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线观测大气中的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 被引量:7
1
作者 姚波 周凌晞 +1 位作者 李培昌 许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5-1411,共7页
利用组装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GC-MS)同时测定大气中6种氢氟碳化物(HFCs)和4种全氟化碳(PFCs),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120 min,精度范围0.15%—3.11%,准确度范围-1.52%—0.63%.对2011年2月在北京上甸子站的实验观测结果进行分析,... 利用组装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GC-MS)同时测定大气中6种氢氟碳化物(HFCs)和4种全氟化碳(PFCs),空气样品采样的时间分辨率120 min,精度范围0.15%—3.11%,准确度范围-1.52%—0.63%.对2011年2月在北京上甸子站的实验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获得HFC-23、HFC-32、HFC-134a、HFC-143a、HFC-125、HFC-152a、CF4、PFC-116、PFC-218、PFC-318的本底和非本底浓度,表明该系统适用于大气中HFCs和PFCs浓度在线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在线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汽化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光 张健鹏 +3 位作者 赵晓巍 刘又宁 杨海波 于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6-74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PFC)汽化吸入对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SDOS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猪复制ARDS模型,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PFC)汽化吸入对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SDOS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猪复制ARDS模型,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的同时给予PFC汽化吸入治疗2h,治疗结束继续给予CMV6h;对照组给予CMV治疗8h。观察两组实验动物均在气管插管即刻(基础值)、造模成功即刻、PFC吸入结束即刻及PFC吸入结束后2、4、6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以及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造模成功即刻,实验组的PaO2/FiO2由基础值的365.9±24.9降至134.1±33.6,对照组由367.5±39.8降至112.1±16.7(P<0.05);PFC吸入结束即刻,实验组升至239.9±76.8,对照组为137.3±26.8,两组差异显著(P<0.01);PFC吸入结束后6h,实验组升至279.8±65.2,对照组为145.1±47.0,两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及观察期间,对照组的心率进行性增加,平均动脉压在PFC吸入结束后2~6h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心率在PFC吸入结束后6h时点才有显著降低(P<0.05),其平均动脉压在PFC吸入结束即刻及其后各时点均有所增加(P<0.05)。两组的pH值及PaCO2在整个实验期间无显著变化。结论PFC汽化吸入能明显改善SDOSS所致ARDS猪的氧合,并稳定血流动力学,且这种改善及稳定作用在治疗结束后仍能持续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化全氟化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血气分析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凤娥 朱琦 +2 位作者 许迅 方丽珍 黄璐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2-324,共3页
目的 探讨全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6月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并在手术中使用全氟化碳液体的 94例 95眼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术后视网膜复位 85眼 ( 89 4% ... 目的 探讨全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6月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并在手术中使用全氟化碳液体的 94例 95眼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术后视网膜复位 85眼 ( 89 4% )。术后视力提高 76眼 ( 80 % ) ,视力无改变 12眼 ( 12 6% ) ,视力下降 7眼 ( 7 4% )。术后前房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3眼 ,玻璃体腔内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2眼 ,患者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对角膜、视网膜及眼压产生影响。结论 全氟化碳液体作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暂时性眼内填充物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液体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对心肌缺血大鼠NF-κBp56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庞继恩 赵灿 姜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31-2934,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对心肌缺血大鼠核因子-κBp56(nuclear factor kappaBp56,NF-κBp56)激活程度的影响及意义,初步探讨PFC对大鼠缺血心肌的可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对心肌缺血大鼠核因子-κBp56(nuclear factor kappaBp56,NF-κBp56)激活程度的影响及意义,初步探讨PFC对大鼠缺血心肌的可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缺血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行HE染色观察缺血心肌的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p56激活程度。