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经营发展研究
1
作者 魏鹏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7-71,共5页
本文试图对11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为其综合竞争力进行简单排名,以期为国内银行经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财务指标 排名 经营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科技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9,共10页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科技指数 层次分析法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专利数据研究
3
作者 闫晗 边鹏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3-78,共6页
本文对28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对近两年专利数据整体情况、核心领域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两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整体专利数平稳增长,我国专利在数量上形成优势,北美、欧洲与日本专利在质量上更胜一筹。下一阶... 本文对28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对近两年专利数据整体情况、核心领域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两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整体专利数平稳增长,我国专利在数量上形成优势,北美、欧洲与日本专利在质量上更胜一筹。下一阶段,在银行专利领域,我国银行机构需保持定力、提升质量、增强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达标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启跃 杨延昭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73,共10页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和压降系统重要性得分等达标措施,而美国监管部门也配合推出“祖父条款”、单点处置框架等政策,促进本国G-SIBs在成本可控条件下实现达标。根据“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G-SIBs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分阶段满足TLAC要求。建议我国G-SIBs应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尽早发行TLAC债券,扩大内评法覆盖范围,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并采取措施控制系统重要性得分的上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TLAC要求 风险密度 内部评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中国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课题组 章彰 +1 位作者 杨瑾 沈鸿 《金融监管研究》 2015年第11期1-14,共14页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大而不能倒 金融监管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主要大型银行资本结构及资本工具发行情况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辛华 李肖楠 《西南金融》 2016年第4期28-34,共7页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分析了商业银行合规资本工具设计原理,对巴塞尔协议Ⅲ及总风险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ing Capacity)监管框架下的资本工具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际主要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结构及新型资本工具发行...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分析了商业银行合规资本工具设计原理,对巴塞尔协议Ⅲ及总风险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ing Capacity)监管框架下的资本工具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际主要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结构及新型资本工具发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相关特点及规律;全面梳理了国内大型银行的资本结构及资本工具发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内大型银行资本工具发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巴塞尔协议Ⅲ 总风险损失吸收能力 资本工具 资本结构 资本充足率 金融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款保险与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协调研究——基于存款保险基金计入TLAC的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卫东 熊启跃 杜阳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2,共19页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实施,对全球大型银行经营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存款保险基金计入是TLAC监管框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实现TLAC达标、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和提升风险处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实施,对全球大型银行经营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存款保险基金计入是TLAC监管框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实现TLAC达标、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和提升风险处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全球大型银行的TLAC达标策略,测算了存款保险基金计入对中资G-SIBs带来的TLAC提升效应,并分析了存款保险基金计入对G-SIBs恢复与处置计划的潜在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G-SIBs实现TLAC达标过程中,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在不同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存款保险基金计入有利于推动中资G-SIBs实现TLAC达标,强化其在中资G-SIBs风险处置中的关键作用,降低中资G-SIBs在资本和流动性恢复阶段的资金成本,提升处置效率。当前,我国需要从确立存款保险基金处置地位、完善存款保险基金后备融资机制和丰富处置工具等方面入手,完善配套机制,促进中资G-SIBs实现TLAC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总损失吸收能力 存款保险基金 系统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损失吸收能力标准设计机理与实施
8
作者 李新安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7-64,共8页
TLAC是金融稳定理事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问题而推出的新政策工具。本文从TLAC分配、合格工具准则、达标期以及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资本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TLAC标准设计机理进行研究,并对监管部门和G-SIBs... TLAC是金融稳定理事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问题而推出的新政策工具。本文从TLAC分配、合格工具准则、达标期以及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资本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TLAC标准设计机理进行研究,并对监管部门和G-SIBs提出了政策建议。对我国4家G-SIBs外部TLAC缺口初步静态测算表明,发行TLAC债务工具对我国债券发行总量和余额影响不大,但达标期内单个G-SIB仍面临较大的TLAC补充压力,充分利用TLAC标准中的充抵政策可减少一半左右的TLAC补充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总损失吸收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 自救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阐释:巴塞尔协议Ⅲ的宏观经济影响和剩余的改革问题
9
作者 Ingo Fender Ulf Lewrick +3 位作者 傅平江 叶安娜 董婧怡 吴晨霖 《金融监管研究》 2017年第11期1-20,共20页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工作临近完成,国际监管改革逐渐将重点转移到监测实施和评估改革影响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洁的框架来评估巴塞尔协议Ⅲ核心改革的宏观经济影响,包括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杠杆率溢价的评估。本文以主要银行的历史数据...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工作临近完成,国际监管改革逐渐将重点转移到监测实施和评估改革影响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洁的框架来评估巴塞尔协议Ⅲ核心改革的宏观经济影响,包括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杠杆率溢价的评估。本文以主要银行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并考虑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要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对银行为满足新的监管要求需筹集的额外资本金规模进行了保守的估算。为了给资本配置及银行商业模式变化对监管改革净收益的影响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替代性观测变量,本文模拟了银行收敛到"临界"平均风险权重(或"密度比率",Density Ratio)时的影响,这一临界值产生基于风险加权资产和杠杆率的资本要求。虽然监管影响的量化研究尚非确论,但本文结果表明,即使在考虑了银行商业模式调整之后,巴塞尔协议Ⅲ预期仍将产生较大的宏观经济净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Ⅲ 密度比率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杠杆率 宏观经济影响 险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