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全氟羧酸的吸附去除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博 马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分别在超纯水配水和饮用水源水中,考察了4种结构与性质不同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具有不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羧酸的吸附特性。在pH和离子强度分别为7.2和0.002 mol/L的超纯水中,凝胶型聚苯乙烯强碱树脂B和大孔型聚苯乙烯强碱树脂C对全氟羧... 分别在超纯水配水和饮用水源水中,考察了4种结构与性质不同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具有不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羧酸的吸附特性。在pH和离子强度分别为7.2和0.002 mol/L的超纯水中,凝胶型聚苯乙烯强碱树脂B和大孔型聚苯乙烯强碱树脂C对全氟羧酸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好,其中树脂B对初始浓度为500 ng/L的全氟戊酸、全氟己酸、全氟庚酸和全氟辛酸的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对亲水性最强的全氟己酸去除率达到75%以上。碳氟链长度对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全氟羧酸的效果影响较大,碳氟链长度越短,全氟羧酸的亲水性越强,离子树脂对其的去除率越低。根据实验结果,水中一定量的NOM能够显著促进离子交换树脂对全氟羧酸的吸附去除,在超纯水的实验中,树脂A对亲水性较强的全氟己酸去除率仅为18%,在含有一定浓度的NOM的饮用水源水的实验中,树脂A对全氟己酸的去除率升高至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全氟羧酸 离子交换树脂 N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郭萌萌 谭志军 +5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付树林 彭吉星 李风铃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4期25-37,共13页
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PFCAs)为具有生物富集性、多脏器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一类全氟烷基物质,其在环境和生物介质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PFCAs的前体物质为生物体内PFCAs污染的间接来源,因此PFCAs的前体物质在近年来受到... 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PFCAs)为具有生物富集性、多脏器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一类全氟烷基物质,其在环境和生物介质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PFCAs的前体物质为生物体内PFCAs污染的间接来源,因此PFCAs的前体物质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PFCAs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为视角总结研究进展。水环境是PFCAs及其前体物质存在的重要媒介,膳食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FCAs污染的最主要途径;PFCAs及其前体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毒性,如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且部分前体物质的毒性大于其本身毒性;PFCAs前体物质的生物转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氟调聚醇类物质(fluorotelomer alcohol,FTOHs),已清晰的虹鳟体内生物转化研究结论为8:2 FTOH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全氧辛酸(PFOA),并伴有其他PFCAs的形成。已有的研究结果为生物体内尤其是水生生物体内PFCAs的源解析、污染特征及生物转化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 环境分布 生物转化 毒性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磺酸、全氟羧酸膜中“晶点”的形成及其性质的研究
3
作者 饶国瑛 张之旭 张权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98-503,共6页
用偏光显微镜、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全氟磺酸和全氟羧酸膜中的“晶点”进行形貌研究发现,所谓“晶点”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差别,羧酸“晶点”表面由一些颗粒状物组成,不耐电子轰击,产生放电现象。而磺酸“晶点”表面较密... 用偏光显微镜、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全氟磺酸和全氟羧酸膜中的“晶点”进行形貌研究发现,所谓“晶点”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差别,羧酸“晶点”表面由一些颗粒状物组成,不耐电子轰击,产生放电现象。而磺酸“晶点”表面较密实,与周围膜有较明显边界,电子轰击时无放电现象,透射电镜的电子衍射图均呈弥散的德拜环。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两种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晶点”形成原因是树脂中不稳定羧端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缩聚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磺酸 全氟羧酸 离子膜 晶点 氯碱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全氟羧酸甲酯树脂中酯端基的稳定性
4
作者 饶国瑛 张之旭 李雁茹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02-405,共4页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全氟羧酸甲酯树脂中酯端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全氟羧酸甲酯树脂中酯端基在相对湿度为65%以上时极易水解成羧端基,而在干燥条件下存放则较稳定。同时对其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关键词 全氟羧酸树脂 酯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固相萃取柱净化-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贝类组织中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 被引量:7
5
作者 国佼 郭萌萌 +4 位作者 吴海燕 翟毓秀 牟海津 卢立娜 谭志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8-255,共8页
