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1
作者 朱珠 胡啸 +6 位作者 王正洋 李佳静 王丰 秦慧 简翔宇 李文才 马怡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目的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键驱动突变基因和高频突变基因,探讨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食管腺导管分化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 目的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键驱动突变基因和高频突变基因,探讨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食管腺导管分化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对其中3例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8.3岁(61~80岁);9例均位于食管中下段,肿瘤最大径1.5~3.5 cm。镜下肿瘤大部分区域具有双层上皮结构,包含内层腔面上皮与外层基底上皮,局灶癌组织可见角化和黏液细胞。双层上皮的内层腔面上皮CK7阳性,外层基底样上皮p63均阳性。癌组织中S-100、SOX10、c-myb均阴性,p53呈突变型(弥漫强阳性)。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体细胞突变特征: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数目为796个、片段的插入和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数目为37个和CNV数量482个,关键驱动突变基因12个和高频突变基因TP53。9例鳞状上皮均未见上皮内瘤变,无巴雷特食管或异位胃黏膜。平均随访时间21.9个月(8天~51个月),其中8例存活,1例术后8天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伴食管腺导管分化 全外显子组测序 形态学 免疫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1096例智力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遗传学病因构成分析
2
作者 傅绿函 施玮 +5 位作者 张胜男 王春莉 郑必霞 贾占军 周玮 张爱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6-825,共10页
目的:研究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或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儿童的遗传学病因诊断价值,并分析中国患儿群体的遗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 目的:研究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或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儿童的遗传学病因诊断价值,并分析中国患儿群体的遗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ID/GD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临床指南定义的发育里程碑显著落后且排除非遗传性因素(如围生期缺氧、感染、代谢异常等)。回顾性分析患者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Trio-WES)或先证者模式WES序列变异与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对变异进行致病性分级,将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变异定义为阳性结果。结果:共纳入1 096例ID/GDD患儿,年龄范围1月龄~15岁,年龄中位数为24(12,48)个月,男716例,女380例。总体阳性率为35.31%(387/1096),其中单基因变异271例和CNV 116例。单基因变异中,MECP2基因变异最常见,主要导致Rett综合征,占4.43%(12/271),其次为SYNGAP1、DDX3X等基因;CNV中,5.17%(6/116)为非整倍体变异,7q11.23区域缺失变异最为常见,关联威廉姆斯综合征,占8.62%(10/116)。单基因变异患者中,71.96%(195/27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9.93%(54/271)为X连锁遗传。经一代测序验证,271个单基因变异家系中,68.27%(185/271)为新生(de novo)变异。临床表型关联分析显示,单纯ID/GDD组阳性率高于合并孤独症谱系障碍组或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组(P <0.05)。结论:WES联合CNV分析可显著提升ID/GDD的分子诊断率,中国患儿中MECP2变异与7q11.23缺失呈现高频特征。de novo变异是本研究队列中ID/GDD患儿遗传学病因的主要贡献因素。研究结果支持将WES作为临床一线诊断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障碍 面性发育迟缓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性发育异常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柳娇 靳婵婵 +5 位作者 朱姝 黄文明 叶建宏 吕涛 朱宝生 贺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503,共9页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以加深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21年8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D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个先证者进行家系研究...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以加深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21年8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D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个先证者进行家系研究。提取所有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WES测序分析,WES结果利用SAMtools软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库、InDel数据库进行SNP和InDel检测;采用ExomeDepth进行外显子水平的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应用PolyPhen-2、Mutation taster、PyMol软件进行突变的有害性预测,并采用Sanger进行测序验证。结果60例DSD患者中,22例为46,XX DSD,38例为46,XY DSD。22例46,XX DSD患者中14例存在SRY基因;在另外8例患者和其中1个先证者家系中,2例患者的NR5A1、PROKR2和ANOS1基因发生单核苷酸变异(SNV),4例患者中的CYP21A2基因发生CNV,其中CYP21A2 EX1 Dup已有该变异的相关致病性报道,其余3个CNV为意义未明的变异,2例未检出与DSD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38例46,XY DSD患者WES分析结果中,14例中检出了10个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位点,包括SRY、AR、SRD5A2、CYP17A1、NR5A1等5个基因;5例中检出CYP21A2、AKR1C2、CBX2、NR5A1基因的5个疑似致病的CNV,其中3个微缺失,2个微重复。