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之镜、共情之桥与行动之锤:传媒艺术介入气候传播的公共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河 程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将传媒艺术融入气候传播是社会思潮与主流话语合力驱动的公共实践。艺术创作者通过具象化再现、沉浸式互动、参与式解决的艺术表达策略,推动传媒艺术成为气候变化的证据、化身气候关联的中介、提供气候行动的指南,让公众相信气候危机真... 将传媒艺术融入气候传播是社会思潮与主流话语合力驱动的公共实践。艺术创作者通过具象化再现、沉浸式互动、参与式解决的艺术表达策略,推动传媒艺术成为气候变化的证据、化身气候关联的中介、提供气候行动的指南,让公众相信气候危机真实存在、与之有关并付诸行动。相关主体可结合新技术融入具象的美学语言、具身的情动叙事、积极的共治景观这三类分别作用于物理空间、观念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传媒艺术,以系统地增益气候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传播 传媒艺术 表现策略 公共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遮蔽·澄明: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的三重审视
2
作者 王晓丽 卢鉴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45,共9页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三重遮蔽。面向新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乡村教师应立足自身职业角色本位,通过乡村学校乡土文化责任的唤醒、乡村教师核心责任的厘清、政策领域修法立规的完善,为乡村教师个体的公共生活实践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生活实践 职业角色 乡土文化责任 乡村教师核心责任 修法立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的公共外交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孔建勋 郝栋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开展立体式公共外交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高质量发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中资企业作为立体式公共外交体系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承担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外交理论中... 开展立体式公共外交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高质量发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中资企业作为立体式公共外交体系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承担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外交理论中,企业公共外交指以跨国企业为主体开展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东道国民众对该企业母国国家形象认知的一系列活动。文章依据“海外中国企业和员工”调查数据库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4个地区的企业数据,构建“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公共外交实践的评估指标,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属地化管理、政治公关和媒体宣传等,并对企业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公共外交实践总体势头向好,但存在不足,包括社会责任履行不善、属地化程度较低、与在野政治力量接触少、缺乏媒体宣传等。鉴于此,文章认为应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形式、鼓励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专门化部门、提升人员属地化水平、建立成熟的属地化经营战略、适当开展与在野政治力量的接触、扩大媒体宣传等方面完善中资企业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资企业 公共外交实践 属地化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价值、困境与策略 被引量:6
4
作者 孙静晶 汪鲁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3-17,共5页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具有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面向的区域性、建设任务的明确性、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建设资源的共享性等特征。其是落实国家有关战略要求的体现,是改革探索深入推进与转型发展的产物,能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效...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具有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面向的区域性、建设任务的明确性、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建设资源的共享性等特征。其是落实国家有关战略要求的体现,是改革探索深入推进与转型发展的产物,能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有效载体,可以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引企入校、企业培训中心转型、优化政府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方式来开展建设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实践中心建设面临职业院校积极主动但能力不足、企业有需求但动力不足、政府有责任但定位不清的困境。未来,实践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主体的责权利、完善多主体的多维推动机制和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型区域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学校实践中心 公共实践中心 企业实践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晓晖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60-62,共3页
网络突破了以往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 ,极大地推动了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网络为公关人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体 ,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多对多”的网上传播模式有利于组织实现双向对称传播 ,... 网络突破了以往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 ,极大地推动了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网络为公关人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体 ,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多对多”的网上传播模式有利于组织实现双向对称传播 ,“关系管理”被日益提上日程 ;网络传播中信息接收者推动传播 ,从而使得信息的“质”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量” ,要求公关人员更多地关注信息的质量而非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公共关系实践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实践的逻辑与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的意义结构——现实个人的自主活动与马克思社群共同体的理想 被引量:5
6
作者 袁祖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3,共7页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着其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性表达,表现出其以作为类整体的生存本位为依归之“公共性”追求与宏大、深邃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共产主义”从多个层面标志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着其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性表达,表现出其以作为类整体的生存本位为依归之“公共性”追求与宏大、深邃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共产主义”从多个层面标志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念或者这种哲学的“公共性”品质人与人关系维度上的个性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上平等主体间交流理性基础上的公共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的生态公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是一种真正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创造性的公共实践形式。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之谜的破解,揭示了“公共实践”的渊源和旨趣——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着的“意义结构”,彰显着作为一个社群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公共实践 个人自主活动 社群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公共外交探索期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一种国际传播的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叶鸿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4,共4页