结果: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p56的激活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PFC减轻了缺血心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减少了炎症细胞的浸润,而且有效抑制了NF-κBp56的激活,与缺血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C对缺血心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p56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及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全氟化碳 NF-ΚB 信号转导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中非阳极效应过程全氟化碳的排放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秦庆东 柴登鹏 邱仕麟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44,共4页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某300 k A工业铝电解槽非阳极效应过程全氟化碳(PFC)的排放,探讨PFC产生的电位,研究氧化铝浓度对非效应PFC产生的影响,分析非效应和效应过程PFC中CF_4和C_2F_6 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非阳极效应PFC产生的...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某300 k A工业铝电解槽非阳极效应过程全氟化碳(PFC)的排放,探讨PFC产生的电位,研究氧化铝浓度对非效应PFC产生的影响,分析非效应和效应过程PFC中CF_4和C_2F_6 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非阳极效应PFC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电解槽内氧化铝浓度偏低,氧化铝浓度低于2.78%时会产生非阳极效应PFC,在非阳极效应PFC主要是CF_4,没有发现C_2F_6 。通过改善氧化铝浓度分布情况,可消除非效应PFC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非阳极效应 全氟化碳 氧化铝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对脂多糖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的影响
6
作者 徐顺贵 吴国明 +4 位作者 徐智 冯起甲 郭芮伶 陈维中 张健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0-673,共4页
目的观察全氟化碳(PFC)对脂多糖(LPS)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影响,探讨PFC的抗炎作用及其对PM-VEC的保护机制。方... 目的观察全氟化碳(PFC)对脂多糖(LPS)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影响,探讨PFC的抗炎作用及其对PM-VEC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培养大鼠PMVEC,将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PFC干预组(F)、LPS刺激组(L)、LPS刺激+PFC干预组(LF),以处理0 h为空白对照,各处理组分别给予PFC或100μg/L LPS共孵育3、8、24 h,通过MTT法观测PFC作用后正常大鼠PMVEC细胞活力变化,应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各组各时相点大鼠PMVEC 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PFC作用后,正常大鼠PMVEC的细胞活力未见明显改变。各组各时相点ICAM-1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与蛋白质水平基本一致,F组各时相点ICAM-1的表达量与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组各时相点细胞的ICAM-1表达均较C组显著增强(P<0.05,P<0.01);LF组与L组同时相点比较,3 h组ICAM-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8 h和24 h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PFC通过抗炎效应直接下调LPS诱导PMVEC表达ICAM-1,发挥PMVEC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源初步估算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仁健 王明星 +1 位作者 杨昕 王跃思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通过调研大量资料和统计分析 ,初步估算出 1995年中国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和六氟化硫 (SF6)这 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分别为 2 2 4 4、 2 581 2和2 15t ,分别占当年全球排放总量的 0 9%、 6 4 5%和 3 7%。
关键词 中国 氢氟碳化物 全氟化碳 六氟化硫 排放源 HFCS PFCS SF6 温室气体 大气环境
全文增补中
全氟化碳液辅助脱位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8
作者 金慧瑜 李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2-413,共2页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液辅助脱位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18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的患者行全氟化碳液辅助脱位晶状体核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观察术...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液辅助脱位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18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的患者行全氟化碳液辅助脱位晶状体核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检测术后视力,随访6~24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在0.1~0.4者4眼(22.2%),0.5~0.9者13眼(72.2%),1.0以上者1眼(5.6%)。主要手术后并发症:高眼压,前房积血,玻璃体腔积血,脉络膜脱离,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等,术后1~2周均得到控制,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脱位晶状体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对兔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志坚 李琦 +2 位作者 宋鹏 王长征 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及盐酸氨溴素(商品名沐舒坦)对兔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改变、气体交换、TNF-α mRNA及抗氧化方面的影响。方法用油酸制备兔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及盐酸氨溴素(商品名沐舒坦)对兔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改变、气体交换、TNF-α mRNA及抗氧化方面的影响。