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GI-1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伴睡眠结构异常和认知障碍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洋 刘志 +2 位作者 孙可 金嘉慧 任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7-1143,共7页
目的:分析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AE)(LGI-1 AE)并发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患者,男性,68岁。因记忆力减退2个月,抽搐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LGI-1 AE,给予人免疫球... 目的:分析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AE)(LGI-1 AE)并发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患者,男性,68岁。因记忆力减退2个月,抽搐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LGI-1 AE,给予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后症状好转。在排除任何药物影响下,分别于急性期及恢复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及包括睡眠多导图(PSG)检查的睡眠评估。结果:急性期评估提示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2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19分。PSG检查,总睡眠时间明显缩短(265 min),睡眠全程碎片化,睡眠效率降低,N3和快速眼动期(REM)睡眠完全缺失。恢复期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改善(MMSE评分30分,MoCA评分26分),PSG检查总睡眠时间正常,睡眠潜伏期13.5 min,睡眠碎片化明显改善,睡眠效率提高(84.3%),N3期睡眠26 min(5.1%),REM期睡眠69 min(13.6%)。结论:LGI-1 AE患者睡眠结构的异常与认知障碍在发病和转归方面同步,可能是LGI-1 AE患者认知障碍的病因之一。睡眠障碍的病理起源可能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素和LIM同源框(lhx6)通路可能成为纠正睡眠结构同时治疗认知障碍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 自身免疫性脑炎 睡眠结构异常 睡眠障碍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学评估 睡眠多导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对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尚莉 李健 +2 位作者 周梅 范琳波 顾华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52-955,共4页
目的 调查城市普通职业人群的睡眠情况,分析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对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 从昆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2 178例普通职业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各种社会、行为、心理因素下睡眠障碍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运... 目的 调查城市普通职业人群的睡眠情况,分析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对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 从昆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2 178例普通职业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各种社会、行为、心理因素下睡眠障碍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对睡眠存在影响的因素.结果 在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单位性质、合同性质、职业分类、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者及是否体育锻炼、抽烟、饮酒、轮班者中,睡眠障碍的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障碍与职业人群中的男性、无体育锻炼、饮酒及工作、生活压力高相关(P<0.05).结论 睡眠作为一个比较灵敏的反映职业人群健康状态的指标,受多种社会、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心理学 社会 行为医学 职业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伴抑郁焦虑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神经心理及睡眠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凯丽 杜雪云 +4 位作者 万亚会 张轩 高微 陶华英 薛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87-1291,共5页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是指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间不同步所引起的各种睡眠觉醒障碍,其最常见症状是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及日间睡眠增多。据估...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是指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间不同步所引起的各种睡眠觉醒障碍,其最常见症状是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及日间睡眠增多。据估计,多达10%的成人睡眠障碍患者可能患有CRSWDs[1]。CRSWDs可诱发抑郁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改变。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安全、无创、无疼痛的生物刺激技术,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入睡困难 昼夜节律 常见症状 神经心理 睡眠障碍 诱导系统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障碍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娟 刘凌 +2 位作者 李梦秋 张文武 司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98-404,共7页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睡眠障碍提供有循证证据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insomnia(失眠)、restless legss yndrome or RLS(不宁腿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r OSA(阻塞...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睡眠障碍提供有循证证据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insomnia(失眠)、restless legss yndrome or RLS(不宁腿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r 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narcolepsy(发作性睡病)、REM behaviour disorder or RBD(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treatment or therapy(治疗)等英文词汇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2006-2013年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病例观察研究及综述等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经筛选共计纳入与睡眠障碍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6篇、系统评价12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5篇、回顾性病例分析2篇、病例观察1篇、综述14篇;其中33篇为高质量文献、7篇为低质量文献。