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O)单独与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杜佳 王树涛 +1 位作者 刘征 尤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7,共10页
探讨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PFOS(0、0.4、0.8和1.6 mg·L-1)、Nano-Zn O(0、12.5、25和50 mg·L-1)、PFOS+Nano-Zn O(0、0.4+12.5、0.... 探讨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PFOS(0、0.4、0.8和1.6 mg·L-1)、Nano-Zn O(0、12.5、25和50 mg·L-1)、PFOS+Nano-Zn O(0、0.4+12.5、0.8+25和1.6+50 mg·L-1)溶液中6天后,检测相关的酶活性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脂质过氧化物(MDA)、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和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p53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FOS和Nano-Zn O单独与复合暴露均可造成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但复合暴露组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大于单独暴露组。在PFOS和Nano-Zn O单独和复合暴露组中,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SOD、Gpx、Caspase-3和Caspase-9酶的活性显著升高。而CAT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显著。PFOS与Nano-Zn O复合暴露组与单独暴露组相比,Bax和p53表达显著上调,而Bcl-2表达显著下调。因此,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等毒性配比1:1条件下,推测NanoZn O可以增强PFOS对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纳米氧化锌(Nano-ZnO)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杜佳 王树涛 尤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3,共10页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是它们复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探讨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毒性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从孵化开始暴露...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是它们复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探讨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毒性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从孵化开始暴露于PFOS(0.2、0.4、0.8 mg·L^(-1))、Nano-Zn O(6.75、12.5、25 mg·L^(-1))、PFOS+Nano-Zn O(0.2+6.75、0.4+12.5、0.8+25 mg·L^(-1))溶液中15 d后,分析幼鱼的发育毒性,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氨酸(T3)含量和与甲状腺有关基因(CRF、TSH、NIS、TG和TPO)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复合暴露组与单独暴露组相比,前者显著诱导了幼鱼的畸形率,降低了幼鱼的存活率,并抑制了幼鱼的体长。复合暴露组显著增加了幼鱼体内T3含量,同时抑制体内T4的含量。与单独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组显著诱导了CRF和NIS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了TSHβ和TG基因的表达。而TPO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单独和复合暴露组中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证明了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甲状腺轴的干扰效果并对其进行了机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纳米氧化锌(Nano-Zn O) 斑马鱼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祁校羽 徐宏洲 +3 位作者 龙静菲 闫晨阳 韩喜盼 刘海侠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8,共11页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10 mg/L PFOS的斑马鱼死亡率明显高于1 mg/L,且对雄鱼的影响大于雌鱼。1 mg/L浓度组雌雄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3.3%,而10 mg/L为33.3%和13.3%。1 mg/L PFOS暴露使斑马鱼的肠壁厚度轻微变薄、肠绒毛有破损的现象。10 mg/L浓度组肠壁厚度明显变薄,肠绒毛高度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伴随严重的溶解现象。PFOS暴露21d后,肠道组织的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p53、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aspase3和p53基因在雄鱼的肠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PFOS暴露显著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显著下降。在属水平,PFOS处理增加了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而降低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两个处理组肠道菌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FOS处理增强了肠道菌群的氨基酸及脂代谢功能,但削弱了聚糖的合成与代谢能力。综上所述,PFOS长期暴露会引起水生动物的肠道结构损伤及微生物菌群失调,进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肠道结构 微生物菌群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胁迫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贺威 马胜伟 +5 位作者 张喆 陈海刚 黄志斐 巩秀玉 蔡文贵 贾晓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8-516,共9页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对海洋贝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对翡翠贻贝的96h急性毒性,同时探讨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组织中抗氧化指标(SOD活性、GSH和MDA含量)的变...