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回顾 被引量:10
1
作者 毛嘉富 王斌 戴永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3-771,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通过能量通量、水汽通量、物质交换相互影响、作用。作者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总结了当代5类主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即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森林林窗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通过能量通量、水汽通量、物质交换相互影响、作用。作者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总结了当代5类主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即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森林林窗模型、陆面生物圈模型和动态全球植被模型,以及它们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最后,对未来模拟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气候系统模式 耦合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气全球耦合模式能量收支的误差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通过分析GOALS模式两个版本GOALS 1.1和GOALS 2的能量收支 ,并与观测对比 ,结果表明 :模式模拟的地表净短波辐射通量在高纬地区偏低 ,而净长波辐射通量又偏高 ,导致极地表面温度偏低 ,感热通量在高纬地区为很高的负值。而在陆地上感热... 通过分析GOALS模式两个版本GOALS 1.1和GOALS 2的能量收支 ,并与观测对比 ,结果表明 :模式模拟的地表净短波辐射通量在高纬地区偏低 ,而净长波辐射通量又偏高 ,导致极地表面温度偏低 ,感热通量在高纬地区为很高的负值。而在陆地上感热加热作用显著偏强 ,使地表有较大的向上净能量给大气 ,引起陆地上有些暖中心也偏强 ,这也解释了模式模拟地表面空气温度场的误差原因。海洋上潜热通量偏低 ,特别是在副热带洋面上偏少更明显。陆地上的欧亚和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潜热通量仍偏低。这也是模式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偏少的重要原因。两模式大气顶OLR偏低的模拟主要是在中低纬度 ,大气顶净短波辐射通量的模拟在中低纬度虽然与NCEP结果接近 ,但与地球辐射收支试验ERBE资料比较仍偏小较多 ,说明改进中低纬度云 辐射参数化方案对改进全球能量收支的模拟有重要意义。GOALS 2模式中诊断云方案模拟的云量除赤道地区外普遍偏小 ,尤以中纬度为甚 ,造成那里能量收支出现大的误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气全球耦合模式 气候系统 能量收支 云参数化方案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志强 俞永强 王谦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708,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且利用这些...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对ITF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模式模拟的ITF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同已有的观测结果相比是合理的,经作者分析认为ITF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印度尼西亚海域地处亚澳季风区,海流对于季风的响应使得ITF发生季节变化;ITF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热带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所导致的洋流调整造成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 热带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