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保幅逆散射成像条件的全波场偏移方法
1
作者 徐洁 杨继东 +3 位作者 王扬州 黄建平 郭威 杨永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9,共12页
地震波传播机制与成像机理逐渐成熟化、系统化,对于多次散射波的处理不再局限于噪声去除,而是将其用于高精度地震成像。不同于基于单次散射的常规成像方法,全波场偏移是一种基于多次散射假设与反演理论的数据驱动成像方法。基于逆散射... 地震波传播机制与成像机理逐渐成熟化、系统化,对于多次散射波的处理不再局限于噪声去除,而是将其用于高精度地震成像。不同于基于单次散射的常规成像方法,全波场偏移是一种基于多次散射假设与反演理论的数据驱动成像方法。基于逆散射成像理论,对现有全波场偏移的成像条件进行改进,发展了一种保幅逆散射成像条件,实现了高精度地震成像。该成像条件是通过对已有的直达波估计与下行格林函数互相关成像条件添加拉普拉斯滤波和照明项,衰减后向散射并补偿深部能量。相较于原有成像条件,改进后的保幅逆散射成像条件对于复杂构造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和更强的适应性。数值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条件 全波场偏移 保幅逆散射 多次散射波 成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波场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东安 漆立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3-521,共9页
反射波地震采集设计基于层状介质假设,信号分析过程压制了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反射波地震成像处理后频带狭窄,这些均限制了原始宽频数据的充分利用。从均衡利用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信息入手,重新定义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内涵,明确... 反射波地震采集设计基于层状介质假设,信号分析过程压制了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反射波地震成像处理后频带狭窄,这些均限制了原始宽频数据的充分利用。从均衡利用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信息入手,重新定义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内涵,明确其特点和适应条件,提出一套适用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在地震采集阶段,需要采用多套观测系统或一次性部署分期采集设计,即要在常规观测系统中镶嵌小面元、小偏移距、小道间距数据,利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小偏移距高覆盖等方法,增强原始地震数据中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的能量。在地震处理过程中,原始地震数据中的信号与噪音需要重新定义,通过多观测系统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地震数据有效信号的增强;通过不同面元、不同排列方式数据的差异化应用,使不同态式地震波能被有效分解和分别成像。在地震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波场地震资料,依靠多尺度、多维度井-震标定,实现多态式、多域地震属性解释,揭示复杂岩性体的内幕结构,提高非层状储集层横向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勘探 多观测系统 地震采集 共中心点道集 全波场数据处理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多层线下结构病害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7
3
作者 汤政 车爱兰 +2 位作者 冯少孔 施有志 范岩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7-1022,共6页
为了评估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在高铁线下结构病害检测中的效果,进行了砂浆层缺陷与路基顶部缺陷2种情况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明确弹性波在多层线下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开展了预埋缺陷的1∶1的高铁模型试验,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评估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在高铁线下结构病害检测中的效果,进行了砂浆层缺陷与路基顶部缺陷2种情况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明确弹性波在多层线下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开展了预埋缺陷的1∶1的高铁模型试验,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评价缺陷的位置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弹性波在多层结构中传播,遇缺陷时其传播能量增大,卓越特征亦放大.现场检测结果与预埋缺陷位置及空间分布相吻合.这表明在高速铁路多层线下结构病害检测中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效果较好,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全波场 无损检测 线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频率域全波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周聪 刘江平 +2 位作者 罗银河 徐浩 季灵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8-287,219,共10页
由于面波和体波不同的物理特性,包含面波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仍然是一个挑战,而忽略自由边界的影响会降低反演结果的分辨率以及产生虚假信息,故考虑自由边界的频率域全波场数值模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弹性波波动方程出发,采用... 由于面波和体波不同的物理特性,包含面波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仍然是一个挑战,而忽略自由边界的影响会降低反演结果的分辨率以及产生虚假信息,故考虑自由边界的频率域全波场数值模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弹性波波动方程出发,采用最佳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消除边界反射,并尝试将时间域数值模拟中的隐式自由边界条件引入频率域数值模拟中,利用最优化25点差分法实现频率域全波场数值模拟。通过与均匀介质中面波解析解以及层状介质中理论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对比,验证了全波场模拟的正确性,并设计两个层状模型分析了地震波在频率域和时间域中的传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空间域 全波场 有限差分 自由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隧道空间全波场二维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江平 程飞 +1 位作者 范承余 曹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05-1711,共7页
