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姜爱兰 王信海 +2 位作者 王宣朋 丁辰龙 蔺玉华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2期36-38,共3页
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原为野生种,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它的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8.3g、脂肪2.9g,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并具有抗逆性强、食性广、养殖成本... 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原为野生种,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它的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8.3g、脂肪2.9g,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并具有抗逆性强、食性广、养殖成本低、运输方便等优点,近几年来,已成为水产重要养殖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泥鳅 低脂肪食品 养殖品种 营养丰富 抗逆性强 野生种 鲤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化暗纹东方鲀全人工繁殖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剑峰 华元渝 《水产养殖》 CAS 2002年第5期7-9,共3页
暗纹东方在家化环境下进行全人工繁殖。运用人工调控环境因子和使用适宜的促熟与催产方法,能诱导雌雄亲鱼性腺发育同步,平均受精率为80%左右,平均孵化率78%左右。在不同温度下胚胎发育速度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暗纹东方Tun 胚胎发育 亲鱼选择 催产 产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扁吻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春刚 郭焱 +4 位作者 吐尔逊.提立瓦尔地 马燕武 陈朋 祁峰 时春明 《中国水产》 2017年第2期96-98,共3页
扁吻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属世界首创,也是扁吻鱼保护艰难历程上的里程碑,新疆本土的科研团队拥有该项技术完全的知识产权,必将为该物种的保护和新疆水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人工繁殖技术 扁吻鱼 水生生态环境 知识产权 科研团队 技术支撑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的全人工繁殖技术
4
作者 陈文辉 印杰 《养殖与饲料》 2003年第3期23-24,共2页
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它的每100克鱼肉中含蛋白质8.3克、脂肪2.9克.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滥捕加上农田大量施用农药及杀虫剂,其天然产量急骤减少,国内外市场均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
关键词 泥鳅 全人工繁殖技术 种鱼选择 人工催产 人工授精 人工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化暗纹东方全人工繁殖技术
5
作者 吴剑峰 华元渝 《科学养鱼》 2002年第7期9-10,共2页
关键词 亲鱼促熟 亲鱼催产 人工授精 人工孵化 家化暗纹东方Tun 全人工繁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澎涛 申慧卿 董小果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32,共2页
一、我国鲟鱼养殖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鲟鱼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淡水鱼类之一。鲟鱼因其低脂肪、高蛋白、低能量,比其他淡水鱼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高,故在历史上被称为最高级的食用鱼之一。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鲟鱼 淡水经济鱼类 淡水鱼类 不饱和脂肪 养殖业 低脂肪 高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裂腹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礼敬 詹会祥 +2 位作者 刘桂兰 晏宏 杨林 《海洋与渔业》 2016年第5期52-55,共4页
昆明裂腹鱼(Sehizothorax grahami)属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ehizothorax Heeke),地方名细鳞鱼。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鱼类,仅分布于西南地区,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干支流和乌江、乌... 昆明裂腹鱼(Sehizothorax grahami)属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ehizothorax Heeke),地方名细鳞鱼。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鱼类,仅分布于西南地区,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干支流和乌江、乌江上游和南、北盘江之上游支流中。该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5.78%,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38%,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为高档食用鱼类,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水质污染、水利工程建筑致使山区水域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因,其野生资源逐年下降,现已被列为贵州省的重点保护鱼类之一。建立昆明裂腹鱼人工繁殖群体,实施全人工繁殖对保存昆明裂腹鱼物种和自然资源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昆明裂腹鱼 必需氨基酸含量 不饱和脂肪酸 食用鱼类 水域生态环境 人工繁殖群体 裂腹鱼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8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2年第12期8-8,共1页
2012年11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获得中华鲟子二代初孵仔鱼2.3万尾。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鱼健康存活。11月4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规模化 水产研究所 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初孵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鲡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
9
《海洋与渔业》 2010年第8期1-1,共1页
据悉,日本水产株式会社在世界上首开先例,突破了蛳鱼从种苗孵化至成鱼养殖的全人工技术。该社今年计划全人工繁殖鱼苗约三万尾,明年将增加到九万尾。人工繁殖的蛳鱼于今年五月开始上市,其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在蛳鱼青黄不接、... 据悉,日本水产株式会社在世界上首开先例,突破了蛳鱼从种苗孵化至成鱼养殖的全人工技术。该社今年计划全人工繁殖鱼苗约三万尾,明年将增加到九万尾。人工繁殖的蛳鱼于今年五月开始上市,其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在蛳鱼青黄不接、供不应求的六月初大大填补了市场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成鱼养殖 日本 株式会社 生长速度 供不应求 孵化 种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将完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
10
《海洋与渔业》 2010年第1期1-1,共1页
我国中华鲟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华鲟研究所今年将整理完善中华鲟子一代全人工繁殖技术.加强子一代后备亲鱼培育,并继续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鲟 亲鱼培育 繁殖工作 子一代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裂腹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11
作者 晏宏 詹会祥 +1 位作者 周礼敬 何泰广 《中国水产》 2015年第11期86-89,共4页
文章对昆明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亲鱼催产效应、受精卵孵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干法和半干法相结合的人工授精,共获得受精卵2710万粒,受精率53.98%。采用孵化槽孵化.经过170小时~180小时.共孵化鱼苗1132... 文章对昆明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亲鱼催产效应、受精卵孵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干法和半干法相结合的人工授精,共获得受精卵2710万粒,受精率53.98%。采用孵化槽孵化.经过170小时~180小时.共孵化鱼苗1132万尾。催产期间.水温平均165℃.效应时间为46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昆明裂腹鱼 受精卵孵化 亲鱼催产 繁殖过程 人工授精 效应时间 半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专项“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等通过现场验收
