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地球元素的演化与地球内部的相对运动:再论中国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1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3 位作者 吴旭 苏生瑞 杨珺茹 杨茹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6-182,共17页
从相对论的质能互换、时空弯曲、相对速度(孪生子效应)、虫洞原理、奇点原理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多重历史思想出发,全面论述了秦岭和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演化。从质能定律出发,提出地球的组成和地核、地幔、地壳3个圈... 从相对论的质能互换、时空弯曲、相对速度(孪生子效应)、虫洞原理、奇点原理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多重历史思想出发,全面论述了秦岭和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演化。从质能定律出发,提出地球的组成和地核、地幔、地壳3个圈层的形成是随核元素的燃烧阶段逐步实现的;按核燃烧的顺序,地球的组成是先形成原子序数小的长英质酸性核变岩,后形成原子序数大的铁镁质的超基性-基性核变岩。核元素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大地构造发展、演化唯一的动力来源。地球结构特征是物质组成在高能高速运动过程中时空弯曲的结果;DNA、RNA所决定的结构态的演变,在生物的俱生、俱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生物的进化是地球自身运用多维时空弯曲按质数律创生出来的。以多重历史思想和不确定性原理为基础,论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阶段发展、演化以及事件、组成、结构产生的随机性和概率性。从时空弯曲的普遍性出发,中国境内可建立青藏高原、西伯利亚和西南太平洋涡旋-甩出-热核反应3个一级构造单位。从相对速度的孪生子效应、虫洞原理出发,中国大陆造山带是高能高速的等离子-粒子流流体所形成的核变岩地质体,在短暂瞬间从地球深部抽拉-逆冲至地球的表层,与地表系统长期形成的地质体相互耦合、拼贴、混杂的产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造山带拼贴增生的概念。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是造山带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岩石圈重要的运动方式。文中最后还对成矿作用、生物的俱生俱灭和地学中十多个地质难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地球质量极限值在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论述涡旋-热核反应动力体系在地球发展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中的作用后认为,新全球动力学理论是地球的无限空间之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 量子力学 全球动力学理论 涡旋-热核反应动力体系 抽拉构造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基于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文武 舒清态 +6 位作者 胥丽 杨正道 高应群 吴再昆 夏翠芬 顾纯僖 李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25-3539,共15页
探究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EDI)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估测区域森林郁闭度(FCC)的潜力,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状态和林分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选取滇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香格里拉为研究区,以GEDI波形数据为信息源,提取46245个有林地光斑参数... 探究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EDI)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估测区域森林郁闭度(FCC)的潜力,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状态和林分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选取滇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香格里拉为研究区,以GEDI波形数据为信息源,提取46245个有林地光斑参数,使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获取光斑参数在研究区未知空间的连续分布,结合54块实测样地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法(SVM⁃RFE)、随机森林(RF)和Pearson分析分别优选特征变量,基于贝叶斯优化(BO)随机森林回归模型(BO⁃RFR)、贝叶斯优化梯度回归模型(BO⁃GBRT)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研建森林郁闭度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EBK法预测精度高,估测结果可靠,R2:0.20—0.92,RMSE:0.004—2812.912,MAE:0.003—1996.258,MRE:0.007—4.423;(2)基于不同特征优选方法筛选的特征变量和数量略有差异,SVM⁃RFE法优选出6个参数(cover、pai、sensitivity、rv_a1、rv_a4、rg_a4)的平均交叉验证精度达0.84,RF法以贡献度5%为阈值筛选出5个参数(cover、pai、pgap_theta_error、modis_treecover、modis_nonvegetated),Pearson法以相关性大于0.3且在0.01水平显著优选出5个参数(cover、pai、rv_a5、rg_a5、pgap_theta_error);(3)不同特征变量优选方法筛选的建模参数研建估测模型精度差异性较大,以SVM⁃RFE和RF方法优选参数构建估测模型的精度更佳,SVM⁃RFE方法优选参数研建估测模型精度变化相对稳定,以RF方法中的BO⁃GBRT模型为最佳FCC估测模型(R2=0.85、RMSE=0.069,P=86.5%);(4)采用BO⁃GBRT模型估测研究区森林郁闭度和空间制图,与GEDI pai参数预测的FCC具有较高空间相关性达0.53,FCC均值分别为0.58、0.61,主要分布在0.4—0.7,分别占比65.45%、51.79%。研究区森林郁闭度主要处于中度郁闭,北部区域主要为高度郁闭区,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说明使用GEDI数据估测森林郁闭度的方法具有可行性、结果具有可靠性。研究为使用GEDI数据高效、及时、低成本估测大空间尺度的森林水平结构参数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EDI) 贝叶斯优化算法 机器学习 特征变量优选 经验贝叶斯克里金 大空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液核动力学效应的研究和检测(英文)
3
作者 徐建桥 孙和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7-253,共7页
综合分析处理了包括武汉台在内的全球地球动力学(GGP)台站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和检测了地球液核的动力学效应。系统讨论了在日月引潮力、表面负荷和液核动力学行为引起的核幔边界及内核边界上,压力和重力扰动等不同... 综合分析处理了包括武汉台在内的全球地球动力学(GGP)台站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和检测了地球液核的动力学效应。系统讨论了在日月引潮力、表面负荷和液核动力学行为引起的核幔边界及内核边界上,压力和重力扰动等不同驱动力作用下,地球的弹性引力形变响应.基于周日重力潮汐观测中的共振放大特征,通过国际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的迭积,研究了地球的自由和章动(FCN),精密确定了FCN参数.采用位移场的变分方法研究了液核的自由振荡,严密推导获得了用于有限元数值计算的本征值 本征向量问题.同时采用GGP台站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高质量重力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重力仪 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 地球的形变响应 自由核章动 液核自由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田东晓 曾晓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34,共9页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季节性现象,一般与植物所处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植被动力学模式研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变化,直接影响陆气间的碳通量与水热交换,同时影响物种间的竞争,从而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季节性现象,一般与植物所处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植被动力学模式研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变化,直接影响陆气间的碳通量与水热交换,同时影响物种间的竞争,从而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按照建模方法的差别,目前模式中使用的物候方案可分为使用卫星观测资料的物候方案、基于物候——气候关系的统计模型和基于叶碳平衡(周转)的动力学模型三大类。