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机制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1
作者 彭晓莹 钟巍 +1 位作者 赵引娟 薛积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52-60,共9页
综合论述了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的主要特征: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肯定了大暖期中存在的低温干旱事件,大暖期也不是持续稳定的温暖湿润期.根据太阳14C丰度与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芯δ18O、德国南部Ammersee深海平原δ18O的对... 综合论述了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的主要特征: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肯定了大暖期中存在的低温干旱事件,大暖期也不是持续稳定的温暖湿润期.根据太阳14C丰度与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芯δ18O、德国南部Ammersee深海平原δ18O的对比,显示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可能同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用REDFIT35对大气剩余14C与EIK湖泊沉积记录作频率对比分析显示,试图证明在9~3kaB.P.期间气候变化存在千年尺度周期波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环境特征 Δ^18O 机制 湖泊沉积记录 主要特征 气温上升 干旱事件 敦德冰芯 中国西部 深海平原 太阳活动 对比分析 ^14C 波动 千年尺度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植被带 祁连山 湿润 可能性 显示 丰度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侯光良 赖忠平 +1 位作者 孙永娟 P.Jeffrey BRANTINGHAM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978,共8页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早期的短暂...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早期的短暂宿营式居住模式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聚落模式;暖期中较好的水热条件,刺激了仰韶、马家窑文化在本区东部河谷地区的扩张,在暖期的6~4kaBP形成了东部河谷地带马家窑文化,西部高原细石器文化并存的区系格局,两种文化体系在共存中交流,在交流中高原细石器文化掌握了农业种植、使用了陶器,全面推动了高原土著文化进入新石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青藏高原东北缘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4-559,共6页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_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_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_2O_3和Al_2O_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_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_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_2O_3和Al_2O_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全新世大暖期 土壤 风化淋滤母质层 亚热带气候 黄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5期383-384,共2页
全新世大暖期,简称大暖期,指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这是自11.5 kaBP进入全新世以来的重要气候时期,在20世纪早、中期就有不同学者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但是使用的名称不同,如Hypsithermal Interval (Chiarug, 1936), Postglacial Clim... 全新世大暖期,简称大暖期,指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这是自11.5 kaBP进入全新世以来的重要气候时期,在20世纪早、中期就有不同学者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但是使用的名称不同,如Hypsithermal Interval (Chiarug, 1936), Postglacial Climatic Optimum (von Post, 1946), Thermal Maximum (Flint 和 Deevey, 195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POST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滕海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多变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对古文化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兴衰演替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 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多变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对古文化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兴衰演替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在逐渐减弱,而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燕北地区 自然环境 考古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东部地区全新世土壤发育及记录的水文事件 被引量:27
6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贾耀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通过对华县老官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高分辨率的研究,揭示关中盆地在全新世曾有两个重要的湿润多雨、地表径流活跃的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发生在全新世初期的90 0 0~85 0 0aBP ,它表现为末次冰期结束后气候在向全新世大暖期发展过程中,... 通过对华县老官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高分辨率的研究,揭示关中盆地在全新世曾有两个重要的湿润多雨、地表径流活跃的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发生在全新世初期的90 0 0~85 0 0aBP ,它表现为末次冰期结束后气候在向全新世大暖期发展过程中,湿度的增加滞后于温度的增加。第二个时期发生在4 0 0 0~36 0 0aBP ,此时正是夏代文化发展的时期,在研究地点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黄土-古土壤 水文 末次冰 人类活动 高分辨率 堆积 土壤发育 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北洛河宜君段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气候背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夏青 黄春长 +6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王恒松 顾洪亮 周芳 魏海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8,共9页
通过对黄河中游北洛河的野外考察,在宜君基岩峡谷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三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分析,证明它们是北洛河特大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这些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中... 通过对黄河中游北洛河的野外考察,在宜君基岩峡谷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三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分析,证明它们是北洛河特大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这些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之内,其每一层记录了一期特大洪水事件.利用古水文学方法恢复了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流量,确定三期古洪水的洪峰流量介于13600-14100 m3/s之间.这就将北洛河中游洪水数据序列延长到万年尺度,为更加精确地建立洪峰流量-频率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些结果对北洛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减灾提供了可靠依据.根据土壤地层和气候地层对比,结合OSL测年数据,确定这三期古洪水的发生年代为8000-7800 aBP(SWD1),6000-5000aBP(SWD2)和4200-4000 aBP(SWD3).它们与全新世大暖期三个气候突变事件密切相关,是气候不稳定状态下,区域水文系统极端性变化的重要表现.这就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对于半干旱地区气候水文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 黄河中游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大暖期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乌鲁木齐东道海子B剖面沉积物源探讨与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妮娜 穆桂金 阎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用激光粒度仪对乌鲁木齐河尾闾的东道海子B剖面样品进行测试,获得机械组成的原始数据。