12
《中国水产》 2017年第1期65-65,共1页
12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现场验收。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现场验收 迁地保护 规模化 中华鲟 行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人工繁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3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第12期10-10,共1页
11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获得中华鲟子二代初孵仔鱼2.3万尾。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鱼健康存活。11月4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工程生... 11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获得中华鲟子二代初孵仔鱼2.3万尾。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鱼健康存活。11月4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及迁地保护技术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同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历经30年研究,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了成功,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将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鲟 规模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珍稀水生动物 水产研究所 保护技术 生物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小荣 严维辉 +1 位作者 郝忱 唐建清 《水产养殖》 CAS 2005年第6期40-41,共2页
金鱼是野生鲫鱼的变种,我国是世界上饲养金鱼最早的国家,经国内外几百年的不断选育,目前金鱼已成为品种最多,饲养最广泛的观赏鱼类.金鱼一般分为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和龙背种等品系,当前对金鱼进行繁殖过程中,一般是让其自产或用人... 金鱼是野生鲫鱼的变种,我国是世界上饲养金鱼最早的国家,经国内外几百年的不断选育,目前金鱼已成为品种最多,饲养最广泛的观赏鱼类.金鱼一般分为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和龙背种等品系,当前对金鱼进行繁殖过程中,一般是让其自产或用人工观察,发现发情立即捞出,人工挤压,使其产卵受精.此方法的受精率不高,产卵时间长不集中,不利于孵化及苗种培育,对亲鱼的伤害大且劳动强度大.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这种繁殖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生殖催情药物,促使亲鱼集中发情,产卵受精,集中孵化的技术.现将金鱼全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金鱼 产卵受精 野生鲫鱼 观赏鱼类 繁殖过程 产卵时间 苗种培育 劳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通过技术鉴定
15
作者 黄太寿 《中国水产》 1987年第11期11-12,共2页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研究的“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课题,9日23日通过了部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无论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关键词 淡水养殖 梭鱼 全人工繁殖技术 水产 河北 成果 领先地位 世界 理论 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人工繁殖中华鲟技术获得成功
16
《生物学教学》 2013年第5期75-75,共1页
据中国科技网2012年1月9日援引新华社武汉11月8日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繁育出的中华鲟受精卵近日陆续孵出中华鲟仔鱼,标志着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历经30年的研究获得成功,对中华鲟以... 据中国科技网2012年1月9日援引新华社武汉11月8日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繁育出的中华鲟受精卵近日陆续孵出中华鲟仔鱼,标志着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历经30年的研究获得成功,对中华鲟以及其他濒危淡水鱼类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目前中华鲟仅在长江出现,其栖息地的80%以上已经消失。中华鲟资源数量不断减少,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一级保护动物 水产研究所 鱼类保护 中国科技网 洄游性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人工繁殖的刀鱼苗种首次在长江口成功放流
17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1,共2页
2013年11月14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打包、装箱的9千尾全人工繁殖的长江刀鱼苗种在长江口成功放流。此举在国内尚属首次,并表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掌握的长江刀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可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使长江刀鱼这一长江口... 2013年11月14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打包、装箱的9千尾全人工繁殖的长江刀鱼苗种在长江口成功放流。此举在国内尚属首次,并表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掌握的长江刀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可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使长江刀鱼这一长江口重要珍稀经济物种能够实现持续的、规模化的增殖放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增殖放流 长江口 鱼苗种 规模化人工繁殖 水产研究所 长江刀鱼 技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历史之最 获受精卵21万粒
18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1期17-17,共1页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一组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产下受精卵21万粒,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鲟 受精卵 历史 长江三峡 自然繁殖 研究所 子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大熊猫”达氏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首获成功
19
《水产养殖》 CAS 2007年第4期46-46,共1页
记者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了解到:今年春夏,该所又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水中大熊猫”达氏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首获成功,即用科研所自己人工繁殖的达氏鲟子一代作种鱼,成功繁殖出子二代达氏鲟鱼苗。这表明通过全人工繁殖技... 记者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了解到:今年春夏,该所又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水中大熊猫”达氏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首获成功,即用科研所自己人工繁殖的达氏鲟子一代作种鱼,成功繁殖出子二代达氏鲟鱼苗。这表明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确保“水中大熊猫”达氏鲟(长江鲟)在自然水域以外不会被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工繁殖技术 达氏鲟 子二代 大熊猫 水生 动物研究所 科研成果 自然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胭脂鱼暴发病病因及防治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剑 《水产养殖》 CAS 2007年第4期40-41,共2页
胭脂鱼俗称黄排、粉排、火烧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由于它在鱼类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胭脂鱼池塘全人工繁殖技术... 胭脂鱼俗称黄排、粉排、火烧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由于它在鱼类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胭脂鱼池塘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幼鱼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性流行病,养殖者损失惨重,已成为制约胭脂鱼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发病病因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人工繁殖技术 防治 暴发性流行病 珍稀鱼类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