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民基本收入:一个多维度的全球社会政策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岳经纶 周到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全民基本收入”的提法引起广泛关注,学界迎来关于全民基本收入的新一轮辩论热潮。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辩论热潮进一步强化了基于自动化的全民基本收入论述,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产生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全民基本收入”的提法引起广泛关注,学界迎来关于全民基本收入的新一轮辩论热潮。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辩论热潮进一步强化了基于自动化的全民基本收入论述,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产生全民基本收入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成为全民基本收入得以实现的前提。事实上,全民基本收入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政策议题,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经济、哲学、政治和伦理价值理念。尝试超越基于自动化的全民基本收入论述,从多个维度分析全民基本收入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核,有助于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全面地理解全民基本收入的理论要义和政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基本收入(ubi) 人工智能 福利国家 反贫困 社会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业态、新风险与非缴费型养老金——来自全民基本收入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建海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数字经济的兴起及其伴生的新就业形态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诸多挑战,雇主的缺位、收入的不稳定和就业的流动性等因素成为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严重障碍,由此产生了潜在的养老风险。为探索非缴费型养老金作为政策回应工具的... 数字经济的兴起及其伴生的新就业形态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诸多挑战,雇主的缺位、收入的不稳定和就业的流动性等因素成为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严重障碍,由此产生了潜在的养老风险。为探索非缴费型养老金作为政策回应工具的适应性,文章引入全民收入理论,认为全民基本收入的“全民性”“无条件”和“保基本”等特性与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普惠性”“非缴费性”和“基础保障性”高度契合,可以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发。因此,建议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优化升级为非缴费型养老金,以化解新业态从业人员乃至全体国民的养老风险,完善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养老风险 全民基本收入 非缴费型养老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生淮北:全民基本收入能否修补福利体制罅隙
3
作者 王增文 马雪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32,共10页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全民基本收入因其人本主义根基与激进改革步调再次引起各界热议。分析全民基本收入理念在西方福利体制中的生长过程及背后动因,并聚焦其经济、社会和政治逻辑,可进一步剖析将之本土化以修补我国既有社会保障...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全民基本收入因其人本主义根基与激进改革步调再次引起各界热议。分析全民基本收入理念在西方福利体制中的生长过程及背后动因,并聚焦其经济、社会和政治逻辑,可进一步剖析将之本土化以修补我国既有社会保障体系罅隙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愿景式福利设想,受限于现实可行性,全民基本收入很难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需要与全民基本服务一起整合进社会福利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中,以落实其“面向全体公民”“无条件”“无差别”原则,并作为“两翼”贯穿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基本收入 全民基本服务 本土化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社会契约的尝试:从社会保障到全民基本收入
4
作者 张浩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共11页
从社会契约视角回顾社会保护方式的发展变迁,可以发现技术革命叠加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保护主导思想的变化,共同引发了社会保护的三次重要变迁。第一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扩张,意味着契约的订立;第二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 从社会契约视角回顾社会保护方式的发展变迁,可以发现技术革命叠加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保护主导思想的变化,共同引发了社会保护的三次重要变迁。第一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扩张,意味着契约的订立;第二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紧缩,代表着契约的调整;第三次则是全民基本收入开始实施政策试验,代表着重塑社会契约的尝试。社会保护方式无论如何变迁均是为了维持社会契约,确保国家与个人的联系,使个人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通过全民基本收入尝试重塑社会契约的过程中,契约相关方出现明显变化,从现代社会保障的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变为国家和个人两方。从契约执行能力看,尽管技术进步使全民基本收入政策试验项目的管理能力得到保证,但其财政可持续性备受质疑;此外,契约重塑能否成功还深受工作伦理和社会观念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契约 社会保障 全民基本收入 社会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基本收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
5
作者 王文龙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176,共13页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性失业严重,极右势力崛起,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促生全民基本收入分配理念。但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机会平等、功利主义还是社会正义与分配...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性失业严重,极右势力崛起,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促生全民基本收入分配理念。但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机会平等、功利主义还是社会正义与分配正义理由的传统再分配理论,均无法充分支持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导致该政策充满争议,推进缓慢。只有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深刻理解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技术价值论角度看待社会财富的创造,才能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论证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得分配,具有内在道德合理性。但考虑到当前生产力状况还难以支持高水平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各国应优先考虑人道主义需求与机会平等需求,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残补型再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实施部分基本收入政策或负所得税制度,将残补型再分配与制度型再分配有效衔接起来,然后根据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部分基本收入或负所得税水平,逐步实现分配正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失业 全民基本收入 技术价值论 社会公共财富 社会财富再分配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裕社会的减贫实验:西方全民基本收入运动及其困境 被引量:9
6