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对海洋贝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对翡翠贻贝的96h急性毒性,同时探讨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组织中抗氧化指标(SOD活性、GSH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PFOS对翡翠贻贝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68.3mg·L-1,安全浓度为6.83mg·L-1。在PFOS胁迫阶段,1mg·L-1浓度组外套膜SOD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内脏团SOD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PFOS浓度高于1mg·L-1时,外套膜SOD活性显著性降低(p<0.05),内脏团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PFOS胁迫对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GSH含量均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PFOS胁迫15d后各浓度组GSH含量均受到显著的抑制(p<0.05)。翡翠贻贝外套膜MDA含量受PFOS胁迫后显著升高(p<0.05),内脏团MDA含量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净水释放阶段,翡翠贻贝两组织中SOD活性在释放7d后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GSH含量和MDA含量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研究结果表明,PFOS暴露能够引起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氧化胁迫,但这种损伤的效果不明显,释放短时间后即可自我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全氟辛烷磺酸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GSH)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壳炭微球及其改性物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宇 郭会琴 +4 位作者 颜流水 李可心 曾春城 马文天 毕晨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72-2182,共11页
基于废弃油茶籽壳制备了4种炭材料,并应用于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以油茶籽壳生物质为碳源,首先通过水热碳化法制备了胶质炭微球并进一步对炭微球分别进行了退火、KOH浸渍扩孔和KOH研磨扩孔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4种... 基于废弃油茶籽壳制备了4种炭材料,并应用于对水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以油茶籽壳生物质为碳源,首先通过水热碳化法制备了胶质炭微球并进一步对炭微球分别进行了退火、KOH浸渍扩孔和KOH研磨扩孔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4种炭材料应用于水中PFOS的吸附去除,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4),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 h、1 h、6 h和2 h.溶液p H值对KOH研磨炭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而对其它3种材料影响较大,4种炭材料对PFOS吸附的最佳p H值分别为2—3、3、2、2—10.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R2≥0.988),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4、17.8、223.7、3658.9 mg·g-1.4种炭材料对PFOS的吸附均倾向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影响吸附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对PFOS的吸附主要依赖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炭微球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细胞毒性效应 被引量:7
6
作者 端正花 王勋功 +2 位作者 王华 李宁涛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3-357,共5页
新型污染物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利用MTT(噻唑蓝)法研究了PFOA/PFOS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PFOA和PFOS对人体正常肝细胞增殖... 新型污染物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利用MTT(噻唑蓝)法研究了PFOA/PFOS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PFOA和PFOS对人体正常肝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毒性,其3 d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约为5和0.5μg·L-1。此外,PFOA和PFOS均对MCF-7细胞增殖表现出显著的非单调剂量-毒性效应,并且在环境浓度范围(<0.6μg·L-1)内均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表现出潜在的类雌激素作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羧酸(pfoA) 全氟辛烷磺酸(pfos) 肝细胞 MCF-7 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S潜在替代品全氟丁基磺酸钾对不同营养水平水生生物的毒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敏 殷浩文 +4 位作者 陈晓倩 李康 杨婧 张京佶 贾丽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4-721,共8页
