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售猪肉及猪副产品中全氟化合物污染情况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1
作者 程妍 张思维 +1 位作者 高向娜 李东梅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68,共7页
目的:分析市售猪肉及猪副产品中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PFC)的污染情况,并对食用此类食物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7类(共85份)样品中的25种PFC,探究其污染特征,并运用风险比评估其潜在... 目的:分析市售猪肉及猪副产品中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PFC)的污染情况,并对食用此类食物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7类(共85份)样品中的25种PFC,探究其污染特征,并运用风险比评估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市售猪肉及猪副产物中普遍检出PFC,检出率范围为1.18%~55.29%,全氟丁酸、全氟壬酸、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是主要污染物;猪肝中的主要污染物为PFOS,且总PFC含量最高,最大检出量为43.14μg/kg。结论:本研究的85份样品中共检出13种PFC,污染水平较低,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其不会对成人和儿童健康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猪肉及猪副产品 污染情况分析 健康风险评估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在场地土壤中的垂直迁移行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新 孙霄 +2 位作者 单国强 仪淑君 祝凌燕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因其极强的环境持久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运移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我国某氟化工业园区附近采集了深度为20.3 m的土柱,对其进行分层并提取土壤中的胶体.... 全氟与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因其极强的环境持久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运移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我国某氟化工业园区附近采集了深度为20.3 m的土柱,对其进行分层并提取土壤中的胶体.定量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和胶体中18种常见PFAS.结果表明,土壤和胶体中PFAS平均总浓度分别达到了309.5 ng·g^(−1)干重和542.3 ng·g^(−1)干重,全氟辛酸PFOA为最主要的物质,占比均超过77%.随深度增加,长碳链PFAS在土壤与胶体中占比不断下降而短碳链PFAS则上升,说明短碳链PFAS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土壤与胶体在PFAS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土壤中新型醚羧酸类PFAS占比显著高于胶体,而胶体中短碳链PFAS占比更高,说明PFAS的化学结构对其在胶体上的吸附具有较大影响.进一步的计算表明,相比于下层土壤,PFAS在上层土壤(0.1—2.6 m)胶体上具有较高的负载量(982.0 ng vs.146.0 ng),表明上层土壤中胶体载带对PFAS的垂直迁移具有一定贡献,特别是对短链羧酸垂直迁移的贡献要大于PFOA.本研究证明PFAS(尤其是短碳链PFAS)能够随胶体垂直运移至深层土壤并对地下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化合物 土柱 胶体 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入海河流和排污口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污染状况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瑶瑶 李俊龙 +5 位作者 李凤超 李宏观 张明政 王晓雪 罗忻 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共15页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测定溶解态和颗粒态PFASs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水体中分别检出18种和16种溶解态PFASs,主要组分为全氟羧酸;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23种和25种颗粒态PFASs,以全氟磺酸及新兴替代物为主,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羧酸(HFPO-DA)、6∶2氟调磺酸(6∶2FTSA)等新兴全氟多氟替代物均被检测到,说明环湾河流和废水普遍受到PFASs污染。丰水期环湾河流和排污口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总PFASs(∑PFASs)浓度均值均低于枯水期,表明入海河流径流对PFASs具有稀释作用。PFASs颗粒态-溶解态分配系数为2.05~4.10,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PFASs碳链越长疏水性越强,越容易被吸附到颗粒物上。丰水期胶州湾总PFASs入海通量为7.40 kg/d,高于枯水期的1.89 kg/d,其中,大沽河入海通量占比最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达到81.2%和83.6%。基于PFASs比值特征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主要来源于氟化物制造、消防泡沫、纸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污染区块位于娄山河排污单元、镰湾河排污单元和大沽河排污单元。丰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均为无风险,枯水期镰湾河、娄山河PFOA为低生态风险,其余入海河口PFASs均无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河流和排污口 全氟多氟化合物 污染状况 通量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酮类和酰氟类化合物大气过程及环境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权佳雨 俞泽臣 +2 位作者 张海燕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可远距离迁移、具有一定的环境持久性和较强气候影响等特点.本文总结了PFKs和AFCs的主要特征和环境污染来源,重点讨论了大气中PFKs和AFC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综述了两类全氟化合物及相关产物的环境气候影响,最后提出在新型挥发性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酮类化合物 全氟化合物 新污染物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血清中52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5