将植物物候分为物候期的触发和物候期叶片的发育过程两部分,分别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八种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方案 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中萌衍方案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宋翔 曾晓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萌衍模块是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中群体动力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描述种子的生产、萌芽以及最终发展成新个体等一系列过程,对植被群落结构和演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其参数化方案较不成熟,不同模式的方案差异较大,且... 萌衍模块是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中群体动力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描述种子的生产、萌芽以及最终发展成新个体等一系列过程,对植被群落结构和演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其参数化方案较不成熟,不同模式的方案差异较大,且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萌衍方案,作者首先从观测角度总结了影响种子生产和传播、种子库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各种因素;然后围绕森林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的萌衍方案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重点关注对幼苗个体数增量的计算方案;最后讨论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衍过程 森林林窗模型 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 种子生产 种子传播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数据检测长周期核模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建桥 孙和平 傅容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7,共9页
采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中 13台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观测资料 ,探讨了长周期核模检测的可能性 .采用相同的方法剔除了所有 13个观测序列中的重力潮汐信号、仪器漂移和大气重力信号 ,估计了各个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及其积谱密度 ,估计... 采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中 13台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观测资料 ,探讨了长周期核模检测的可能性 .采用相同的方法剔除了所有 13个观测序列中的重力潮汐信号、仪器漂移和大气重力信号 ,估计了各个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及其积谱密度 ,估计并分析了非潮汐不同频段背景噪声 .结果表明 ,在两个潮汐间频段 (0 0 4 7~0 0 75cph和 0 0 89~ 0 117cph)和亚潮汐频段 (0 172~ 0 333cph) ,全球超导重力仪的平均噪声水平分别为 0 0 6 4 9,0 0 35 0nm s2 和 0 0 138nm s2 ,可以检测到的全球谐信号幅度极限分别为 0 0 4 16 ,0 0 2 31nm s2 和 0 0 0 98nm s2 ,表明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基本可以识别长周期核模信号 .在全球超导重力观测中 ,在潮汐间频段发现周期分别16 5 5 ,15 79,11 0 0h和 10 0 9h的全球谐信号谱峰 ,可能来自于液核长周期振荡 ;在亚潮汐频段没有Smylie 1992年发现的Slichter模信号 ,但存在 8个全球谐信号的谱峰 ,参考现有的理论模拟结果 ,Slichter模是这些信号可能的来源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 超导重力仪 长周期核模 积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0
7
作者 杨志华 郭俊锋 +5 位作者 苏生瑞 李勇 苏春乾 张传林 黑爱芝 梁云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6-256,共11页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③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④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3类沉积盆地,3种盆-山转换,3个发展阶段及3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⑤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3种体制,4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由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⑥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⑦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⑧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⑨提出中国和秦岭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基础地质 抽拉构造 陆内造山带 中国 全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20
8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2 位作者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5
9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5 位作者 徐芹芹 赵磊 刘建辉 李舢 朱俊宾 刘仁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4,共15页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3)洋陆转化论: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陆与洋都不会永存,不存在只有大洋消亡,大陆增生的单向发展过程,单纯的大陆增生论是不正确的。(4)大陆的地壳和地幔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可以沿其间的界面适度滑移,但大陆整体却难以移动,更不能随意漂移。(5)旋回演化论:地球表层构造不是均变论式,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演化的。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即不同的构造旋回均各有其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旋回的全球构造格局和构造特点,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地史发展的各个构造旋回和各个阶段。(6)地球结构和演化是不对称、不均匀的,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全球不同地区。(7)大陆地壳的多旋回演化:大陆地壳并不是单纯的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8)深断裂的控制作用。切穿壳-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带,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大洋中脊断裂带、转换断层和贝尼奥夫带,勾画了当今全球的构造格局。地球发展的不同构造旋回和阶段,均各有其所特有的深断裂体系,它们决定了不同阶段和不同构造旋回之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以Jason(太平洋)和Tuzo(非洲)两个超级地幔沟为支点,研究中国以至亚洲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大转换、大改组过程中壳-幔组成和结构的演化过程,是用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研究大地构造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多圈层构造 全球动力学 洋陆转化论 旋回演化论 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火山岩浆作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夏林圻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28,共11页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 -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以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 -演化历史 ,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 -碰撞、陆内伸展 -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 (陆内造山 )等众多...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 -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以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 -演化历史 ,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 -碰撞、陆内伸展 -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 (陆内造山 )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 ,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作用与之相伴。