方法用油酸制备兔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常规机械通气(A)组、全氟化碳(B)组、沐舒坦(C)组,联合治疗(D)组。分别在ALI前、ALI及ALI后1、2、3、4h共6个时点观察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6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取2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TNF-α mRNA原位杂交,肺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结果D组PaO2及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Lst)高于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D组病理改变轻于A组,原位杂交提示D组TNF-α mRNA原位表达低于A组和B组,自身比较结果显示:背侧肺叶TNF-α mRNA表达高于腹侧肺叶(P>0·05)。D组肺组织匀浆MDA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PFC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能明显改善实验兔ALI肺氧合能力,升高PaO2,改善肺静态顺应性,减少肺组织中的TNF-α mRNA表达及自由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全氟化碳 盐酸氨溴素 病理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雾化全氟化碳纳米探针的小鼠多核^(1)H/^(19)F-MR肺通气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颖 陈静 +1 位作者 董婧 吴丽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雾化全氟化碳纳米探针(perflurocarbon nanoprobe,PFC NP)进行多核^(1)H/^(19)F磁共振(^(1)H/^(19)F magnetic resonance,^(1)H/^(19)F-MR)肺通气成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BALB/c鼠分为空气组和雾化PFC NP组,并进行多核^(... 目的探讨应用雾化全氟化碳纳米探针(perflurocarbon nanoprobe,PFC NP)进行多核^(1)H/^(19)F磁共振(^(1)H/^(19)F magnetic resonance,^(1)H/^(19)F-MR)肺通气成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BALB/c鼠分为空气组和雾化PFC NP组,并进行多核^(1)H/^(19)F-MR扫描,研究经呼吸道递送雾化PFC NP后肺内^(19)F磁共振(^(19)F magnetic resonance,^(19)F-MR)信号的分布;在0 h、1 h、4 h、8 h、12 h、24 h、48 h分别进行^(1)H/^(19)F-MR扫描,研究雾化PFC NP在肺内的代谢规律;通过组织切片验证雾化PFC NP在肺组织中的沉积和对主要脏器的影响。结果雾化PFC NP能够使双肺^(19)F-MR信号明显增强,且肺各区域的^(19)F信号强化程度不同,其中上肺野和下肺野之间、中肺野和下肺野之间的^(19)F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1)H/^(19)F-MR成像发现,^(19)F-MR信号在递送雾化PFC NP后8 h开始减弱,24 h显著减弱,48 h减至背景信号水平;组织切片证实经呼吸道递送后PFC NP在肺组织沉积,H&E染色显示经呼吸道递送雾化PFC NP后各组织未见病理损伤。结论基于雾化PFC NP的多核^(1)H/^(19)F-MR肺通气成像能够反映肺解剖结构及其生理状态下的肺通气信息,可以通过多核磁共振实现肺通气成像,在呼吸系统磁共振成像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通气 肺成像 全氟化碳 多核磁共振 19F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纳米粒在超声分子成像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裕卿 彭玉兰 +3 位作者 杨林 黄建波 张旭辉 徐金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4-517,共4页
超声分子成像是一种使声学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区进行特异性成像的技术。近年来,全氟化碳(PFC)应用于超声分子成像的诊断和治疗中。PFC纳米粒具有无毒、体积小、低溶解度和低扩散率等特点,在超声成像和治疗中有巨大的潜能。本综述重点介... 超声分子成像是一种使声学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区进行特异性成像的技术。近年来,全氟化碳(PFC)应用于超声分子成像的诊断和治疗中。PFC纳米粒具有无毒、体积小、低溶解度和低扩散率等特点,在超声成像和治疗中有巨大的潜能。本综述重点介绍PFC纳米粒在超声成像中的机制和在医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超声检查 分子成像 分子靶向治疗 纳米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残留取出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盛旺 唐罗生 王启常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liquid,PFCL)残留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自制26G针头于PFCL小泡上缘先垂直视网膜再斜向PFCL小泡中心进行穿... 目的评价改良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liquid,PFCL)残留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自制26G针头于PFCL小泡上缘先垂直视网膜再斜向PFCL小泡中心进行穿刺造口,最后使用笛针缓慢将视网膜下PFCL取出。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下中心凹内界膜与色素上皮层间(ILM-RPE)厚度。结果患眼术后1~12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F=40.09,P<0.01),ILM-RPE厚度减少(F=130.15,P<0.01)。各时间段前后时间点BCVA和ILM-RPE厚度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视力和ILM-RPE厚度于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2个月BCVA(LogM AR):最佳0.22,最差0.82,视力较术前改善14眼(93.33%),1眼视力维持。有2眼术后12个月仍有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术后4.5个月出现并发性白内障1例,已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该手术方式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及中心凹视网膜ILM-RPE厚度趋于稳定,此手术治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 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黄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碳化合物在离体心脏长时程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项捷 李洲斌 臧旺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研究全氟化碳化合物(PFC)在大鼠离体心脏长时程低温保存中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elsior保存液)、Celsior液通氧组(Celsior+O2)、双层法通氧组(PFC/Celsior+O2),每组10只。