作者 刘源 卓兰 +6 位作者 伍倩仪 宋嘉宜 蒋友胜 彭金铃 林晓仕 孙雯雯 张建清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31-1640,共10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人体血清中52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方法。200μL血清样本经3 mL 0.6%甲酸-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混合溶液(体积比3∶2)进行3次液液萃取后,采用UHPLC-MS/MS检测分析。52种PFASs在...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人体血清中52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方法。200μL血清样本经3 mL 0.6%甲酸-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混合溶液(体积比3∶2)进行3次液液萃取后,采用UHPLC-MS/MS检测分析。52种PFASs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5~0.9998,方法检出限(LOD)为0.0009~0.0150μg/L,定量下限(LOQ)为0.0029~0.0500μg/L,加标回收率为75.1%~11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8.9%~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15%,基质效应为85.0%~115%。使用该方法对180份人体血清进行检测,共检出48种化合物,其中PFHpA、PFOA、PFNA、PFDA、PFUdA、PFDoA、PFTrDA、PFTeDA、PFHxS、PFHpS、PFOS和6∶2 Cl-PFAES等12个单体化合物的检出率为100%。该方法操作简便,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且重复性好,符合血清中PFASs检测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 血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 液液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北洛河与清涧河水环境中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
6
作者 乔昊安 白平 +5 位作者 高磊 邵瑞华 史亚利 杨瑞强 魏东斌 蔡亚岐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76,共11页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典型代表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己基磺酸(PFHxS)及其相关物质已经被纳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控名单和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目前长江、...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典型代表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己基磺酸(PFHxS)及其相关物质已经被纳入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管控名单和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目前长江、珠江和海河等流域中PFAS污染水平研究相对较多,而黄河流域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中游支流的北洛河与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开展其中24种PFAS污染水平和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普遍存在PFAS的污染,其中地表水中PFAS总量(ΣPFAS)为4.28—372 ng·L^(−1),中位值为27.6 ng·L^(−1);最高浓度出现在北洛河流域的金汤村断面-沟门村断面流域内最下游点位,其他点位ΣPFAS浓度低于100 ng·L^(−1),与文献报道的黄河中下游地表水和水库表层水中ΣPFAS浓度相似.地下水中PFAS浓度总体低于地表水,其ΣPFAS浓度范围为<MDL—14.7 ng·L^(−1),中位值为<MDL.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北洛河流域地表水中PFAS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递增趋势,清涧河流域PFAS污染水平无明显变化.地下水和地表水中PFAS均以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PFOA、PFOS和全氟辛基磺酰胺(FOSA)为主.北洛河流域的金汤村断面-沟门村断面PFOS和FOSA浓度最高,分别为31.6—165 ng·L^(−1)和15.6—152 ng·L^(−1).尽管地下水中PFOA和PFOS的最高浓度(1.66 ng·L^(−1)和4.70 ng·L^(−1)),但其远低于饮用水中规定的限量值(80 ng·L^(−1)和40 ng·L^(−1)).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地表水中PFOS和FOSA在高暴露场景下可引起一定的水生生物风险(RQs>0.1),因此仍需对该区域PFAS的污染水平进行持续监测,并重点关注其长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化合物 黄河流域 污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17种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7
作者 林强 王健 +5 位作者 李晶晶 苏东霞 李美丽 王佳 牛宇敏 邵兵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60,共9页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因其持久性、毒性和容易富集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类新污染物。开展人体内PFASs的生物监测和暴露评估对于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需开发准确灵敏、方便快捷的...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因其持久性、毒性和容易富集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类新污染物。开展人体内PFASs的生物监测和暴露评估对于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需开发准确灵敏、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不需要活化、平衡的直通式HMR固相萃取柱净化样本,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建立了血清中17种PFASs的检测方法。