基于隧道地震波场二维数值模拟是研究隧道超前探测过程中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基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均建立在隧道侧壁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并且把隧道空间作为与周围地层具有同样弹性参数的均匀介质考虑,因此不能实现全波场模拟,与实际存... 基于隧道地震波场二维数值模拟是研究隧道超前探测过程中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基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均建立在隧道侧壁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并且把隧道空间作为与周围地层具有同样弹性参数的均匀介质考虑,因此不能实现全波场模拟,与实际存在差异。基于实际隧道空间,建立了更加接近实际的隧道地质模型,实现了隧道空间的二维全波场模拟。通过二维全波场模拟及实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①采用空间四阶时间二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能有效实现基于隧道空气介质的二维全波场模拟;②当地质界面倾角为90°时,掌子面附近激发的共激发点观测系统比侧壁的共接收点观测系统更有利于反射波的获取;③随着地质界面倾角的减小,界面同侧激发和接收的反射波能量增强;④对于局部地质体和大倾角地质界面,掌子面附近激发横波能量强于纵波,有利于横波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模拟 隧道 超前预报 交错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度法全波场模拟及其水平慢度积分的实现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繁昌 印兴耀 赵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7-602,共6页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本文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同反射率法一样,慢度法也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而且...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本文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同反射率法一样,慢度法也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而且其中间结果容易解释。具体实现步骤为:①通过傅立叶变换和汉克尔交换将本构方程和弹性动力学方程变换到频率-慢度域;②在频率-慢度域得到反射、透射系数矩阵递推公式;③分别对频率和慢度进行积分变换得到时-空域的地震道集。文中还讨论了慢度积分计算中解的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慢度法 水平慢度积分 全波场模拟 地震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叠前地震记录的全波场正反演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繁昌 印兴耀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利用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及旅行时信息进行叠前地震记录的全波场反演,可以得到比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更丰富的储层物性参数。同其它地球物理反问题类似,叠前地震全波场反演也需要某种正演算法来合成叠前记录。因为层状弹性半空间的地震波... 利用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及旅行时信息进行叠前地震记录的全波场反演,可以得到比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更丰富的储层物性参数。同其它地球物理反问题类似,叠前地震全波场反演也需要某种正演算法来合成叠前记录。因为层状弹性半空间的地震波传播规律足以模拟通常的AVO分析,这样就可用慢度法作为叠前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方法。慢度法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其结果包含了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叠前反演问题由遗传算法实现,并根据叠前反演这一特定的多参数非线性问题,设计了遗传算法的所有算子,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搜索解空间并有效地搜索到最优解。叠前反演得到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可用于指导岩性和流体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正反演方法 遗传算法 弹性波 地震解释 地震勘探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全波场的有限差分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海燕 王有学 +1 位作者 薛霆虓 杨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2-489,共8页
对地震波场的有限差分方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采用改进的中心线算法对有限差分方程中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并对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二维双层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全波场的模拟,获得了清晰的地震波波场特征,包括面波及... 对地震波场的有限差分方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采用改进的中心线算法对有限差分方程中的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并对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二维双层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全波场的模拟,获得了清晰的地震波波场特征,包括面波及体波波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全波场 各向同性 有限差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柱坐标系的隧道空间全波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9
作者 鲁光银 罗帅 +2 位作者 朱自强 石克亮 夏成志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8-395,共8页
不同于地面地震,隧道空间的特殊结构使得其波场十分复杂,基于实际隧道模型的全波场数值模拟是有效认识隧道空间内波场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多是基于直角坐标系,而隧道作为类似空气柱的特殊地质模型,采用柱坐标系下... 不同于地面地震,隧道空间的特殊结构使得其波场十分复杂,基于实际隧道模型的全波场数值模拟是有效认识隧道空间内波场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多是基于直角坐标系,而隧道作为类似空气柱的特殊地质模型,采用柱坐标系下的全波场数值模拟对认识隧道空间的波场特征更有意义。基于柱坐标系下的一阶弹性波速度-应力方程,推导任意偶数阶交错网格差分格式,设计了人工截断边界和隧道自由边界,对岩性分界面、断层破碎带、溶洞等隧道典型不良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柱坐标系下的一阶弹性波速度-应力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结合FCT技术,可实现隧道空间全波场高精度数值模拟,波场特征符合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为隧道空间复杂波场特征的认识和资料解译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预报 隧道空间 柱坐标系 全波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程波算子的全波场最小二乘偏移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月明 钟世超 +2 位作者 范国章 任浩然 王兆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2-1151,共10页
