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脊椎切除术与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志文 刘艳成 +2 位作者 李爽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次全脊椎切除术 疗效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龙雨 王琪 +3 位作者 郭明明 孟令志 杨会峰 项良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4-1282,共9页
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月因胸椎、腰椎骨母细胞瘤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病例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3.8... 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月因胸椎、腰椎骨母细胞瘤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病例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3.8±9.4(15~45)岁;胸椎病变8例,腰椎病变4例。所有病例经病理学确诊后,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后给予对症处理及相关检查。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分别行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X线、CT、MRI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功能评价和影像学评价。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所有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结果:随访4.7±2.8(2~10)年,随访期间无术后内固定破坏、脊柱畸形、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发生。手术时间4~6.5h(5.5±0.6h);手术出血量为1200~3080mL(2325.0±616.5mL)。Frankel分级,术后2年时5例患者较术前提高1级,4例提高2级,3例提高3级。VAS评分由术前5~9分降至术后2年时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改善率达55%~92%。术后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经局部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后恢复良好;2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经脱水、抗炎及康复等治疗措施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1例发生胸腔积液及气胸,经相应治疗后预后较好。术后1个月时10例钛网置入位置准确,内固定装置稳定性良好;2例钛网置入位置略微偏移,但未发生脊柱畸形和内固定破坏。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在治疗骨母细胞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母细胞瘤 脊椎切除 影像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被引量:18
3
作者 韦峰 刘忠军 +6 位作者 刘晓光 姜亮 党耕町 于淼 吴奉梁 党礌 周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脊索瘤10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7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2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1例术前穿刺活检提示为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为骨巨细胞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均行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分颌下、经口或劈下颌骨入路三种方式;后方重建方式为枕颈固定,前方为钛板和自体髂骨块、钛板和钛网或单独异形钛网固定。术后辅助Halo架外固定。19例患者于围手术期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8例,术后放疗11例。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包括一侧椎动脉损伤5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钛网前移压迫气管引起气道梗阻死亡和口咽粘膜感染大出血死亡各1例,迟发性椎动脉破裂出血1例,深部伤口感染6例,咽后壁粘膜延迟愈合6例、不愈合2例,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吸收内固定松动5例,植骨融合于倾斜的位置3例。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椎动脉损伤、术后咽后壁伤口感染及后期内固定移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脊椎切除 并发症 上颈椎 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华 姜亮 +7 位作者 韦峰 于淼 吴奉梁 党礌 王永强 党耕町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4-990,共7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的入路选择,初步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0月~2013年12月共收治7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男31例,女43例;年龄11~69岁,平均40.2岁。分别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后路联合前路或后路联合侧...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的入路选择,初步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0月~2013年12月共收治7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男31例,女43例;年龄11~69岁,平均40.2岁。分别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后路联合前路或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手术完成肿瘤的全脊椎切除。分析脊柱肿瘤WBB分期及肿瘤所在部位、是否首次手术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结果:选择后正中入路手术者25例,肿瘤位于B^D、3~9区15例,其中单节段12例,两节段3例;B^D、1~12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肿瘤软组织肿块较小、位于A^D/E、3~9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A^D/E、1~12区单节段2例。整块切除24例,大块经瘤切除1例。上胸椎2例,胸椎及胸腰段21例,中下腰椎2例。后路联合前方入路手术者30例,肿瘤侵袭A^D/E、累及1~12区20例,单节段11例,两节段及以上9例,其中复发肿瘤12例;累及3~9区8例,单节段5例、两节段及以上3例,其中上胸椎5例(复发肿瘤2例);累及B^D、3~9区的L4和L5肿瘤各1例。整块切除8例,大块经瘤切除22例。上胸椎7例,下腰椎(L4-L5)5例,胸椎或胸腰段18例。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19例,肿瘤累及A^D/E、1~12区10例,单节段肿瘤9例,2节段1例;累及A^D/E、3~9区的单节段初次手术的胸腰段肿瘤5例,软组织肿块位于脊椎的侧方;累及B^D、1~12区的中下腰椎单节段肿瘤2例,胸腰段肿瘤2例。整块切除3例,大块经瘤切除16例。胸椎及胸腰段10例,中下腰椎9例。结论: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入路应根据肿瘤侵袭范围及所在脊椎部位进行选择。局限在脊椎骨内或椎旁肿块较小的单及两节段肿瘤选择单纯后正中入路;肿瘤突破脊椎致前方有较大肿块、复发肿瘤及侵袭椎旁的上胸椎肿瘤多选择联合前方入路;软组织侵袭位于脊椎侧方的肿瘤多选择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胸椎 腰椎 入路 脊椎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不同重建方法的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毛宁方 石志才 +2 位作者 朱晓东 张晔 章筛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脊椎切除 重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水小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1例,T82例,T91例,T111例,L11例;骨巨细胞...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1例,T82例,T91例,T111例,L1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切除 脊柱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贺曦 韦峰 +2 位作者 姜亮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1-427,共7页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癌 脊椎切除 局部复发 远处新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被引量:8
8