50μL血清样本在HMR固相萃取柱中用400μL乙腈提取(每次200μL)并净化2次后,使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 mm,2.7μm)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ESI-离子源电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7种PFASs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检出限为3.6~14 ng/L,定量限为11~42 ng/L。血清样本加标回收率为89.3%~110.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8%,日间RSD为3.6%~10.2%。将方法应用于20份人体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17种化合物均有检出。本方法仅需50μL血清样品,可以在HMR固相萃取柱中一步实现提取和净化,且固相萃取过程可以实现与96孔板的适配。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本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人群血清样本中PFASs的大规模监测及暴露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测定环境水样中全氟化合物及风险评估
8
作者 谷晨舒 刘真真 +5 位作者 金慧玲 刘小琦 王美玉 孙伟杰 孙杨赢 齐沛沛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0-658,共9页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Cs)在全球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据报道,饮用水的摄入可能是人类接触PFCs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针对饮用水中PFCs的赋存特征、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以磁性聚苯乙烯-吡咯烷酮(Fe_(3)O_(4)-PLS)为...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Cs)在全球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据报道,饮用水的摄入可能是人类接触PFCs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针对饮用水中PFCs的赋存特征、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以磁性聚苯乙烯-吡咯烷酮(Fe_(3)O_(4)-PLS)为磁性吸附剂,建立了水中11种PFCs富集的磁固相萃取方法,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实现了水中PFCs的准确、灵敏测定。Fe_(3)O_(4)-PLS经甲醇活化后置于水溶液中,超声辅助萃取15 min,经磁分离后,采用乙腈(含0.1%甲酸)将目标物洗脱,洗脱液经氮吹复溶后进样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11种PFCs在1~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76~0.9999;检出限为0.001~0.620 ng/L,定量限为0.002~2.065 ng/L,方法灵敏度高。11种PFCs在不同添加水平(0.05、1、10、50μg/L)下,回收率为60.8%~12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20.0%,可满足水中PFCs的分析需求。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杭州东苕溪15个点位(临近工厂、水库、居民区)样品中11种PFCs的残留浓度,共检测到6种PFCs,分别是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全氟辛基磺酸(PFOS)、全氟庚基磺酸(PFHpS)、全氟丁基磺酸(PFBS)和全氟癸酸(PFDA),检出质量浓度为11.4~30.7 ng/L,其中全氟辛酸的质量浓度最高达到25.5 ng/L。东苕溪中PFCs主要来源于前体降解和工业废水排放,流域地表水中PFCs远低于官方给出的健康参考值,尚未达到对生态和人体产生风险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微塑料对磺酸类全氟烷基化合物在水-土界面吸附的影响
9
作者 杜钰赞 孙姣霞 +5 位作者 付江 向红 罗雪 杨帆 王茜 樊建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4-1764,共11页
本文探索了聚酰胺(PA)微塑料和土壤互作体系对两种磺酸类全氟烷基化合物—6:2氟调聚磺酸(6:2FTSA)和全氟己烷磺酸(PFHx S)的吸附和分配过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它们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6:2FTSA和PFHx S在微塑料-土壤互作体系上达到吸附... 本文探索了聚酰胺(PA)微塑料和土壤互作体系对两种磺酸类全氟烷基化合物—6:2氟调聚磺酸(6:2FTSA)和全氟己烷磺酸(PFHx S)的吸附和分配过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它们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6:2FTSA和PFHx S在微塑料-土壤互作体系上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约120h)慢于在单一的微塑料和土壤体系(约24h),且其吸附平衡容量(6:2FTSA:0.044mg/g;PFHxS:0.173mg/g)远低于PA微塑料(6:2FTSA:2.698mg/g;PFHxS:3.518mg/g),但高于土壤(6:2FTSA:0.026mg/g;PFHxS:0.048mg/g).随着土壤中微塑料的含量增加,6:2FTSA和PFHxS在土壤中微塑料上的分配占比逐渐增加,PFHxS尤为显著.从微塑料的角度分析,微塑料和土壤互作体系改变了微塑料表面性质,土壤矿物占据部分吸附位点,显著降低了微塑料对两种磺酸类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吸附.从土壤的角度分析,土壤中微塑料的加入提高了土壤对全氟烷基类化合物的吸附,且随着微塑料占比越大越显著,这归因于微塑料对全氟烷基类化合物较强的吸附作用力.在微塑料-土壤共培养体系中,尽管微塑料表面性质随培养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但对两种全氟烷基类化合物的吸附影响较小,表明微塑料对土壤中的全氟烷基类化合物持长久且较为稳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 相互作用 磺酸类全氟烷基化合物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的生态风险现状与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伟杰 王洪涛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8,共15页