建立同时测定贝类中13种全氟羧酸类化合物、6种氟调聚饱和酸和3种氟调聚不饱和酸的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90%乙腈溶液超声提取,Oasis WAX和Envi-Carb双固相萃取柱净化,Kinetex XB-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 建立同时测定贝类中13种全氟羧酸类化合物、6种氟调聚饱和酸和3种氟调聚不饱和酸的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90%乙腈溶液超声提取,Oasis WAX和Envi-Carb双固相萃取柱净化,Kinetex XB-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6μm)分离,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扫描,同位素内标法定量。22种目标物在各自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5,定量限为0.03~1.67 ng/g。基质加标回收率在63.05%~127.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70%~17.1%。本方法实现了复杂贝类基质(肌肉、肝脏、外套膜、鳃、性腺等)中PFCAs及其前体物质的同时测定,采用双柱净化方式,大大降低了杂质成分的干扰,部分化合物的灵敏度优于现有方法,适用于贝类样品中PFCAs及其前体物质的监控分析,为研究PFCAs前体物质的生物转化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 贝类 固相萃取 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羧酸化合物在氟化工园区土壤-植物中的分布及组成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伍兆诚 王少锐 +3 位作者 江龙飞 孙迎韬 张干 罗春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535,共11页
本次研究分析了典型氟化学工业园区周边不同植物及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全氟羧酸(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PFCA)的含量、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PFCA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6~160 ng/g和7.2~300 ng/g。根... 本次研究分析了典型氟化学工业园区周边不同植物及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全氟羧酸(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PFCA)的含量、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PFCA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6~160 ng/g和7.2~300 ng/g。根际土壤(rhizospheric soil,RS)和非根际土壤(non-rhizopsheric soil,NRS)中PFCA的浓度比值(c_(ratio)=c_(RS)/c_(NRS))显示,PFCA并未呈现出根际富集效应。PFCA在植物地上部和根部的浓度范围分别为6.0~630 ng/g和6.1~570 ng/g。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土壤和植物组织中最主要的全氟羧酸化合物,其浓度在根际土、非根际土、植物根部和地上部分别占总PFCA的(53±18)%、(51±22)%、(80±6.7)%和(34±18)%。短链(C_(4)~C_(8))的PFCA,包括全氟丁酸(perfluorobutyric acid,PFBA)、全氟戊酸(perfluoropentanoic acid,PFPeA)、全氟己酸(perfluorohexanoic acid,PFHxA)、全氟庚酸(perfluoroheptanoic acid,PFHpA)和PFOA,在植物地上部中的浓度及检出率均高于长链(C_(9)~C_(16))的PFCA,说明短链PFCA比长链PFCA更容易在植物组织中富集。植物PFCA组成特征显示,PFBA和PFHxA在植物地上部所占的比例高于根部,说明PFBA和PFHxA等碳链较短的PFCA可能更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并转移至植物地上部;然而PFOA在植物地上部的百分含量低于植物根部,说明PFOA可能趋向于吸附在植物根系表皮而难以往植物地上部迁移。根部到地上部的转运系数与PFCA的碳链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羧酸化合物 根际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羧酸自组装分子润滑膜的纳米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莫宇飞 白明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20,23,共4页
采用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铝表面制备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全氟羧酸自组装膜。考察了全氟羧酸自组装膜的接触角、膜厚、粘着和微摩擦等表面性质。对相对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全氟羧酸自组装膜的纳米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环境... 采用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铝表面制备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全氟羧酸自组装膜。考察了全氟羧酸自组装膜的接触角、膜厚、粘着和微摩擦等表面性质。对相对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全氟羧酸自组装膜的纳米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减摩抗粘着机制。结果表明:自组装膜具有显著的抗粘着效果;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针尖与样品的粘着力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针尖与样品粘着力降低,并趋于稳定值;全氟羧酸自组装单层膜能显著降低表面的摩擦力,起到良好的减摩效果,且随烷基链越长,减摩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膜 全氟羧酸 纳米摩擦学 粘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检测水中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晓研 沈伟健 +4 位作者 王红 余可垚 吴斌 胡国绅 杨功俊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9,共8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GC-NCI-MS)检测水中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使用硅烷衍生化试剂N-甲基-N-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STFA)对全氟羧酸化合物进行衍生化,水样经弱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后进样。实验优化了样品... 建立了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GC-NCI-MS)检测水中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使用硅烷衍生化试剂N-甲基-N-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STFA)对全氟羧酸化合物进行衍生化,水样经弱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后进样。实验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衍生化和仪器条件。结果表明,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在0. 1~10m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 995 6~0. 999 3;方法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 5~1. 5μg/L和1. 5~4. 5μg/L。在空白水样中进行了3个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0. 2%~112. 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 1%~14. 