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羊衍秋 杨通在 邢丕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485-494,共10页
示踪技术是研究环境污染传输和物质交换规律的重要手段。作者简要综述了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 ,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大气污染传输、泄漏监测及漏点定位、地下污染迁移途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同时阐述了其在建筑物空气渗漏和能量交换... 示踪技术是研究环境污染传输和物质交换规律的重要手段。作者简要综述了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 ,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大气污染传输、泄漏监测及漏点定位、地下污染迁移途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同时阐述了其在建筑物空气渗漏和能量交换监测、污染源定位、污染水平评估、地质及水文学研究、火灾预警、爆药标记、汽油产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技术 环境污染传输 物质交换规律 全氟化合物 示踪剂 泄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材料和溶解性有机质对沉积物中全氟化合物在摇蚊幼虫体内富集的影响
2
作者 文武 夏星辉 +2 位作者 陈曦 翟亚威 林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91,共9页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在环境条件对PFASs生物富集影响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有关碳质材料(CMs)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共存对PFASs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还未见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在环境条件对PFASs生物富集影响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有关碳质材料(CMs)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共存对PFASs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还未见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研究了沉积物-水体系中2种碳质材料木炭(W400)、多壁碳纳米管(MWCNT10)和4种DOM(丹宁酸、富里酸、蛋白胨和腐殖酸)对6种典型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生物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10 d后(已达到富集平衡状态),无论体系中是否存在CMs,添加1~50 mg C·L-1不同类型的DOM对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生物富集的影响不显著。无论体系中是否存在DOM,添加CMs均能降低摇蚊幼虫体内PFASs的含量,且MWCNT10对PFASs生物富集的降低比例显著高于W400。与对照相比,添加0.4%的MWCNT10对摇蚊幼虫体内PFASs含量的降低比例为21%~56%,而同等添加量的W400对其降低比例均低于20%。这表明,在沉积物-水体系中,当CMs和DOM共存时,CMs是影响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富集的主要因素,而少量DOM的引入对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质材料 溶解性有机质 摇蚊幼虫 生物富集 多壁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及其替代品的处理技术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洋 胡筱敏 +2 位作者 赵研 王军 鲍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60-1868,共9页
全氟化合物(PFCs)及其替代品是具有污染持久性、生物毒性和累积性的氟烃类化合物,严重威胁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已有PFCs及其替代品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电化学氧化等,各技术的去除效果和适用范围不尽相同.目前我国缺少针对PFCs及... 全氟化合物(PFCs)及其替代品是具有污染持久性、生物毒性和累积性的氟烃类化合物,严重威胁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已有PFCs及其替代品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电化学氧化等,各技术的去除效果和适用范围不尽相同.目前我国缺少针对PFCs及其替代品处理技术的系统总结和对比研究.为了选择适合且有效的技术去除PFCs及其替代品污染物,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处理该类污染物的常用技术,从去除效果、去除机理及适用性等方面对比不同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展望不同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PFCs及其替代品的有效治理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pfcs) 替代品 处理技术 去除效果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厂排泥水及污泥中全氟化合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敏 鲍俊信 +1 位作者 徐蓓 周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5-1842,共8页
针对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PFCs)存在的潜在水质安全风险,为饮用水厂控制PFCs提供数据支持,探究长江南京段原水和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过程水、排泥水中5种PFCs的质量浓度和污泥中5种PFCs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分析PFCs在絮凝沉淀、过滤工... 针对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PFCs)存在的潜在水质安全风险,为饮用水厂控制PFCs提供数据支持,探究长江南京段原水和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过程水、排泥水中5种PFCs的质量浓度和污泥中5种PFCs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分析PFCs在絮凝沉淀、过滤工艺中的物料平衡,排泥水和污泥间的PFCs分配规律及阳离子交换量对污泥中PFCs分布影响.结果表明:饮用水厂的原水、过程水和排泥水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质量浓度最高,污泥中质量分数最高的为全氟壬酸(PFNA)、全氟癸酸(PFDA)和PFOS.全氟丁酸(PFBA)、PFOA、PFNA和PFDA的泥-水分配系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正相关,官能团是影响PFOS在泥-水间的分配规律的因素之一.对于絮凝池和沉淀池前段污泥,粒径越大,PFCs质量分数越高;对于沉淀池中、后段和V型滤池污泥,粒径越小,PFCs质量分数越高;PFCs的质量分数与污泥中阳离子交换量(CEC)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厂(DWTP) 全氟化合物(pfcs) 排泥水 污泥 物料平衡 泥-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再生水灌区地下水中典型全氟化合物的分布现状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典 张照荷 +2 位作者 赵微 李俊 焦杏春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9-510,共12页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河流、污水、湖泊等地表水体中PFCs污染状况的研究较多,而地下水PFCs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北京市再生水灌区为例,探讨了典...