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旱地通用全膜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俊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4期9-11,19,共4页
旱地通用全膜垄沟栽培技术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团队研制提出,2014年被列为甘肃省五大潜力技术之一,以“黑色膜+全覆盖+微垄穴播”为核心内容,适用于多种作物栽培,可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中药材等生产中应用。本文... 旱地通用全膜垄沟栽培技术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团队研制提出,2014年被列为甘肃省五大潜力技术之一,以“黑色膜+全覆盖+微垄穴播”为核心内容,适用于多种作物栽培,可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中药材等生产中应用。本文总结了冬小麦旱地通用全膜垄沟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起垄覆膜(垄面宽18~20 cm、垄底宽33~36 cm、垄高8~13 cm)、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通用 全膜垄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半湿润地区紫叶莴笋全膜垄沟栽培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陶兴林 刘明霞 +1 位作者 朱惠霞 胡立敏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12期70-72,共3页
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或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高海拔半湿润地区紫叶莴笋全膜垄沟栽培技术。
关键词 冷凉旱作区 紫叶莴笋 全膜垄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地全膜垄沟马铃薯和蚕豆间作栽培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马一凡 张绪成 +3 位作者 侯慧芝 方彦杰 于显枫 王红丽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从选地整地、起垄覆膜、品种选择、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治、适时收获、翻耕、残膜清除等方面总结了陇中旱地全膜垄沟马铃薯和蚕豆间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 陇中旱地 全膜垄沟 马铃薯间作蚕豆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定区马铃薯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技术模式示范
4
作者 王玉娟 李城德 李继明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通过在安定区进行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黑色地膜全膜双垄侧播、露地种植三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示范,验证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的适应性、可行性。结果表明,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较露地种植有显著的保水性能和增产效果,但与黑色地膜全膜... 通过在安定区进行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黑色地膜全膜双垄侧播、露地种植三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示范,验证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的适应性、可行性。结果表明,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模式较露地种植有显著的保水性能和增产效果,但与黑色地膜全膜双垄侧播比较,该模式保水性能和增产效果不显著。建议在多点、多次、多个气象因素进行试验示范后,适时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定区 马铃薯 全膜垄沟通用栽培技术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款冬花全膜垄沟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军霞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年第19期65-66,共2页
款冬花为目前国内外市场抢手的中药材,但完善的人工栽培技术较欠缺。本文从人工驯化、露地试种、地膜种植到全膜垄沟栽培,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款冬花全膜垄沟栽培技术,并分析了其增产机理。
关键词 款冬花 半干旱地区 全膜垄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6
作者 宗婧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6期74-76,共3页
干旱区马铃薯生产面临水资源短缺、产量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通过集成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的难题。该技术系统构建了从栽培准备到田间管... 干旱区马铃薯生产面临水资源短缺、产量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通过集成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的难题。该技术系统构建了从栽培准备到田间管理的完整技术体系,实现了水分利用效率提升13.4%~43.1%,产量增长49.5%~58.3%,效果显著。基于此,详细阐述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要素及实施要点,为干旱区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对推动区域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沟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优化与产量提高研究
7
作者 祁永平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1期96-98,167,共4页
研究了甘肃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现状,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优化策略,并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技术的产量及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为促进甘肃旱作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 研究了甘肃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现状,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优化策略,并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技术的产量及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为促进甘肃旱作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肃旱作区 垄沟播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怀周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79-80,共2页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土壤保水率,使玉米增产。为实现玉米高产栽培,该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播前准备、土壤处理、起垄覆膜、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栽培技术 玉米种植 高产栽培 垄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蒲俊羽 戴飞 +4 位作者 史瑞杰 王久鑫 宋学锋 李璐 赵武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8-310,共13页