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全氟辛基磺酸(PFOS)潜在的替代品,极易溶于水,主要存在于水体中,因而其水生毒性的研究十分重要。采用OECD 201、OECD 202、OECD 203和OECD 211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PFBSK对羊角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 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全氟辛基磺酸(PFOS)潜在的替代品,极易溶于水,主要存在于水体中,因而其水生毒性的研究十分重要。采用OECD 201、OECD 202、OECD 203和OECD 211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PFBSK对羊角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中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大型溞繁殖的影响。组合多终点急慢性水生生物毒性结果:PFBSK的急性毒性终点均大于100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571 mg·L-1,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981 mg·L-1。按GHS分类导则,PFBSK未表现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与之相比,PFOS则对水生生物表现出毒性,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为最敏感物种,其96 h-LC50为4.7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NOEC为12 mg·L-1。按GHS分类导则,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可见,PFBSK较PFOS水生毒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丁基磺酸(PFBSK) 水生毒性 pfos 毒性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全氟己烷磺酸盐(PFHS)和全氟丁烷磺酸盐(PFBS)对非洲爪蟾胚胎的发育毒性 被引量:6
8
作者 韦荣国 苏红巧 秦占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2-548,共7页
全氟烷基磺酸盐(PFASs)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某些PFASs已成为环境中普遍的污染物。鉴于对动物和人类的潜在毒性,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已被禁用,由一些半衰期相对较短的短链PFASs(如全氟丁烷磺酸盐,PFBS)替代。虽然四碳的PFBS和... 全氟烷基磺酸盐(PFASs)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某些PFASs已成为环境中普遍的污染物。鉴于对动物和人类的潜在毒性,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已被禁用,由一些半衰期相对较短的短链PFASs(如全氟丁烷磺酸盐,PFBS)替代。虽然四碳的PFBS和六碳的全氟己烷磺酸盐(PFHS)已经广泛使用,但目前对其毒性及其机制的了解很少。通过检测发育毒性和致畸性的非洲爪蟾胚胎致畸试验(FETAX),得到PFOS、PFHS和PFBS半致死浓度(LC50),半致畸浓度(EC50)和最小抑制生长浓度(MCIG),比较研究了3种化合物的发育毒性。结果发现,PFOS的LC50、EC50和MCIG分别为51.46、108.20和35mg·L-1。PFHS和PFBS的LC50大于100mg·L-1,对胚胎形态和生长没有明显影响。PFASs暴露引起非洲爪蟾胚胎运动行为异常。FETAX结果表明,PFOS急性发育毒性明显大于PFHS和PF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爪蟾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 全氟己烷磺酸盐(PFHS) 全氟丁烷磺酸盐(PFBS) 发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沉积物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汤婕 张银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9-606,共8页
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土壤/沉积物–水中分配、吸附–解吸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土壤/沉积物中PFOA、PFOS吸附–解吸行为影响因素,吸附–解吸机... 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土壤/沉积物–水中分配、吸附–解吸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土壤/沉积物中PFOA、PFOS吸附–解吸行为影响因素,吸附–解吸机理,常用的土壤/沉积物中PFOA、PFOS吸附/解吸等温线方程、常数及参数等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吸附–解吸过程Freundlich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74~0.99,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1~0.99。PFOS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3.0,变异系数为23.3%;解吸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1.8,变异系数为15.4%。PFOA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2.1,变异系数为45.6%;解吸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5.4,变异系数为52.3%。实验室基础上计算所得吸附常数logKoc比野外条件下实测数据计算值(PFOA为3.7,PFOS为4.2)小,野外条件下土壤/沉积物中PFOA和PFOS吸附–解吸过程和土壤–植物共生系统对其污染控制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全氟辛酸(pfoA) 全氟辛烷磺酸(pfos)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S潜在替代品全氟丁基磺酸钾的环境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敏 殷浩文 +3 位作者 陈晓倩 李康 杨婧 贾丽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8-713,共6页
全氟辛基磺酸(PFOS)已被列入POPs名单,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出台法规和禁令对其生产和使用进行限制,并加紧了替代品的开发和评价。选取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潜在的替代品,采用OECD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并结合US EPA EPI Suite ... 全氟辛基磺酸(PFOS)已被列入POPs名单,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出台法规和禁令对其生产和使用进行限制,并加紧了替代品的开发和评价。选取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潜在的替代品,采用OECD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并结合US EPA EPI Suite 4.0软件的计算预测,研究了PFBSK的基本理化性质(熔沸点、蒸汽压、水溶解性)和环境归趋性(水解性、光解性、生物降解性和蓄积性),并与PFOS及其盐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PFBSK和全氟辛基磺酸钾(PFOSK)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高熔沸点、低蒸汽压和明显的持久性。但二者在水溶性和蓄积性方面具有明显差异。20℃,PFBSK的水溶解度为49.3 g·L-1,极易溶于水;而PFOSK的水溶解度仅为519 mg·L-1。