作者 韦峰 刘忠军 +3 位作者 党耕町 马庆军 刘晓光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 ̄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脊椎切除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迎松 解京明 +6 位作者 赵智 张颖 李韬 毕尼 施志约 蒋文斌 彭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主要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的105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一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和围手术期非神经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8.9±8.1岁。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为108.9°±25.5°,末次随访时为37.2°±16.8°;节段性后凸术前为89.8°±31.1°,末次随访时为30.4°±15.3°。手术平均切除1.31个椎节,固定涉及13.6±2.8个节段。至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矫正70.9%,矢状面平衡矫正53.4%。共24例患者(22.9%)发生了31例次非神经并发症事件:13例患者发生16例次呼吸系统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9例次心血管不良事件;1例恶性高热;1例单眼失明;3例创口感染;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后1d死亡。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14/49),以及切除T6或者以上节段椎体的患者(4/10),显示了较多的非神经并发症的趋势。此外,非特发性畸形,超过150°的极度重度脊柱侧凸,术前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低于预计值40%,以及术中失血量超过5000ml是非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的患者,围手术期中非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肺功能状况不佳及术中失血量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 经后路脊椎切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或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史亚民 金大地 +4 位作者 王岩 王以朋 吕国华 海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0-251,共2页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前已成为国内矫治顶椎位于中胸段、胸腰段和上腰段严重侧后凸畸形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术式的定义较混乱,手术不够规范,适应证不明确,疗效评估不统一,特别是对并发症的报道更少。本期邀请了对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有经验的专家就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等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截骨 矫正手 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关问题探讨 注意事 适应证 切除 重度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附10例报告)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光彪 李明 +4 位作者 刘传康 康权 罗聪 郑超 杨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治疗的10例脊柱后凸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7...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治疗的10例脊柱后凸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6~15岁,平均11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76°~112°,平均97.8°。2例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所有患儿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0~560min,平均373min;出血量550~2200ml,平均1115ml;术后后凸Cobb角10°~43°,平均29.3°,矫正率70.0%;患儿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腰背部疼痛有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2例患儿术后Frankel分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矫正儿童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并可达到稳定的短节段内固定及优良的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儿童 后路脊椎切除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初同伟 张莹 +2 位作者 刘玉刚 潘勇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性例,女性2例,年龄43~64岁,脊椎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性例,女性2例,年龄43~64岁,脊椎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4例。病变发生在T112例,T121例,L42例,L51例。6例患者均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同时采用前方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钉系统后方固定。结果 6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随访12~24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2例原发病例未出现远处转移。结论经后路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技术优势明显,能提高病灶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整块切除 胸腰椎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护理干预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晓蓉 戴路 于瑞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5-617,共3页
胸椎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困扰患者。目前外科手术是脊柱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不仅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 胸椎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困扰患者。目前外科手术是脊柱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不仅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术中肿瘤清除率,降低局部肿瘤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脊柱肿瘤手术的疗效[1-2]。为了更协调配合医师,及时完成围手术期各阶段护理,保证患者手术顺利,有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我科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8例胸椎肿瘤行一期后路TES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脊椎切除 并发症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忠泰 施学东 栗怀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5-652,共8页
目的 :评价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1998年 4月 4例 5次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综合治疗、随访等全面分析、总结。结果 :1例术后 5 5年无瘤生存 ,1例术后6 5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 目的 :评价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1998年 4月 4例 5次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综合治疗、随访等全面分析、总结。结果 :1例术后 5 5年无瘤生存 ,1例术后6 5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观察中 ;2例分别于术后 2年 1个月和 1 5年死亡。