制备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 目的研究全氟化碳化合物(PFC)在大鼠离体心脏长时程低温保存中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elsior保存液)、Celsior液通氧组(Celsior+O2)、双层法通氧组(PFC/Celsior+O2),每组10只。制备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离体心脏在4℃条件下保存8h,于复灌期分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冠脉流出量及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漏出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心脏复灌后,与对照组和Celsior+O2组比较,Celsior/PFC+O2组左心室舒张压和左心室压力变化速率明显上升(P<0.01),LDH、CK和AST漏出量明显减少(P<0.01);而Celsior+O2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与对照组和Celsior+O2组比较,低温保存后PFC/Celsior+O2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及嵴结构破坏程度均较轻。结论氧合的PFC与常规心脏保存液联合应用能够通过向缺血心肌提供更多的氧来改善能量代谢,提高离体大鼠心脏长时程低温保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双层法 心肌保护 能量代谢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液体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晓东 朱建幸 +3 位作者 单炯 嵇若旭 狄华 陈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PLV)在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时肺氧合不良,在使用Babylog8000+呼吸机进行常频机械通气无效的情况下,将加温后的全氟...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PLV)在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时肺氧合不良,在使用Babylog8000+呼吸机进行常频机械通气无效的情况下,将加温后的全氟化碳(PFC)缓慢注入患儿肺内,通过球囊加压,使其在肺内均匀弥散后继续进行常频通气。同时监测患儿的PaO2、PaCO2、氧合指数(OI)和相关生命体征,定时进行气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结果使用PLV治疗后,患儿的氧合情况明显改善,OI明显下降,6h后OI比PVL前下降41.18%,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使用PLV后77h撤机,撤机后7d复查:动脉导管关闭、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肺部X线显示病变吸收,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脑缺氧缺血性病变好转,健康出院。结论PLV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需要继续评价其在临床医疗中的效果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液体通气 全氟化碳 胎粪吸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处理PFC_S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解宏端 朱小梅 孙冰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8-101,共4页
全氟化碳(PFCS)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态污染物质,它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因而需要对PFCS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脱除.本文介绍了大气压下微波等离子体分解气体的新工艺,研究了微波等离子体的特性,并用微波等离子体进行了高浓度PFCS气... 全氟化碳(PFCS)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态污染物质,它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因而需要对PFCS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脱除.本文介绍了大气压下微波等离子体分解气体的新工艺,研究了微波等离子体的特性,并用微波等离子体进行了高浓度PFCS气体脱除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微波功率增加时,分解效率快速增加,最高分解率可达99%以上,向等离子体系中加入O2和H2O可以有效地促进PFCS分解.该工艺分解率高,设备体积小,对高浓度PFCS有害气体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微波等离子体 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液体通气联合伊洛前列素治疗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鹏 李琦 +3 位作者 王长征 易斌 黄勇 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观察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 id ventilation,PLV)联合气道内给予血管扩张药伊洛前列素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 jury,ALI)兔肺气体交换、肺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健康大白兔24只,用油酸混合兔血清复制成ALI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 id ventilation,PLV)联合气道内给予血管扩张药伊洛前列素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 jury,ALI)兔肺气体交换、肺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健康大白兔24只,用油酸混合兔血清复制成ALI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各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常规机械通气组(conventionalm echan ical ventilation,CMV);部分液体通气组(PLV);联合组为PLV+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iloprost)。分别监测各组治疗前后各时相点PaO2、PaCO2及肺静态顺应性(Cstat)、肺动脉平均压(pu 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的变化。结果联合组PaO2从(104±16)mmHg升高到(236±38)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从(22±5)mmHg降低到(16±3)mmHg(P<0.05)。联合组PaO2的升高及PAP的降低优于CMV组和PLV组。结论部分液体通气联合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不仅对于改善ALI肺氧合功能优于单纯部分液体通气,还可减低部分液体通气对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液体通气 全氟化碳 急性肺损伤 伊洛前列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实验评估
