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降水模拟的检验 被引量:65
1
作者 张莉 丁一汇 孙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 以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40年再分析资料集ERA40为观测基础,分析了当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1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环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基本上都能够模拟出降水由东亚东南部海洋至东亚西北部中国内陆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降水的部分主要模态;(2)大部分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中国东部陆地降水的季节进退。但同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包括:(1)多数模式普遍存在模拟降水量偏少、降水变幅偏小的缺陷;(2)雨带的季节推进过程与观测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海洋上的季节进退过程模拟较差,有的模式甚至不能模拟出东亚季风区东部海洋上大致的季节进程。因此,模式对东亚季风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多模式集合的夏季环流场以偏弱为主,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这在中国东部大陆部分比较明显。另外,空气湿度模拟值偏低、从而造成水汽输送偏弱也是导致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模拟偏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季风降水 模拟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模拟检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莉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0-769,共10页
以1961—1999年我国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的我国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10~25mm中雨日数的模拟结... 以1961—1999年我国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的我国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10~25mm中雨日数的模拟结果总体上也以偏多为主,虽然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南方存在的高值中心,但位置偏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25~50mm大雨日数在我国南方明显偏少,并且大值中心的位置基本都没能模拟出来;50mm以上暴雨日数的模拟结果也明显偏小,除MIROC3.2(hires)外大部分模式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结果都未超过2d;大部分模式不能正确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各模式对极端强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极端强降水阈值明显低于观测;半数左右的模式模拟出了1961—1999年西北西部极端降水增加的趋势,个别模式趋势系数的大小与观测相当,大部分模式对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模拟结果呈与观测反向的变化趋势,没有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的东北—华北与华中—长江中下游—华南存在的极端强降水日数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空间分布;大部分模式模拟的极端强降水日数标准差与观测结果比较接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对观测和各模式使用了同样的判定极端强降水发生的方法。总的来看,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极端强降水 模拟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带海气耦合距平模式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史历 殷永红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5-693,共9页
用观测海温距平对一个中等分辨率的细网格大气模式和观测 FSU假风应力对全球热带三大洋距平海洋模式分别进行强迫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大气模式还是海洋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模拟了观测事实 ,热带大西洋的模拟效果好于热带印度洋... 用观测海温距平对一个中等分辨率的细网格大气模式和观测 FSU假风应力对全球热带三大洋距平海洋模式分别进行强迫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大气模式还是海洋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模拟了观测事实 ,热带大西洋的模拟效果好于热带印度洋。对大气模式而言 ,经向风距平的模拟要好于纬向风距平 ,热带大西洋西部好于东部 ,热带印度洋东部好于西部 ,赤道南侧好于北侧。对海洋模式而言 ,热带大西洋模拟最好的区域是赤道中东部 ,对赤道东印度洋的暖事件及偶极子事件年际变率模拟也较好。在此基础上 ,用和海气耦合模式同样的耦合方式将两者耦合起来 ,构成了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全球热带海气耦合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热带海气耦合距平模式 数值模拟 细网格大气模式 强迫试验 海温距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订正与集成多模式的中国季度降水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兆亮 Q. J. WANG +2 位作者 王子茹 王国利 徐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两个最新换代的季度集合预测系统对中国季度降水预测中存在的系统缺陷,应用改进的贝叶斯联合概率模型(BJP)加以订正。对订正后的单一模式概率预测应用一种混合模型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加以集成,以综合各模式的优势来提高中国季... 针对两个最新换代的季度集合预测系统对中国季度降水预测中存在的系统缺陷,应用改进的贝叶斯联合概率模型(BJP)加以订正。对订正后的单一模式概率预测应用一种混合模型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加以集成,以综合各模式的优势来提高中国季度降水预测技巧。结果表明:BJP模型可有效地消除集合模式预测的系统偏差,同时大幅提高了概率预测的可靠性。经过订正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的System4预测在许多季度在中国的很大区域范围内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技巧;而澳洲气象局的POAMA2.4预测只在个别季度局部范围内具有技巧。使用BMA对订正后的单一模式预测进行集成可显著提高对中国季度降水预测的精度,相比单一模式预测,技巧得分为正值的网格百分率分别提高了13.3%和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联合概率模型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 季度降水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人类活动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评估 被引量:82
5
作者 徐影 丁一汇 赵宗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25,共13页
利用近 30年 ( 1 961~ 1 990年 )观测的温度 (包括平均、最高、最低 )、降水、日较差、水汽的季和年平均资料 ,对IPCC提供的 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ECHAM4,HADCM2 ,GFDL ,CGCM1 ,CSIRO)在同样时段只考虑CO2 等温室气体的影响和既有CO2... 利用近 30年 ( 1 961~ 1 990年 )观测的温度 (包括平均、最高、最低 )、降水、日较差、水汽的季和年平均资料 ,对IPCC提供的 5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ECHAM4,HADCM2 ,GFDL ,CGCM1 ,CSIRO)在同样时段只考虑CO2 等温室气体的影响和既有CO2 等温室气体又有气溶胶的影响两种情形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表明 ,考虑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作用 ,冬季最低温度模拟效果较只考虑温室气体与观测更接近。结果还表明 ,在两种情形下 ,这些模式对东亚和中国地区的气候都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但同时各个模式的模拟场也都有各自的系统误差 ;气溶胶的作用使东亚地区气温下降 ;从相关系数计算表明 ,模拟最好的变量是温度 ,其次是水汽和降水 ,最差的是日较差 ;在空间的分布上 ,各变量冬季的模拟效果最好 ;考虑总体情况 ,ECHAM4与HADCM2两个模式对东亚和中国地区的气候模拟效果在 5个模式中是最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东亚地区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极端低温日数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单机坤 梁潇云 +2 位作者 孙林海 龚振淞 刘芸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9-1614,共6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开展极端事件预测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我国700多个地面台站的逐日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代海气耦合模式的动力预测结果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一个针对我国冬季极端低温...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事件越来越频繁,开展极端事件预测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我国700多个地面台站的逐日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代海气耦合模式的动力预测结果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一个针对我国冬季极端低温日数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所预测的1983-2010年历史回报结果与实况资料的相关在我国大部均超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用该预测方法还对2011/2012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进行了实时预测,事实证明该预测方法对2011/2012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的预测趋势基本正确,可以推广到预测业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逐步回归 统计降尺度 冬季极端低温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资料的云南及周边地区未来50年气候预估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秀华 肖子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1-613,共13页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及云南省124站资料,检验了参与IPCC AR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5, CMIP5)及模式集合平均对...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及云南省124站资料,检验了参与IPCC AR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5, CMIP5)及模式集合平均对云南及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性能,同时进行该区域不同温室气体排放量情景下2006~2055年的气候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该区域气温和降水气候场空间分布、气温的线性趋势和春、夏季降水的年代际振荡特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且模式集合能力优于单一模式,气温模拟优于降水模拟,但春、夏季的降水好于其他季节,使得全年的总降水好于秋、冬两季。对未来情景预估表明,研究区域未来50年气温呈现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降水量保持年代际振荡特征并有所增加,2020年之前我国云南及其南部区域将经历相对的干旱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CMIP5 云南地区 气候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28卷2005年总目次
8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7-876,共10页
关键词 王盘 年代际 郭品文 年际变化 夏季降水异常 气候特征 南京气象学院 短论 ENSO Simulation 大气环流 行星环流 大气现象 北极涛动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学报 连续出版物 沈桐 ping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