全氟与多氟烷基物质(PFASs)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大气中,其持久性、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导致其治理难度较大,其中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从PFASs的污染来源、迁移转化途径、污染现状及分析检... 全氟与多氟烷基物质(PFASs)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大气中,其持久性、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导致其治理难度较大,其中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从PFASs的污染来源、迁移转化途径、污染现状及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对环境介质中PFASs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磺酸(PFOS)是当前全球重点管控的PFASs物质。美国饮用水标准将PFOA和PFOS的限值均设定为4ng/L,而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两者的限值分别为80ng/L和40ng/L。目前PFASs在地下水中的浓度范围从ng/L到μg/L不等,其中短链PFASs因较高的水溶性和迁移性,检出频率显著更高。在检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方法仍是PFASs检测的主流手段。然而,上述方法依赖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和实验室条件,难以满足实时监测和应急响应的需求。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现有技术面临着超低浓度检测灵敏度不足、复杂基质干扰以及缺乏统一分析标准等挑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新型PFASs的识别与毒性评估,以及检测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数据处理和非靶向筛查的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生态风险 污染水平 地下水 分析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吸收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机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赞唐 赵丹妮 +6 位作者 潘烨鑫 罗启哲 敬雪皎 孙洁婷 向垒 莫测辉 侯学文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9-990,共12页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典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极高稳定性等理化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在生产、使用...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典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极高稳定性等理化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在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通常因其释放到环境中而造成污染。土壤是PFASs的重要汇,由于土壤中的PFASs在被植物吸收、转运及积累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中富集并产生危害,并且PFASs在环境中具有高持久性,因此其在土壤-作物系统造成的污染风险和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目前对植物吸收积累PFASs的机制和效应的认识尚不系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果表明PFASs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及基因表达会产生影响,反过来植物通过对PFASs的吸收、转运与富集也会对其环境化学行为产生影响。该文简要介绍了PFASs的理化性质、用途及危害,并且从植物影响PFASs在土壤中的分布、植物从土壤中吸收PFASs并在植物中转运积累、不同植物种类及作物品种对PFASs吸收积累的差异、PFASs对植物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响应PFASs胁迫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吸收积累PFASs的机制和效应。该文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植物如何影响PFASs的环境化学行为,并为PFASs污染土壤的治理和利用提供基于植物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多氟化合物 环境化学行为 植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12
作者 田蜜 廖日权 +2 位作者 张健 董凤凤 唐建辉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0-1028,共9页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钦州湾海水中36种PFAS,并采用熵值法(RQ)评估了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PFAS总质量浓度范围是4.57-13.55 ng·L^(-1),在国内海湾中处于中低水平。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HFPO-DA)、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HFPO-TA(C7))和全氟丁酸(PFBA)是3种主要的PFAS。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茅尾海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由西向东递减,而底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之相反;外湾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从东北沿岸近三娘湾处向西南方向递减,底层海水中东南区域PFAS的总浓度较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全氟-2-甲氧基乙酸(PFMOAA)和全氟-3,5,7-三氧基辛酸(PFO3OA)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通过生态风险评估,PFOS和PFOA在钦州湾海洋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低风险。目前缺乏HFPO-DA和HFPO-TA(C7)的毒理数据,鉴于其较高的浓度水平,亟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环氧丙烷二聚体 亚热带海湾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诱导相分离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人血清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13