5%(n=6)。该法原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精密,可实现水体中10种全氟羧酸化合物同时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负化学源 固相萃取 全氟羧酸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全氟羧酸对小麦生长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游奎 钟喆 赵淑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1-275,282,共6页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受试生物,探究5种全氟羧酸(PFCAs)对小麦种子发芽势(3 d)、发芽率(7 d)和幼苗生长(14 d)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1)短链PFCAs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总体不显著(P>0.05),短链PFCAs对小麦种...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受试生物,探究5种全氟羧酸(PFCAs)对小麦种子发芽势(3 d)、发芽率(7 d)和幼苗生长(14 d)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1)短链PFCAs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总体不显著(P>0.05),短链PFCAs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较小。(2)小麦幼苗根长、株高及生物量对短链PFCAs的响应呈现先升后降的Hormesis趋势。(3)受短链PFCAs影响,小麦幼苗叶绿素均比空白对照低,表明PFCAs对小麦具有生态毒理效应。(4)小麦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且变化趋势相似。当PFCAs为1.0、2.0 mg/L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大(P<0.05)至峰值,增加率为66.40%~111.55%。(5)小麦根丙二醛对短链PFCAs的响应呈现“U”型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全氟羧酸 小麦 种子 幼苗 生态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将全氟辛酸和全氟羧酸增加到《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的附表1中
10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7-997,共1页
在认定它们满足《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epa)第64节中的一项或多项标准后,加拿大政府颁布了一项最终法令,将全氟辛酸(PFOA)以及其盐类和前体增加到该法案的附表1中。
关键词 加拿大政府 环境保护法 全氟辛酸 全氟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蕨类植物对全氟羧酸烷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虹颖 钱深华 +4 位作者 智悦 李正委 颜正 李浩然 陆歆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40-2449,共10页
选择了5种典型蕨类植物开展温室暴露实验,测定了植物对代表性全氟烷基羧酸(PFCA)的生物富集特征:包括PFCA在植物组织中的浓度和质量分布、生物累积系数,并与部分农作物以及湿地植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蕨类植物对5种PFCA均有可观的生... 选择了5种典型蕨类植物开展温室暴露实验,测定了植物对代表性全氟烷基羧酸(PFCA)的生物富集特征:包括PFCA在植物组织中的浓度和质量分布、生物累积系数,并与部分农作物以及湿地植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蕨类植物对5种PFCA均有可观的生物富集,地上平均生物积累因子均值(BCF)介于4.6~12.9,地下部分BCF均值介于1.2~6.1.其中刺齿贯众(Cyrtomium caryotideum)对PFCA的富集效果最佳,单株可以富集60μg的ΣPFCA,地上部分生物积累因子(BCF)最高可达25.7(全氟戊酸PFPeA),地下部分生物积累因子(BCF)最高可达12.3(全氟辛酸PFOA).除此之外,刺齿贯众对复杂环境适应性良好、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是潜在的针对PFAS污染场地植物修复优势物种.除此之外,本文结果显示PFAS被植物富集之后,短链物质(如全氟丁酸PFBA,C3)更容易向上转移累积在植物茎叶中,而长链物质(如PFOA,C7)更易被富集在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多)氟类化合物 全氟烷基化合物 全氟烷基羧酸 植物 转运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酸端基Y型全氟聚醚的氟谱解析及结构表征
12
作者 张文惠 唐茹意 +1 位作者 崔希利 邢华斌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8-1723,共6页
全氟聚醚及其衍生物(PFPEs)是一类高附加值的含氟聚合物,特异的理化性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目前国内相关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对PFPEs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对Y型PFPEs的研究非常少,亟需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开发和研究。核磁共振氟谱(^(19... 全氟聚醚及其衍生物(PFPEs)是一类高附加值的含氟聚合物,特异的理化性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目前国内相关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对PFPEs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对Y型PFPEs的研究非常少,亟需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开发和研究。核磁共振氟谱(^(19)F NMR)是解析PFPEs结构的重要技术,但由于技术封锁、制备困难等原因,有关Y型PFPE羧酸(PFPE-CA)的^(19)F NMR谱图解析尚不完善。本研究采用合适的制样条件,得到了清晰的Y型PFPE-CA的^(19)F NMR谱图,并对主链和端基中不同化学环境的F原子化学位移进行归属。对谱峰进行积分可计算活性混合物的组成以及样品的数均分子量。该分析方法准确、快捷,可为Y型PFPEs的生产及分离技术的突破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聚醚羧酸 Y型 结构解析 聚合物 电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细胞毒性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端正花 王勋功 +2 位作者 王华 李宁涛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3-357,共5页
