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海侵以来山东荣成朝阳港泻湖沉积层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江 刘冬雁 +2 位作者 庄振业 王祖正 刘利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3-808,共6页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等四层和Ⅰ,Ⅱ,Ⅲ,Ⅳ个孢粉组合带。基于对地层和孢粉组合特点的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朝阳港泻湖自全新世海侵以来经历了海湾、沙坝-泻湖和泻湖-沼泽等3个环境演化阶段,同时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事件,包括8~7 ka B.P.海陆相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事件、7~6 ka B.P.的气候暖湿事件和5~4 ka B.P.的明显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港泻湖 全新世海侵 孢粉组合 地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雄县全新世中期海侵地层的发现 被引量:8
2
作者 袁路朋 王永 +4 位作者 姚培毅 江南 董进 田飞 汤文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1-915,共5页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海侵 微体古生物 雄县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全新世海滩岩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谢在团 陈峰 +5 位作者 刘维坤 邵合道 许志峰 陈子燊 王明亮 黄宝林 《台湾海峡》 CAS 1983年第2期61-70,126-127,共11页
海滩岩是热带、亚热带砂砾质海岸中特有的一种滨海相沉积岩。海滩岩对海平面变化、地壳构造运动、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福建海滩岩了解甚少,往往视为贝壳砂堤或贝壳砂层。近年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海... 海滩岩是热带、亚热带砂砾质海岸中特有的一种滨海相沉积岩。海滩岩对海平面变化、地壳构造运动、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福建海滩岩了解甚少,往往视为贝壳砂堤或贝壳砂层。近年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海滩岩的分布,研究了其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一、海滩岩的分布及其地质地貌特征有人认为,我国全新世海滩岩北界在福建东山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岩 鹅头 照片 胶结物 贝壳砂 碳酸盐岩 全新世海侵 海平面变化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早、中期全新世海进中的一次海退事件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方晶 武亚芳 +4 位作者 李瑞武 周江 康玲玲 柴锐 马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6-403,共8页
通过分别对辽东半岛东侧大洋河平原中部的D65孔岩心做连续的硅藻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西侧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B3孔、下辽河平原的机械钻孔X33及手动钻孔X11和X21等钻孔岩心做连续的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得到各岩心的硅藻图谱/或... 通过分别对辽东半岛东侧大洋河平原中部的D65孔岩心做连续的硅藻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西侧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B3孔、下辽河平原的机械钻孔X33及手动钻孔X11和X21等钻孔岩心做连续的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得到各岩心的硅藻图谱/或粘土混浊水电导率图谱。显示出在这些海岸平原均有厚度在6m以上的海相层存在。表明全新世海侵时海水达到并长期占据这些海岸平原。同时还显示在这些海相地层的5~7m深处,普遍存在一层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通过对各地点已有的14C年代数据分析,推测这层陆相层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应该形成于全新世海面上升的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时期。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300~8000aB.P.(校正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海侵 硅藻分析 粘土混浊水电导率 海相层 陆相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莱州湾滨海地区黑土湖组地层特征、时代及指示的全新世海岸带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建国 徐华 +3 位作者 张涛 张卓 祁晓凡 纪汶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地质调查发现,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滨海地区普遍发育黑土湖组滨海湖沼相、潟湖相沉积,其下伏末次盛冰期泛滥平原相沉积,上覆全新世中晚期海侵层。