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等离子体接枝AA负载Cu_(2)O提高PVDF超滤膜抗污染及自清洁性能
1
作者 王雪艳 李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2,128,共8页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m处。接枝丙烯酸后接触角降至65.98°,并为负载Cu_(2)O提供了载体。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均表明Cu_(2)O负载在PVDF超滤膜表面。负载Cu_(2)O后,PVDF超滤膜(复合膜)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通量均有所提升,截留率由59%提升至85%,污染率由68%降至49.8%。光照30min后,复合膜的纯水通量恢复率为86.19%,远高于原膜的19.82%,具有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 抗污染 亲水性 cu_(2)o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的构筑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
2
作者 郭智楠 王俊丽 +4 位作者 赵强 贾治芳 李作鹏 王科伟 郭永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通过共沉淀法在Bi_(2)CrO_(6)表面引入Cu_(2)O,成功制备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复合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对四环素(TC)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Cu_(2)O与Bi_(2)CrO_(6)的质量比为20%时,20%Cu_(2)O/Bi... 通过共沉淀法在Bi_(2)CrO_(6)表面引入Cu_(2)O,成功制备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复合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其对四环素(TC)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Cu_(2)O与Bi_(2)CrO_(6)的质量比为20%时,20%Cu_(2)O/Bi_(2)CrO_(6)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好,在100 min内能降解87.5%的TC,分别是纯Bi_(2)CrO_(6)和纯Cu_(2)O光催化剂的1.8倍和1.3倍。此外,Cu_(2)O/Bi_(2)CrO_(6)光催化剂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Z型异质结Cu_(2)O/Bi_(2)CrO_(6)的构筑增加了活性位点,增强了界面电荷分离效率,从而增强了光催化性能。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_(2)^(-))、羟基自由基(·OH)和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cu_(2)o 铬酸铋 光催化降解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协同Cu_(2)O/BiFeO_(3) 活化过硫酸盐高效降解盐酸四环素
3
作者 黄雪茹 辛蓓雨 +2 位作者 杨学武 张敏涛 郭冀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0,共6页
采用湿浸渍法成功制备出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并对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了XRD,SEM,XPS,PL等表征分析。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Cu_(2)O/BiFeO_(3)复合催化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盐酸四环素(TC)的降解效能。结果表明,Cu_(2)O含量... 采用湿浸渍法成功制备出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并对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了XRD,SEM,XPS,PL等表征分析。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Cu_(2)O/BiFeO_(3)复合催化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盐酸四环素(TC)的降解效能。结果表明,Cu_(2)O含量为3%的Cu_(2)O/BiFeO_(3)复合催化剂,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PMS浓度为0.6 mmol/L的条件下,20 min内对TC的降解效率为94.3%。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确定了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SO_(4)^(-)·,·OH,h^(+),并提出了TC可能的降解机理。最后,复合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对TC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0%,说明制备的复合催化剂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处理抗生素废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 BiFeo_(3) 过硫酸盐 盐酸四环素 高级氧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用Cu_(2)O/电气石微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梦鑫 张技术 +3 位作者 陆鑫 刘雷艮 王薇 吴建兵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负离子释放量,深入研究负离子发射的效率增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磨未对电气石粉体的分子结构造成破坏;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电气石复合材料性能优于直接添加法;当球磨时间控制在50 h(第1阶段)和20 h(第2阶段)时,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粉体粒径分布和微观结构较好;当Cu、CuO和电气石粉末的物质的量比为1∶1.25∶2.5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负离子发射量为1647个/cm^(3),与未研磨的电气石粉末相比提高了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cu_(2)o 微纳结构复合材料 功能纤维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在Cu_(2)O(111)表面的Pd_(n)(n=2~8)团簇稳定性的DFT研究
5
作者 范祥瑞 李志斌 +2 位作者 赵子萱 刘汉阳 王红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性,揭示了当Pd_(n)团簇吸附在Cu_(2)O表面时,Pd_(n)团簇会向Cu_(2)O表面转移电子,这增强了Cu_(2)O的抗氧化性。Pd_(2)在Cu_(2)O表面时倾向于解离吸附,这是由于Pd与Cu_(2)O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111)表面 cu缺陷 Pd_(n)团簇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的构建及光催化降解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强 郭智楠 +5 位作者 李淑英 王俊丽 李作鹏 贾治芳 王科伟 郭永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系列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新型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性质和光电化学性质,并以四环素(TC)为降解目标污染物,进一...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一系列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新型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性质和光电化学性质,并以四环素(TC)为降解目标污染物,进一步探究了其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Cu_(2)O的加入提高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其中20%Cu_(2)O/Bi_(2)MoO_(6)复合催化剂(Cu_(2)O和Bi_(2)MoO_(6)的质量比为20%)降解效果最好,100 min内可降解95%的TC。Cu_(2)O与Bi_(2)MoO_(6)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其可以吸收更多的可见光,所构建的Z型异质结改变了电子转移途径,提高了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能带结构,分析了Z型异质结Cu_(2)O/Bi_(2)MoO_(6)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TC可能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钼酸铋 氧化亚铜 cu_(2)o/Bi_(2)Moo_(6) Z型异质结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形Cu_2O微晶的超声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洪建明 邓昱 盛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4-228,共5页
