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型涡度方程和经典涡度方程比较 被引量:40
1
作者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在简要回顾经典涡度方程和全型涡度方程推导的基础上 ,比较了两种涡度方程的异同。集中讨论全型涡度方程新的物理内涵 ,证明了与稳定度和斜压性变化 (锋生、锋消过程 )相联系的内部强迫以及与摩擦耗散和非绝热加热相联系的外部强迫所诱... 在简要回顾经典涡度方程和全型涡度方程推导的基础上 ,比较了两种涡度方程的异同。集中讨论全型涡度方程新的物理内涵 ,证明了与稳定度和斜压性变化 (锋生、锋消过程 )相联系的内部强迫以及与摩擦耗散和非绝热加热相联系的外部强迫所诱发的涡度发展的机制。最后 ,指出了全型涡度方程的天气和气候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性 稳定性 倾斜发展 内部强迫 外部强迫 全型涡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涡度方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忠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542,共8页
通过对经典垂直涡度方程、全型垂直涡度方程、新型垂直涡度方程之对比分析,发现由位涡方程出发导出的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存在着不足:(1)在θz=θz=0的中性层结情况下,方程不适用;(2)在一般情况下,全型垂直涡度方程不能准确反映力管项-... 通过对经典垂直涡度方程、全型垂直涡度方程、新型垂直涡度方程之对比分析,发现由位涡方程出发导出的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存在着不足:(1)在θz=θz=0的中性层结情况下,方程不适用;(2)在一般情况下,全型垂直涡度方程不能准确反映力管项-α×p作用对垂直涡度变化的影响;(3)全型垂直涡度方程高估了倾斜涡度强迫对垂直涡度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型垂直方程 斜压力管 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余荣 江志红 马红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4-514,共11页
本文利用NCAR开发的CAM5.1(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1)模式,针对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发展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发展可能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候爆发;机理分析表明... 本文利用NCAR开发的CAM5.1(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1)模式,针对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发展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发展可能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候爆发;机理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引起的陆面增温,使得南海及其附近地区南北温差提前逆转、中国东部区域海平面气压降低,导致中南半岛到南海地区西南气流加强,中南半岛到南海地区降水增加,而凝结潜热垂直变化强迫出的异常环流,促进了南亚高压的加强及提前北跳,相伴随的高层抽吸作用有助于季风对流的建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减弱东撤,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高低层环流条件,导致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另外,观测结果表明1993年之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日期相对上一个年代明显提前约2候,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时间段的吻合,表明城市下垫面发展可能是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南海夏季风爆发 数值模拟 全型涡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406,共13页
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经圈环流观测事实 ,指出在考虑垂直运动日变化之后 ,可清晰地看到暴雨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存在。全型涡度方程对暴雨个例的计算发现 ,非绝热加热中心西侧高空激发出负涡度 ,东侧为正涡度 ;在低层则刚好相反。
关键词 暴雨过程分析 副热带高压 环流 全型涡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中国南方高温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林建 毕宝贵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4-599,共6页
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2003年7月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2003年7月副高北侧、... 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2003年7月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2003年7月副高北侧、西侧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异常偏强,而南侧、东侧较常年异常偏弱。这种异常的非绝热加热状况导致我国江南到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呈现带状的异常反气旋性涡度制造,使得7月副高偏强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非绝热加热 全型垂直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副高位置变异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黎娟 陈璇 +1 位作者 管兆勇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7-335,共9页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了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通过个例合成研究发现:副高位置变异与强降水持续期间大气非绝热加热关系密切。强降水持续期间...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了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通过个例合成研究发现:副高位置变异与强降水持续期间大气非绝热加热关系密切。强降水持续期间,副高北侧的江淮流域和西侧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均存在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强降水发生前3 d,江淮流域Q1z开始增大,到降水发生后2 d的Q1z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减小,降水结束后变化趋于平缓,此期间不利于副高北抬;此外,强降水发生前2 d,孟加拉湾北部地区Q1z开始增大,降水发生后1 d达最大,副高逐渐西伸,此后,Q1z减小,副高相应有所东退。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对流层中层,江淮流域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北侧气旋性涡度增长,阻碍副高北进,有利于雨带在江淮流域维持,形成持续性降水;孟加拉湾北部地区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西侧反气旋涡度增加,可能是诱导副高西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西太平洋副高 全型垂直倾向方程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6”华南强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加热场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黎娟 管兆勇 +1 位作者 何金海 张中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6-673,共8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化和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有密切关系。与气候平均状况相...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化和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有密切关系。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2005年6月副高北侧的加热区很强,而南侧赤道辐合带(ITCZ)没有相当强度的对流;伴随着副高北抬,其南侧均有明显的对流潜热加热向北伸展。