WES结果中NR5A1(c.722G>T、c.48C>G)、ANOS1 c.564A>T变异为首次报道的位点,在检出的CNV中,CYP21A2 EX1 Dup在相关数据库中有致病性的报道,其余未见报道。结论WE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DSD的诊断能力,拓展了现有的DSD相关致病基因突变谱数据,丰富了对DSD致病机制的认识,可为开展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 诊断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高度近视病因学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然 吴建峰 蒋文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0-486,共7页
高度近视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度近视的遗传学研究,基础免疫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脯氨酰4-羟化酶α多肽Ⅱ等高度近视易感基因陆续被鉴定出来,分别涉及巩膜重塑、能量代... 高度近视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度近视的遗传学研究,基础免疫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脯氨酰4-羟化酶α多肽Ⅱ等高度近视易感基因陆续被鉴定出来,分别涉及巩膜重塑、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等生物学途径,进一步揭示了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来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鉴定高度近视研究较多的15个遗传易感基因及其变异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高度近视 遗传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宇莹 万文萃 +3 位作者 杨鸽 庞雪娜 杨果果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遗传 连接蛋白/基因 错义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一高原肺水肿家系易感基因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应忠 王亚平 +1 位作者 胥瑾 格日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本研究对一个HAPE相关的家系展开遗传学调查,然后利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了包括先证者在内的6名HAPE病史成员以及先证者的母亲共7个成... 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本研究对一个HAPE相关的家系展开遗传学调查,然后利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了包括先证者在内的6名HAPE病史成员以及先证者的母亲共7个成员的遗传变异,结果发现18个HAPE相关的潜在遗传变异(9个SNVs和9个Indels)。利用SIFT,Poly Phen-2和PROVEAN等3种软件对这些遗传变异进行蛋白功能危害性分析,结果发现定位于CFHR4基因的SNV(p.L85F)以及定位于OXER1基因的SNV(p.R176C)具有高危害性,且OXER1的功能与HAPE低氧诱导通路存在高度关联,它们可作为该家系中HAPE相关的候选病理性变异。此外,还有部分SNVs(NMB p.S150P、APOB p.I4194T和EIF4ENIF1 p.Q763P)以及Indels(KCNJ12 p.EE333-334E、ANKRD31p.LMN251-253LN和OR2A14 p.HFFC175-178HFC),其遗传变异同样具有一定危害,可作为潜在的HAPE相关遗传变异。本研究首次通过外显子组测序直接筛选与一中国HAPE家系相关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揭示HAPE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肺水肿 家系 全外显子组测序 CFHR4 OXE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中国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布娟 刘敬 +2 位作者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6-899,共4页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有4代48人家系成员,其中Ⅰ1和Ⅰ2已去世.在Ⅱ、Ⅲ、Ⅳ代中各取1例患者的静脉血8 ~ 10 ml,采用全外显子捕获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HA PMAP8、dbSNP130和1000 Genome Project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同义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法测序排除外显子测序的假阳性结果,筛选出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该家系的所有成员中共11例患病者,且各代均有患病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符合ADCC的遗传规律,所有患者均为核性白内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在各候选基因中,主要内源性蛋白(MIP)基因是ADCC的已知基因,故采用Sanger法首先对MIP基因进行验证并确定杂合突变(chr12:56845250 C>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位于剪切位点上,造成由第4外显子编码的61个氨基酸被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所替代,导致异常截短蛋白的产生.结论 MIP基因剪切位点的杂合突变是导致该ADCC家系致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白内障/遗传 膜糖蛋白/基因 突变/基因 水通道蛋白/遗传 可变剪切/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主要内源性蛋白/基因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头皮皮脂腺癌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奔容 王一娜 +3 位作者 江博雄 梁亚乐 蔡胜军 张娜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2-717,共6页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对比头皮皮脂腺癌(SC)和头皮皮脂腺瘤(SA)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对经过病理诊断的头皮SC和SA样本各1例,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对比头皮皮脂腺癌(SC)和头皮皮脂腺瘤(SA)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对经过病理诊断的头皮SC和SA样本各1例,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行突变的保守性和功能分析。