经对各项临床试验治疗原则及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显示:(1)失眠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以药物治疗和改善认知行为为主要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联合治疗为最佳方案。(2)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和抗惊厥药,继发性患者主要为病因治疗。(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口腔矫正器、手术治疗,其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为一线治疗方法。(4)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包括莫达非尼、羟丁酸钠及抗抑郁药,应根据临床分型选择不同药物。(5)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诱因、保证睡眠环境安全等,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类及褪黑素。结论借助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可为不同类型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发作性睡病 睡眠 速眼运动 药物疗法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琳 刘振国 +2 位作者 干静 周明珠 周桢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UKPDS)诊断标准,选择连续就诊且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患者67例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0例,采... 目的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UKPDS)诊断标准,选择连续就诊且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患者67例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0例,采用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和Epworth嗜睡量表对其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程度及睡眠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组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总评分[(119.56±15.7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6±16.73)分](P=0.000)。在各分项的比较中,除入睡困难(PDSS-2)、幻觉(PDSS-7)、尿失禁(PDSS-9)和晨起困倦(PDSS-14)等问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为失眠,其中入睡困难占23.88%(16/67)、睡眠维持困难占38.81%(26/67)、早醒占16.42%(11/67)。在导致失眠的原因中以夜尿症最为常见,约占55.22%(37/67),其次是逼真梦境(25.37%,17/67)、震颤(22.39%,15/67)、翻身困难(17.91%,12/67)和肢体痉挛疼痛(7.46%,5/67)。不宁腿综合征、白天过度嗜睡等亦可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出现。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评分及多巴胺剂量有关(均P<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即存在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发生与病情严重程度、服药剂量以及抑郁程度有关。除对运动症状进行治疗外,尚需注意对睡眠障碍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入睡和睡眠障碍 过度嗜睡性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主观与客观评价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龚艳 洪雨 +4 位作者 毛成洁 胡伟东 熊康平 沈赟 刘春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704-711,共8页
研究背景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评价方法包括主观量表和客观检查。目前我国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主要以单一主观量表观察或多导睡眠图监测的客观方法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病情。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 研究背景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评价方法包括主观量表和客观检查。目前我国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主要以单一主观量表观察或多导睡眠图监测的客观方法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病情。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与多导睡眠图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睡眠情况,以分析其临床特点,探讨主观量表评价方法与客观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择11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SQI评分及多导睡眠图监测,于病情"开"期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评分及HoehnYahr分级,以及抑郁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北京版)]和嗜睡症状[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价。结果 根据PSQI评分,选择有睡眠障碍(PSQI≥7分)和无睡眠障碍(PSQI<7分)患者各58例(50%)。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患者MoCA评分降低(23.34±3.50对24.89±3.52;t=2.377,P=0.019),UPDRSⅠ[4.00(2.00,5.00)对3.00(2.00,5.00);U=2.306,P=0.021]和Ⅱ评分[12.00(9.00,16.00)对10.00(6.00,13.00);U=1.995,P=0.046]增加,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增加[(508.14±335.85)对(394.06±236.42)mg/d;t=2.115,P=0.037)];虽然UPDRSⅢ评分及HoehnYahr分级亦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障碍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潜伏期延长、非快速眼动睡眠期Ⅱ期时间减少(均P<0.05);但两组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非快速眼动睡眠期Ⅰ期时间和比例、慢波睡眠比例、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和比例、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发生率、氧减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分别与ESS(r=0.200,P=0.032)、HAMD(r=0.202,P=0.030)、UPDRSⅠ(rs=0.266,P=0.004)和Ⅱ评分(rs=0.254,P=0.007)、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r=0.213,P=0.022)及睡眠潜伏期(rs=0.211,P=0.023)等因素呈正相关;而与总睡眠时间(r=0.231,P=0.003)、睡眠效率(r=0.192,P=0.039)、MoCA评分(r=0.236,P=0.011)呈负相关。结论 当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时,其认知损害加剧、思维和情绪障碍常见、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增大,多项客观睡眠参数呈病理性改变,且睡眠障碍程度与这些因素均有关联性。无论是主观或客观评价方法评价帕金森病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了解睡眠结构紊乱程度及筛查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仍需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多道睡眠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其与睡眠结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罗玲 陈荣华 +2 位作者 肖迎春 余尔涵 潘晓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9-559,共11页