作者 王建迪 王仪伟 +1 位作者 吴佳欣 施致雄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6-766,共11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风险。血清测定是开展PFASs的人群内暴露评估及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亟需建立可快速准确测定大规模人群血清中PFASs...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风险。血清测定是开展PFASs的人群内暴露评估及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亟需建立可快速准确测定大规模人群血清中PFASs的分析技术。本研究建立了可快速测定血清中31种PFASs的方法。血清中加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后采用乙腈萃取,通过集净化与富集为一体的冷冻诱导相分离处理后,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内标法定量。对仪器分析参数和冷冻诱导相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以乙腈为萃取溶剂,冷冻诱导相分离时溶液中乙腈体积分数为35%,-20℃下冷冻1 h为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在优化后的条件下,PFASs在0.5~2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1~25 pg/mL,定量限为0.03~83 pg/mL;在5和25 ng/mL加标水平下,PFASs的平均回收率为60.5%~129.6%,相对标准偏差≤22.8%;在5 pg/mL定量限加标水平下,PFASs的平均回收率为61.6%~199.1%,RSD≤29.4%。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北京市顺义区50份孕妇血清样本,其中PFASs总和含量中值与均值分别为21.8和22.9 ng/mL,含量范围为0.456~73.9 ng/mL。有24种PFASs检出率在30%以上,其中9种检出率大于80%。高检出率表明PFASs的人群暴露普遍存在,同时胎儿可通过母-婴传递暴露于PFASs。此外传统PFASs和新型替代品检出率和污染水平均较高,人群暴露和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有机溶剂和耗材消耗极少,灵敏度和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监测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冷冻诱导 血清 同位素稀释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郭羽彤 牛世欣 +1 位作者 吕宏虹 唐景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的迁移转化以及固定化/稳定化、电化学氧化、植物/微生物修复、土壤淋洗等控制技术,并对这些技术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 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的迁移转化以及固定化/稳定化、电化学氧化、植物/微生物修复、土壤淋洗等控制技术,并对这些技术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然而,PFAS的复杂性及其具有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各种修复技术对农田土壤结构、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使得PFAS在农田土壤中的修复具有挑战性。本文还指出了各种农田修复技术在降解全氟化合物过程中的局限性。固定化/稳定化技术能够通过吸附剂将PFAS固定,降低其迁移性,但固定化材料存在寿命限制,其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虽然环保,但反应周期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研究探索其在长期修复中的潜力。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处理PFAS时表现出高效性,但面临高成本和高能耗问题,尤其在大规模应用时,电能消耗和操作成本可能成为限制因素。土壤淋洗法虽然能有效去除PFAS,但使用的有机溶剂可能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因此在应用前必须对溶剂的生态毒性进行评估。新型PFAS修复技术的开发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材料性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环保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最后提出,需将目光聚焦在机械破坏、电子束等新型修复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农田土壤 迁移转化 修复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环境中微塑料和全氟化合物污染现状、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5
作者 苟祎卓 李家科 +2 位作者 段小龙 高佳玉 孙悦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8,I0001,I0002,共11页
微塑料(MPs)和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生物毒性以及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MPs和PFC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已经在大量水体、土壤中检出,且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总结国... 微塑料(MPs)和全氟化合物(PFCs)因其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生物毒性以及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MPs和PFC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已经在大量水体、土壤中检出,且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MPs和PFCs在水土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及来源,归纳了它们在水土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以及MPs和PFCs的交互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当前在MPs和PFCs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全氟化合物 复合污染 迁移转化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典型绿洲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宇 张晋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940,共10页