利用SciClone软件来追踪亚克隆进化可以得到每例肿瘤样本的克隆性图谱信息。通过MutSigCV软件筛选得到高频显著基因,将体细胞变异与已知驱动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该肿瘤样本中的已知驱动基因。【结果】经过对比发现,与头皮SA相比,SC存在两个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结论】头皮SC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如果能在更大的病例队列中得到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治疗靶点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皮脂腺癌 全外显子组测序 驱动基因 激活素受体1B 转录因子Dp1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超声指标异常胎儿遗传病中应用价值分析
9
作者 胡兰萍 彭灿 +6 位作者 林彭思远 卜秀芬 江璇宇 周世豪 李红玉 王卫红 贺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在超声指标异常,但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结果阴性胎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超声指标异常胎儿1080例,对胎儿... 目的:探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在超声指标异常,但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结果阴性胎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超声指标异常胎儿1080例,对胎儿羊水或脐血进行CMA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部分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结果阴性胎儿进行WES检测,所有变异等级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分类。结果:1080例胎儿全部经过CMA检测,其中947例同时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CMA检测到136例拷贝数变异(CNV),检出率12.6%(136/1080),其中85例致病性CNV、51例致病意义未明。染色体核型分析共检出91例阳性,检出率9.6%(91/947),其中非整倍体变异54例,结构变异9例,染色体正常变异28例。另外对1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阴性样本进行WES检测,结果显示5例(27.8%)致病性基因变异,5例可能致病性基因变异,3例意义未明变异,5例未发现异常。结论: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未能明确超声指标异常胎儿遗传学病因的情况下,WES有助于提高其额外诊断率,为胎儿的诊断及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指标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证实家族性肺动脉高压骨形成蛋白受体2基因新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亚国 林松 +3 位作者 张航 谢渡江 周陵 陈绍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汉族肺动脉高压(PAH)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位点。方法:对该PAH家系中的2例PAH患者与2名正常者作对照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组间比较,筛选出患者特有的变异,并对筛选出的变异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同时...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汉族肺动脉高压(PAH)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位点。方法:对该PAH家系中的2例PAH患者与2名正常者作对照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组间比较,筛选出患者特有的变异,并对筛选出的变异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同时在100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共纳入该家系成员8例,有2位已确诊为PAH,其中男性1例(先证者),女性1例,为母子关系。先证者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喘,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77 mmHg(1 mmHg=0.133 kPa),心输出量4.92 L/min,肺小动脉阻力13.4 Wood units。本家系中母子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特征。经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后发现骨形成蛋白受体2(BMPR2)基因6号外显子747位点发生插入杂合突变(c.747_748ins CCTTTG ATGGAACATGA:p.V250fs)。另外,在100名健康志愿者中,Sanger测序没有发现该位点杂合突变。结论:发现了BMPR2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扩大了BMPR2致病基因位点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全外显子组测序 骨形成蛋白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胎儿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萌萌 郝娜 +1 位作者 吕嬿 蒋宇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1-175,共5页
胎儿超声结构的异常目前已经日益成为国内产前诊断的主要指征。胎儿出现结构性畸形约占所有妊娠的2%~3%,并占围产期胎儿死亡的近25%[1]。当胎儿出现各种超声结构异常情形时,产前咨询会变得非常困难,一方面孕妇非常关心胎儿出生后的残疾... 胎儿超声结构的异常目前已经日益成为国内产前诊断的主要指征。胎儿出现结构性畸形约占所有妊娠的2%~3%,并占围产期胎儿死亡的近25%[1]。当胎儿出现各种超声结构异常情形时,产前咨询会变得非常困难,一方面孕妇非常关心胎儿出生后的残疾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担心该种结构异常是胎儿系统性遗传异常的一部分表现。同时大多数的胎儿结构异常是发生在没有家族史的夫妇中,这使得产前遗传咨询更具有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程度 胎儿结构异常 产前诊断 全外显子组测序 遗传咨询 胎儿超声 产前咨询 围产期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两个眼前节发育不良家系致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凯 张丹 +3 位作者 郝朋 王犁明 李宁东 李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5-238,243,共5页