作者 林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种兼顾减贫济困与普惠式再分配的激进构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地方层面陆续进行各种相关的政策实验,全民基本收入遂被视为一项应对当下西方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挑战的潜在对策。这些挑战包括智能技术的发...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种兼顾减贫济困与普惠式再分配的激进构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地方层面陆续进行各种相关的政策实验,全民基本收入遂被视为一项应对当下西方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挑战的潜在对策。这些挑战包括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大规模技术性失业、全球化导致的严重不平等与贫困问题、民粹主义的兴起及对主流政治的挑战。然而,在自由观念、权利意识根深蒂固的西方社会,追求结果平等和分配正义的全民基本收入难以见容于既有制度体系和主流价值观,而它本身也面临着成本和伦理的双重障碍。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政府实施的种种现金补助式财政干预政策具有某种程度的全民基本收入的特色,但是,作为一项替代性的普惠式再分配政策,全民基本收入在后疫情时代的常规治理中仍将是一种构想和有限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基本收入 福利政策 经济不平等 技术性失业 民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雨绸缪:人工智能时代反哺性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探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谢新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7,共9页
“如何让人活”是政治共同体需要思考且需要通过制度、行动来积极、有效解决的问题。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性失业风险时,选择技术进步路径、调控技术进步速度,只能暂时缓解失业风险,而通过嵌入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以此来反哺,才能保障... “如何让人活”是政治共同体需要思考且需要通过制度、行动来积极、有效解决的问题。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性失业风险时,选择技术进步路径、调控技术进步速度,只能暂时缓解失业风险,而通过嵌入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以此来反哺,才能保障这个时代中“无分之人”的基本生活,增加政治信心。这将成为解决这一时代特殊的贫穷问题的重要政策议题。基于生命政治理论来考察,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共同体中,“无分之人”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个体生命与政治共同体形成了不同强度的联系。在人工智能时代,纵使大数据、传感器、人脸识别等监控技术提升了政治共同体的监控能力,但个体生命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反而变得脆弱,对数字生命进行政治技术监控,无益于维系、稳固政治生命的共和理念,更无益于增加政治共同体的公共性。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所形成的普遍性福利体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平等,呈现出了高技术、高效益社会的反哺性,既有形式价值又有实质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全民基本收入政策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解决“无分之人”的基本生活难题;二是从政治上消除共同体的政治脆弱性,提升了公共性;三是在伦理上践行、实现共生共在的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失业 生命政治 人工智能时代 全民基本收入 “无分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社会危机冲击下的现金补助计划——基于全民基本收入理念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岳经纶 方珂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79-90,共12页
大规模社会危机冲击传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保障能力,引发创新收入保护体系的实践。本文基于全民基本收入理念,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现金补助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澳门全面普惠的现金补贴模式最接近典型全民基本收入;... 大规模社会危机冲击传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保障能力,引发创新收入保护体系的实践。本文基于全民基本收入理念,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现金补助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澳门全面普惠的现金补贴模式最接近典型全民基本收入;其他东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现金补贴带有条件性,属于部分普惠的模式;中国内地的电子消费券计划虽然具有全面普惠的因素,但消费补贴的形式与典型全民基本收入存在差距。中国内地的电子消费券与境外国家和地区的现金补助计划都带有“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意蕴,但在社会政策的维度上存在差别。因此,可以基于政策发展的路径依赖和现有的福利治理体系对其进行解读。未来中国需要在社会政策再分配、社会政策瞄准机制以及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方面继续探索收入保护制度,改善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走向福利社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 社会危机 收入保护 现金补助计划 全民基本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力理论框架下全民基本收入方案的理论基础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明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9,共8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可以成为研究全民基本收入方案理论基础的分析框架。根据该理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全面应用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大量积累,生产主要通过自动化方式进行,源于科学技术和...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可以成为研究全民基本收入方案理论基础的分析框架。根据该理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全面应用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大量积累,生产主要通过自动化方式进行,源于科学技术和分工协作的自然力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贡献者,全体民众成为自然力产生的主要贡献者,多数劳动人口不用再参加生产劳动,从而产生了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正当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基本收入 理论基础 自然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社会保障多方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
10
作者 曹信邦 张清洁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正在以数据要素为新型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推动力、以数字平台为基础载体,推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构经济增长和劳务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立足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平台三大核心要素,从理论层...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正在以数据要素为新型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推动力、以数字平台为基础载体,推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构经济增长和劳务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立足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平台三大核心要素,从理论层面阐释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给多方主体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利益冲突,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劳动互补效应、岗位替代效应、岗位创造效应、涟漪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等引致异质性劳动者之间利益冲突,通过雇主责任规避、监管责任转移和劳动过程控制等渠道引致新业态从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社会保障,实行明确劳工法律身份、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引入全民基本收入等协调政策,能够缓解由数字经济引致的多方利益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利益冲突 社会保障制度 全民基本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与方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明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4,共9页