为更加准确掌握“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特征,提高其智能化生产水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开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对种床结构中的残膜、根茬和覆土带进行检测识别。结果表... 为更加准确掌握“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特征,提高其智能化生产水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开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对种床结构中的残膜、根茬和覆土带进行检测识别。结果表明:优化后的YOLOx网络模型的效果相关值(mAP)为90.76%,检测结果优于其他网络模型。为探究无人机拍摄图像对目标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无人机飞行高度、无人机飞行角度和无人机飞行速度与评价网络模型mAP值的数学模型,寻求无人机拍摄的最优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当无人机飞行高度为0.9 m、飞行角度100°、飞行速度2.2 m·s^(-1)时,评价网络模型效果相关的响应值达到最优。经验证,无人机拍摄参数优化后,网络模型的mAP值为92.67%,检测效果优于其他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 种床特征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无人机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10
作者 陈成 《农家科技》 2024年第25期19-21,共3页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才能够满足粮食的储备要求。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抗旱保墒技术,即使是在干旱的农业条件下,仍然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才能够满足粮食的储备要求。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一种抗旱保墒技术,即使是在干旱的农业条件下,仍然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该技术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显著提高当地玉米产量,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 垄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1
11
作者 赵武云 戴飞 +3 位作者 杨杰 史增录 杨正 石林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97,共7页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点强制开启。仿真分析与田间验证试验表明,直插式精量穴播机在覆膜垄沟播种作业时,成穴器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播种株距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穴孔布置、成穴器运动轨迹均合理,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穴播机 垄沟 直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作业性能优化与试验 被引量:33
12
作者 戴飞 赵武云 +3 位作者 张锋伟 吴正文 宋学锋 吴一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0-60,共11页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工作性能,对玉米全膜双垄沟膜-茬分布特性与对应的机械化残膜回收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关键部件相关作业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样机残膜漏收率、缠膜率作业效果的相关...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工作性能,对玉米全膜双垄沟膜-茬分布特性与对应的机械化残膜回收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关键部件相关作业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样机残膜漏收率、缠膜率作业效果的相关参数。采用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关键参数与残膜漏收率、缠膜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样机较优的运动参数组合(样机前进速度0.46 m/s、偏心挑膜滚筒转速163 r/min、卷膜主动辊转速77 r/min和中间送膜轴转速45 r/min),并对最优作业参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田间验证试验表明,作业机残膜漏收率均值为6.06%、缠膜率均值为0.73%,试验结果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西北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优化 模型 玉米垄沟 回收 作业性能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磊 张强 +5 位作者 冯悦晨 聂督 孙捷 闫敏 王斌 黄高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QM处理0~30 cm土壤含水率比LB和CK高3.6%和2.9%,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高27.8%和7.0%,能大幅优化耕层土壤水盐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成苗率;QM处理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低28.3%、36.3%,在收获前期比LB和CK低31.2%、30.5%;对比1 m土体脱盐率,QM处理脱盐作用最强,比LB和CK高16.9%、30.7%,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QM处理比LB、CK玉米提早成熟4 d,增产69.7%和125.3%。总之,采用QM处理可以优化土壤耕层水盐分布,提高出苗率,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大幅提高产量。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壤水分 盐分 垄沟 生育进程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51
14
作者 方彦杰 黄高宝 +1 位作者 李玲玲 汪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8-13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半干旱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够加快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玉米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且玉米生长发育阶...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半干旱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够加快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玉米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且玉米生长发育阶段越是干旱,增加优势越明显,能明显减除玉米"卡脖旱"现象;全膜双垄沟处理较常规半膜平作处理增产26.76%,休闲期免耕覆盖处理比免耕立茬增产10.77%,比免耕增产19.75%;增产主要表现在生育后期(吐丝后)提高双穗率,即促进雌穗分化发育和提高结实率,及玉米后期粒重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精量播种机工作参数优化 被引量:24
15
作者 戴飞 赵武云 +1 位作者 唐学鹏 李星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9-45,共7页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精量播种机采用凸轮与曲柄组合机构控制成穴器,能够实现播种时成穴器水平绝对速度为零,可改善播种作业过程中成穴器撕膜、挑膜及穴孔错位。以播种机前进速度、曲柄机构转速、凸轮机构转速和切膜刀角为自变量,穴...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精量播种机采用凸轮与曲柄组合机构控制成穴器,能够实现播种时成穴器水平绝对速度为零,可改善播种作业过程中成穴器撕膜、挑膜及穴孔错位。以播种机前进速度、曲柄机构转速、凸轮机构转速和切膜刀角为自变量,穴孔错位率为响应值,依照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了各因素与穴孔错位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穴孔错位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凸轮机构转速、曲柄机构转速、播种机前进速度和切膜刀角;最佳工作参数为:播种机前进速度0.50 m/s、曲柄机构转速50.2 r/min、凸轮机构转速46.4 r/min和切膜刀角23.6°,此条件下穴孔错位率为1.221%。