目的筛查两个眼前节发育不良(anterior segment dysgenesis,ASD)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2个来自河北和河南的ASD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同意后,对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依据测序需求选... 目的筛查两个眼前节发育不良(anterior segment dysgenesis,ASD)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2个来自河北和河南的ASD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同意后,对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依据测序需求选取家系1中2例患者及1名正常对照、家系2中1例患者及1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结果筛选候选基因,运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利用Poly Phen-2,SIFT Human Splicing Finder软件进行突变危害性预测。结果家系1连续3代均有患者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9例患者有均不同程度的双眼ASD。得到13个SNV和55个In Del候选突变,在候选基因PAX6中,家系1发现一已知错义突变c.T2A(p.M1K);家系2中共8名成员,其中2例患者,在测序中发现一已知剪切位点突变c.357+1g>c。3个预测软件作出危害性预测。结论外显子测序技术快速检测出PAX6基因中T2A(p.M1K)和c.357+1g>c突变,并确定其为ASD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眼前节发育不良 PAX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媛媛 刘灵 +1 位作者 职云晓 崔世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1-317,共7页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技术(CMA)和全外显子组分析(WES)对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NT增厚[≥相同头臀长(CRL)胎儿的95%NT值]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胎儿1013例,所...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技术(CMA)和全外显子组分析(WES)对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NT增厚[≥相同头臀长(CRL)胎儿的95%NT值]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胎儿1013例,所有胎儿均行CMA检测,其中49例CMA结果阴性的胎儿进一步行产前WES。根据NT值将所有胎儿分为以下4组:<3.5 mm(n=529,行WES者21例)、3.5~4.5 mm(n=273,行WES者8例)、4.5~5.5 mm(n=98,行WES者7例)、≥5.5 mm(n=113,行WES者13例)组;再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合并结构畸形将所有胎儿分为结构畸形组(n=88,行WES者23例)与单纯性NT增厚组(n=925,行WES者26例)。分析1013例胎儿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对行WES的49例胎儿分析其WES检测结果,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CMA检测结果显示,在1013例NT增厚胎儿中共检出224例(22.1%)染色体异常,其中182例为染色体非整倍体,42例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Lp CNVs)。在不同NT厚度的分组中,CMA在NT≥5.5 mm组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47.8%,54/113);另外,结构畸形组的CMA阳性检出率(45.5%,40/88)高于单纯性NT增厚组(19.9%,184/925)。WES检测结果显示,在49例CMA结果阴性的NT增厚胎儿中检出5例(10.2%)单基因疾病,包括3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1例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5例胎儿均伴有结构畸形;5例中2例胎儿的NT值<3.5 mm;5例胎儿中,仅1例活产。结论 WES可在CMA结果阴性的、合并结构畸形的NT增厚胎儿中检出单基因遗传病;NT值<3.5 mm的NT增厚胎儿也应警惕合并单基因遗传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诊断2例Gitelman综合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容融 金萍 +2 位作者 杨幼波 张勤 熊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1-406,共6页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2例疑诊Gitelman综合征的患者。抽取2例患者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然后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学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2例疑诊Gitelman综合征的患者。抽取2例患者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然后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学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2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均携带SLC12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86_490delTACGGinsA、p.R943W、p.D486N及p.R928C。其中c.486_490delTACGGinsA插入缺失突变将造成框移及蛋白质截短,而p.R943W、p.D486N及p.R928C突变经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预测为有害。这4个突变既往均有报道,其中p.R943W为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Gitelman综合征临床较罕见,漏诊率高。对Gitelman综合征患者及早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GITELMAN综合征 SLC12A3 低钾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中预处理方法和变异识别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瑾 潘琦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97-1404,共8页
