师”的统一,改造因循守旧的教学惯习和焦虑状态投放,具备对个体形象自尊、自信的自觉营造,防止教学表演中的“伪情感”和“伪互动”。由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层面教学促成“真情感”和“真互动”的出现,弱化“情境性保护”、还原真实的课堂,重建直达教育本义的公开课逻辑,回归公开课的朴实之规和公信、公正、公众的公共性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公开课 情感劳动 教学表演 场域聚焦 公共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羞辱文化的发生机制与社会根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佳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羞辱的本质在于贬低他人,网络羞辱文化不仅对特定个体和群体造成了羞辱性伤害,而且使整个网络社会都弥漫在羞辱性情感氛围之中。网络羞辱文化的形成,虽然与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有关,但主要还是源自于网络狂欢及其特性:网络社会的透明性使... 羞辱的本质在于贬低他人,网络羞辱文化不仅对特定个体和群体造成了羞辱性伤害,而且使整个网络社会都弥漫在羞辱性情感氛围之中。网络羞辱文化的形成,虽然与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有关,但主要还是源自于网络狂欢及其特性:网络社会的透明性使最易于被羞辱的隐私得到极大传播,网络社会的陌生性使人们在网络社交中缺乏积极情感、充满刻板偏见,网络社会的商业化和观众的偷窥欲则使"羞辱景观"的制造得以可能。为了消除网络羞辱文化之害,既需要反思和清理传统文化之弊,更需要提升权利意识和加强法治保障,而其根本则在于重建网络社会的公共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羞辱文化 公共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