以CuCl2.2H2O、C6H12O6.H2O和NaOH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C6H12)为油相,正丁醇(C4H9OH)和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分别作助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水包油型微乳液体系,通过超声辐照技术,于70℃、100%功率下超声反应1 h,成功... 以CuCl2.2H2O、C6H12O6.H2O和NaOH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C6H12)为油相,正丁醇(C4H9OH)和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分别作助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水包油型微乳液体系,通过超声辐照技术,于70℃、100%功率下超声反应1 h,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八面体形状的Cu2O微晶。所得产物的物相、形貌和尺寸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进行表征。研究显示,CuCl2.2H2O、CTAB的用量及不同的实验方法都对最终产物的形貌产生影响。八面体形的Cu2O微晶还是一种良好的光降解催化剂,在波长254 nm的紫外光照射下能很好地降解有机染料吡咯红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合成 八面体 cu2o微晶 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Ag-Cu_(2)O/BiVO_(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懿 王爽 +1 位作者 王文丹 陈立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5-906,共12页
利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法将Cu_(2)O纳米球和Ag纳米颗粒均匀包裹在十面体BiVO_(4)表面,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电荷载流子分离/转移特性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Ag-Cu_(2)O/BiVO_(4)。Ag-Cu_(2)O/BiVO_(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CO_(2)还原为CO的... 利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法将Cu_(2)O纳米球和Ag纳米颗粒均匀包裹在十面体BiVO_(4)表面,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电荷载流子分离/转移特性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Ag-Cu_(2)O/BiVO_(4)。Ag-Cu_(2)O/BiVO_(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CO_(2)还原为CO的产率可达5.37μmol·g^(-1)·h^(-1),分别是纯BiVO_(4)和Cu_(2)O的35.8倍和6.25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PL)光谱、瞬态光电流响应(TPC)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Ag-Cu_(2)O/BiVO_(4)的晶体结构、形貌、组成、能带结构和吸光能力等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并提出了其光催化体系还原CO_(2)的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_(2)o/BiVo_(4) Z型异质结 光催化Co_(2)还原 可见光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物Ag/Cu_(2)O/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和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武华乙 游晓平 +2 位作者 陈欢生 熊银 何玮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5,52,共6页
以尿素、硫酸铜、乙酸银为原料,采用溶液法制备了三元复合物Ag/Cu_(2)O/g-C_(3)N_(4),通过XRD、XPS、SEM、TEM、UV-Vis等手段对三元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为模型研究了三元复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以尿素、硫酸铜、乙酸银为原料,采用溶液法制备了三元复合物Ag/Cu_(2)O/g-C_(3)N_(4),通过XRD、XPS、SEM、TEM、UV-Vis等手段对三元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为模型研究了三元复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型研究了三元复合物的抗菌性能,并探究了三元复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Ag和Cu_(2)O粒子沉积在g-C_(3)N_(4)片层结构上,Ag、Cu_(2)O和g-C_(3)N_(4)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三元复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和抗菌性能大幅提高。为构建用于实际水体污染处理的g-C_(3)N_(4)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_(2)o/g-C_(3)N_(4) 可见光 光催化降解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短电压脉冲的Cu_(2)O微区电沉积研究
10
作者 麦满芳 廖彬 +3 位作者 曾珊 王金凤 郭燕玲 马信洲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89,共7页
目的实现基于纳秒级超短电压脉冲的Cu_(2)O微区电沉积。方法开发了可视化超短电压脉冲微区电化学加工系统,通过脉冲发生器施加纳秒长的超短电压脉冲到微电极与工作电极之间使局部极化发生,采用原位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控微区电沉积的... 目的实现基于纳秒级超短电压脉冲的Cu_(2)O微区电沉积。方法开发了可视化超短电压脉冲微区电化学加工系统,通过脉冲发生器施加纳秒长的超短电压脉冲到微电极与工作电极之间使局部极化发生,采用原位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控微区电沉积的动态过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Cu_(2)O微结构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不同加工参数,包括电极间距、脉冲长度和微电极运动速度对微区电沉积Cu_(2)O的尺寸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电极间距、脉冲长度和微电极运动速度均对沉积的Cu_(2)O微圆盘的直径和晶粒形貌有显著影响。电极间距的增大,使沉积的Cu_(2)O微圆盘的直径和晶粒尺寸均有所减小。电压脉冲长度越小,Cu_(2)O微圆盘的面积越小。微电极移动的速度越快,Cu_(2)O微圆盘的直径越小,结晶性变差。电极间距为14µm、脉冲长度为30~40ns以及降低微电极运动速度能够获得轮廓清晰的微区电沉积结构。