PFBSK的蓄积因子(BCF)为3.16,不具蓄积性;而PFOSK的BCF为6 531,并且在食物链中存在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丁基磺酸(PFBSK) pfos 理化性质 环境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汪笑宇 戴媛媛 +2 位作者 贾磊 王群山 陈春秀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80,共10页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暴露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RT-PCR方法分析了PFOS暴露对半滑舌鳎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和细胞色素...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暴露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RT-PCR方法分析了PFOS暴露对半滑舌鳎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 cox)等4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测定了上述4种基因在半滑舌鳎肝、鳃、肠及肌肉4种不同组织中随时间(0、24 h、48 h、96 h和7 d)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种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相比为上调,其中,肝组织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且表达高峰值的出现也早于其他各组织;hsp90基因在肝和鳃组织中表达量随时间不同而波动,在肠组织中表达上调,在肌肉中表达显著下调;c-type lectin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调或无明显差异;cox基因在肝组织和肠组织中表达下调,在鳃和肌肉中表达上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FOS能引起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对半滑舌鳎具有潜在的免疫毒性。肝组织中各免疫基因对PFOS胁迫的响应高于其他组织。本研究可为阐明全氟辛烷磺酸盐对半滑舌鳎的免疫毒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 半滑舌鳎 免疫毒性 免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钾对真鲷谷胱甘肽质量分数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贺威 张喆 +5 位作者 马胜伟 陈海刚 黄志斐 巩秀玉 蔡文贵 贾晓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对海洋鱼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真鲷(Pagrosomus major)鳃组织和肝脏组织内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对海洋鱼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真鲷(Pagrosomus major)鳃组织和肝脏组织内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开始时鳃中w(GSH)在低浓度组出现诱导,中、高浓度组出现抑制现象,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处于显著诱导水平(P<0.01);肝脏中w(GSH)在胁迫第15天时各浓度组中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w(GSH)随着PFOS曝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真鲷2种组织的GST活性变化与各自组织中w(GSH)的变化趋势相近。净水恢复期内个别浓度组的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说明真鲷可以修复PFOS胁迫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PFOS在试验条件下对真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可能对海洋高等生物存在潜在性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风险评价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真鲷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转硫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阳离子光子晶体水凝胶的PFOS特异性识别与现场可视化检测研究
13
作者 易珍妮 杨芳 +4 位作者 刘嘉伟 王申能 王耀文 肖毅鹏 孙慧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7-1584,共8页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智能传感材料,实现了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特异性识别与可视化检测。通过将季铵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TAC)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进行交联共聚,在聚苯乙烯(PS)光子晶体模板上构建...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智能传感材料,实现了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特异性识别与可视化检测。通过将季铵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TAC)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进行交联共聚,在聚苯乙烯(PS)光子晶体模板上构建出了具有强阳离子特性的光子晶体水凝胶(PCH)。该材料结合了光子晶体的结构显色特性与智能水凝胶的刺激响应特性,当PFOS与阳离子位点以及凝胶骨架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凝胶网络收缩,可通过肉眼可辨的显色响应(红→黄绿)以及布拉格衍射波长的偏移实现目标物的检测。与其他全氟羧酸类化合物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相比,该传感器对PFOS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识别能力,检出限为1.42μmol/L。在实际水样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加标回收率92.5%~97.8%),并可重复使用。该传感器不仅实现了污染物捕获与光学信号自表达的双重功能,还具备直观可视、响应快速、低成本等优势,为环境水体中PFOS污染物的现场快速筛查与污染水体的实时监测提供了新型可视化传感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水凝胶 全氟辛烷磺酸(pfos) 可视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n_(3)O_(4)类氧化酶催化活性的比色传感器检测全氟辛烷磺酸
14
作者 张晓颖 成瑶 崔宏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4-640,共7页