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河流、污水、湖泊等地表水体中PFCs污染状况的研究较多,而地下水PFCs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北京市再生水灌区为例,探讨了典型PFCs化合物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分布及其生态风险,并重点关注了灌区内某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PFCs的影响。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了2020年5~6月采集自北京市再生水灌区的52个地下水样品,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中不同程度地检出包括全氟羧酸(PFCAs)和全氟磺酸(PFSAs)在内的10种目标PFCs化合物,浓度范围为1.07~24.19 ng/L,其中以全氟正丁酸(PFBA)、全氟正辛酸(PFOA)和全氟丁烷磺酸(PFBS)三类单体的检出浓度最高,平均浓度分别为2.94±2.42ng/L、2.88±3.45ng/L和1.15±2.05ng/L。与来自氟化学工业园的地下水相比,本研究区地下水中∑PFCs浓度明显偏低,这与本研究区观测井多处于农田区域有关。PFCs在浅井(<50m)与深井(>50m)中的浓度随着井深的增加有明显下降趋势。此外,从全区地下水PFCs的空间分布来看,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地下水PFCs浓度明显偏高,并随着与垃圾填埋场的距离增加而显著降低,说明垃圾填埋场对周围地下水PFCs的污染具有一定影响。通过计算PFOA、全氟辛基磺酸盐(PFOS)和PFBA的风险商得知,该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尚未构成生态风险,但鉴于地下水PFCs的隐蔽性与持久性,建议继续给予定期监测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全氟化合物(pfcs)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垃圾填埋场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祖蕾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10期6-10,15,共6页
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特殊的疏水疏油特性和化学惰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降解相比化学和物理降解具有绿色和低能耗的优点,已成为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从... 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特殊的疏水疏油特性和化学惰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降解相比化学和物理降解具有绿色和低能耗的优点,已成为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从碳氟键断裂机理出发,分析了PFCs的3种生物降解机制;根据生物脱氟的程度,主要介绍了氟调聚物生物降解的途径、产物、机理以及2种典型PFC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完全脱氟矿化的机理和降解菌种。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PFCs生物降解的报道还非常有限,但是相关研究已经显示出生物降解的可行性,优势菌株的筛选和共代谢降解将有助于降解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pfcs) 生物降解 全氟辛酸(PFOA) 全氟辛烷磺酸(PFOS) 氟调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短碳链拒水拒油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晓伟 杨勇 +1 位作者 张丽媛 林苗 《印染》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36,56,共4页
以自制的新型含氟单体N-丙基全氟己基磺酰胺基乙基丙烯酸酯为原料,与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2-羟乙酯进行乳液聚合,制备了全氟短碳链拒水拒油整理剂。研究整理剂中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含量、整理剂浓度、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拒水拒... 以自制的新型含氟单体N-丙基全氟己基磺酰胺基乙基丙烯酸酯为原料,与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2-羟乙酯进行乳液聚合,制备了全氟短碳链拒水拒油整理剂。研究整理剂中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含量、整理剂浓度、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优化的整理工艺为:整理剂中含氟丙烯酸酯单体摩尔分数60%,整理剂质量分数6%,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120 s。经该工艺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拒水拒油效果,对水的接触角可达138.5°,对液体石蜡的接触角达到126.8°,对正十四烷的接触角也能达到105.8°,且耐洗性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剂 全氟化合物 拒水性 拒油性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碳血液代用品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安 林德昌 《化学教学》 CAS 2010年第5期53-56,共4页
介绍了全氟碳化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基于全氟碳化合物的血液代用品的研究现状,以及全氟碳乳剂产品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血液代用品 全氟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暴露于全氟十三酸的青鳉鱼体内分布和生物富集 被引量:4
9
作者 于艳艳 胡建英 +2 位作者 彭辉 万祎 赵砚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8-1554,共7页
研究了将青鳉鱼长期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全氟羧酸类物质全氟十三酸(PFTriDA)后的器官分布和富集系数.结果显示,PFTriDA最高富集在性腺;其次是卵、肝脏;浓度最低的部分是残体.除了性腺之外,该器官分布与野生中华鲟的一致.在相同暴露浓度下,... 研究了将青鳉鱼长期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全氟羧酸类物质全氟十三酸(PFTriDA)后的器官分布和富集系数.结果显示,PFTriDA最高富集在性腺;其次是卵、肝脏;浓度最低的部分是残体.除了性腺之外,该器官分布与野生中华鲟的一致.在相同暴露浓度下,雄鱼体内各器官的PFTriDA的含量高于雌鱼,机理模型计算进一步表明高母子传递系数是造成雌雄差异的可能原因.随着PFTriDA暴露浓度的升高,鱼体内同一器官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pfcs) 全氟十三酸(PFTriDA) 器官分布 生物富集 青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氟辛烷磺酸盐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纪念金一和教授
10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1-642,共2页
全氟化合物(PFCs)在工业和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PFCs对生物体存在潜在的毒性,其中以8碳链的PFCs,如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应用最多。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并能在生物体内富集。2009年PFOS被列入新增P... 全氟化合物(PFCs)在工业和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PFCs对生物体存在潜在的毒性,其中以8碳链的PFCs,如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应用最多。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并能在生物体内富集。2009年PFOS被列入新增POPs名单,PFOS的毒性毒理研究随即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 毒理学 磺酸盐 分子 pfcS 生物体内 PFOS 全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代蒽、菲、芘、并四苯、1,2苯并菲及三苯围苯的量子化学计算
11