目的 总结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和睡眠结构,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73例iRBD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和多导睡眠图监测,采用Pearso... 目的 总结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和睡眠结构,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73例iRBD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和多导睡眠图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认知功能与睡眠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心理学测验:iRBD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t=-3.703,P=0.000)、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t=-4.811,P=0.000)、词语流畅性测验(VFT)-词汇正确个数(t=-2.171,P=0.032)低于对照者,连线测验(TMT)-A(t=2.500,P=0.014)、TMT-B(t=2.430,P=0.016)和Stroop色词测验(SCWT)-A(t=2.507,P=0.013)、SCWT-B(t=15.042,P=0.000)、SCWT-C(t=27.228,P=0.000)完成时间长于对照者。(2)多导睡眠图监测:iRBD患者总睡眠时间(t=2.699,P=0.008)、睡眠效率(Z=-2.103,P=0.035)、睡眠分期转换次数(t=3.965,P=0.000)、非快速眼动睡眠期1期(N1期)占总睡眠时间比例(t=2.887,P=0.005)、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SI;t=-2.917,P=0.004)、周期性肢体运动相关微觉醒指数(Z=-2.291,P=0.022)、微觉醒总指数(Z=-2.609,P=0.009)高于对照者,入睡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者(t=-2.230,P=0.027)。(3)认知功能与睡眠结构参数相关性:MoCA评分与N1期占比呈负相关(r=-0.184,P=0.035),与N2期占比呈正相关(r=0.173,P=0.049);SCWT-B完成时间与觉醒次数呈负相关(r=-0.186,P=0.033);SCWT-C完成时间与睡眠分期转换次数(r=0.212,P=0.015)和N1期占比(r=0.181,P=0.039)呈正相关;VFT-词汇正确个数与清醒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WI;r=-0.216,P=0.018)呈负相关;中文Rey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RAVLT)即刻回忆正确个数与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呈正相关(r=0.183,P=0.045);C-RAVLT延迟回忆正确个数与PLMWI(r=-0.196,P=0.032)和PLMSI(r=-0.180,P=0.049)呈负相关;画钟测验评分与入睡潜伏期(r=0.192,P=0.035)和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r=0.199,P=0.029)呈正相关,而与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呈负相关(r=-0.189,P=0.038);Beck抑郁量表评分与总睡眠时间(r=0.347,P=0.000)、睡眠效率(r=0.319,P=0.000)、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r=0.204,P=0.026)呈正相关,而与入睡后清醒时间(r=-0.280,P=0.002)、N1期占比(r=-0.299,P=0.001)呈负相关。结论 iRBD患者存在以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认知功能障碍,而睡眠结构紊乱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睡眠行为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认知障碍 睡眠结构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知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华 赵忠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3,共2页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知觉障碍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大鼠认知障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赵德 容伟 +3 位作者 李春艳 伍新田 严勇 殷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6-9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的方法制备OSAS,大鼠造模成功后,根据继续饲养的时间,依次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每组6只。采用水迷宫监测大鼠空间认知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TUNEL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平均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3.8±1.5)次、(4.0±1.4)次和(2.8±0.8次)vs(4.7±1.8)次,P<0.05];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5.2±4.5)个/HP、(57.4±7.3)个/HP和(65.6±5.8)个/HP vs(5.3±0.8)个/HP,P<0.05];NF-κB蛋白表达增多(1.078±0.014、0.965±0.031和0.811±0.336 vs 0.074±0.022,P<0.05),而Bcl-2蛋白表达降低(0.525±0.020、0.716±0.005和0.914±0.031 vs 1.048±0.013,P<0.05),2周组、4周组和6周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可以造成大鼠认知记忆能力下降,NF-κB表达上调及Bcl-2表达下调造成的OSAS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认知障碍 海马 NF-ΚB 入睡和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人员焦虑情绪伴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龚雪 王婧 +5 位作者 陈蕾 后思帆 李静 陈国华 王俊力 梅俊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2-1164,共3页