目的:比较全外显子组数据分析中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变异过滤方法对变异识别的影响。方法:利用2例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从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FASTX-Toolkit、Trimmomatic及未做预处理)、修饰后不成对读长(single-end reads,SE)取舍策... 目的:比较全外显子组数据分析中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变异过滤方法对变异识别的影响。方法:利用2例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从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FASTX-Toolkit、Trimmomatic及未做预处理)、修饰后不成对读长(single-end reads,SE)取舍策略以及变异过滤方法[Hard过滤和变异质量得分重新校正(variant quality score recalibration,VQSR)]3个方面,通过数据覆盖深度(depth of coverage,DP)、识别变异的数目、转换/颠换比值和基因型一致性等特征,比较他们对全外显子组变异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Trimmomatic预处理后的读长测序DP与未预处理的原始数据接近,但明显高于FASTX-Toolkit预处理方法。当DP≥10×且基因型质量分数(genotype quality score,GQ)≥20时,经Trimmomatic预处理后识别到的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数量比FASTX-Toolkit多,与未预处理组接近。当包含SE时,FASTX-Toolkit组多识别出的SNV数量高于(28%)Trimmomatic组(5%)。当样本量较少时,在所有实验组中Hard过滤方法滤掉的SNV要少于VQSR。结论:Trimmomatic修饰(过滤)原始序列更温和,而FASTX-Toolkit可能过度过滤了原始数据。保留SE有利于下游变异识别。Hard过滤相较于VQSR表现出了更高的容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预处理 变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家系CRB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16
作者 曹迎杰 肖小强 +2 位作者 陈少婉 郑玉倩 陈浩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 目的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方法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逐步筛选,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11名成员,Ⅱ2和Ⅱ4为LCA患者,为同胞姐妹,患者父母(Ⅰ-1和Ⅰ-2)及患者子女(Ⅲ-1,Ⅲ-2,Ⅲ-3和Ⅲ-4)表型均正常,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患者均为幼年期发病,视力分别是手动和光感,视网膜呈椒盐状色素沉着。先证者外显子组测序逐步筛选结果显示,在CRB1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即c.2234C〉T,p.T745M和c.3488G〉T,p.C1163F。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2例患者(Ⅱ-2和Ⅲ-4)均携带该2个复合杂合突变。父亲和母亲分别携带其中1个突变,其他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携带其中1个突变或者2个突变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一个中国汉族LCA家系中鉴定出CRB1基因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矇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复合杂合突变 CRB1基因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肾脏罕见碰撞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17
作者 詹媛 葛娴 +2 位作者 张翔 李声鸿 万红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肾脏内肿瘤成分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碰撞瘤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肾脏内肿瘤成分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碰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患者以左侧腰部胀痛为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左肾下极团块状软组织占位影,考虑肾癌。镜检:低倍镜下大部分为片状分布淡染区,部分为弥漫分布的深染区,其间混杂部分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高倍镜下肿瘤由两种成分混杂构成,部分区见肿瘤呈腺泡状或巢片状排列,其间可见丰富毛细血管网结构。细胞胞质丰富、透明,细胞核呈卵圆形,可见小核仁;部分区于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混杂的背景中见组织细胞样细胞散在分布,胞质淡粉染,核形不规则、可见核沟。免疫表型:ccRCC不同程度表达Pax-8、vimentin、CD10、CA9,不表达TFE3、p504S、HMB45、Melan A及CD117,Ki-67增殖指数1%;LCH表达CD1a、Langerin、S-100,Ki-67增殖指数20%。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肿瘤内未发现ccRCC及LCH常见基因异常,存在5q15染色体扩增、14q24.3及14q24.2-q31.1染色体缺失。结论发生于肾脏内肿瘤成分为ccRCC合并LCH的碰撞瘤极其罕见,明确病理诊断、完善分子病理特征及密切随访患者情况,对碰撞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碰撞瘤 朗格汉斯细胞织细胞增生症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晓敏 王欣 +4 位作者 姚新生 谭贵琴 周芳宇 魏文文 于红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1,115,共8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一类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在AID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鉴定...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一类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在AID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鉴定了多个遗传变异与AIDs相关,并证实这些变异位点通过不同机制参与疾病的各个过程,包括打破免疫耐受引起疾病发生,影响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促进了对AIDs的进一步认识。因此,本文就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病、银屑病、干燥综合征、白塞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AIDs的发病机制,为AID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全外显子组测序 遗传变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Wolfram综合征致病突变及其临床性状分析