本文以国际传播为切入点,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概念被引入之初,澳大利亚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所呈现的特点。澳大利亚公共外交管理具有延续性、专业性、两级管理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等特点,而其实践则是多维度、... 本文以国际传播为切入点,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概念被引入之初,澳大利亚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所呈现的特点。澳大利亚公共外交管理具有延续性、专业性、两级管理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等特点,而其实践则是多维度、与理论发展相辅相成。其管理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奠定了当今澳大利亚公共外交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公共外交 国际传播 公共外交管理 公共外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公共行政实践”正名:从practice走向praxis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晶 《党政研究》 2014年第4期84-92,共9页
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所脱胎的时代特点使得公共行政在其产生之时就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即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与借用自然科学技术逻辑来解决人类问题的必然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就是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 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所脱胎的时代特点使得公共行政在其产生之时就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即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与借用自然科学技术逻辑来解决人类问题的必然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就是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其带有严重的泛技术化实践(practice)色彩,并排斥了公共行政实践的道德性、阐释性与批判性力量,进而导致公共行政实践的碎片化境况,最终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后果。因此,基于公共行政实践的叙事考察,如何实现公共行政实践从碎片化走向总体性,为"公共行政实践"正名,已成为当前公共行政研究中一个迫切的重要议题,而以总体性为内核、带有浓重的古希腊观念的实践(praxis)则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实践 PRACTICE 泛技术化 碎片化 praxis 公共行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情境中公共行政实践的三个基本行动逻辑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晶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公共行政实践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行政世界中,亦即公共行政实践的情境—场域中。公共行政实践主体所置身其中、诸种规范所面向和运作其中的行政世界,不仅因实践主体的行动属性而衍生出一系列不确定性,... 公共行政实践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行政世界中,亦即公共行政实践的情境—场域中。公共行政实践主体所置身其中、诸种规范所面向和运作其中的行政世界,不仅因实践主体的行动属性而衍生出一系列不确定性,而且表现为交互建构的辩证关系网络。不同于以往公共行政领域中人们试图运用分割、隔离以及控制的管理方式,对行政世界进行类型化与模式化统治;对于复杂情境中的公共行政实践,人们必须发现和认识到其中基于"游戏"的具体行动系统,并代替整体秩序而谋求局部秩序,以及弥补科学管理而进行情境管理,这些亦构成了充满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后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行动逻辑与实践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实践 行政世界 游戏 局部秩序 情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复杂治理场域中公共行政实践主体新的学习隐喻:情境学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晶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在当今被冠以风险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不同称谓的变革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充满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治理场域。建立学习型政府和提升公共行政实践相关主体的学习能力,构成了思考和回应日益复杂的社会治... 在当今被冠以风险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不同称谓的变革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充满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治理场域。建立学习型政府和提升公共行政实践相关主体的学习能力,构成了思考和回应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场域的关键。情境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隐喻,其具有社会协商性、知识建构性、变革与创新性、同情境的适应性调适和促进生成自组织现象的潜质等特征,不仅有助于增进多元公共行政实践主体的存在论意义,同时对于实现合作治理和最终建构公共行政实践共同体也发挥着重要意义。情境学习这一新隐喻的实现,需要进行一场涉及公共行政领域个体、知识观与组织观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治理场域 公共行政实践 新学习隐喻 情境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公共话语实践的文化意义
11
作者 高杨 《电影评介》 2012年第24期38-40,共3页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其深刻的文化反思成为2011年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这部电影以战争时代为背景,反思传统文化对"妓女"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的判断。张艺谋导演通过营建能够传达传统价值判断的古典视觉场域,将"怎样看待为...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其深刻的文化反思成为2011年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这部电影以战争时代为背景,反思传统文化对"妓女"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的判断。张艺谋导演通过营建能够传达传统价值判断的古典视觉场域,将"怎样看待为了拯救女学生而牺牲的妓女"这一问题纳入到现代公共话语实践领域,因此引起激烈的文化论争和异质价值观的交锋,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视觉场域 公共话语实践 想象的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民俗实践中文化主体回归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佩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110-120,155,156,共13页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急剧演进,“民”的流动性与“俗”的多样性两者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几乎处于割裂的状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关注民俗实践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在时代变化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回归,也正是因为有了“民”的实践过程,才会有“俗”的结果产生,也只有如此,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才会具有生命力。公共民俗学是民俗实践的发展方向之一,公共民俗实践常常通过介入式的日常实践、激活民众自由意志、建构民间话语体系来达到还俗于民,从而实现“民”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民俗学 公共民俗实践 “民”的回归 民俗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的异质共在与类群生活正当性的公共哲学辨识——“新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与公共生活真实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祖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共8页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人类自主、自觉的类群生活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交往实践三位一体,它们均归依于现代社会愈来愈迫切吁求的公共生活或曰理想"生活共同体"之生存旨趣;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公共...