传统偏移成像方法是建立在波场一次反射的假设条件之上,事实上,完整的地震成像来自于地下全波场(一次波和多次波)。为了能够利用全波场信息以提高成像质量,提出了基于单程波算子的全波场最小二乘偏移(FW⁃LSM)方法。首先,引入地层上、下... 传统偏移成像方法是建立在波场一次反射的假设条件之上,事实上,完整的地震成像来自于地下全波场(一次波和多次波)。为了能够利用全波场信息以提高成像质量,提出了基于单程波算子的全波场最小二乘偏移(FW⁃LSM)方法。首先,引入地层上、下界面反射系数和背景速度,推导了基于单程波算子闭循环延拓的全波场正演算子,模拟了平滑速度模型情况下的全波场信息;其次,在二范数意义下求解FW⁃LSM的误差泛函和梯度项表达式,构建基于反演框架的全波场最小二乘偏移方法;最后,针对透镜体与加入水层的Marmousi模型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多轮次反演迭代压制了复杂波场产生的相干假象,多次反射波信息的利用显著改善了成像品质;该方法拓宽了地震成像的手段,尤其在多次波发育的海域地震资料处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潜在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 最小二乘偏移 单程波 多次波 地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波场地震采集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东安 王梅生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2-604,644,共14页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一观测系统,即现有野外排列并不能对散射波充分采样;另一个是面对小尺度介质产生的地震波散射,不能同时满足横向分辨率与最小介质尺度对空间采样的要求,认为对小尺度介质进行充分采样无效。在引入量子力学概念后,地下非均质体与地震波的传播构成量子系统,散射波被视为概率波,空间采样密度便不再受限制。全波场地震采集是均衡获取多态式地震波的过程,由于不能靠稀疏、规则的采样方式获取,概率波采集需要满足遍历性,宜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技术,基于多观测系统设计和炮道密度控制的细分面元方法实现。考虑到地震散射波信号弱,存在局域性和不确定性,应选择小面元、小道距、小偏移距、近偏高覆盖和炮点与检波点局部随机布设等采集参数。全波场地震采集方式灵活,支持同期、多期镶嵌或井场连续地震采集,有效信号更丰富,背景噪声更低,地震波信号的频率范围更宽,而且经济上可以接受且物理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采集 多态式地震波 概率波 遍历性 多观测系统 共中心点离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波场映像技术以及其在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中的研究应用
12
作者 徐天檄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第18期57-58,共2页
为研究高速公路运营中路基长期稳定性的问题,研发了一种用于检测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称之为全波场映像技术。这种技术的组成是由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以及数据收集系统(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共同组成的。我们用有限元动力分... 为研究高速公路运营中路基长期稳定性的问题,研发了一种用于检测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称之为全波场映像技术。这种技术的组成是由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以及数据收集系统(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共同组成的。我们用有限元动力分析法对这项技术用于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的准确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研究全波场传播特性中,首先分析其波形与三维缺陷模型成像图中所显示的缺陷区域及大小位置是否基本吻合,然后在缺陷等比例的高速公路模型中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该项技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能够精准地检测出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区域及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映像技术 高速公路 路基缺陷检测 研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陆上高难度探区地震勘探突破与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邦六 董世泰 +2 位作者 刘依谋 梁菁 马晓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4,共16页
目前,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开发由隆起区向盆地斜坡、湖盆中心、盆地周缘不断拓展,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对象由常规向非常规油气不断扩展,勘探开发面临探区更复杂、目标更隐蔽、作业难度更高等难题。针对陆上高难度探区地震勘探,... 目前,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开发由隆起区向盆地斜坡、湖盆中心、盆地周缘不断拓展,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对象由常规向非常规油气不断扩展,勘探开发面临探区更复杂、目标更隐蔽、作业难度更高等难题。针对陆上高难度探区地震勘探,中国石油强化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等技术攻关,形成了“两宽两高(宽方位、宽频、高密度、高覆盖)”采集、“双高(高分辨率、高保真)”处理、真地表成像处理、叠前储层定量预测等技术系列,支撑了高难度探区勘探持续突破和储量长期稳定增长,实现油气产量稳中有升。以上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物探技术理念的转变,提出了“油气在地质家的脑海里,更藏在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里”的找油找气新理念;得益于把握住了陆上地震勘探技术突破的牛鼻子,提出了“目标在深层,问题在浅层,关键是速度,核心是精细”的技术思路;得益于管理思路的创新与转变,建立了完整的物探技术管理体系,使各探区地震资料品质大幅度全面提升。这种认识上的突破和管理创新将指导下一步陆上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向全方位、高密度、全数字、多参数、自动化、智能化、全波形、全波场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 双复杂 地震勘探 智能化地震 全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灌砂基础施工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艳玲 陈旺 万安锣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2-568,共7页
