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A酸对卵巢上皮性腺癌侵袭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林静娴 刘琦 +3 位作者 吴元赭 夏欣一 居燕 王建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94-59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细胞中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作用,探讨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侵袭潜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浓度的ATR... 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细胞中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作用,探讨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侵袭潜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浓度的ATRA干预前后的COC2细胞中E-cadherin、乙酰肝素酶和VEGF的蛋白含量。结果:COC2细胞经ATRA干预后,细胞表面E-cadherin蛋白含量明显增多,细胞内VEGF蛋白以及细胞表面乙酰肝素酶的含量明显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各加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TRA不仅能够增加COC2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含量,增强肿瘤细胞间黏附能力;而且能够降低乙酰肝素酶和VEGF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破坏,并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从而降低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 上皮性钙黏附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乙酰肝素酶 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竺 孙关林 +1 位作者 陈赛娟 王振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S001-S004,共4页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诱导 分化 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现阴囊溃疡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铁山 俞宝田 +2 位作者 段明辉 刘继海 范静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12-613,共2页
报告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均为男性,例138岁,例239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全反式维A酸治疗,分别在治疗19d和10d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患者的溃疡均在停用全反式维A酸、加强患处换... 报告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均为男性,例138岁,例239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全反式维A酸治疗,分别在治疗19d和10d后出现阴囊溃疡。2例患者的溃疡均在停用全反式维A酸、加强患处换药后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阴囊溃疡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中RARa基因甲基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居艳 刘琦 +1 位作者 吴元赭 林静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72-475,479,I0007,共6页
目的:全反式维A酸是一种经典的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药物,但关于其对肿瘤细胞的异常甲基化的影响,国内研究仍很少,文中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中RAR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影响,及其对RARa基因mRNA表达的影... 目的:全反式维A酸是一种经典的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药物,但关于其对肿瘤细胞的异常甲基化的影响,国内研究仍很少,文中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中RAR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影响,及其对RARa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ATRA对RAR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ATRA体外干预COC2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及基因测序法检测用药前后COC2细胞中RARa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改变。RT-PCR法检测各组RARa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COC2细胞中存在RAR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不同浓度ATRA处理后,RARa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位点出现部分逆转,并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ARa基因的mRNA表达也同样表现为增高趋势。结论:COC2细胞中存在RAR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ATRA可以部分逆转RARa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位点并增加RARa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 RARa基因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霜治疗痤疮对皮脂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潘靖 涂平 王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外用全反式维A酸霜是否可以抑制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以及对皮脂各组分的影响。方法:将痤疮患者3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额部外用0.025%全反式维A酸霜,对照组额部外用霜剂基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取额... 目的:探讨外用全反式维A酸霜是否可以抑制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以及对皮脂各组分的影响。方法:将痤疮患者3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额部外用0.025%全反式维A酸霜,对照组额部外用霜剂基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取额部皮脂,用薄层层析法测定。采用AlphaImager IS-2200成像系统对皮脂样本各组分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试验组用0.025%全反式维A酸霜1周后与用药前比较,皮脂分泌率显著下降,蜡酯以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下降,三酰甘油百分含量显著上升,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4.03,4.43,4.78,3.43;P=0.000 5,0.000 7,0.000 3,0.000 1,0.003)。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皮脂分泌率、蜡酯以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下降,三酰甘油百分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2.82,-2.196,3.335;P=0.046,0.008,0.034,0.002)。结论:外用0.025%全反式维A酸霜对痤疮患者皮脂分泌有抑制作用,且主要抑制组分中的游离脂肪酸及蜡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全反式维a酸 皮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内钙离子和氢离子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余晨光 章鲁 +2 位作者 顾培坤 魏丕敬 金正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74,共2页