19
作者 孟祥雨 闫丹丹 +7 位作者 陈香慧 赖思宇 徐云 耿瑞娜 张红 张蓉 胡承 严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8-905,共8页
目的·拟鉴定一个可疑Wolfram综合征的中国糖尿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并进行相关临床性状分析。方法·纳入糖尿病家系共12名成员。先证者于2013年5月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初诊,并于2022年7月和2023年4月先后... 目的·拟鉴定一个可疑Wolfram综合征的中国糖尿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并进行相关临床性状分析。方法·纳入糖尿病家系共12名成员。先证者于2013年5月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初诊,并于2022年7月和2023年4月先后2次来院复诊;该家系其他成员分别为先证者的姐姐、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伯伯、姑姑及外祖父、外祖母、大舅和小舅。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该家系6名成员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并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采用CADD、DANN、MetaSVM、Polyphen-2、SIFT和M-CAP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突变对其编码蛋白wolframin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使用Swiss-Model软件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wolframin蛋白的三维结构,并用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用Clustal Omega软件进行WFS1基因突变位点物种保守性估测;采用JNetPRED软件进行wolframin蛋白二级结构在线预测。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先证者的姐姐均携带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的复合杂合突变R558H和S411Cfs*131;先证者的父亲和祖父均携带R558H突变;先证者的母亲和外祖父均携带S411Cfs*131突变。R558H为罕见错义突变,而S411Cfs*131是一个尚未报道过的移码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R558H位于wolframin蛋白α螺旋结构域上,为损害突变,且该突变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在包括人类在内的12个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结论·利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Wolfram综合征的2个致病突变,可对Wolfram综合征现有基因型和表型谱进行补充,实现对糖尿病家系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对患者及时开展随访,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组测序 WOLFRAM综合征 糖尿病家系 致病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和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诊断中的差异
20
作者 柳小珍 李莹莹 杨丽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6-844,共9页
目的:对比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和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检测中国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IRDs)患者致病基因变异的差异。方法:收集182例IRDs家系,所有先证者均接受系统的眼科检查和必要的... 目的:对比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和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检测中国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IRDs)患者致病基因变异的差异。方法:收集182例IRDs家系,所有先证者均接受系统的眼科检查和必要的全身检查,采集患者及家属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91例接受WES,另一组91例应用本课题组设计并定制的“遗传性眼病基因诊断芯片”(hereditary eye disease enrichment panel,HEDEP)进行IRDs致病基因外显子区域靶向捕获测序。对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分析,使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对拷贝数变异进行验证,针对二代测序捕获效率低的区域如RPGR ORF15区,应用Sanger测序补充检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和分子病理学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ACMG/AMP)制定的《ACMG/AMP基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将检测到的所有基因变异进行分类,本文只包含“致病的”、“可能致病的”的基因变异,不包含“意义不明确的”、“可能良性的”和“良性的”基因变异。结果:应用HEDEP确诊的家系共51例,阳性率为56.04%(51/91);应用WES确诊的家系共30例,阳性率为33.00%(30/91);总阳性率44.51%(81/182)。平均测序深度以及测序覆盖度方面,HEDEP优于WES,此外HEDEP具有检测拷贝数变异潜力。本研究共检测到29个IRDs基因的致病突变,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USH2A、ABCA4和RPGR,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1.54%(21/182)、6.59%(12/182)、3.85%(7/182);共发现43个新的致病突变,并检测到6例家系携带RPGR ORF15区的突变。结论:针对临床确诊的IRDs病例,HEDEP较WES能获得更高的基因诊断阳性率和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可作为IRDs基因诊断的首选方法,WES可作为其他基因诊断方法的补充手段。同时,本研究丰富了IRDs致病基因的突变频谱,为将来IRDs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 全外显子组测序 遗传性眼病基因诊断芯片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