黑土湖组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全新世海侵的影响,其形成时代为8.5—5.5 ka B.P.,即由现代... 地质调查发现,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滨海地区普遍发育黑土湖组滨海湖沼相、潟湖相沉积,其下伏末次盛冰期泛滥平原相沉积,上覆全新世中晚期海侵层。黑土湖组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全新世海侵的影响,其形成时代为8.5—5.5 ka B.P.,即由现代海岸线附近因8.5 ka B.P.前后海面上升环境效应开始出现,向陆地方向逐渐过渡到最大海侵线附近的5.5—6.0 ka B.P.期间形成。该地层单元的穿时性指示了海侵向陆地方向的推进,以及大约自5 ka B.P.开始河流沉积作用超过海面高度,莱州湾开始逐步成陆的过程。研究表明,莱州湾地区东部的鲁东地块相对抬升,造成黑土湖组顶板高出现代海面。西部的济阳坳陷区沉降较大,造成黑土湖组埋深较大。莱州湾南岸黑土湖组单元形成的古地形坡度,与现代地形坡度接近,在5.5—8.5 ka B.P.期间的海面变化不大。新的研究结果为更深入认识山东半岛全新世海岸带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黑土湖组 全新世海侵 海岸线迁移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澳大利亚大陆边缘全新世和末次冰期的气候特征
7
作者 F.M.Peerdeman 孙军英(摘译) 李国胜(校)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3期22-23,共2页
最近几十年来,以有机形式沉淀的海洋CaCo3的稳定氧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推断古气候和海平面。自1955年Emiliani的开拓性工作以来取自所有世界大洋大量的深海岩心被用于δ18O波动的研究。这些波动是根据深海底栖有孔虫和赤道地区的浮游... 最近几十年来,以有机形式沉淀的海洋CaCo3的稳定氧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推断古气候和海平面。自1955年Emiliani的开拓性工作以来取自所有世界大洋大量的深海岩心被用于δ18O波动的研究。这些波动是根据深海底栖有孔虫和赤道地区的浮游有孔虫来测定的。在赤道地区水温变化很小,且对钙质有孔虫δ18O值的影响极其微小。结果,测定的δ18O波动被证明主要反映出了由于冰盖增长和消融所导致的大洋同位素组成的过去的全球性变化。因此,它与冰川-海面升降运动所造成的海平面变化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末次冰期 全新世海侵 沉积旋回 气候特征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塘水道地形、底质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2
8
作者 冯应俊 李炎 任吉川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7-74,58,共9页
全塘水道是一个典型的潮汐通道,南部有水深小于30m的北仑浅滩区,北部主要为水深大于50m的深水槽,呈S型贯通水道东西,深水槽底地形复杂,最大水深达110m,水下孤丘暗礁高达50多m,顶部距水面不足20m。水道底质分六类,粘土质粉砂占水道总面积... 全塘水道是一个典型的潮汐通道,南部有水深小于30m的北仑浅滩区,北部主要为水深大于50m的深水槽,呈S型贯通水道东西,深水槽底地形复杂,最大水深达110m,水下孤丘暗礁高达50多m,顶部距水面不足20m。水道底质分六类,粘土质粉砂占水道总面积约3/5,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40m的浅水区。砂类沉积物主要占居水深大于50m的深水槽。水道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物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其内部调整物质是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而且对水道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格局起主导作用。多种特征表明,深水槽至今还受强潮流的侵蚀、塑造。北仑浅滩区的动力环境、地形条件均有利于细粒物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塘岛 沉积物来源 潮汐通道 北仑 沉积物类型 沉积环境 粘土质 物质来源 港域 全新世海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 被引量:48
9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40,共8页
琼州海峡的成因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和海侵低地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时代有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之后或全新世等几种说法。分析了琼州海峡地质、海洋和区域古生物地理等新资料后认为,琼州海峡不是断裂谷... 琼州海峡的成因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和海侵低地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时代有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之后或全新世等几种说法。分析了琼州海峡地质、海洋和区域古生物地理等新资料后认为,琼州海峡不是断裂谷,其前身是常态低地,是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性海侵淹没峡区原来的常态低地而成的,主要形成时段为(10570±560)~(7125±96)aBP;推算自琼州海峡形成以来,中央深槽下切平均速度为0.7cm/a,西口外潮流三角洲堆积平均速率为0.17~0.31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中期海侵 琼州海峡 海南岛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