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液全热回收装置及其优化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晓华 刘拴强 +1 位作者 李震 江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2-768,共7页
分析了制约现有溶液全热回收装置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内部驱动势分布均匀一致为原则,对溶液全热回收装置进行了优化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增加装置体积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热回收装置效率的有效措施。构建了溶液全热回收装置最高可达效率的处理... 分析了制约现有溶液全热回收装置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内部驱动势分布均匀一致为原则,对溶液全热回收装置进行了优化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增加装置体积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热回收装置效率的有效措施。构建了溶液全热回收装置最高可达效率的处理流程,并分析实际装置接近可达效率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湿溶液 全热回收 均匀性因子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焓频法及其在全热回收节能潜力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丽慧 黄晨 +3 位作者 吴喜平 王孝邦 周洁 瞿家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7,共7页
引入焓频的定义,通过焓频法统计室外空气全热的变化。在分析焓频法研究全热交换器节能潜力的基本要点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采用室外空气临界焓值、净回收能量、全热交换器开启率、热回收节能率等重要参量分析与评估全热回收节能潜力。结... 引入焓频的定义,通过焓频法统计室外空气全热的变化。在分析焓频法研究全热交换器节能潜力的基本要点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采用室外空气临界焓值、净回收能量、全热交换器开启率、热回收节能率等重要参量分析与评估全热回收节能潜力。结合案例分析,分别应用焓频法和干频法分析全热交换器热回收节能潜力,两者计算节能潜力结果的最大偏差近15%,从计算过程、参数分布和计算结果三方面对比得到,焓频法在计算过程简便性和计算结果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干频法。而针对气象数据中焓值应用较少和统计困难的不足之处,指出可用湿频法替代焓频法,两者节能潜力计算结果偏差较小,在3%以内。指出焓频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焓频法 全热回收 临界焓值 回收能量 回收节能率 干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变工况性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方继华 谷波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降低;随排风量与新风量之比增大,或新风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增大;随新风温度的升高(含湿量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增大,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降低;随新风含湿量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不变,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式全热回收 数学模型 回收效率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干燥剂的焓轮式全热回收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腊栋 蔡世佳 +1 位作者 代彦军 蒋祚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64-69,共6页
建立了焓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硅胶、氯化锂和硅胶-氯化锂复合材料作为吸湿剂时,转轮转速、转轮厚度和迎面风速的变化对回收器焓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焓轮式全热回收器,复合干燥剂与硅胶和氯化锂相比... 建立了焓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硅胶、氯化锂和硅胶-氯化锂复合材料作为吸湿剂时,转轮转速、转轮厚度和迎面风速的变化对回收器焓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焓轮式全热回收器,复合干燥剂与硅胶和氯化锂相比具有更大优越性,且存在最佳的转轮转速、转轮厚度和迎面风速,在计算条件下,对应各参数值分别为12 r·min^(-1)、100 mm和1.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剂 焓轮式全热回收 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风全热回收的液体除湿空调试验台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业凤 柳建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4-336,共3页
介绍了一种不需要辅助冷源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排风全热来处理空调送风.试验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夏季典型气候条件下(环境空气温度35℃、相对湿度80%),环境空气经处理后温度可以达... 介绍了一种不需要辅助冷源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排风全热来处理空调送风.试验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夏季典型气候条件下(环境空气温度35℃、相对湿度80%),环境空气经处理后温度可以达到19℃.该系统用75℃低温热源驱动,因此,可以选用低温废热或太阳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除湿空调 全热回收 盐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梁才航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61,共4页
利用透湿膜设计制造了一台平行流道结构的全热换热器,并在焓差实验室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研究了室内侧的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的条件下,迎面风速变化、新风温度变化、新风相对湿度变化时对全热换热器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阻... 利用透湿膜设计制造了一台平行流道结构的全热换热器,并在焓差实验室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研究了室内侧的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的条件下,迎面风速变化、新风温度变化、新风相对湿度变化时对全热换热器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阻力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迎面风速的条件下,全热换热器仍然具有较高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分别在70%~85%和60%~75%之间。温度和湿度变化对显热效率的影响很小,而对潜热效率的影响很大。随着新风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大,潜热效率也随着增大。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具有较高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表明了这种换热器在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热回收 透湿膜 平行流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的传热传质的研究
7
作者 梁才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015-4018,共4页