本文合成了具有优异类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Mn_(3)O_(4)纳米酶,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体系验证了Mn_(3)O_(4)纳米酶的类氧化物酶活性,Mn_(3)O_(4)对TMB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米氏常数(... 本文合成了具有优异类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Mn_(3)O_(4)纳米酶,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体系验证了Mn_(3)O_(4)纳米酶的类氧化物酶活性,Mn_(3)O_(4)对TMB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米氏常数(K_(m))为0.03146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_(max))为5.362×10^(-7) mol/(L·s)。依据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显色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基于Mn_(3)O_(4)纳米酶的比色传感器用于PFOS的检测。实验显示,PFOS浓度在12~50μmol/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595μmol/L。在实际水样中添加10、30、50μmol/L的PFOS,其加标回收率为99.2%~104.5%,相对标准偏差为1.37%~7.17%。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重复性和稳定性,为检测环境样品中的PFOS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氧化物酶 Mn_(3)O_(4) 比色传感器 全氟化合物 全氟辛烷磺酸(p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新型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体与土壤中的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文龙 郭靖 +5 位作者 杜伟 吴华 吕美玲 董亮 杜兵 黄业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20-2826,共7页
本文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新型的Ultivo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体与土壤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方法.水样和土壤样品分别经过过滤和提取后,经弱阴离子交换柱富集净化后,采用同位素稀释法进行定量.在0.5... 本文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新型的Ultivo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体与土壤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方法.水样和土壤样品分别经过过滤和提取后,经弱阴离子交换柱富集净化后,采用同位素稀释法进行定量.在0.5—200μg·L^(-1)范围内,PFOA和PFOS的线性响应良好,回归系数大于0.997.水样PFOA和PFOS的检出限分别为0.1 ng·L^(-1)和0.3 ng·L^(-1);土壤检出限分别为4 ng·kg^(-1)和7 ng·kg^(-1). PFOA和PFOS在纯水、地表水和废水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介于88. 4%—98. 8%和88. 0%—97.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14%.二者在空白土、农田土和底泥中的回收率分别介于98.6%—113%和96.8%—111%之间,RSD小于7%.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以满足环境水与土壤介质中痕量PFOA和PFOS的监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pfoA) 全氟辛烷磺酸(pfos)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雄性鹌鹑生殖毒性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小梅 宋锦兰 +3 位作者 金一和 刘薇 刘利 于红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以雄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禽类的雄性生殖毒性,染毒组饲料中PFOS浓度分别为10和30mg·kg-1。雄鹌鹑从出生后第9天开始连续染毒54d。实验结束时,观察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子数、睾丸组织中LDH和SDH酶活性... 以雄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禽类的雄性生殖毒性,染毒组饲料中PFOS浓度分别为10和30mg·kg-1。雄鹌鹑从出生后第9天开始连续染毒54d。实验结束时,观察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子数、睾丸组织中LDH和SDH酶活性、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3、T4和促甲状腺分泌激素(TSH)及睾酮(T)浓度,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睾丸组织和泄殖腔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30mg·kg-1实验组雄鹌鹑体重从染毒第8天至实验结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均未出现死亡。实验组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及附睾中精子数增均呈下降趋势,睾丸萎缩。睾丸组织中SDH酶活性和血清中T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0mg·kg-1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T3和T4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TSH含量呈升高趋势,其中30mg·kg-1剂量组T4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染毒组血清及睾丸中PFOS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中30mg·kg-1剂量组血清及睾丸中PFOS含量均显著高于10mg·kg-1剂量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PFOS可引起雄鹌鹑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导致睾丸组织萎缩,并影响睾丸组织中酶活性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雄鹌鹑 生殖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全氟化合物PFOS/PFOA的生态风险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8
17
作者 曹莹 张亚辉 +3 位作者 闫振广 王一喆 朱岩 刘征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96-101,共6页