结论基于纳秒级超短电压脉冲可视化微区电化学加工系统成功地在ITO导电玻璃表面沉积了直径为50~100µm的Cu_(2)O微圆盘,为高效率Cu_(2)O基光电器件的微加工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电沉积 超短脉冲 cu_(2)o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Cu_(2)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韩涧 陈泺屹 +2 位作者 马彬彬 陈椋煜 雷彩霞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4-5118,共5页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以醋酸铜和醋酸钠为电解质溶液,在铟锡氧化物(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Cu_(2)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别对Cu_(2)O薄膜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以醋酸铜和醋酸钠为电解质溶液,在铟锡氧化物(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Cu_(2)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别对Cu_(2)O薄膜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在光照的条件下,测试了Cu_(2)O的光电流谱,评价了Cu_(2)O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能和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薄膜 电化学沉积 微观结构 光电化学性能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控超润湿TiO_(2)/Cu_(2)O表面的制备与表征
12
作者 顾家玉 潘云芳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0,共4页
将制备的量子点增强型Cu_(2)O和纳米TiO_(2)水溶胶复配后,采用轧-烘-焙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构建光控超润湿TiO_(2)/Cu_(2)O棉织物表面(TiO_(2)/Cu_(2)O-Cotton)。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光电子能谱仪(XPS)... 将制备的量子点增强型Cu_(2)O和纳米TiO_(2)水溶胶复配后,采用轧-烘-焙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构建光控超润湿TiO_(2)/Cu_(2)O棉织物表面(TiO_(2)/Cu_(2)O-Cotton)。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TiO_(2)/Cu_(2)O-Cotton的微观形貌、晶型结构、化学状态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以光辐射前后其与水的接触角评估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TiO_(2)/Cu_(2)O通过轧-烘-焙工艺附着在原棉织物表面,在可见光照射下其表面会从疏水状态转变为超亲水状态,具有智能光控润湿性转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cu_(2)o 棉织物 超润湿表面 光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13
作者 郭小峰 刘诗语 +3 位作者 杨磊 付宇凡 李欣欣 杨丰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3-1346,共4页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2)O,得到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并且利用XRD对制备的产品进行表征,进行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结果表明,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浓度为15 mg/L,当催化剂用量为5 mg,90 min的降解率达到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材料 Sio_(2)介孔材料 过渡金属cu_(2)o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Cu_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14
作者 翟伟 孙丰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90,共4页
以八面体Cu2O颗粒为载体,运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具有微/纳结构的Cu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结果表明,在Cu2O颗粒的{111}表面可以沉积壳聚糖颗粒,得到八面体Cu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优于单独的Cu2O... 以八面体Cu2O颗粒为载体,运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具有微/纳结构的Cu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结果表明,在Cu2O颗粒的{111}表面可以沉积壳聚糖颗粒,得到八面体Cu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优于单独的Cu2O颗粒.初步分析了八面体Cu2O/壳聚糖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 壳聚糖 八面体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_2O_3八面体的碳还原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在银 柴春芳 +4 位作者 谭学才 吴健 袁爱群 周泽广 刘绍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9-503,共5页
In2O3 octahedrons were synthesized by carbothermal reduction using In2O3 nanoparticles as the source material. The as-synthesized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In2O3 octahedrons were synthesized by carbothermal reduction using In2O3 nanoparticles as the source material. The as-synthesized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energy dispersive X-ray(EDX),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selected-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analysis(SAED) and Room-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PL)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s are single-crystalline In2O3 octahedrons, the length of the octahedrons is in the range of 400~3 000 nm; the PL patterns display two peaks located at 447nm and 555 nm upon excitation at 380 nm, and the other two peaks located at 444 nm and 550 nm upon excitation at 325 nm; the excitation pattern shows two peaks located at 274 nm and 371 nm,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In2O3 octahedrons is discussed, and the high supersaturation ratio is considered as the key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2o3 八面体 碳还原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CaO、Al_(2)O_(3)和Cu_(2)O对铜渣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翔 刘大方 李博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9,共6页
