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57
1
作者 黄思静 石和 +3 位作者 张萌 沈立成 刘洁 武文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 ,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上扬子地区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 :1)早石炭世是一个海水逐渐加深的全... 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 ,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上扬子地区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 :1)早石炭世是一个海水逐渐加深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 ,锶同位素最小值所显示的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 34 2Ma ,位于杜内阶和韦宪阶的界线上 ;2 )晚石炭世是一个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 ;3)整个二叠纪都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 ,晚二叠世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幅度大 ,而且海水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 ;4)晚二叠世具有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最小值 ,显示晚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 ,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 2 5 0Ma,正好在二叠 /三叠纪界线附近 ;5 )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全球生物绝灭事件可能与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纪 锶同位素地层曲线 全球海平面变化 海水 海相地层 海相碳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钻探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胡钊彬 尉建功 +2 位作者 谢志远 张伙带 钟广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4,共15页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依据这些资料,重建了近100 Ma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检验了Exxon的层序地层模型和海平面假说,明确了海平面变化的地层响应,建立了南极冰盖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尽管如此,科学大洋钻探海平面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钻探区的地域代表性还不够多,全球海平面变化信息提取时难以消除其他地质因素(如构造沉降)的影响,海平面变化记录的精度有待提高,多种因素作用下地层结构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海平面变化机制特别是冰盖动力学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及暖期海平面变化的原因还认识不清。在当今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层响应 气候变化 南极冰盖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黎虹玮 李飞 +2 位作者 胡广 谭秀成 李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7-1091,共15页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与当时的显生宙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存在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较多争议,受单剖面或区域范围内...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与当时的显生宙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存在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较多争议,受单剖面或区域范围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程度的制约,在缺乏从沉积学角度的综合对比研究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对全球海平面变化过程与持续时间的判识。综述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整合了多位学者的研究剖面、主要观点及认识,梳理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观点("上升论"和"下降—上升论"),包括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代表剖面及海平面变化识别特征、海平面上升/下降的原因以及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叠纪—三叠纪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原因。本文旨在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附近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同时为研究全球PTB地质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差异性原因提供基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全球海平面变化 暴露标志 生物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时全球海平面变化重建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许艺炜 胡修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5-410,共16页
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演化以及能源矿产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深时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部分归因于缺乏高精度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恢复。文章回顾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的起始与发展过程,归... 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演化以及能源矿产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深时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部分归因于缺乏高精度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恢复。文章回顾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的起始与发展过程,归纳出五种类型的深时海平面变化重建方法和技术,即地层学、沉积学、洋盆动力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和大数据技术。并总结了上述研究方法的原理、优势和不足,并以白垩纪全球海平面重建为实例,讨论了当前深时全球海平面重建的难点和争议点,并对未来深时全球海平面变化重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平面变化 深时 地层回剥 层序地层 洋盆动力学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8年全球海平面变化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Cazenave A 王秀玲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球重力场 评估 时间尺度变化 海水质量 海水密度 气候试验 卫星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0-703,共4页
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 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泛,本文仅就近百年的全球观测再建事实、气候模式的模拟与预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综述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气候模式 全球海平面变化 海洋观测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全球变暖 WCRP 热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沉积反演的深时海平面变化曲线恢复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禄银 潘仁芳 +5 位作者 段太忠 刘彦锋 李蒙 廉培庆 黄渊 张德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傅里叶变换多级正弦分解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通过地层沉积反演求取函数化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参数的方法。利用地层沉积模拟方法,求取了元坝地区长兴期的全球海平面曲线,与同时期的Haq曲线、Fischer方法获得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相比,具有更多的海平面变化信息,恢复的海平面变化更合理。傅里叶级数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仅推动了海平面变化的定量化和函数化发展,还有利于用地层沉积反演求取海平面变化曲线。这种求取海平面变化的新思路,与传统的海平面变化恢复方法相比定量化程度高,对输入资料要求低,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更广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沉积反演 天文旋回 傅里叶变换 沉积正演模拟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模拟的总可容空间定量分析