环境中最常见的2种全氟化合物(PFCs)污染物为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综述了国内外推荐的有关的PFOS/PFOA环境安全阈值,结合我国部分流域及典型区域PFOS/PFOA的污染现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PFCs生态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环境中最常见的2种全氟化合物(PFCs)污染物为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综述了国内外推荐的有关的PFOS/PFOA环境安全阈值,结合我国部分流域及典型区域PFOS/PFOA的污染现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PFCs生态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制订我国PFOS/PFOA环境质量基准/标准,加强典型区域2种PFCs的生态风险评估,增强其物质替代品的监控、生态毒性监管,以及替代品的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全氟辛烷羧酸(pfoA) 生态风险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真鲷鳃抗氧化酶和组织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贺威 马胜伟 +5 位作者 张喆 陈海刚 黄志斐 巩秀玉 蔡文贵 贾晓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PFOS对真鲷的96 h急性毒性,并分析低浓度(0.1 mg.L-1)、中浓度(1.0 mg.L-1)和高浓度(2.0 mg.L-1)PFOS胁迫对真鲷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PFOS对真鲷的96 h急性毒性,并分析低浓度(0.1 mg.L-1)、中浓度(1.0 mg.L-1)和高浓度(2.0 mg.L-1)PFOS胁迫对真鲷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以及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对真鲷的96 h半致死浓度〔ρ(LC50)〕为22.56 mg.L-1。在PFOS胁迫阶段,低浓度组真鲷鳃组织SOD活性呈现先受诱导后受抑制的趋势,而中、高浓度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胁迫15 d时高浓度组抑制率为14.86%;各浓度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呈"U"型,7和15 d时高浓度组诱导率分别为40.53%和62.32%;低浓度组POD活性在胁迫1 d时呈受诱导效应,之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中、高浓度组则呈现先受抑制后受诱导的趋势,胁迫15 d时高浓度组诱导率为63.05%;MDA含量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净水恢复结束时,各浓度组真鲷鳃组织SOD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CAT、POD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在PFOS胁迫下真鲷鳃组织出现鳃丝上皮脱落与鳃丝融合现象,病变程度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深。可见,PFOS可对真鲷鳃组织产生多个层面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全氟辛烷磺酸(pfos) 抗氧化酶 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雌鹌鹑的生殖毒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锦兰 金一和 +2 位作者 李晓娜 刘利 于红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7-463,共7页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雌性禽类的生殖毒性,以雌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进行了PFOS经口染毒实验.染毒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12.5、25.0、50.0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同时设对照组,连续染毒71天,检测体重、产卵率、受精率、...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雌性禽类的生殖毒性,以雌鹌鹑为禽类指示动物进行了PFOS经口染毒实验.染毒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12.5、25.0、50.0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同时设对照组,连续染毒71天,检测体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及雏鹌鹑死亡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第33天起50.0mg·kg-1剂量组雌鹌鹑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出现死亡;各染毒组开始产卵时间均滞后于对照组,产卵率均低于对照组;各染毒组雌鹌鹑受精率、孵化率、孵化12h后雏鹌鹑体重均低于对照组,雏鹌鹑畸形率、孵化后12h内雏鹌鹑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雌鹌鹑血清及卵黄中PFOS含量也相应升高,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各染毒组雌鹌鹑开始产卵5天内所产卵中PFOS含量均显著高于实验结束前3天所产卵(p<0.01).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FOS可推迟雌鹌鹑产卵时间,降低产卵率,对受精率、孵化率及孵化后雏鹌鹑的生存和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雌鹌鹑 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慢性全氟辛烷磺酸染毒对大鼠海马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晖 刘冰 金一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采用经口摄食染毒,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PFOS浓度及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观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PFOS浓度、海马细胞内[Ca2+]i均显著高... 采用经口摄食染毒,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PFOS浓度及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观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PFOS浓度、海马细胞内[Ca2+]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海马细胞内[Ca2+]i升高.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PFOS浓度、脑组织中PFOS浓度与海马细胞[Ca2+]i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染毒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组织中未见尼氏体染色变浅等病理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大鼠 海马细胞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