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河湾盆地东部中全新世晚期的干/冷干事件与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红亚 汪美华 +3 位作者 谢强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7-562,共6页
对取自泥河湾盆地东部化稍营镇 (114°36′E ,40°18′N)附近一剖面以泥炭为主的沉积物做了AMS 1 4 C测年、粒度、碳酸钙含量、碳酸盐中δ1 8O和δ1 3 C组分、有机质含量、TOC、C N分析以及 χlf和SIRM测量。结果表明 ,这些沉... 对取自泥河湾盆地东部化稍营镇 (114°36′E ,40°18′N)附近一剖面以泥炭为主的沉积物做了AMS 1 4 C测年、粒度、碳酸钙含量、碳酸盐中δ1 8O和δ1 3 C组分、有机质含量、TOC、C N分析以及 χlf和SIRM测量。结果表明 ,这些沉积物大致是在 5 32 0~ 3 370aB .P .堆积的 ;在 5 32 0~ 3 6 0 0aB .P .,气候仍较为湿润温暖 ;在 36 0 0~346 0aB .P .和 3 430~ 3 40 0aB .P .,有两次明显的干 冷干事件。气候的这种波动 ,可能是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冷干事件 湿润状况 泥河湾盆地 全新世晚期 沉积物分析 古气候 碳酸盐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晚期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半岛东侧阿德雷岛西部海拔18 0 0m的海岸阶地上苔藓泥炭层 (0~ 44cm)之沉积特征 ,分别测量了 5 5~ 8cm ,18~ 2 0cm ,36~38cm三个层段泥炭样品的14 C年龄为 :现代、(6 71± ...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半岛东侧阿德雷岛西部海拔18 0 0m的海岸阶地上苔藓泥炭层 (0~ 44cm)之沉积特征 ,分别测量了 5 5~ 8cm ,18~ 2 0cm ,36~38cm三个层段泥炭样品的14 C年龄为 :现代、(6 71± 2 0 )aBP、(32 6 5± 12 0 )aBP ,据此推算该苔藓泥炭底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430 0aBP。分析了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滩沉积层中同种浅海底栖褐藻 (Ha lymeniasp )的14 C年龄 ,即 15~ 17cm和 92~ 95cm层中褐藻的14 C年龄分别为 (885± 70 )aBP、(144 0±75 )aBP ,现代褐藻14 C年龄为 (6 95± 70 )aBP。用不同时段褐藻14 C年龄内差法消除南极海源有机碳的14 C年龄老化问题 ;还分析了地质湾海拔 6 84m海岸阶地古湖相硅藻沉积层的14 C年龄为 (2 430±75 )aBP。从而建立了全新世晚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海平面变化序列 :在 430 0~ 2 43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快速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6 0cm·a-1;在 2 430~ 80 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继续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31cm·a-1;在 80 0~ 2 30aBP期间区域海平面开始缓慢上升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14cm·a-1;近 2 30a来海平面上升进一步趋缓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0 7c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菲尔德斯半岛 全新世晚期 海平面变化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萧家仪 郭平 +2 位作者 王丹 张瑞虎 丁金龙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影响不明显 .良渚文化的消亡 ,若是自然环境灾害引起 ,则与 43 0 0~ 3 10 0calyr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平原 全新晚期 古植被 古环境 古文化 绰墩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被引量:12
4
作者 史威 朱诚 +2 位作者 王富葆 田晓四 徐伟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2-518,共7页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 700 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 700 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相是该突变事件背景下的产物,且该突变事件还具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征候,林峰桥同期淤泥质层中Fe3+/Fe2+比和粘土百分含量异常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镇及宜溧地区 全新晚期 典型沉积相 5700aB.P.前后 气候突变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山屈家岭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史辰羲 莫多闻 +1 位作者 毛龙江 刘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0-128,共9页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的野外考察,结合屈家岭剖面粒度、Rb/Sr比值、磁化率和已有孢粉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中粉砂(62.5~4μm)、粘粒(<4μm)约占其总量的95%以上,属...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的野外考察,结合屈家岭剖面粒度、Rb/Sr比值、磁化率和已有孢粉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中粉砂(62.5~4μm)、粘粒(<4μm)约占其总量的95%以上,属于略含细砂的粘土质粉砂,概率累积曲线以三段式为主。结合地貌和岩性分析,确认该剖面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粒径<30μm组分为主,同黄土的众数组分类似。也有部分样品的概率累积曲线呈现出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多见的两段式,但概率累计曲线段的斜率和中、细粒组分的相对含量都同黄土有差异。粒度组成方面同黄土沉积的某些相似特征说明,青木垱河流域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可能影响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沉积样品的磁化率、Rb/Sr比值和已有的孢粉分析结果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5.2kaBP以来屈家岭遗址附近区域气候变化可以分成3个阶段:5.2~4.2kaBP期间,是较为温暖湿润的时期,水热条件好于现在,后期暖湿程度有波动性降低的趋势;4.2kaBP开始气候暖湿程度明显下降,气候转向干凉;2.0kaBP以来,本地区气候暖湿程度有所回升。该地区包括气候在内的环境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 全新晚期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海面变化和古洪水 被引量:7