2019年12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直至全国流行,各地医疗救援队纷纷支援武汉。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极强,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由于患者人数较多,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在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 2019年12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直至全国流行,各地医疗救援队纷纷支援武汉。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极强,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由于患者人数较多,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在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部分一线医护人员出现了一系列包括恐惧、焦虑,以及疲乏、心慌、胸闷、食欲下降等心理生理反应;同时,因心理因素、频繁的工作倒班制度,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理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 入睡困难 睡眠问题 睡眠障碍 医疗救援队 一线医护人员 焦虑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相关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万亚会 吕梦頔 +3 位作者 李征 周凯丽 高海静 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3-708,共16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空港医院收治的91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分为单纯慢...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空港医院收治的91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分为单纯慢性失眠组(失眠组,46例)和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组(共病组,45例),同时招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对照者,采用PSM-100A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分析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价主观睡眠质量,并行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1)睡眠结构:共病组总睡眠时间(P=0.003,0.002)、睡眠效率(P=0.000,0.019)、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占比(P=0.000,0.015)、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P=0.000,0.000)、最低SaO(2P=0.000,0.000)低于对照组和失眠组,觉醒次数(P=0.028,0.033)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P=0.000,0.000)高于对照组和失眠组。(2)自主神经功能:共病组和失眠组低频耦合(LFC;P=0.000,0.006)和LFC/高频耦合(HFC)比值(P=0.000,0.009)高于对照组,HFC(P=0.000,0.006)和PNN50(P=0.000,0.047)低于对照组。(3)神经心理学测验:整体认知功能方面,共病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0)和失眠组(P=0.002),失眠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8)。记忆力方面,共病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4,0.000,0.000)和失眠组(P=0.017,0.000,0.000),共病组AVLT-即刻回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0),失眠组AVLT-即刻回忆、长延迟回忆、再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35,0.005,0.020)。视空间能力方面,共病组本顿线方向测验(JLO)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和失眠组(P=0.000),失眠组JLO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17)。注意力方面,共病组数字广度测验(DST)顺背和倒背、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0.000,0.000)和失眠组(P=0.000,0.000,0.003),失眠组DST倒背和SDMT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3,0.003)。执行功能方面,共病组Stroop色词测验(SCWT)-A、SCWT-B、SCWT-C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0.000,0.000)和失眠组(P=0.004,0.025,0.044),失眠组亦少于对照组(P=0.003,0.007,0.011)。焦虑和抑郁情绪方面,共病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0,0.000)和失眠组(P=0.000,0.000),失眠组亦高于对照组(P=0.000,0.000)。(4)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总睡眠时间与DST顺背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325,P=0.031);REM占比与AVLT-即刻回忆(r=0.302,P=0.047)、短延迟回忆(r=0.299,P=0.049)、长延迟回忆(r=0.480,P=0.001)评分和SCWT-A正确个数(r=0.311,P=0.040)呈正相关;AHI与JLO(r=-0.432,P=0.003)、DST顺背(r=-0.370,P=0.013)、SDMT(r=-0.449,P=0.002)正确个数呈负相关,与HAMA(r=0.407,P=0.006)、HAMD(r=0.446,P=0.002)评分呈正相关;平均SaO_(2)与DST顺背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397,P=0.008),与HAMA(r=-0.370,P=0.013)、HAMD(r=-0.351,P=0.020)评分呈负相关;最低SaO_(2)与JLO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473,P=0.001);LFC与HAMA(r=0.428,P=0.004)和HAMD(r=0.337,P=0.025)评分呈正相关关系;HFC与HAMA(r=-0.428,P=0.004)和HAMD(r=-0.337,P=0.025)评分呈负相关;LFC/HFC比值与HAMA(r=0.415,P=0.005)和HAMD(r=0.308,P=0.042)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睡眠结构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的潜在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共病现象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非运动症状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郝庆沛 丁虎 刘如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总结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特点,初步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2019年2-5月确诊的Meige综合征患者共计1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评价抑郁[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总结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特点,初步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2019年2-5月确诊的Meige综合征患者共计1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评价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严重程度。结果术前共计9/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和睡眠障碍,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抑郁和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为8/12和9/12例、8/12和9/12例、6/12和10/12例,手术前后抑郁(χ2=3.102,P=0.376)和睡眠障碍(χ2=2.598,P=0.45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ige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睡眠障碍,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其非运动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GE综合征 抑郁 入睡和睡眠障碍 深部脑刺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障碍孤独症患儿粪菌移植麻醉管理一例