全反式维A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内钙离子和氢离子含量的影响1余晨光章鲁2顾培坤3魏丕敬3金正均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计算机室,3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025)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全反式维A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内钙离子和氢离子含量的影响1余晨光章鲁2顾培坤3魏丕敬3金正均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计算机室,3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025)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小鼠胚胎腭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7
作者 陈沐 杨旭 +3 位作者 李正明 刘学 王伟财 黄洪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6-841,共6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小鼠胚胎腭间充质细胞(MEPM)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MEPM细胞,在成骨诱导(OM)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tRA 0.1和1.0μmol·L-1,分别于培养1,3,5,7和9 d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化学比色法检测碱...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小鼠胚胎腭间充质细胞(MEPM)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MEPM细胞,在成骨诱导(OM)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tRA 0.1和1.0μmol·L-1,分别于培养1,3,5,7和9 d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化学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培养21 d后,Von-Kossa染色观察矿化面积比。培养9 d后,逆转录PCR(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骨桥蛋白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1b,Bmpr2和Smad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9 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M及OM+atRA 0.1和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OM组细胞ALP活性最高,OM+atRA 1.0μmol·L-1组ALP活性明显低于OM组(P<0.05)。培养21 d后,Von-Kossa染色结果显示,OM+atRA 1μmol·L-1组矿化结节面积比为(3.56±1.24)%,明显低于OM组(10.33±2.29)%(P<0.05)。培养9 d后,OM组的Runx2相对表达各组内最高,OM+atRA 1.0μmol·L-1组与其相比约下调20%(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M组、OM+atRA 0.1和1.0μmol·L-1组骨桥蛋白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OM组的Bmpr1b mRNA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组的1.6倍,OM+atRA 1.0μmol·L-1组的相对表达仅为OM组的33%(P<0.05)。OM+atRA 1.0μmol·L-1组Smad5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OM组(P<0.05)。结论atRA能抑制MEPM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Bmpr1b影响BMPR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腭突间充质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子宫肌瘤发生及iNOS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祁欢 薛永志 洪高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诱导细胞分化剂全反式维A酸(AT-RA)对雌孕激素诱导性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维A酸受体α(RAR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ATRA... 目的初步探讨诱导细胞分化剂全反式维A酸(AT-RA)对雌孕激素诱导性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维A酸受体α(RAR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ATRA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高剂量组(E组),采用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子宫肌瘤大鼠模型,测量并计算大鼠子宫湿重、子宫系数、子宫各径线数值,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平滑肌病理改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子宫肌层组织内RARα、iNOS的表达情况。采用经典细胞诱导分化剂ATRA诱导细胞分化,观察对子宫肌瘤形态学上的改变及肌层中RARα、iNOS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量雌孕激素冲击12周可制备理想的子宫肌瘤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子宫湿重等各径线值均明显增加(P<0.01);大体观子宫色泽晦暗,明显肿胀、结节;镜下大鼠子宫平滑肌增生,细胞排列紊乱。模型组中RARα、iN-OS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ATRA治疗后iNOS的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强度雌孕激素依赖可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子宫肌瘤发生中NO明显诱生,且RARα的表达增加;诱导细胞分化能明显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可能是通过与其受体RARα结合抑制NO诱生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全反式维a酸 维a受体α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与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应用对不同鼠源细胞骨钙素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沈晨曦 李米 +1 位作者 李金源 毕文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7-296,共10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 R A)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 M Ps)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骨钙素(OCN)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表达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MC3T3-E1细胞及BMSCs,分别经...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 R A)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 M Ps)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骨钙素(OCN)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表达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MC3T3-E1细胞及BMSCs,分别经不同浓度细胞因子刺激培养后分为10个组:空白对照组、ATRA组、5ng/ml BMP2/7组、50ng/ml BMP2/7组、5ng/ml BMP2组、50ng/ml BMP2组、ATRA+5ng/ml BMP2/7组、ATRA+50ng/ml BMP2/7组、ATRA+5ng/mlBMP2组、ATRA+50ng/mlBMP2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酶联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种细胞OC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ALP、OCN、Runx2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显示,MC3T3-E1及BMSCs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结构完整。