调控铜渣黏度是提高铜渣贫化效果、促进渣-铜分离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采用高温黏度计测定铜熔渣的黏度,研究了添加剂CaO、Al_(2)O_(3)和Cu_(2)O在不同温度下对铜渣黏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铜渣的黏度随CaO含量... 调控铜渣黏度是提高铜渣贫化效果、促进渣-铜分离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采用高温黏度计测定铜熔渣的黏度,研究了添加剂CaO、Al_(2)O_(3)和Cu_(2)O在不同温度下对铜渣黏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铜渣的黏度随CaO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CaO含量增加到6%时,铜渣的黏度降至最低,当CaO含量达到7%时,CaO与渣中物质生成难熔化合物,导致渣黏度升高;在渣贫化过程中,Al_(2)O_(3)被认为是一种酸性物质,加入Al_(2)O_(3)可形成高熔点化合物并提高铜渣的液相温度,从而导致铜渣黏度的增加;在渣贫化过程中,Cu_(2)O与渣中的Fe^(2+)离子反应生成Fe_(3)O_(4),使铜渣黏度增加;随着添加剂Al_(2)O_(3)和Cu_(2)O含量的增加,改变了铜渣物相组成,提高铜渣的黏度流变表观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黏度 添加剂 CAo Al_(2)o_(3) cu_(2)o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u_(2)O@Au可见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瑞 齐仲 +1 位作者 史军军 贺婕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2-1103,共12页
为提高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_(2))的产物产率和选择性,采用一步法在空腔氧化亚铜(Cu_(2)O)中引入金属Au,制备了Au/Cu_(2)O@Au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光催化剂进行分析,考察了A... 为提高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_(2))的产物产率和选择性,采用一步法在空腔氧化亚铜(Cu_(2)O)中引入金属Au,制备了Au/Cu_(2)O@Au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表征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光催化剂进行分析,考察了Au/Cu_(2)O@Au光催化剂催化还原CO_(2)性能。结果表明:Au/Cu_(2)O@Au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光照强度为20 mW/cm^(2)的可见光照射下,该光催化剂将CO_(2)光催化还原为甲烷(CH_(4))和一氧化碳(CO)的产率分别为4.86和42.04μmol/(g·h),选择性分别为31.62%和68.38%。与空腔Cu_(2)O光催化剂相比,CO产率提高了8.12倍,选择性提高了32.84百分点。一步法合成的Au/Cu_(2)O@Au光催化剂中的Au颗粒分布在Cu_(2)O的表面和空腔内部,独特的Au分布与空腔协同作用,提高了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光生载流子分离能力和转移能力,有效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实现了CO产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光催化 cu_(2)o Au负载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曲小姝 刘树萍 +1 位作者 宁波 杨艳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研究了过渡金属铜修饰的仲钨酸盐化合物[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Na_2Cu_4W_(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取人宫颈癌细胞Hela加入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应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计算了半数抑... 研究了过渡金属铜修饰的仲钨酸盐化合物[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Na_2Cu_4W_(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取人宫颈癌细胞Hela加入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应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计算了半数抑制浓度(IC_(50));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计算了各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Na_2Cu_4W_(12)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的IC_(50)值为10.2μmol/L,且呈剂量依赖性;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Na_2Cu_4W_(12)处理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变圆、缩小、老化等形态变化;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12h后,早期凋亡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 人宫颈癌细胞Hela 抗肿瘤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层状RGO/Cu_(2)O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凤萍 邹正波 +2 位作者 李春花 周鑫敏 刘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7-201,207,共6页
以二维层状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载体,采用液相原位还原法制备了二维层状RGO/Cu_(2)O复合材料。结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能谱等表征手段,对RGO/Cu_(2)O复合材料晶体结构、形貌分析、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并在可见光... 以二维层状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载体,采用液相原位还原法制备了二维层状RGO/Cu_(2)O复合材料。结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能谱等表征手段,对RGO/Cu_(2)O复合材料晶体结构、形貌分析、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并在可见光下对甲基橙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结果表明:通过Hummers法制备出的氧化石墨烯(GO),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的优势,为Cu_(2)O负载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在可见光照射下,GO∶Cu为0.75∶1(摩尔比)时,合成出的RGO/Cu_(2)O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表现出最优的光催化性能,对MO的降解达到93.4%,5次循环降解实验后仍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Cu_(2)O;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具有强氧化性的·OH和·O^(2-)活性基团为主要活性物质。复合结构可有效地抑制Cu_(2)O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提升载流电子的分离与传输速率,为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工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还原法 还原氧化石墨烯 氧化亚铜 复合光催化剂 光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蛎壳负载纳米Cu_2O-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40,237,共6页
利用海蛎壳为载体,将纳米TiO_2和Cu_2O通过正交试验合成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溶液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表面均匀地排列了粒... 利用海蛎壳为载体,将纳米TiO_2和Cu_2O通过正交试验合成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溶液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表面均匀地排列了粒径10~20 nm的TiO_2和500~600 nm的Cu_2O,对于刚果红溶液的处理在太阳光照射60 min时,可接近紫外光的效果,刚果红初始质量浓度低于50mg/L,处理效果较好,复合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2.0 g/L,该复合材料的处理效果大于单独使用Ti O_2和Cu_2O。表明该复合材料对刚果红处理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cu_2o 海蛎壳 光催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