结论 :若适应证选择恰当 ,此手术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癌 脊椎切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华 王仁吉 +4 位作者 刘忠军 刘晓光 吴奉梁 党礌 韦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后3D打印人工椎体和钛网下沉率的差异,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前方椎体能否减少术后内植物的下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的24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 目的:通过比较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后3D打印人工椎体和钛网下沉率的差异,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前方椎体能否减少术后内植物的下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的24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其中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颈椎前方椎体(3D椎体组)有9例,采用钛网重建(钛网组)有15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椎体CT值、手术信息(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内植物下沉等随访资料,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椎体CT值、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有8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有5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8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2例缺失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资料,两组3个月内植物下沉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有8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有4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2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9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两组12个月内植物下沉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的重度内植物下沉率(椎体高度下沉>3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死亡1例,7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死亡1例,失访1例,1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无内植物下沉),1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轻度内植物下沉),11例椎体高度下沉>3 mm(重度内植物下沉),两组24个月内植物下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的重度内植物下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颈椎脊索瘤的全脊椎切除术中,3D打印人工椎体可提供可靠的即刻和中远期的颈椎稳定性,与钛网重建相比,能够减少术后内植物下沉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脊索瘤 脊椎切除 3D打印人工椎体 钛网 内植物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及其对主弯矫形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韬 解京明 +3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2-995,100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对主弯矫形的意义及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应用PVC治疗的4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摄标准脊柱全长前后位X线...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对主弯矫形的意义及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应用PVC治疗的4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摄标准脊柱全长前后位X线片,在冠状面将畸形主弯划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及主弯下段。采用标准Cobb角测量方法分别对术前、术后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进行测量。比较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的变化、计算主弯各分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主弯段椎弓根置钉情况及切除椎紧邻上下椎体的置钉情况与矫形率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0.1°±18.1°,术后平均减小59.1°±16.4°(P<0.05),主弯矫形率为(54.1±12.2)%。其中,主弯中段平均减小28.1°±14.7°(P<0.05),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为(49.1±27.3)%,主弯上段平均减小15.7°±13.1°(P<0.05),对主弯矫形贡献率为(25.2±16.6)%,主弯下段平均减小15.3°±12.4°(P<0.05),对主弯的矫形贡献率为(26.3±22.6)%。主弯上、下两段的矫形度数及矫形贡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切除椎的相邻的上下椎体至少各置入一枚椎弓根螺钉的患者有22例,该组患者主弯中段的矫形度要明显优于上、下椎体无钉的24例患者(P<0.05)。同时发现主弯节段置钉比率与主弯矫形率密切相关(r=0.82,P<0.05)。结论:主弯中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最大,主弯内椎弓根螺钉置钉数对矫形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切除椎的邻近椎体置钉对脊柱矫形及重建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后路脊椎切除 主弯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新果 赵改平 +3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脊椎切除 内固定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护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苏晓静 薛传娟 屈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40-42,60,共4页
目的总结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接受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给予心理辅导、完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检查,做好肺功能锻炼... 目的总结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接受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给予心理辅导、完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检查,做好肺功能锻炼;术后给予严密病情观察、体位管理、引流管护理,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及脑脊液漏、切口感染情况等。结果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平均104.6°(43.7°~138.3°),后凸平均89.3°(53.5°~162.9°);术后侧凸平均19.4°(3.1°~35.6°),后凸平均26.3°(19.6°~41.3°)。术后5例患者即刻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患者壁层胸膜撕裂行胸腔闭式引流,2例患者呼吸支持时间延长,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给予对症护理。术后随访3~18个月,12例并发症患者全部好转。结论对于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精心的手术前后护理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改善并发症情况的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 脊椎切除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矫形术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季明亮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4-337,共4页
1922年MacLennan[1]首先提出了全脊椎切除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他采用后路顶椎VCR配合支具治疗严重脊柱侧凸。1997年Bradford等[2]报道了应用前后路联合VCR治疗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
关键词 后路脊椎切除 神经并发症 截骨矫形 危险因素 预防 严重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前后路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晨曦 赵改平 +5 位作者 柏磊磊 陈楠心 陈二云 赵庆华 马童 凃意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SPS);二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DPS)。对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的扭矩,分析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钛网、钢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重建节段ROM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增加,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TM+AP+SPS模型的增加幅度较大。1.0 N·m工况下,两种模型重建节段ROM均减少83%以上;TM+AP+SPS模型在后伸、侧弯和扭转时,邻近节段的ROM均增加11%以上,C6-C7节段的ROM在扭转时增加41.79%,TM+AP+DPS模型的邻近节段ROM则显著降低。TM+AP+SPS模型和TM+AP+DPS模型中钛网应力分别集中于受压侧和后方。TM+AP+SPS模型的邻近节段有较大的代偿活动,TM+AP+DPS模型各节段ROM均大幅度减小,TM+AP+DPS模型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脊椎切除 内固定重建 有限元分析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