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被引量:
15
1
作者
郭坚刚
席晓勤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57-159,共3页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产生直接根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而被国家与社会达成协议 ,趋于分离、遇事谈判的二元政治形态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能主义政治
二元
政治
形态
全球化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被引量:
11
2
作者
聂伟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8-30,共3页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全能
主义
中国
政治
公民社会
政治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能主义政治与后全能主义社会的国家构建
被引量:
29
3
作者
席晓勤
郭坚刚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后
全能
主义
社会
中国
意识形态
监督管理机制
政治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黄春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0,21,共3页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对两种模式加以比较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前者主要具有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以及官僚体制三个特点,后者主要的特点表现在群众式民主、国家建设的群众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斯大林模式
毛泽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
被引量:
4
5
作者
杨小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2,156,共7页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西方竞选为主的政治动员比较起来,中国特色政...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西方竞选为主的政治动员比较起来,中国特色政治动员在动员目的、议题构建、动员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特色,并具有动员效率高、资源动员能力强,政策执行快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如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不足等缺点。现阶段,应该从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组织整合,构建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动员机制等方面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动员
后
全能主义政治
动员
政治
动员
中国特色
政治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高景柱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8,共4页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转型
全能主义政治
民主
政治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
7
作者
沈艾娥
黄轶斓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电影期刊
文化救亡
全能主义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
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1-301,共1页
萧功秦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中撰文《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指出,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
萧功秦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中撰文《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指出,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期的适应。这种传统内部的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机制是,在革命意识形态概念的资源库中,寻找能包容发展性、开放性同时又能满足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保护功能的,最有助于表达改革开放理念的符号元素,并使这些概念元素脱离原有的革命话语的有机体板块,经过新的糅合与处理,构成新的话语,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一方面,来源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这些元素,成功保持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权威性,调动了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影响力,以利于改革开放充分利用革命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并保持与革命传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运用重新处理的这些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意识形态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社会科学》
合法性资源
传统资源
全能主义政治
意识形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被引量:
15
1
作者
郭坚刚
席晓勤
机构
浙江行政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57-159,共3页
文摘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产生直接根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而被国家与社会达成协议 ,趋于分离、遇事谈判的二元政治形态所替代。
关键词
中国
全能主义政治
二元
政治
形态
全球化
发展历程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被引量:
11
2
作者
聂伟迅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8-30,共3页
文摘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全能
主义
中国
政治
公民社会
政治
权力
分类号
D693.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能主义政治与后全能主义社会的国家构建
被引量:
29
3
作者
席晓勤
郭坚刚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省委党校
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后
全能
主义
社会
中国
意识形态
监督管理机制
政治
制度
分类号
D6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黄春芳
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0,21,共3页
文摘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对两种模式加以比较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前者主要具有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以及官僚体制三个特点,后者主要的特点表现在群众式民主、国家建设的群众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三个方面。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斯大林模式
毛泽东模式
分类号
D62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
被引量:
4
5
作者
杨小明
机构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2,156,共7页
基金
2013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为视角"
课题编号13HQZZ018
文摘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西方竞选为主的政治动员比较起来,中国特色政治动员在动员目的、议题构建、动员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特色,并具有动员效率高、资源动员能力强,政策执行快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如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不足等缺点。现阶段,应该从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组织整合,构建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动员机制等方面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模式。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动员
后
全能主义政治
动员
政治
动员
中国特色
政治
动员
Keywords
omnipotent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odel
post-omnipotent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ode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ical mobiliz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高景柱
机构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8,共4页
文摘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政治
转型
全能主义政治
民主
政治
环境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
7
作者
沈艾娥
黄轶斓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基金
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抗战时期陪都电影期刊研究"(2015PY54)
文摘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电影期刊
文化救亡
全能主义政治
Keywords
rear area of Anti-Japanese War
film magazine
cultural salvation
totalitarian politics
分类号
G239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
8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1-301,共1页
文摘
萧功秦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中撰文《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指出,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期的适应。这种传统内部的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机制是,在革命意识形态概念的资源库中,寻找能包容发展性、开放性同时又能满足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保护功能的,最有助于表达改革开放理念的符号元素,并使这些概念元素脱离原有的革命话语的有机体板块,经过新的糅合与处理,构成新的话语,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一方面,来源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这些元素,成功保持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权威性,调动了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影响力,以利于改革开放充分利用革命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并保持与革命传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运用重新处理的这些概念,
关键词
革命意识形态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社会科学》
合法性资源
传统资源
全能主义政治
意识形态功能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郭坚刚
席晓勤
《浙江学刊》
CSSCI
2003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聂伟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全能主义政治与后全能主义社会的国家构建
席晓勤
郭坚刚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分析
黄春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
杨小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
高景柱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
沈艾娥
黄轶斓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