8
作者 沈禄银 潘仁芳 +4 位作者 吕海涛 段太忠 贺婷婷 刘义生 赵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1-401,共11页
为了解决可容空间控制因素多、定量分析难的问题,在沉积过程中为沉积物提供可容空间的因素总结归纳为总可容空间,将影响总可容空间的多种因素总结为初始地形、全球(绝对)海平面变化和总沉降3种主控因素。基于总可容空间的提供量和充填... 为了解决可容空间控制因素多、定量分析难的问题,在沉积过程中为沉积物提供可容空间的因素总结归纳为总可容空间,将影响总可容空间的多种因素总结为初始地形、全球(绝对)海平面变化和总沉降3种主控因素。基于总可容空间的提供量和充填量相符原则,建立了初始地形、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总沉降与沉积厚度、水深的定量关系;分析了可容空间主控因素对地层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总可容空间定量分析方法。总可容空间定量分析不仅可以计算总沉降,降低了三维沉积参数的恢复和表征难度,保障了沉积正、反演过程中提供的总可容空间量符合预期,还可以建立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快速恢复合理的地层沉积参数,有利于沉积模型的建立。该研究不仅对可容空间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有着更直观的认识,还为定量研究有效可容空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地形 全球海平面变化 总沉降 可容空间 沉积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Ma来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演化及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16
9
作者 黄成刚 黄思静 +1 位作者 吴素娟 陈启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9-24,共6页
讨论了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100~40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凋上升的总体特征。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可能... 讨论了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100~40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凋上升的总体特征。10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可能与星外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洋中脊扩张速度的改变;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玄武岩喷发和冰川作用因素有关。在各种因素中,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对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具有最重要的控制作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始于40Ma左右,隆升速度最快的时期在20~1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100 Ma来 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升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荣西 肖家飞 +1 位作者 魏家庸 D.J.Lehrmann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晚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使从晚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末期(约从850~236Ma)以浅水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套深水相的瘤状暗色灰泥...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晚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使从晚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末期(约从850~236Ma)以浅水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套深水相的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黑色页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所覆盖,从此结束了其长达约630my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黔西南地区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是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演化 海侵 全球海平面变化 碳酸盐岩台地 中三叠世 陆相碎屑岩 黔西南地区 黔南地区 扬子地块 晚元古代 黑色页岩 演化历史 沉积 海泛面 深水相 全球 地被 南缘 海水 泥岩 子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罩建雄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4年第1期43-51,共9页
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罩建雄编译(成都理工学院沉积研究所)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目的包括下面四个方面:(1)通过对全球沉积物(岩)进行全球性古地理学、板块构造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及沉积学研究,确定联合古陆石炭... 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罩建雄编译(成都理工学院沉积研究所)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目的包括下面四个方面:(1)通过对全球沉积物(岩)进行全球性古地理学、板块构造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及沉积学研究,确定联合古陆石炭一株罗纪时期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古陆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沉积物 矿产资源 研究内容 同时性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层层序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A的海洋遥感使命
12
《遥感信息》 CSCD 2006年第5期4-4,共1页
NASA将与三个组织合作发展一个“海洋表面地形(Ocean Surface Topography Mission)”使命。2008年将发射一个“Jason-2”卫星,并且增加对海洋环流的理解,改善天气预报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量测。这一使命是建立在使用TOPEX/Poseidon... NASA将与三个组织合作发展一个“海洋表面地形(Ocean Surface Topography Mission)”使命。2008年将发射一个“Jason-2”卫星,并且增加对海洋环流的理解,改善天气预报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量测。这一使命是建立在使用TOPEX/Poseidon和Jason-1卫星获取的海洋地形基础之上。为保证这一使命的顺利发展,NASA正与NOAA,CNES,EUMETSAT合作,NASA将提供一个高级微波辐射计、激光反射器阵列、GPS接收机成套设备,NASA还将提供Boeing Deka Ⅱ火箭的发射服务。NOAA将为使命提供一个卫星控制中心,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文档分发设备的地面站。在卫星发射后,CNES将把卫星的管理移交给NOAA。CNES将提供一个PROTEUS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仓及一些科学仪器。EUMETSAT将提供一个场所和用于欧洲站的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文档分发的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 海洋遥感 TOPEX/POSEIDON 卫星控制中心 Surface 全球海平面变化 PROTEUS NO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