根据马克思生产决定分配的理论,人工智能发展将对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生产关系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将推动自动化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该过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可分为... 根据马克思生产决定分配的理论,人工智能发展将对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生产关系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将推动自动化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该过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为“实现共同富裕起步阶段”,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总体开始替代劳动,迈向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为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二个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为“共同富裕基本实现阶段”,人工智能急速发展并大规模替代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为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局部全民基本收入;第三个阶段,本世纪中叶以后为“共同富裕实现阶段”: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并全面替代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为全民基本收入和按要素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人工智能 生产方式 全民基本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新探索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方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论,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进行新探索的重要指南。历史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工资"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论,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进行新探索的重要指南。历史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工资"按"劳"分配、"利润"按"资"分配的"反分享"结构,"相对过剩人口"被周期性排斥和吸纳;资本主义"反分享"分配关系不断受到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冲击,当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等极致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正在使"相对过剩人口"转变为"绝对过剩人口",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其化解之道"全民基本收入"方案使"生存资料"按"劳"分配倒转为按"需"分配,资本主义"反分享"分配关系自我否定达到极致。全民全面共享,是化解人工智能时代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中国的和社会主义的方案,在初次分配中使利润由按资分配向按劳分配渐进偏移,在二次分配中使按需分配由生存资料向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渐进提升,将有助于我们抢占当今新技术、新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并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越来越充足的条件。我们有充分理由坚定对包括共享发展论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全面共享 按需分配 全民基本收入 结构性失业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缴费型养老金:“艾伦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改革出路 被引量:25
13
作者 郑秉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共18页
文章从近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的投资改革切入,认为此举将使账户养老金被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同时,基础养老金作为非缴费型养老金也将逐渐定型。文章回顾了从老农保到新农保、再到城乡居保①的演进历史,认为这... 文章从近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的投资改革切入,认为此举将使账户养老金被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同时,基础养老金作为非缴费型养老金也将逐渐定型。文章回顾了从老农保到新农保、再到城乡居保①的演进历史,认为这个历史嬗变的背后是"艾伦条件"这只"看不见的手"。因此,引入非缴费型养老金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从长期看,制度定位需要重新审视,以防止保险制度福利化倾向和攀比倾向,进而提出将基础养老金改为养老津贴的设想。文章将"基本收入"理论作为养老津贴的基本理念,并对基本收入理论进行评介。最后,文章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原理对基础养老金改为养老津贴的优势进行阐述,认为其带来的正外部性将有利于稳定城乡居保的财务可持续性和稳定参保人的社会预期,并提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设"养老津贴的基本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条件 心理账户 行为经济学 全民基本收入 养老保险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累率与固定资产折旧率
14
作者 张胜宏 《经济科学》 1983年第4期45-48,共4页
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始终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源泉,是社会进步的职能。但是,积累的多少,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要受现实的生... 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始终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源泉,是社会进步的职能。但是,积累的多少,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要受现实的生产发展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不是随心所欲的。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数量过多,积累率过高,人民现实的消费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当前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数量过少,积累率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率 国民收入 固定资产折旧率 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正确处理 积累基金 比例关系 全民所有制 五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果系数
15
作者 邵以智 《财经问题研究》 1987年第4期21-24,共4页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讲求经济效果,是当前摆在基本建设战线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从全国解放到1985年底,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共达14197亿元,形成固定资产8000余亿元,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由于...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讲求经济效果,是当前摆在基本建设战线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从全国解放到1985年底,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共达14197亿元,形成固定资产8000余亿元,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基本建设战线的几次折腾,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并不理想。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差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考核与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制定科学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指标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果系数指标的设置,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经济效果 国民收入 基本建设 全面评价 指标体系 四个现代化 收入增长 全民所有制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八三年我省民经济发展情况
16
作者 江同宗 梁步新 《企业经济》 1984年第2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发展情况 省民 经济 全民所有制单位 基本建设 工农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 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