样品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可以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的碎屑物源组成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在该剖面正态尖峰代表风沙物源,偏态宽峰代表河... 用激光粒度仪对乌鲁木齐河尾闾的东道海子B剖面样品进行测试,获得机械组成的原始数据。样品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可以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的碎屑物源组成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在该剖面正态尖峰代表风沙物源,偏态宽峰代表河水物源,正态尖峰和偏态宽峰的叠加代表风沙物源与河水物源的混合,鞍状宽峰可能与深水环境有关。整个剖面反映了从约5000aBP到约200aBP湖面逐步扩大、湖水加深,碎屑物源由以风沙补给为主,逐步转为水源碎屑的趋势。剖面下部的风沙沉积层代表全新世大暖期晚期的暖干环境。约自4500aBP碎屑物源反映湖面开始扩张,4500至3100aBP显示3次快速气候波动,3100aBP之后水深增加,除1980aBP前后显示有短暂的风沙活动之外,主要反映河流碎屑入湖变化情况和湖水水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道海子 剖面 沉积物源 全新 全新世大暖期 乌鲁木齐河 激光粒度仪 原始数据 机械组成 频率曲线 粒度分布 沉积环境 深水环境 气候波动 风沙活动 水深变化 变化情况 碎屑 沉积层 样品 类型 尖峰 正态 河水 偏态 湖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北湖桥岩芯记录的早—中全新世环境演变 被引量:4
9
作者 叶玮 程龙娟 +3 位作者 朱丽东 李凤全 王天阳 金莉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3-554,共12页
通过对浙江余杭北湖桥钻孔(简称BHQ孔)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碳同位素(δ^(13)C_(org))的分析,结合碳氮比(C/N)、粒度参数、年代和孢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BHQ孔所在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环境变... 通过对浙江余杭北湖桥钻孔(简称BHQ孔)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碳同位素(δ^(13)C_(org))的分析,结合碳氮比(C/N)、粒度参数、年代和孢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BHQ孔所在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环境变化可以划分为3段:111.4~8.7 ka B.P.,δ^(13)C_(org)在-27.24‰^-23.4‰范围内波动升高,TOC含量(0.19%~0.69%)呈显著增加趋势,指示气候由冷干逐渐转向温湿。2 8.7~8.0 ka B.P.,TOC含量偏低,δ^(13)C_(org)(-24.91‰^-22.93‰)较为偏正,指示气候呈冷干—温湿—温干。38.0~4.2 ka B.P.,TOC含量(0.18%~2.18%)和δ^(13)C_(org)(-26.33‰^-19.09‰)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但整体上TOC含量偏高,δ^(13)C_(org)偏负,指示该段时期内气候总体呈暖湿特征,且存在不同尺度的冷暖波动。其中在8.0~5.7 ka B.P.期间,TOC含量(0.43%~2.18%)明显偏高,δ^(13)C_(org)(-25.79‰^-23.15‰)明显偏负,指示气候温暖湿润,对应于区域全新世大暖期;此外本段时期内还记录到5.5 ka B.P.和4.2 ka B.P.两次冷事件。由此表明湖沼相沉积物TOC及δ^(13)C_(org)可以记录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状况,能有效指示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浙北地区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Q钻孔 总有机碳 有机碳同位素 早中全新 全新世大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4169-14171,共3页
农业是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适当的农作物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粟黍的发源地,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这一区粟黍农业的形成,并在在中原地区... 农业是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适当的农作物和特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粟黍的发源地,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这一区粟黍农业的形成,并在在中原地区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农业 环境变迁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台特玛湖近25.0ka BP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钟巍 吐尔逊 +2 位作者 克依木 舒强 王立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由南疆罗布泊地区台特玛湖沉积物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表明,近25.0kaBP以来此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与新疆其它地区基本一致。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25.0kaBP以来台特玛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7次相对暖干、5次相对冷... 由南疆罗布泊地区台特玛湖沉积物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表明,近25.0kaBP以来此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与新疆其它地区基本一致。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25.0kaBP以来台特玛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7次相对暖干、5次相对冷湿和1次相对暖湿变化,而且全新世期间历次的气候变化与具有高分辨率的敦德冰芯记录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上基本一致,所记录的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唯一在7.0~6.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的体现,可能与此时增强的西南夏季风势力影响到本地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环境变化 东部 全新世大暖期 气候变化 罗布泊地区 地质记录 环境演化 地区气候 综合研究 冰芯记录 高分辨率 演变特征 演化过程 环境特征 分析表 沉积物 北半球 夏季风 西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玉溪剖面的沉积学和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威 朱诚 +1 位作者 李世杰 马春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6-182,共7页
重庆丰都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校正为日历年)配合考古器物断代,证实约8500~4800aBP间该剖面地层基本连续。玉溪剖面下部洪水淤砂—坡积物互层(31~10层)与上部坡积层(9~3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曾发生过显著变化。研... 重庆丰都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校正为日历年)配合考古器物断代,证实约8500~4800aBP间该剖面地层基本连续。玉溪剖面下部洪水淤砂—坡积物互层(31~10层)与上部坡积层(9~3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曾发生过显著变化。研究认为,Rb、Sr等代用指标曲线的变化特征与剖面沉积结构变化相吻合,揭示了剖面上、下沉积结构的差异主要与不同气候背景有关;剖面下部堆积较厚、持续时间较短及沉积速率较快的洪水淤砂—坡积物互层,是研究区气候不稳定条件下水文异常变化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的微观隐性代用指标与宏观显性结构的对应性特点还反映,研究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约8500~7200aBP为大暖期中的气候不稳定阶段;而约7200~4800aBP则体现了大暖期鼎盛阶段暖湿稳定的气候特点,其转折点发生在7200aBP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溪剖面 沉积物源 沉积环境 Rb和Sr 全新世大暖期 气候阶段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13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3 位作者 吴珍汉 周春景 严富华 朱大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28-935,共8页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纳木错 孢粉 末次盛冰 全新世大暖期 湖面变化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裴李岗文化“台地农业”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富成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8,共6页
关键词 台地 农业 文化 人类经济活动 地理气候条件 全新世大暖期 聚落形态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