单独应用ATRA可明显抑制两种细胞(MC3T3-E1及BMSCs)的OCN表达,第7天尤为明显:MC3T3-E1细胞ATRA单独组[(20.97±0.31)ng/ml]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3.45±0.55)ng/ml],BMSCs细胞ATRA单独组[(9.90±0.16)ng/ml]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4.30±0.5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BMPs可浓度依赖性地促进细胞OCN表达,且BMP2/7促进作用更强,50ng/ml BMP2/7作用后MC3T3-E1细胞的OCN浓度为(47.13±0.59)ng/ml,BMSCs的OCN浓度为(49.92±0.53)ng/ml,50ng/ml BMP2/7能够完全拮抗ATRA对细胞OCN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单独应用ATRA可明显抑制MC3T3-E1细胞ALP、OCN基因的表达,但可促进Runx2基因的表达(P<0.05),单独应用BMPs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ATRA可显著抑制BMPs对OCN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但ATRA与50ng/ml BMP2/7可协同促进ALP基因的表达(P<0.05);单独应用ATRA第7天可显著促进BMSCsRunx2基因的表达,但可抑制ALP、OCN基因的表达(P<0.05),50ng/mlBMPs可显著促进BMSCsALP、Runx2基因的表达(P<0.05),50ng/mlBMP2/7可拮抗ATRA对ALP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其表达(P<0.05)。结论单独应用ATRA可抑制细胞OCN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ALP、OCN基因的表达;BMP2/7可显著促进细胞OCN蛋白的表达,BMPs可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50ng/ml BMP2/7可完全拮抗ATRA对细胞的成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钙素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胺酯胶囊和全反式维A酸霜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蔚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9-440,共2页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和全反式维A酸霜(商品名:迪维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外用0.025%迪维霜;B组外用0.025%迪维霜;C组口服多西环素(商品名:强力霉素),外用硫磺炉甘石洗剂。均各治疗...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和全反式维A酸霜(商品名:迪维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外用0.025%迪维霜;B组外用0.025%迪维霜;C组口服多西环素(商品名:强力霉素),外用硫磺炉甘石洗剂。均各治疗6周。结果:A组对丘疹和脂溢的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5),对粉刺的疗效优于C组(P<0.001),对脓疱的疗效优于B组(P<0.05),对结节囊肿的疗效3组差异无显著性;综合疗效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中中度痤疮患者的效果优于B组和C组(P<0.05),但对轻度痤疮3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联合外用迪维霜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胺酯 维a 全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维A酸CD437对表皮样癌A431细胞的致凋亡作用
11
作者 潘敏 彭振辉 +4 位作者 肖生祥 李晓莉 刘艳 李政霄 任建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合成的维A酸CD437及全反式维A酸(ATRA)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样癌细胞系(A431)及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MTT法测定CD437及ATRA对A431细胞系及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 目的研究一种新合成的维A酸CD437及全反式维A酸(ATRA)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样癌细胞系(A431)及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MTT法测定CD437及ATRA对A431细胞系及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观察两种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两种药物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维A酸CD437较传统ATRA更显著抑制A431细胞系的生长,并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有细胞毒性、凋亡特征性改变;CD437可促进A431细胞的快速凋亡及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G1期抑制;与CD437相比,ATRA对A43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相对无效;CD437不能诱导正常人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发生显著凋亡。结论与传统维A酸ATRA相比较,CD437更有效抑制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并显著诱导其凋亡;相对于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CD437对A431细胞具有选择性诱导凋亡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或预防皮肤癌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37 全反式维a酸 A431细胞系 增殖抑制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分化剂诱导NB4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的研究
12
作者 曹清 陈同辛 +2 位作者 蒋黎明 朱亚忠 宋得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NB4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适宜方法。方法在NB4细胞中,分别加入ATRA、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ATRA+rhGM-CSF+rhIL-4培养诱导10...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NB4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适宜方法。方法在NB4细胞中,分别加入ATRA、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ATRA+rhGM-CSF+rhIL-4培养诱导10d。在培养第11天,取适量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和形态学观察(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经ATRA+rhGM-CSF+rhIL-4培养10d,NB4-DC表面,HLA-ABC、CD1a、CD86表达明显增高,而CD33表达明显下降,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光镜下观察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NB4细胞经单独ATRA诱导后向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和成熟。结论通过ATRA、rhGM-CSF及rhIL-4的培养体系可诱导NB4-DC。[临床儿科杂志,2007,25(6):488-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分化 细胞因子 全反式维a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_α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于亚平 杨继红 +4 位作者 傅元凤 刘海宁 翟勇平 史平 唐玉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案 ,治疗 10例儿童APL。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 (RT PCR)方法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连续检测PML RARα变化 ,作为鉴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指标。 结果 :10例APL中完全缓解 (CR) 9例 ,CR率 90 %。 9例CR患儿中 4例在CR后 14~ 4 2个月复发 ;1例仍在继续治疗中 ;生存期达 34个月 ;4例在连续CR 4~ 5年后已停药 ,停止治疗时间为 18~ 96个月 ,生存期达 72~ 15 6个月。 10例患儿中 ,8例在病程中PML RARα 转为阴性 ,首次转阴时间为 6~ 4 2个月 ,1例持续阳性。4例复发患儿中 ,2例复发前持续阳性 ,2例为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 5例仍生存者 ,至少已 2次连续检查为阴性。 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2例分别在持续CR 36和 4 2个月仍阳性的患儿 ,在治疗干预后均转阴 ,且长期生存。结论 :在连续CR期定期检测PML RARα 可早期发现分子复发 ,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持续P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