作者 封学军 谢婵媛 +1 位作者 何蒙 蒋平平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627-630,共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BHLYP,B3LYP,BP86,BLYP,在全电子的双ξ基组加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DZP++)基组下,计算了全氟代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全氟代蒽(1-C14F10)、全氟代菲(2-C14F10)、全氟代芘(C16F10)、全氟代并四苯(1-C18F1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BHLYP,B3LYP,BP86,BLYP,在全电子的双ξ基组加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DZP++)基组下,计算了全氟代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全氟代蒽(1-C14F10)、全氟代菲(2-C14F10)、全氟代芘(C16F10)、全氟代并四苯(1-C18F12)、全氟代1,2苯并菲(2-C18F12)及全氟代三苯围苯(3-C18F12)的总能量、优化几何构型、电子亲合势和谐振频率.在B3LYP水平上得到了可靠的绝热电子亲合势(EAad):1-C14F10为1.84 eV;2-C14F10为1.41 eV;C16F10为1.72 eV;1-C18F12为2.39 eV;2-C18为F121.83 eV(Ci)和1.88 eV(C2);3-C18F12为1.69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 电子亲合势 全氟代多环芳香族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新红 段蕴铀 +2 位作者 胡慧军 冯华松 赖莉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81-984,共4页
目的 :观察肺内注入全氟萘烷 (FDC)形成的部分液体通气 (PL V)对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E- SWD)家兔动脉血气、肺顺应性、气道峰压、体循环功能及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 4 2只 ,体质量 (2 .35± 0 .2 1) kg,经... 目的 :观察肺内注入全氟萘烷 (FDC)形成的部分液体通气 (PL V)对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E- SWD)家兔动脉血气、肺顺应性、气道峰压、体循环功能及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 4 2只 ,体质量 (2 .35± 0 .2 1) kg,经气管插管注入配方海水制备成 PE- SWD模型后 ,随机分为 3组 (n=14 ) :阳性对照组 (PE) ;常规机械通气组 (CMV) ,即常规通气(CMV) +呼气末正压 (PEEP)治疗 ;部分液体通气组 (PL V) ,即肺内注入 FDC+CMV+PEEP。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5、15、30、6 0、12 0、180 m in动脉血气、呼吸力学、体循环参数、肺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和存活时间。结果 :PL V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 ,达到 (2 6 2 .84± 6 4 .33) mm Hg(1mm Hg=0 .133k Pa) ,肺静态顺应性提高约 31.3% ,气道峰压下降约 2 3.4 % ,血浆TNF-α较 PE组减低约 2 4 .9%。但存活时间与 PE组无显著差异 ,少于 CMV组。 结论 :PL V可明显改善 PE- SWD家兔的动脉血气和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峰压、减少肺组织损伤 ,对体循环无明显影响 ,但治疗结束后存活时间少于 C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液体通气 全氟化合物 海水淹溺 肺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液体通气对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的气体交换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新红 段蕴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80-683,共4页
目的 观察部分液体通气 (PLV)与常规机械通气 (CMV)对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E SWD)家兔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 2 4只 ,经气管插管注入海水制成PE SWD模型后 ,随机分为 3组 (n =8) :阳性对照组 (PE) ;常规机... 目的 观察部分液体通气 (PLV)与常规机械通气 (CMV)对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E SWD)家兔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 2 4只 ,经气管插管注入海水制成PE SWD模型后 ,随机分为 3组 (n =8) :阳性对照组 (PE) ;常规机械通气组(CMV) ,即常规通气(CMV) +呼气末正压 (PEEP)治疗 ;部分液体通气组 (PLV) ,即肺内注入全氟萘烷 (FDC) +CMV +PEEP。治疗180min,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动脉血PaO2 、PaCO2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肺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PLV组治疗后PaO2 明显改善 ,较CMV组稳定 ;肺泡腔渗出减少 ;肺水肿、肺不张等轻于CMV组 ;TNF α水平低于PE组 (P <0 0 5 ) ,但与CMV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 PLV可明显改善PE SWD家兔的动脉血气情况 ,减轻肺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液体通气 全氟化合物 海水淹溺 肺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通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莉亚 郑景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84-1087,共4页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技术要求,并提及部分液体通气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通气 全氟化合物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欢 周文涛 +1 位作者 刘嘉馨 王红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4-760,共7页
高质量的供器官对于移植成功至关重要,但随着肾衰竭患者的增多,标准供者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移植需求,边缘供肾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也对现有供肾保存方法提出了挑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影响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的重要因素之... 高质量的供器官对于移植成功至关重要,但随着肾衰竭患者的增多,标准供者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移植需求,边缘供肾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也对现有供肾保存方法提出了挑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影响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产生有害影响。现有研究发现,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能够减轻肾移植过程中的IRI,有效改善供肾保存质量,延长供肾保存时间。本文综述了HBOC在肾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供肾保存方法、提高供肾质量、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供肾保存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 低温机械灌注(HMP) 控制性携氧复温(COR) 全氟化合物(pfc) 缺氧诱导因子(H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