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人类自主、自觉的类群生活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交往实践三位一体,它们均归依于现代社会愈来愈迫切吁求的公共生活或曰理想"生活共同体"之生存旨趣;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公共哲学时代"或曰哲学的公共话语时代的来临,是一种多元的差异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一种多样性论说的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不是某种独断式话语霸权的专席;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共哲学以对"共生"与"和合"理念(其本质是对和谐的寻求与创造)的深层认肯意向为基础,是对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不同族群生存之意义共契信念的解读与阐释,旨在探寻和求证当代人类"公共生活"之可能性、合理性、正当性的多重根据。"公共性"生存信念应当成为全球社会公众共同一致的文化需要,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公正与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公共实践 公共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公共德性培育的社会条件及其传播要求
14
作者 宋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91,共5页
在实然层面,对公民公共德性的培育,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与传播要求。作为公民公共德性培育的社会条件,公共实践的社会基础是契约规则和自愿自治,这需要在公共实践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公民公共德性的培育,也需要重视象征社会... 在实然层面,对公民公共德性的培育,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与传播要求。作为公民公共德性培育的社会条件,公共实践的社会基础是契约规则和自愿自治,这需要在公共实践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公民公共德性的培育,也需要重视象征社会"正能量"的符号传播与互动,使公共舆论传播现实的意识形态。同时,通过对人们公共德性的培育,以保障公共舆论的形成、调控和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德性 社会条件 公共实践 公共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律的规范实践及其实践理性原则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建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27,共9页
法律的规范实践即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针对所选择、确定的具体的法律工程设计模型而展开的现实的法律建造活动及其过程。法律的规范实践是在实践主体“私人性”个体理性的“公共运用”和国家“集体性”的公共实践理性的共同作用下现实... 法律的规范实践即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针对所选择、确定的具体的法律工程设计模型而展开的现实的法律建造活动及其过程。法律的规范实践是在实践主体“私人性”个体理性的“公共运用”和国家“集体性”的公共实践理性的共同作用下现实地展开的。法律的规范实践理应遵循的重要实践理性原则是情理法统一原则、综合协调原则、利益诉求普遍化原则、尊重公理与善待现实原则、可欲性与可行性兼具原则、成本与效益相宜原则和审慎制度变革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的规范实践 个体理性 公共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建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公共关系引入中国近20年,至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活动和学科体系,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公共关系引入中国近20年,至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活动和学科体系,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沿革论述,析出美国重要的公共关系学家的思想纹路,这不但为人们对公共关系思想、模式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提供帮助,还有助于当前公共关系业界了解专业理论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关注公共关系的各界人士能够从美国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变迁及发展过程中了解、把握公共关系学科的系统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期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下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理论 美国公共关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乡村民主中的境遇及其出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霍秀红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2Z期26-28,共3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和发展相一致的。然而,当把这一理论移植到当前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其理论与运行机制能否与中国的特有文化和发展实践相适应?具体到中国当前的乡村民主...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和发展相一致的。然而,当把这一理论移植到当前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其理论与运行机制能否与中国的特有文化和发展实践相适应?具体到中国当前的乡村民主建设问题,是否能将公共管理理论与其创造性结合而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模式?本文尝试对此作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实践 乡村地区 公共管理领域 特有文化 管理体制 乡村治理 公共行政模式 现代社会政治 顶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府治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锦贤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Z期24-26,共3页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治理是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倡导用市场化治理改造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
关键词 公共服务市场化 国家行政改革 公共管理模式 服务供给 西方工业化 公共服务质量 决策机制 经济建设型 公共管理实践 公共服务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发展路径
19
作者 刘俊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5期551-552,共2页
健康对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公民能够平等享受各项社会基本权利、自由和机会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自己生活目标、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追求其他权益和福利的基础。
关键词 公众健康 公共卫生伦理学 公共卫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党百年的公共管理:演进历程、学科建设与发展前沿 被引量:11
20
作者 唐任伍 李楚翘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4,共10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寻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历程。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从无到有,并在经历漫长探索中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不断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寻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历程。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从无到有,并在经历漫长探索中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不断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明确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使命,把握学科领域与时代命题紧密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将助力公共管理学科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改革与发展伟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公共管理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