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身振动刺激干预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兵
屈宏强
谷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训练
全身振动刺激
雌性大鼠
骨密度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邓茜
刘北湘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振动波从平台沿人体肢段的转移规律,从而评估全身振动(WBV)训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预防训练伤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17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运动员参与本研究,接受7种频率及2种振幅等共计14种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刺...
目的:探讨振动波从平台沿人体肢段的转移规律,从而评估全身振动(WBV)训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预防训练伤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17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运动员参与本研究,接受7种频率及2种振幅等共计14种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刺激,并通过三轴加速度计及Borg主观用力感知量表获取受试者身体主要肢段的相关运动学及心理学参数.结果:(1)影响振动波传递比、主观感知强度及身体反应的关键因素是频率,振幅几乎对传递比不产生影响;(2)从平台传人人体振动波主要靠膝、髋关节进行减振,以避免振动传递到上半身与头顶部,但膝关节在振频率范围13~17 Hz之间可能产生共振而无法实现膝关节减振效果;(3)低频率(≤13 Hz)下,人体头、上肢、躯干及下肢的强度感知差异不明显,中等频率(17~21Hz)则有明显改变,而≥25 Hz时,受试者下肢振动强度接近极限.结论:全身振动为避免振动刺激频率在人体共振范围内,应考虑降低振幅,同时将频率提高到20 Hz以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损伤危险,又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刺激
传递比
风险评估
Borg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身振动刺激干预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兵
屈宏强
谷崎
机构
西安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出处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文摘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关键词
过度训练
全身振动刺激
雌性大鼠
骨密度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Keywords
overtraining
whole body vibration
female rat
bone density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tartrate -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分类号
G804.7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邓茜
刘北湘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
出处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7-30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272068)
文摘
目的:探讨振动波从平台沿人体肢段的转移规律,从而评估全身振动(WBV)训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预防训练伤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17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运动员参与本研究,接受7种频率及2种振幅等共计14种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刺激,并通过三轴加速度计及Borg主观用力感知量表获取受试者身体主要肢段的相关运动学及心理学参数.结果:(1)影响振动波传递比、主观感知强度及身体反应的关键因素是频率,振幅几乎对传递比不产生影响;(2)从平台传人人体振动波主要靠膝、髋关节进行减振,以避免振动传递到上半身与头顶部,但膝关节在振频率范围13~17 Hz之间可能产生共振而无法实现膝关节减振效果;(3)低频率(≤13 Hz)下,人体头、上肢、躯干及下肢的强度感知差异不明显,中等频率(17~21Hz)则有明显改变,而≥25 Hz时,受试者下肢振动强度接近极限.结论:全身振动为避免振动刺激频率在人体共振范围内,应考虑降低振幅,同时将频率提高到20 Hz以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损伤危险,又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关键词
全身振动刺激
传递比
风险评估
Borg量表
Keywords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nsfer ratio
risk evaluation
Borg scale
分类号
G804.6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身振动刺激干预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王兵
屈宏强
谷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
邓茜
刘北湘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