13
作者 缪燕香 尹宁 李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8-1118,共1页
患儿,男,4岁,106 cm,16 kg。因“社交障碍、沟通障碍2年,便秘3年余”入院。患儿3岁3月龄确诊为“童年孤独症(重度)”,未服用药物,以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为主。平日不愿与人交流,言语和理解能力低下,不能执行指令,不与同龄人玩耍,伴有睡... 患儿,男,4岁,106 cm,16 kg。因“社交障碍、沟通障碍2年,便秘3年余”入院。患儿3岁3月龄确诊为“童年孤独症(重度)”,未服用药物,以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为主。平日不愿与人交流,言语和理解能力低下,不能执行指令,不与同龄人玩耍,伴有睡眠障碍,夜间入睡困难,入睡后2~3 h出现睡眠中断,对陌生环境易产生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困难 麻醉管理 粪菌移植 社交障碍 睡眠障碍 执行指令 孤独症患儿 沟通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腹部推拿对失眠大鼠下丘脑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张红石 曲子涵 +3 位作者 孙雪峰 王宇峰 丛德毓 张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3399-3409,共11页
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 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推拿治疗后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蛋白的差异表达,结合行为学分析,探讨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2022年3—5月,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8只,体质量(225±5)g。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PCPA法建立大鼠失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不做治疗,治疗组行腹部推拿,1次/d,12 min/次,连续7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状态,采用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各组大鼠下丘脑差异蛋白表达情况,运用生物学信息进行差异蛋白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相关差异蛋白。结果造模后24 h对大鼠进行戊巴比妥钠翻正反射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潜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P<0.05),提示造模成功。治疗7 d后,行为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自发举爪次数增加、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体质量增加、自发举爪次数减少、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失眠关系密切的早老素-1(Psen1)和肌酸激酶(Ckm)造模后升高,治疗后降低(P<0.05);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5(Gabra5)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在造模后降低(P<0.05),治疗后升高(P<0.05)。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蛋白激活级联、能量代谢、炎症反应、横纹肌组织发育等生物过程,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是腹部推拿治疗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对这以上4种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其中3种物质(Psen1、Ckm和Gabra5)显示出与质谱显示的趋势一致。结论经行为学结果及蛋白组学结果分析表明,腹部推拿可有效改善SD大鼠失眠症状,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通路发挥作用,Psen1、Ckm、Gabra5为可能的关键蛋白,为腹部推拿治疗失眠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失眠症 下丘脑 腹部推拿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患者心理痛苦感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崔立谦 李浩 +2 位作者 郑民缨 阮经文 何冠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调查失眠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睡眠门诊147例失眠患者,使用心理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估失眠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失眠严重指数、贝克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简化版睡眠相关不... 目的调查失眠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睡眠门诊147例失眠患者,使用心理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估失眠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失眠严重指数、贝克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简化版睡眠相关不良信念和态度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失眠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其心理痛苦影响因素。结果147例失眠患者中存在显著心理痛苦者114例,非显著心理痛苦者33例。显著与非显著心理痛苦失眠患者在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失眠病程、家属失眠情况以及失眠严重指数、失眠担忧、贝克抑郁、贝克焦虑、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发现失眠严重指数高(β=0.279,P<0.001)、对失眠的担忧(β=-0.126,P=0.010)、家庭月收入水平高(β=0.908,P=0.004)、家属失眠(β=1.516,P<0.001)是影响失眠患者心理痛苦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心理痛苦感在失眠患者中普遍存在,失眠严重、对失眠担忧、亲属失眠、家庭高收入与心理痛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心理痛苦 焦虑 抑郁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诉失眠的门诊就诊者主客观评估的睡眠质量与生命质量 被引量:41
16
作者 张磊 马燕桃 +2 位作者 李瑞芳 张卫华 于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6-750,共5页