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 -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构造 -岩浆演化历史 ,并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 ,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 ,这些问题包括有 :板块内部火山岩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火山岩 岩浆作用 板块构造 古大陆裂解 全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文科 付广裕 +7 位作者 周新 徐长仪 唐河 董杰 周江存 杨君妍 王武星 刘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1-731,共21页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 地震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断层滑动与地球物理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是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地球物理问题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广泛使用的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的位错理论,由于其几何模型的限制,在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等应用研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精确地观测地震变形,亟需一个适用于全球地震变形研究的地震位错理论。为此,本团队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经过多年系统性研究,建立了地震位错理论新体系。所构建的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促进了全球地震变形和地球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球形地球模型地震位错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弹性球形地球模型、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和黏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其次,介绍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断层与地下介质结构反演和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应用;最后,对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错理论 球形地球 黏弹性 地壳变形 横向非均匀 全球动力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年际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浩 曾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43-4353,共11页
利用通用陆面模式(CLM3.0)及其植被动力学模式(DGVM)研究植被覆盖度(FC)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年际变化对全球蒸散发的影响。设计两套实验方案,其植被的FC和LAI的气候态相同,但一套实验中植被的FC和LAI有年际变化,而对照实验中则没有。结... 利用通用陆面模式(CLM3.0)及其植被动力学模式(DGVM)研究植被覆盖度(FC)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年际变化对全球蒸散发的影响。设计两套实验方案,其植被的FC和LAI的气候态相同,但一套实验中植被的FC和LAI有年际变化,而对照实验中则没有。结果表明:(1)在草、灌木、树占优势的地区植被FC年际变化依次减小;LAI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草和灌木覆盖的地区,在落叶林地区,春秋两季植被LAI的年际变化也较大。(2)全球树占优势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的年际变化使得年平均蒸散发和地表蒸发增加、冠层蒸发和蒸腾减少;而在灌木和草覆盖区,变化则大致相反。(3)低纬度地区蒸散发季节循环变化比较明显,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蒸散发变化明显区随着纬度增加而在时间上向后推延。(4)FC和LAI年际变化较大时,蒸散发及地表蒸发降低,而蒸腾增加;这些差异随FC和LAI年际变化的增加而增加。单点分析进一步表明植被年际变化不仅改变蒸散发的多年平均值,同时改变其分量间的相对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 植被年际变化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被引量:49
13
作者 任纪舜 王作勋 +6 位作者 陈炳蔚 姜春发 牛宝贵 李锦轶 谢广连 和政军 刘志刚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是最新出版的一份中国大地构造图。该图以旋回演化论和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为指导,详细表示了中国大陆壳形成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展布、各时代的缝合带和主要断裂带、重要岩石类型的分布及其...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是最新出版的一份中国大地构造图。该图以旋回演化论和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为指导,详细表示了中国大陆壳形成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展布、各时代的缝合带和主要断裂带、重要岩石类型的分布及其形成环境。分出古亚洲、特提斯、环太平洋三大造山域(区)、8个造山系和6个前震旦纪克拉通(地台和准地台);画出了30余条板块缝合带、20余条转换断层和走滑断层、10余条新生代裂谷带和其他重要断裂带50余条。全面描绘了中国大陆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特征以及中国与几个全球构造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地构造图 板块构造 全球动力学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yrolysi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被引量:4
14
作者 Mehdi Bidabadi Mohammad Rastegar Moghaddam +2 位作者 Seyed Alireza Mostafavi Farzad Faraji Dizaji Hossein Beidaghy Dizaj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50-359,共10页
Decreasing i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confront the global warming needs to replace fossil fuels as the main doer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s by renewable and clean fuels produced from biomass like wood waste... Decreasing i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confront the global warming needs to replace fossil fuels as the main doer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s by renewable and clean fuels produced from biomass like wood waste which is neutral on the amount of CO2. An analytical and engineering model for pyrolysis proces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has been presented. Using a two-stage semi global kinetic model which includes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actions,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like shape and size of particle as well as porosity on the particle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product yield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Comparison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shows that our results are in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ers' works. Finall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done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pyrolysi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which is affected by many constant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pyrolysis analytical model single particle sensitivity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