6
作者 张 芸 朱 诚 史 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研究了上海马桥遗址,分析气候变化、海面变化对古洪水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整个马桥遗址剖面有3个文化断层:良渚文化层之下、马桥文化层下部与良渚文化层之间,唐宋文化层与马桥文化层之间,代表了3个洪水泛滥和海侵过程。第1次洪水发生在 6... 研究了上海马桥遗址,分析气候变化、海面变化对古洪水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整个马桥遗址剖面有3个文化断层:良渚文化层之下、马桥文化层下部与良渚文化层之间,唐宋文化层与马桥文化层之间,代表了3个洪水泛滥和海侵过程。第1次洪水发生在 6150aB.P.与4 400a B.P.之间,此时气候温暖湿润,海面为最高海面;第2次洪水发生在 3 900—3 250aB.P.期间,气温较高且为高海面;马桥文化后的第3次洪水期(2450—2000aB.P.),气候干凉且为低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遗址 气候变化 海面变化 古洪水 上海 古海岸 全新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土壤粒度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毛龙江 李亚兵 +2 位作者 王计平 贾耀锋 邹欣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根据对南京江北TZC全新世剖面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一万多年以来的成壤环境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江北地区第一层古土壤为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时形成,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丰沛,沙尘暴很少发生,... 根据对南京江北TZC全新世剖面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一万多年以来的成壤环境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江北地区第一层古土壤为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时形成,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丰沛,沙尘暴很少发生,成壤极其强烈,其成土母质为末次冰期形成的下蜀黄土,主要是在下蜀黄土堆积成壤基础上的再发育。近3100a来为全新世晚期,季风气候格局发生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在该地区形成了50cm厚的黄土层或表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北地区 古环境意义 全新土壤 粒度分布 南京 全新世晚期 气候干旱化 粒度分析 野外考察 演变特点 成壤环境 研究结果 下蜀黄土 末次冰期 成土母质 黄土堆积 季风气候 沙尘暴 适宜期 古土壤 降水量 表土层 黄土层 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
8
作者 郑绵平 刘俊英 +3 位作者 庞其清 马志邦 王海雷 马妮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31,共28页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ka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kaBP偏冷偏干;16.0~11.8ka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ka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kaBP气候偏暖湿;6.3~4.5 kaB 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台错 沉积环境指标 更新晚期-全新(41. 4~4.5 ka BP) 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干涸时间讨论 被引量:16
9
作者 钟骏平 邱宏烈 +3 位作者 董新光 蒋平安 武红旗 杨鹏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罗布泊干涸时间过去被许多人认为是1972年,但美国近年公开的其第一代侦察卫星CORONA影像显示,它1961年已干涸;另据1958航测1963出版的1∶10万地形图,被称为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有面积超过5000km2的水面。据此认为罗布泊是1958-1961年间... 罗布泊干涸时间过去被许多人认为是1972年,但美国近年公开的其第一代侦察卫星CORONA影像显示,它1961年已干涸;另据1958航测1963出版的1∶10万地形图,被称为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有面积超过5000km2的水面。据此认为罗布泊是1958-1961年间迅速干涸的。但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盐壳特征及影像分析,对1958年淹没区如此巨大提出置疑。若置疑成立,那大耳朵湖区的盐壳及其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出的纹理,就可能不是在1958-1961年间由湖水的迅速干涸而形成。它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例如是全新世晚期以来,由当时作为一个盐湖的罗布泊,逐渐干缩(干缩过程有反复)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干涸 航测 全新世晚期 地形图 卫星影像 形成 置疑 出版 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泥炭的分布及其形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从盛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本文根据对若干泥炭点的野外考察,研究了福建沿海泥炭的分布及其形成,井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泥炭层 砂质 石英砂层 晚更新 植物残体 老红砂 福建沿海 全新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新崖洞XY6石笋4.5ka以来高分辨率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廷勇 李红春 +7 位作者 袁道先 杨琰 王建力 王昕亚 李俊云 覃嘉铭 张美良 林玉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0,共6页