验证试验表明该组合下试验相对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播种机 玉米 垄沟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效用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黄高宝 方彦杰 +2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汪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垄沟含水量最高,其次为大垄,小垄最低;播种期0-6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与露地平作差异显著(P〈0.05),升高14.19%,且拔节期以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土壤贮水量最高,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半膜平作增产26.76%,水分利用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1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播栽培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WUE)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起垄施肥铺膜机的研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史增录 赵武云 +2 位作者 马海军 蒋五洋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药效和肥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试验表明,垄面光滑,无明显缺陷且覆土后的地膜无机械破膜现象。膜横向覆土距离的平均值为102 cm,纵向覆土厚度和宽度的平均值为5.1 cm和11.4 cm,大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分别为69.3 cm和14.9 cm,小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为40.5 cm和15.2 cm,满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农艺要求。覆土的厚度、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83%和7.52%,大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1.22%和2.14%,小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2.26%和1.58%,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 起垄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4 位作者 刘晓伟 李书田 曾骏 谭雪莲 董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9-590,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作物一年一熟,无灌溉,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2016和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方法】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作物一年一熟,无灌溉,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2016和2017年,以耐密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00、60000、75000株/hm^2)和4个施氮量(N0、138、207、276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38、N207、N276)。收获期调查分析了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中密度(60000株/hm^2)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较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75000株/hm^2)分别增加了24.86%~26.91%和25.83%~34.34%,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07%和41.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9.87%~18.09%和17.81%~32.8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施氮量在138~276 kg/hm^2范围内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276> N207> N138> N0,且N276、N207与N138、N0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为207 kg/hm^2时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较N276和N138处理分别提高了4.23%和27.37%。玉米产量提高引起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以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氮量为207 kg/hm^2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旱地垄沟播种植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等速机构的玉米全膜双垄沟穴播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6
19
作者 戴飞 赵武云 +3 位作者 石林榕 唐学鹏 王久鑫 刘小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4-81,共8页
针对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的撕膜、挑膜、穴孔错位等问题,通过应用转动导杆机构与正弦机构进行串联,结合强排播种机构、直插播种装置及排种系统,设计了基于近等速机构的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电动穴播机,并对其关键部件结构参数进行... 针对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的撕膜、挑膜、穴孔错位等问题,通过应用转动导杆机构与正弦机构进行串联,结合强排播种机构、直插播种装置及排种系统,设计了基于近等速机构的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电动穴播机,并对其关键部件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田间试验表明,通过近等速补偿机构与放大机构相配合,对直插播种装置进行控制、协调,实现了成穴器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穴孔布置及播种作业运动轨迹合理;强排播种机构能够实现成穴器扎入覆膜种床后的准确开启投种、快速闭合,可有效缓解膜下播种多粒、空穴与成穴器堵塞问题。作业机田间播种性能试验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相关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要求,与一代样机作业性能相比有较大改进与提升,符合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的农艺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垄沟穴播机 近等速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数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凡 金胜利 +3 位作者 张光全 火玉洁 李桃 汉小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5,96,共8页
对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的47个玉米杂交种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及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对灰色关联度高且相关系数显著者进行了多类型回归曲线拟合,并通过分析曲线方程的函数性质,明确了在该技术... 对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的47个玉米杂交种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及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对灰色关联度高且相关系数显著者进行了多类型回归曲线拟合,并通过分析曲线方程的函数性质,明确了在该技术模式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及数量特征和关键点。提出了在纯早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高产玉米杂交种所具有的穗部性状为出籽率高,千粒重适中,穗粒数较多,秃顶短的小籽粒中等穗型的品种。即协调的性状指标为出籽率在78%以上,千粒重250g左右,穗粒数560~580粒,穗粗5em左右,穗行数18—20行,秃顶低于1.4em的品种为宜。用相应参数和曲线图来定量描述各相关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的关系更加精确和直观,也能找出有生物学意义的关键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 玉米 穗部性状 产量 回归函数 灰色关联分析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