新型污染物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利用MTT(噻唑蓝)法研究了PFOA/PFOS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PFOA和PFOS对人体正常肝细胞增殖... 新型污染物全氟辛烷羧酸(PFOA)与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利用MTT(噻唑蓝)法研究了PFOA/PFOS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PFOA和PFOS对人体正常肝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毒性,其3 d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约为5和0.5μg·L-1。此外,PFOA和PFOS均对MCF-7细胞增殖表现出显著的非单调剂量-毒性效应,并且在环境浓度范围(<0.6μg·L-1)内均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表现出潜在的类雌激素作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羧酸(PFOA) 全氟辛烷磺酸(PFOS) 肝细胞 MCF-7 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典型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全氟辛烷羧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建树 王世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8-1538,共11页
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是全氟化合物中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考察山东省典型湿地中PFOA和PFOS的浓度水平与空间分布特... 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是全氟化合物中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考察山东省典型湿地中PFOA和PFOS的浓度水平与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与WAX固相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并系统分析了南四湖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水和沉积物体系中PFOA和PFOS含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PFOA和PFOS在研究区域全部水样中均被检测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0.49—84.6 ng·L-1和0.49—25.4 ng·L-1;其中南四湖流域表层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且污染物浓度从下游到上游呈上升趋势.沉积物样品中PFOA和PFOS的浓度范围(干重)分别为0.09—2.76 ng·g-1和0.17—5.25 ng·g-1,其空间分布趋势和水样中的大致相同.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和沉积物中PFOA和PFOS含量进行对比,山东省典型湿地中两种污染物的污染水平较高且PFOA污染更为严重.与PFOA相比,水和沉积物体系中PFOS的分配系数更高,并且不同区域间的分配系数存在差异.此外,本文采用熵值法对研究区域内两种污染物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估,分析结果显示PFOA和PFOS对水生生物和野生鸟类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且PFOS的风险较高,考虑到全氟化合物的生物累积性和食物链放大效应,应重视PFOA和PFOS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羧酸 全氟辛烷磺酸 含量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山东省 湿地水体和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烷基羧酸前体物氟调醇的污染水平与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宏娜 温蓓 张淑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82,共18页
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及生物毒性效应.随着政府和国际组织对PFCAs生产和排放的监控和管制,探究PFCAs的间接来源变得愈加迫切.氟调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 FTOHs)是生产含... 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及生物毒性效应.随着政府和国际组织对PFCAs生产和排放的监控和管制,探究PFCAs的间接来源变得愈加迫切.氟调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 FTOHs)是生产含氟聚合物和含氟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品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此外,FTOHs也是多种氟调类产品降解转化过程的主要中间体.FTOHs的降解已被普遍认为是环境和生物体中PFCAs重要的间接来源.FTOHs进入环境后可进行长距离迁移,并且能够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生成一系列多氟类中间物质,最终转化生成不同链长的PFCAs.近期研究发现,FTOHs的多氟类中间代谢物表现出比PFCAs更强的生物毒性效应.因此,只有全面了解FTOHs的污染水平与生物转化过程,才能正确评估FTOHs暴露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本文全面介绍了FTOHs的理化性质与环境中的来源,概述了FTOHs的分析方法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FTOHs在不同生物介质中的转化过程,并解析了FTOHs的致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调醇 全氟烷基羧酸 污染水平 生物转化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烷羧酸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牛夏梦 史亚利 +1 位作者 张春晖 蔡亚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53-1459,共7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HPLC/MS/MS)联用测定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异构体的分析方法.以WAX固相萃取小柱为浓缩柱对样品中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浓缩,再用HPLC-MS/MS分离检测各异构体,串联质谱采用负...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HPLC/MS/MS)联用测定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异构体的分析方法.以WAX固相萃取小柱为浓缩柱对样品中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浓缩,再用HPLC-MS/MS分离检测各异构体,串联质谱采用负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色谱分离采用梯度洗脱方式,流动相A相为甲醇,B相为60 mmol·L-1氨水/20 mmol·L-1甲酸水溶液(p H=4);选用AscentisExpress F5型色谱柱为分离柱.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河水、底泥和贝类中全氟化合物异构体的分析,对3种环境样品的方法检出限(S/N=3)分别为0.05—1.1 ng·L-1、0.025—0.56 ng·g-1和0.025—0.56 ng·g-1.以加标回收实验对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自来水、底泥和贝类中11种PFOS和PFOA异构体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分别在90.8%—127%、74.0%—124%和76.7%—113%,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5.9%—17.2%、2.5%—17.0%和3.30%—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全氟辛烷磺酸异构体 全氟辛烷羧酸异构体 河水 底泥 贝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的润滑性能及润滑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云燕 乔旦 +2 位作者 李谨 凡明锦 冯大鹏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5,共12页