副高西侧的加热基本上都大于副高纬带内的加热,副高的每一次西伸都伴随着西侧加热的显著增强,并且加热增强先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中层,副高北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大于气候平均值,不利于副高北进;而南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均小于多年平均,有利于副高南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增长,从而有利于副高南退。2005年6月下旬副高西伸之前,副高西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高于气候平均状况,有利于副高西侧反气旋涡度增加,从而诱使副高随后西伸;而东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大多数时间都低于气候平均状况,使得副高东侧气旋性涡度增加,有利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低层也具有类似特点。因此在南北两侧加热和东西两侧加热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6月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南偏西,从而有利于雨带在华南地区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强降水 西太平洋副高 非绝热加热 全型垂直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的时延相关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余丹丹 张韧 +3 位作者 洪梅 刘科峰 王辉赞 桂祁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2-304,共13页
采用交叉小波与相干小波变换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卫星观测的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在多年平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择2005和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对西... 采用交叉小波与相干小波变换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卫星观测的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在多年平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择2005和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与维持的影响与关联。结果表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通常表现出半月左右的准周期振荡,与副高活动具有相似的时频结构和周期特征,且前者对后者存在着约一个周期的超前影响,两者的这种时延相关性表现出较好的预报意义;运用大气视热源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讨论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经向加热异常对副高西伸的影响,指出由于异常的非绝热加热在副高西伸区域产生异常的反气旋性涡度输送,进而影响和制约副高形态和位置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小波 相干小波 副热带高压 非绝热加热 全型垂直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余丹丹 刘家峻 +2 位作者 李就 吴曦 张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43,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具有初台登陆早、秋台集中、登陆热带气旋比例高等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冷高压发展引发的越赤道气流增强,使得赤道西...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0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具有初台登陆早、秋台集中、登陆热带气旋比例高等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冷高压发展引发的越赤道气流增强,使得赤道西风加强并向东延伸,热带辐合带对流活跃,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并且,在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不频繁、西南季风涌活跃、副高位置偏北偏西等背景条件配合下,登陆热带气旋多而集中。运用大气视热源和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发现热带辐合带增强北推,使得热带气旋接连产生,强降水产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促使副高位置发生显著北抬和西伸。当一个时期生成的热带气旋多而集中,副高的这种异常状态就会维持,从而造成这一时期热带气旋西行,频繁登陆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 非绝热加热 全型垂直倾向方程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原因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志明 桂海林 王小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6,共11页
利用数值模式再分析数据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6 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连续5次北抬至偏北位置,且异常稳定维持,造成江淮流域于旱少雨(空梅)之缘由。通过合成、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西风带、副热带、热带主要大气... 利用数值模式再分析数据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6 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连续5次北抬至偏北位置,且异常稳定维持,造成江淮流域于旱少雨(空梅)之缘由。通过合成、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西风带、副热带、热带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利用全型涡度方程探讨剐高北抬和强度维持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1)西风带波动的传播与副高变化关系密切,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过程起始于中段副高(140°~160°E)强度加强;(2)副高北抬之前孟加拉湾东部有明显的对流活动,对于副高的北抬和加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副高南侧的对流活动与副高北抬之间是一种伴随关系;(3)涡度场变化分析可知,副高北抬的关键因素是中高纬度槽脊变化引起的东亚沿海负涡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射出长波辐射(OLR) 全型涡度方程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末夏初南亚高压活动与青藏高原及周边热力强迫的关系
11
作者 葛静 王黎娟 张良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1-619,共9页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5—6月南亚高压移上青藏高原的环流场的气候平均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大气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从中南半岛北部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第33候移上青藏高原,恰好与高原南...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5—6月南亚高压移上青藏高原的环流场的气候平均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大气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从中南半岛北部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第33候移上青藏高原,恰好与高原南坡成为亚洲南部主要热源中心的时间相一致,且高原南坡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增加速度远快于孟加拉湾以南至中南半岛,这可能是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原因之一。同时采用简化后的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分析加热场和环流场的关系,发现相对涡度平流项和地转涡度平流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西移动,非绝热加热垂直变化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北移动,三项共同作用促使南亚高压向西北移动移上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大气视热源 全型垂直方程 非绝热加热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