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建立物模灌砂试验,实践表明砂水比1∶8-1∶12、水泥熟料掺量6%、灌砂压力控制在0.1-0.15MPa,砂积盘半径能达到7.5-8 m。综合灌砂量、压力监测、水下探摸、管内测量4种监测方式,并利用全波场无损检测法和冲击映... 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建立物模灌砂试验,实践表明砂水比1∶8-1∶12、水泥熟料掺量6%、灌砂压力控制在0.1-0.15MPa,砂积盘半径能达到7.5-8 m。综合灌砂量、压力监测、水下探摸、管内测量4种监测方式,并利用全波场无损检测法和冲击映像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砂过程监测及其充填效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中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充盈度≥65%为终孔指标,边孔以扩散半径达到7.5-8 m及溢砂与前一孔溢砂融合为终孔指标,进而指导砂泵压力及停泵时间;通过合理配置灌砂设备及选择优质灌砂料,并分析灌砂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1—E6管段基础灌砂完成后,管段沉降值均在可控范围内,表明沉管管段灌砂基础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红谷沉管隧道 灌砂基础 模型试验 全波场无损检测 冲击映像法 砂积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弹性参数的广义非线性反演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银行 乐友喜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在非线性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反演问题,提出各向异性弹性参数的广义非线性反演方法。结合各向异性弹性参数反演,推导出反演所需的梯度向量,梯度向量中Jacobi矩阵各个元素的求取是利用与正演完全相同的方法,并构造了一个公式... 在非线性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反演问题,提出各向异性弹性参数的广义非线性反演方法。结合各向异性弹性参数反演,推导出反演所需的梯度向量,梯度向量中Jacobi矩阵各个元素的求取是利用与正演完全相同的方法,并构造了一个公式,从单位阵开始来修改函数的海色矩阵的逆矩阵,这样,不用求海色矩阵及其逆阵就能求函数的极小值,减少了计算量,给出了实际的反演结果。地质模型的反演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且反演精度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弹性参数 全波场反演 海色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向构造塌陷体的地震正演模拟——以塔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成江 张慧涛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年第3期21-24,40,共5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的塔河油田的外扩评价揭示了负向构造区也存在油气富集区,而在地震处理与解释上,负向构造塌陷体的缝洞成像与识别难度大。通过建立垮塌岩溶储层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模型,并利用全波场交错网格... 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的塔河油田的外扩评价揭示了负向构造区也存在油气富集区,而在地震处理与解释上,负向构造塌陷体的缝洞成像与识别难度大。通过建立垮塌岩溶储层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模型,并利用全波场交错网格差分算法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负向构造岩溶塌陷在正演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具有表层"下凹"、内幕串珠状及同相轴"短小"的特征,与围岩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塌陷体实际的地震剖面吻合度较高;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溶洞塌陷形成的强反射进行归位,可较为准确地成像地下岩溶系统,通过正演地震成果可指导负向构造塌陷体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岩溶塌陷体识别与刻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向构造 塌陷体 全波场交错网格差分算法 地质模型 正演模拟 地震反射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地震勘探与低频可控震源 被引量:33
17
作者 陶知非 赵永林 马磊 《物探装备》 2011年第2期71-76,共6页
低频地震勘探是近年来非常"热"的话题,本文探究了为什么低频地震勘探能够如此吸引众人的眼球,而低频可控震源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低频地震信号激发技术究竟面临哪些挑战?低频可控震源有哪些关键的技术参数?文... 低频地震勘探是近年来非常"热"的话题,本文探究了为什么低频地震勘探能够如此吸引众人的眼球,而低频可控震源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低频地震信号激发技术究竟面临哪些挑战?低频可控震源有哪些关键的技术参数?文中还结合KZ-28LF低频可控震源在国内开展的先导性试验,为业界展示其低频信号激发技术在解决油气问题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地震勘探 可控震源 直接烃类指示(DHI) 全波场反演(F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中心点离散化(CMPD)地震采集技术
18
作者 李东安 邹启伟 +1 位作者 邓光校 王梅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反射波地震勘探因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以及稀疏、规则的采集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但因随机介质普遍存在并与层状地层共生,单一观测系统、室外检波器组合以及共中心点(CMP)采集已显示出诸多弊端。为此,基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理念,考虑到地震波背... 反射波地震勘探因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以及稀疏、规则的采集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但因随机介质普遍存在并与层状地层共生,单一观测系统、室外检波器组合以及共中心点(CMP)采集已显示出诸多弊端。为此,基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理念,考虑到地震波背向散射需要通过单节点、高密度、随机的炮、检点布设实现非规则空间采样的要求,提出了共中心点离散化(CMPD)地震采集技术。首先,简要回顾信号采样和空间采样定理、随机采样和压缩感知理论;其次,明确了CMPD的应用范围及实现方式,例如,规则排列采用炮、检点局部随机布设,非规则排列采用炮道密度控制的布设,时移地震采集采用无桩号布设等;最后,从减少采集脚印、压制规则噪声、增加散射波能量、方便多面元的处理、实现多态式地震波成像等多方面分析了CMPD的作用与特征。试验结果表明,CMPD地震采集技术采用随机、非规则采集方式提升了地震波背向散射的品质,对推进多观测系统采集、时移地震采集、多面元处理、波场分离处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勘探 共中心点离散化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随机采样 时移地震采集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