设计制备了三种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微动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钢/铜锡合金以及钢/钢摩擦副的润滑性能,并与全氟聚醚(PFPE)和全氟聚醚羧酸(PFPEC)进行了对比.通过测量接触角表征了所制备离子液体对金属表面... 设计制备了三种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微动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钢/铜锡合金以及钢/钢摩擦副的润滑性能,并与全氟聚醚(PFPE)和全氟聚醚羧酸(PFPEC)进行了对比.通过测量接触角表征了所制备离子液体对金属表面的润湿性,通过测试摩擦试验过程中接触电阻的变化分析了摩擦过程中摩擦膜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对磨斑表面形貌和元素状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作为钢/铜锡合金摩擦副的润滑剂时,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常温下的润滑性能与PFPE和PFPEC相差不大,但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而作为钢/钢摩擦副的润滑剂,其在常温、高温条件下均表现出优于PFPE以及PFPEC的减摩抗磨性能.多种物理化学表征研究表明该类离子液体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归因于其在金属表面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稳定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 铜锡合金 轴承钢 润滑性能 摩擦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450酶活性中心催化全氟烷基羧酸前体化合物的代谢转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新 于晓梅 傅志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7,共13页
P450酶催化的前体物质代谢转化是全氟烷基羧酸(PFCAs)重要的间接暴露途径,然而相关反应路径及产物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多氟烷基磷酸酯(PAP)、氟调聚磺酸(FTS)和氟调聚醇(FTOH)为模型前体,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P450酶活性中心... P450酶催化的前体物质代谢转化是全氟烷基羧酸(PFCAs)重要的间接暴露途径,然而相关反应路径及产物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多氟烷基磷酸酯(PAP)、氟调聚磺酸(FTS)和氟调聚醇(FTOH)为模型前体,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P450酶活性中心(CpdⅠ)催化PFCAs前体的代谢反应机制。DFT计算发现,3种前体经CpdⅠ催化的烷基C_(α)—H键羟基化及中间体脱烷基重排两步反应,被转化为氟调聚醛(FTAL)中间产物。FTAL可再次被CpdⅠ氧化,经醛基C_(α)—H键羟基化生成氟调聚羧酸(FTCA),与体外实验检测的产物一致。3种前体与CpdⅠ的Cα—H反应能垒依次为PAP<FTOH<FTS,PAP反应最容易。对比不同碳链长度的前体发现,PAP分子链长越短,其与CpdⅠ的羟基化反应能垒越低,更容易被转化为PFCAs。值得注意的是,反应中间体的预测水生急性毒性普遍强于母体及产物。本研究揭示了PFCAs前体的P450酶促转化路径及产物,有望为PFCAs的生物转化归趋、内暴露及健康风险预测奠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羧酸 P450酶 生物转化 密度泛函理论 间接暴露 前体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对健康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纺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魏宏远 姚金波 +1 位作者 王红霞 林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252,共10页
为减少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使用,梳理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首先阐述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的传播路径、使用分布情况,并讨论了这些物质对环境... 为减少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使用,梳理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首先阐述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的传播路径、使用分布情况,并讨论了这些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同时,介绍了全球环保机构以及相关标准对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在生产和使用上的限制与规定。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含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要减少全氟烷基及多氟烷基助剂的使用,积极寻找无氟纺织助剂作为替代品的重要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物质 多氟烷基物质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辛烷羧酸 纺织助剂 无氟纺织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全氟烷基醚类羧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鑫 王荣雨 +1 位作者 王晓 纪文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2,共7页
电喷雾离子源条件下全氟烷基醚类羧酸(PFECA)发生源内裂解和CO_(2)中性丢失,导致其准分子离子峰的丰度降低,影响该类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该文选择[CF_(3)(CF_(2))_(n)O]或[M-H-CO_(2)]作为母离子,其他次级氟化烷氧基和烷基片段作为子离... 电喷雾离子源条件下全氟烷基醚类羧酸(PFECA)发生源内裂解和CO_(2)中性丢失,导致其准分子离子峰的丰度降低,影响该类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该文选择[CF_(3)(CF_(2))_(n)O]或[M-H-CO_(2)]作为母离子,其他次级氟化烷氧基和烷基片段作为子离子,可将全氟烷基醚类羧酸的质谱响应最大提高4个数量级。结合液液萃取,对水样中4种全氟烷基醚类羧酸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4种PFECA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01~0.005 ng/mL和0.003~0.01 ng/mL,加标回收率为90.2%~108%,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7.9%。该方法为PFECA的准确定量、高灵敏检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醚类羧酸(PFECA) 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源内裂解 CO_(2)中性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