17
作者 马昱 姜燕荣 +1 位作者 黎晓新 尹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评估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24只(24眼)兔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切割组(8只)、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8只)、对照玻璃体切割组(4只)及对照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4只),手术采用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经...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评估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24只(24眼)兔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切割组(8只)、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8只)、对照玻璃体切割组(4只)及对照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4只),手术采用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经玻璃体切割及晶状体玻璃体切割分别填充Vitreon,术后观察1周、2周、4周、8周后,行房角光镜及视网膜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光镜示Vitreon填充眼术后2周出现房角及虹膜基质慢性炎症,术后2个月房角基本消失。下方视网膜术后1周神经纤维层可见大量空泡,术后1个月见视网膜表面机化膜及吞噬细胞;2个月视网膜变薄,以核层及光感细胞层为著。电镜示术后2周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外节膜盘;2个月外节膜盘大部溶解、破碎。结论Vitreon注入玻璃体腔后短期内出现视网膜病理改变,不宜作为眼内长期填充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填充物 全氟化碳 Vitre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碳乳剂的制备及其对机体供氧能力研究
18
作者 闻郑峰 朱君 +4 位作者 管军 姚燕杰 刘恬 何丹农 林兆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7-460,465,共4页
探究了以人工肺表面活性物质(APS)为载体的氟碳乳剂对肺癌细胞(A549)生长的影响以及通过肺部给药后对海水淹溺动物肺部氧合能力的改善情况。制备得到了分散性较好的氟碳乳剂,其平均粒径为46.62 nm。通过核磁共振及离子色谱证明了氟碳成... 探究了以人工肺表面活性物质(APS)为载体的氟碳乳剂对肺癌细胞(A549)生长的影响以及通过肺部给药后对海水淹溺动物肺部氧合能力的改善情况。制备得到了分散性较好的氟碳乳剂,其平均粒径为46.62 nm。通过核磁共振及离子色谱证明了氟碳成功地包封其中,氟碳的含量为23.54%。通过A549细胞共孵育实验,证明了氟碳乳剂能在1%氧浓度下较明显地促进A549细胞增殖;当氟碳乳剂浓度为5 mg/m L时,细胞增殖率达124%,而在正常氧浓度下,其对A549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实验兔的海水淹溺模型实验证明了,海水淹溺实验兔氟碳乳剂肺部给药后血氧分压迅速恢复,氟碳乳剂具有一定改善动物肺部氧合的能力。氟碳乳剂在低氧下能促进A549细胞增殖,通过肺部给药后对海水淹溺动物肺部氧合能力有一定的改善,这说明其在通过肺部给药来改善肺部通气应用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碳 人工肺表面活性物质 细胞增殖 肺部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F-MR分子成像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杨洁 李迎波 +3 位作者 吴丽娜 王凯 杨丽丽 孙夕林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0期954-956,960,共4页
近年来,19F磁共振(19F magnetic resonance,19F-MR)分子成像在靶向药物递送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19F原子较高的灵敏度以及体内缺乏内源性氟背景信号,以包括液态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在内的许多纳米材料被研发和应... 近年来,19F磁共振(19F magnetic resonance,19F-MR)分子成像在靶向药物递送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19F原子较高的灵敏度以及体内缺乏内源性氟背景信号,以包括液态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在内的许多纳米材料被研发和应用成为19F-MR成像的理想分子成像探针。19F-MR将分子成像技术与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分子水平诊断、靶向治疗、疗效的实时监测与预后的精准判断。笔者对多种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在靶向药物递送和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它们在该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F磁共振分子成像 靶向药物递送 全氟化碳 诊疗一体化 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透明质酸光敏剂负载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用于乏氧肿瘤的光动力与光热协同治疗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君 张伟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92,共8页
光动力疗法(PDT)是光敏剂通过光激活产生的单线态氧(~1O_2)来杀死癌细胞。光动力疗法的3个关键因素主要有:光、光敏剂与组织氧。在PDT治疗过程中,氧气消耗和实体瘤中固有的缺氧微环境可能进一步导致供氧不足,阻碍光动力疗效,而光热疗法(... 光动力疗法(PDT)是光敏剂通过光激活产生的单线态氧(~1O_2)来杀死癌细胞。光动力疗法的3个关键因素主要有:光、光敏剂与组织氧。在PDT治疗过程中,氧气消耗和实体瘤中固有的缺氧微环境可能进一步导致供氧不足,阻碍光动力疗效,而光热疗法(PTT)不受乏氧环境的影响,且具有无创性、低毒性等优点。将全氟化碳(PFCs)和光敏剂(Pba)接枝到透明质酸(HA)链中,然后负载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自供氧光动力与光热协同治疗体系。由于PDANPs优良的光热转换性能、PFC较高的氧亲和力和HA的肿瘤靶向性,使得该协同疗法的抗肿瘤作用显著提高,细胞毒性实验以及细胞摄取实验证明了其增强的光热与光动力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供氧 全氟化碳 聚多巴胺 光动力治疗 光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