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尺寸模型的半主动悬架车辆平顺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军超 唐飞 胡光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26,共5页
为改善汽车的平顺性,提出一种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模糊PID算法;选用二自由度1/4车半主动全尺寸悬架为研究对象,用Adams软件建立半主动悬架全尺寸模型,对模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进行设计,利用联合仿真分析技术,对建立的机械模型和控制算... 为改善汽车的平顺性,提出一种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模糊PID算法;选用二自由度1/4车半主动全尺寸悬架为研究对象,用Adams软件建立半主动悬架全尺寸模型,对模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进行设计,利用联合仿真分析技术,对建立的机械模型和控制算法进行分析并与被动悬架及模糊控制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采用自适应糊PID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相对采用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以及被动悬架,车身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了5.0%和2.9%,悬架动行程分别降低了3.2%和1.68%,轮胎动位移分别降低了0.29%和0.25%。采用自适应模糊PID算法的半主动悬架,在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为研究车辆平顺性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半主动悬架全尺寸模型 平顺性 联合仿真 模糊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段式开挖的全尺模型边坡位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材栋 魏占玺 +2 位作者 薛红 谭维佳 谢东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11319-11326,共8页
根据现场勘察发现,底部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易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全尺寸模型边坡下部多段式开挖进行实验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位移分析的边坡稳定性评估方法。模型实验中在边坡的上部和下部共计6个点测量边坡向... 根据现场勘察发现,底部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易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全尺寸模型边坡下部多段式开挖进行实验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位移分析的边坡稳定性评估方法。模型实验中在边坡的上部和下部共计6个点测量边坡向上和垂直于坡面的位移,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测量点都崩塌前,沿坡面方向会位移迅速增加;坡面垂直方向上多点的位移趋于定值,但也存在单调增加的点;研究中使用坡向和垂直向位移作为分矢量,再进行合位移分析,出现了边坡开挖后从发生蠕变至坍塌的过程中,坡向位移增大而合位移几乎不变的结果。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纯坡向位移,合位移的变化量是分析挖掘引起边坡失稳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崩塌 全尺寸模型 开挖 变形 合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设备舱风-雪流试验可复现性探究及防积雪优化
3
作者 商雯斐 高广军 +1 位作者 汤鑫 姜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探究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对高寒高速列车设备舱内雪粒进入与堆积现象的可复现性和增加滤网密度对设备舱防积雪性能的影响,基于某冰雪风洞试验台对某典型高寒高速列车全尺寸设备舱模型内进雪、积雪进行复现与对比试验研究。复现试验监... 为探究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对高寒高速列车设备舱内雪粒进入与堆积现象的可复现性和增加滤网密度对设备舱防积雪性能的影响,基于某冰雪风洞试验台对某典型高寒高速列车全尺寸设备舱模型内进雪、积雪进行复现与对比试验研究。复现试验监控裙板进气格栅处的雪粒子流入及底板表面积雪情况,并与实车情况进行对比。对比试验采集了设备舱进气格栅、转向架牵引电机通风机处的气流流速及设备舱内的积雪分布与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风-雪两相流风洞试验可以良好再现设备舱裙板处雪粒的进入,雪粒在舱内的自然下沉与堆积,积雪层随试验时长增加不断增厚,有效复现全尺寸设备舱内积雪情况;滤网密度增加对设备舱进气格栅及舱内通风机进、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速影响较小,夏季高温条件下的设备正常进风无影响;在风-雪环境下,滤网密度增加有效缩短进入设备舱的雪粒子纵深迁移运动距离,对雪粒子入舱阻滞作用显著。高密度滤网可降低舱内迎风侧平均积雪厚度55.1%,舱内总积雪量减少66.3%。对裙板格栅滤网进行加密可有效提升设备舱防进雪性能,减少相关设备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故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设备舱 全尺寸模型 冰雪风洞 防积雪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performance of a floating slab with a longitudinal connection track under fatigue loading
4
作者 LI Pei-cheng ZENG Zhi-ping +3 位作者 WANG Wei-dong LI Ping YE Meng-xuan LI Qiu-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78-690,共13页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oating slabs longitudin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concrete(MPC).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We constructd a full-scale indoor experimental model to scrutinize the disparities in the impact performance between a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and its longitudinally disconnected counterpart.Additionally,a long-term fatigu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under fatigue loading.The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1)The new structure effectively suppresses ground vibrations,exhibiting a well-balanced energy distribution profile.However,the imposition of fatigue loading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spring damping system,thereby reducing its capacity to attenuate structural vibrations an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ground vibration energy;2)After 107 loading cycles,the attenuation rate of the vibration acceleration for the MPC increases by 171.9%.Conversely,at the corresponding disconnected location,the attenuation rate of ground vibration acceleration decreases by 65.6%.In conclusion,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exhibit superior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While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may diminish to some extent during long-term service,these tracks continue to meet specific vibration reductio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full-scale experimental model fatigue experiment drop hammer in impact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铁塔分段模型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挺 谢从珍 +2 位作者 刘智健 师留阳 朱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8-635,共8页
输电铁塔是架空输电线路中的重要电力设备,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致倒塔事故频发。为了研究输电铁塔的风荷载特性,该文进行了输电铁塔分段全尺寸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试验分别以风速和迎风角为独立变量,研究了分段铁塔模型风荷载随风速... 输电铁塔是架空输电线路中的重要电力设备,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致倒塔事故频发。为了研究输电铁塔的风荷载特性,该文进行了输电铁塔分段全尺寸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试验分别以风速和迎风角为独立变量,研究了分段铁塔模型风荷载随风速和迎风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段铁塔模型的竖向风荷载在中低风速下随风速变化符合指数规律,其系数与分段模型的类型有关;竖向风荷载随迎风角变化符合正弦规律,且不同分段模型正弦函数的周期和幅值不同。用拟合函数推算中高风速下的分段输电铁塔竖向力,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风速增加,输电铁塔竖向风荷载呈一定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输电铁塔防风防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铁塔 风洞试验 分段尺寸铁塔模型 风荷载特性 迎风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网格的地铁活塞效应非稳态气流模拟 被引量:16
6
作者 由世俊 薛鹏 张欢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活塞效应是影响地铁隧道和站台气流非稳态流动的主要因素,为此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流进行分析.其中,实验选在装有安全门的运行车站,并记录列车运行时的测点风速.数值研究基于实验车站的全尺寸模型,并利用动网格技术对其模... 活塞效应是影响地铁隧道和站台气流非稳态流动的主要因素,为此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流进行分析.其中,实验选在装有安全门的运行车站,并记录列车运行时的测点风速.数值研究基于实验车站的全尺寸模型,并利用动网格技术对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标准k-ε方程的模拟方法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其适用于高雷诺数的隧道模拟研究.研究同时发现,活塞风在站台前后两个联接处(迂回风道和活塞竖井)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分流和吸风比率,且无论在开式系统还是闭式系统状态下,进入迂回风道和吹入站台的风量是成特定比例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k-ε方程 活塞风阀 迂回风道 全尺寸模型 分流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天杀手 中国新锐反舰导弹撷英
7
作者 陈位昊 《国际展望》 2004年第S1期80-83,共4页
记者在参观中国二航的展台时,发现在L-15高级教练机全尺寸模型左边的圆形双层展台上摆出了三枚导弹模型,弹体上有着洪都航空工地集团的清晰涂装,经过记者了解,这是中国二航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最新研制的天龙系列反舰导弹。
关键词 反舰导弹 舰舰导弹 固体火箭发动机 战斗部威力 雷达导引头 航空工业集团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全尺寸模型 电视导引头 命中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