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换热器。为了更好地揭示膜换热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对膜全热回收器建立了空气侧、膜侧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全热回收器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膜的热阻对显热交换的影响不大... 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换热器。为了更好地揭示膜换热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对膜全热回收器建立了空气侧、膜侧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全热回收器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膜的热阻对显热交换的影响不大,而膜的湿阻对潜热交换有较大的影响。膜的厚度很小,湿扩散系数很大,因此膜的湿阻较小,使得新风和排风的潜热交换非常充分,结果基于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的潜热效率很高,达到60%以上,比基于纸的全热回收器的潜热效率高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热回收 透湿膜 平行流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驱动湿热烟气全热回收系统的适用性
8
作者 张承虎 林己又 +3 位作者 崔天阳 王振京 李亚平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4-169,共6页
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温度高、含湿量大的特点,虽然可以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湿热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热量进行回收,但仍需要外部驱动热源.为解决现有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热回收能力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以传统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温度高、含湿量大的特点,虽然可以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湿热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热量进行回收,但仍需要外部驱动热源.为解决现有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热回收能力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以传统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为基础,通过与分级式烟气换热器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可实现自驱动运行的湿热烟气全热回收系统.建立了系统热力模型和适用性模型,并研究了主要参数对系统热力性能和适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烟气进口温度为550℃、入口含湿量为120 g/kg(a)的条件下,系统最大热回收效率为11.6%,热回收净收益平衡期的极小值为5.2 a;当热回收率、净收益平衡期的预期值分别为10%和5.5 a时,二次水出口温度的适用范围为55℃~64℃.自驱动系统在烟气进口温度较高、含湿量较低时的节能扩大系数极大值为29.7%,表明此时的自驱动系统相对于直接换热方案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热回收 吸收式热泵 自驱动 分级式烟气换热器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板翅式全热换热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剑波 洪诗颖 韩昆宏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共8页
针对空调系统运行时存在新风能耗大的问题,对小型热回收新风机组用石墨烯板翅式全热换热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搭建了全热回收新风机组试验平台,以层高为2.0 mm的石墨烯芯体为试验研究主体,常规高效的瓦楞纸芯体和层高为3.0 mm的石墨... 针对空调系统运行时存在新风能耗大的问题,对小型热回收新风机组用石墨烯板翅式全热换热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搭建了全热回收新风机组试验平台,以层高为2.0 mm的石墨烯芯体为试验研究主体,常规高效的瓦楞纸芯体和层高为3.0 mm的石墨烯芯体为试验对照组,进行了冬、夏季标准工况下不同迎面风速下热湿交换效率和阻力试验研究,并对石墨烯芯体进行了室外新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对热湿交换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芯体单位风量和面积下全热换热量比瓦楞纸芯体高50%,并且瓦楞纸芯体的流道摩擦系数要比石墨烯芯体大21.5%;在环境温湿度提高时,夏季工况下,石墨烯芯体的温湿度效率分别提高了4.1%和6.7%,冬季工况下,湿度效率提高了8.9%。综上所述,相同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尺寸和风量情况下,采用石墨烯芯体替代目前高效的瓦楞纸芯体,风机运行能耗更低,风量调节性能更好,有更为突出的热湿交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芯体 板翅式换热器 全热回收 新风节能 传热传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式除湿新风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志甲 罗良 王晓玉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84,共6页
以提高除湿新风系统除湿能力和性能系数为目的,设计了高温水预冷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转轮全热回收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新风相对湿度为65%,温度在32~37℃范围内时,组合式除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能力是常规溶液除湿新风... 以提高除湿新风系统除湿能力和性能系数为目的,设计了高温水预冷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转轮全热回收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新风相对湿度为65%,温度在32~37℃范围内时,组合式除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能力是常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1.2~1.3倍,送风参数受新风参数变化的影响很小,送风参数基本不变,系统稳定;典型工况下,高温水预冷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性能系数比常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提升98%,转轮全热回收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性能系数比常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提升134%。组合式除湿新风系统的性能优于常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具备推广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除湿 高温水表冷器 全热回收转轮 除湿新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冷却冷凝除湿复合新风系统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查小波 张伦 张小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6-653,共8页
为降低常规热泵驱动的蒸发冷却冷凝除湿新风系统负荷,提出在常规系统流程基础上增加由表冷器和喷淋填料组成的单级全热回收模块,得到改进流程Ⅰ,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系统总传热传质能力不变,系统性能随全热回收模块传... 为降低常规热泵驱动的蒸发冷却冷凝除湿新风系统负荷,提出在常规系统流程基础上增加由表冷器和喷淋填料组成的单级全热回收模块,得到改进流程Ⅰ,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系统总传热传质能力不变,系统性能随全热回收模块传热传质能力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典型夏季工况下,系统最优性能系数COP相比基础流程提升0.33.为减少回风全热回收过程的损失,提高送风温度,在改进流程Ⅰ的基础上增加送风显热回收模块,得到改进流程Ⅱ,此时系统性能系数COP进一步提升0.12.此外,采用多级全热回收有助于提高空气与水传热传质的匹配性,但会增加水泵功耗,对系统总体性能的提升有限.最后,搭建了基于改进流程Ⅱ的系统试验台,对上述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除湿 表冷器 喷淋填料 传热传质 全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