对采自重庆市东北部奉节县新崖洞XY 6石笋进行ICP-M S-U系测年表明,该石笋生长时期为4.5~0.25 ka。石笋在4.5~4.1ka、3.2~2.5ka、1.85~1.5ka期间相对偏负的1δ8O和1δ3C值记录了3个相对湿润的时期;其中以4.5~4.1ka时期δ18O最偏负,之后... 对采自重庆市东北部奉节县新崖洞XY 6石笋进行ICP-M S-U系测年表明,该石笋生长时期为4.5~0.25 ka。石笋在4.5~4.1ka、3.2~2.5ka、1.85~1.5ka期间相对偏负的1δ8O和1δ3C值记录了3个相对湿润的时期;其中以4.5~4.1ka时期δ18O最偏负,之后突然偏重,表示了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快速结束;之后东亚夏季风在波动中逐步减弱。该石笋没有明显记录到发生在1.1~0.9ka的“中世纪暖期”事件。在4.1~3.2ka、2.5~1.85ka、0.5~0.25ka期间相对偏正的1δ8O和1δ3C值代表3个相对冷干的时期,0.5~0.25ka是欧洲小冰期事件在本地区的表现。该地区气候在1.5~0.5ka相对平稳,从前半段的相对暖湿过渡到后半段的相对冷干。XY 6石笋1δ3C与1δ8O具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能暗示了该地区为“暖湿、冷干”的水热配套模式,也表明本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快速的,并没有明显的滞后期。δ13C与δ18O变化峰值的差异表明,在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不仅取决于夏季降水的多寡,可能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有效湿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石笋 氧碳稳定同位素 全新晚期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西缘山前低台地沉积特征对“吉兰泰-河套”古湖消退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3 位作者 李振宏 吴素娟 刘洋 阎纪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 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山前台地 晚更新晚期全新早期 湖相沉积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古董山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8 位作者 曾昌民 冯晓军 陈才 张亮 文磊 张强 梁华 姜红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3-1043,共21页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地区构造带 晚白垩冲断层 中新末走滑断裂 上新晚期全新早期滑脱—冲断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今8.2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有机质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兰芳 管红香 +4 位作者 孙治雷 王利波 茅晟懿 刘丽华 吴能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3-665,共13页
冲绳海槽的高沉积速率使其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受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探讨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的有机物质来源,并定量估算C14柱状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 冲绳海槽的高沉积速率使其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受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特征,探讨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的有机物质来源,并定量估算C14柱状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有机物的相对贡献,从而建立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对距今8.2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THC(C_(27)+C_(29)+C_(31))、MHC(C_(16)+C_(18)+C_(20))、TOL(C_(26)+C_(28)+C_(30))和MOL(C14+C_(16)+C_(18))的含量分布范围分别为0.28~1.69μg/g、0.28~2.22μg/g、0.24~3.21μg/g和1.93~9.18μg/g,且饱和烃的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比值(RTA,HC)为0.51~1.18,大部分小于1,醇类的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比值(RTA,OL)在0.04~0.74之间波动,反映了冲绳海槽中部大部分沉积物中来自海源的有机质对总有机质输入的贡献比陆源来源的有机质大;距今8.2 ka以来,在1.2~1.6 ka BP、2.3~2.8 ka BP、4.1~4.6 ka BP、6.2~6.7 ka BP和7.5~8.2 ka BP时期,代表海洋来源的有机质输入量的生物标志物指标(MOL和甲藻甾醇含量)明显升高,表明初级生产力有所提高。代表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THC和TOL)在垂直剖面上也表现为升高趋势,说明当时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加。反映陆源与海源输入相对贡献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RTA,HC大部分也是突增趋势,而RTA,OL则由于海源输入量增加的倍数远远大于陆源输入增加的量而呈下降趋势。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输入量都同时增加的时期,短链饱和烃类和醇类的单体碳同位素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说明这些时期处于表层水变冷时期;将有机质输入指标与前人研究的东海海水表面温度进行对比后发现,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中陆源与海源有机质的相对含量随冲绳海槽古气候的冷暖交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气候快速变冷时期,东亚冬季风盛行,黑潮减弱,陆源有机质输入以中国大陆东部河流输入及风尘输入为主;而在东亚冬季风减弱时期,黑潮增强,带来的主要是台湾东部河流的陆源有机质输入。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及其碳同位素特征记录了多次冷暖交替事件,共存在5次冷事件,其中4次与北大西洋冰筏漂流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古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黑潮 冲绳海槽中部 全新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