新疆绿洲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扩张和人口增长,对本就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深入研究全氟化合物(PFASs)的环境行为对于理解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潜在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聚焦新疆三工河和策勒河流域... 新疆绿洲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扩张和人口增长,对本就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深入研究全氟化合物(PFASs)的环境行为对于理解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潜在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聚焦新疆三工河和策勒河流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技术对地表水中PFASs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和风险商值法(RQ)进行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2019年7−8月,三工河PFASs浓度范围为0.9~17.8 ng/L,策勒河PFASs浓度范围为0.8~16.2 ng/L。②短链全氟羧酸是主要污染物,其中全氟丁酸(PFBA)占总PFASs的59.4%~65.0%。③三工河PFASs的主要来源为生活源(47%),其次是大气运输及湿沉降和农药使用(41%)以及前体降解(12%);而策勒河PFASs的主要来源为纺织品处理和农药使用。④三工河和策勒河PFASs的RQ值均远小于0.1,表明水体中PFASs的生态风险较低。研究显示,当前新疆三工河和策勒河流域PFASs的污染水平整体较低,造成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这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全氟化合物(PFASs) 源解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水热法高效降解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17
作者 张强 彭宇华 +1 位作者 张静 马军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目前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均能检出PFAS,且PFAS能由食物链累积至人体,毒害生殖和免疫等系统,因此如何高效降解PFAS受到...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目前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均能检出PFAS,且PFAS能由食物链累积至人体,毒害生殖和免疫等系统,因此如何高效降解PFAS受到广泛关注。碱性水热法(Hydrothermal alkaline treatment,HALT)利用亚临界水(170~350℃,2~22 MPa)在强碱性条件下产生·OH,再利用·OH攻击PFAS中的羧基或磺酸基,实现PFAS的脱羧基或磺酸基、水解脱氟,是一种高效、低能耗和低成本的PFAS处理工艺。总结了HALT对PFAS的降解、脱氟效果,以及反应条件(如碱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和环境基质等)对HALT降解PFAS的影响;阐述了HALT工艺降解PFAS的脱羧-羟基化-消除-水解路径;综述了HALT工艺处理水性成膜泡沫废水、修复受PFAS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再生吸附PFAS饱和的活性炭和处理蓄积PFAS的宽叶香蒲等实际工程的效果;展望了HALT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推动HALT处理PFAS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碱性水热法 降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与修复进展
18
作者 林韦翰 杜欣如 +3 位作者 张海兵 刘云遏 吕航 伍思凯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详细介绍了各项土壤与地下水中PAFS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地下水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烷基化合物通过核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健康效应
19
作者 王春凤 王建设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具有生殖和甲状腺等内分泌干扰效应、脂代谢毒性等。核受体(NR)信号是介导PFAS毒性效应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认为PFAS能通过干扰NR信号途径的不同环节影响人类健康。在简要介绍PFAS和核受体的基础上,本文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具有生殖和甲状腺等内分泌干扰效应、脂代谢毒性等。核受体(NR)信号是介导PFAS毒性效应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认为PFAS能通过干扰NR信号途径的不同环节影响人类健康。在简要介绍PFAS和核受体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述PFAS对不同NR信号途径的作用方式、分子机制以及对生物体的不良效应,包括改变配体水平而间接改变NR活性,例如影响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生成与转化,也包括对NR的直接激动或抑制效应,例如对甲状腺激素受体(T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效应等。相应内容全面总结了PFAS通过何种途径、干扰了哪些NR信号途径和如何危害人类健康。因此,PFAS通过干扰NR配体的合成代谢和转运、干扰NR水平、激活或抑制NR、影响NR共作用因子等环节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但当前PFAS对某些NR干扰效应的具体作用环节尚不明确且很少涉及对NR翻译后修饰(PTM)的影响、对辅作用因子的选择性和靶基因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深入认识PFAS的NR干扰效应和作用机制,将为防控PFAS健康危害提供更多新见解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核受体 毒性效应 内分泌干扰 作用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还原技术降解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研究进展
20
作者 褚梦旭 王骏 +2 位作者 马瑞雪 李良忠 卢伦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具有来源广、易迁移、易蓄积、毒性大等特点,分子中C—F键的强稳定性使得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可以通过直接电子转移或间接电子转移产生活性物种(·OH和H^(*))实现对水中PFASs...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具有来源广、易迁移、易蓄积、毒性大等特点,分子中C—F键的强稳定性使得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可以通过直接电子转移或间接电子转移产生活性物种(·OH和H^(*))实现对水中PFASs的氧化还原降解。本文阐述了单一电化学氧化/还原技术降解PFASs的研究进展,包括降解机理、电极材料发展以及技术优化;总结了电化学与(类)芬顿、过硫酸盐、光催化等技术协同对PFASs的降解效果和技术优势;最后对电化学技术降解PFASs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电化学氧化 电化学还原 协同技术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