目的:失眠者的主观睡眠感与实际睡眠情况常有不一致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探讨以失眠为主诉的门诊就诊者睡眠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估指标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失眠的整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64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接受... 目的:失眠者的主观睡眠感与实际睡眠情况常有不一致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探讨以失眠为主诉的门诊就诊者睡眠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估指标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失眠的整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64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接受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的门诊患者的资料,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主观睡眠质量,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生命质量,用贝克抑郁问卷(BDI)、贝克焦虑问卷(BAI)评估情绪状态。以17例正常人的PSG数据作为客观睡眠质量的基础对照。结果:本组失眠就诊者90%主观评价睡眠质量差,其PSG指标中与正常对照相比睡眠潜伏期延长、清醒次数增加、睡眠效率降低、快动眼睡眠潜伏期延长(均P<0.05)。失眠就诊者PSQI总分与SF-36生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r=-0.25,P<0.05),但以BDI、BAI分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F-36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总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SG主要指标与SF-36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总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失眠者主观感受的睡眠质量更可能与生命质量相关,但与失眠相关的抑郁、焦虑情绪可能起到主要作用,这提示失眠治疗中应重视改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以及识别和处理情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睡眠维持障碍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多导睡眠 生命质量 焦虑 抑郁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想 李雁鹏 +4 位作者 吴惠涓 张琳 赵正卿 彭华 赵忠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睡眠结构异常与认知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夜间多导睡眠图以及持续性操作、倒数n项和Stroop色词测验,对5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夜间...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睡眠结构异常与认知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夜间多导睡眠图以及持续性操作、倒数n项和Stroop色词测验,对5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夜间睡眠监测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OSAS组患者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基本正常(均P>0.05),但非快速眼动睡眠期Ⅰ和Ⅱ期睡眠时间延长、Ⅲ期睡眠时间缩短、微觉醒指数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AS组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现为注意力、反应力、记忆力、干扰分辨能力和执行能力损害,但其损害程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和低氧程度不相关(均P>0.05),仅与微觉醒指数和深睡眠时间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接受夜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比例极低,仅为8%(4/50)。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结构紊乱主要表现为睡眠片段化和深睡眠减少,可能为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寻找针对睡眠结构紊乱所致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失调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多道睡眠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宁 刘彦飞 +5 位作者 张轩 陈书丽 刘蕾 曾瑞 程焱 薛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观察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高风险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5年2月对天津市大张庄村和劝业场社区3500例本市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选择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信息完整者作为研究... 目的观察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高风险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5年2月对天津市大张庄村和劝业场社区3500例本市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选择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信息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森斯失眠量表测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失眠组241例和无失眠组380例。采用Stop-Bang量表测评将研究对象又分为OSA高风险组410例和OSA低风险组211例。结果筛查结果显示,失眠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7.40±9.14)分vs(29.38±4.45)分,P=0.00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8.32±10.95)分vs(30.07±6.18)分,P=0.000]显著高于无失眠组。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发生率为38.8%,OSA高风险率为66.0%。logistic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SDS评分、SAS评分是影响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体质量指数、颈围、高血压、心脏病是影响OSA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及焦虑抑郁状态对失眠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而男性、肥胖、颈围、高血压及心脏病与OSA高风险相关,对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早期进行上述因素的筛查,有助于脑卒中一、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入睡和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睡眠与冠心病及其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茹霖 李东泽 +2 位作者 贾禹 万智 高永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6-328,共3页
成年人每晚的适当睡眠时间为7~9 h,然而现代人的睡眠时间难以达标,超过1/3的人每晚睡眠<6 h[1]。世界卫生组织将短时睡眠定义为习惯性睡眠时间≤6 h;将睡眠剥夺定义为急性睡眠受限,如果未睡眠≥24 h为完全睡眠剥夺,如果获得了部分睡... 成年人每晚的适当睡眠时间为7~9 h,然而现代人的睡眠时间难以达标,超过1/3的人每晚睡眠<6 h[1]。世界卫生组织将短时睡眠定义为习惯性睡眠时间≤6 h;将睡眠剥夺定义为急性睡眠受限,如果未睡眠≥24 h为完全睡眠剥夺,如果获得了部分睡眠(≤4 h)为部分睡眠剥夺;将睡眠不足定义为目前睡眠时间较既往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时间缩短可能是生活方式的结果,如紧张的工作安排或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相关的睡眠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冠心病 入睡和睡眠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2型 肥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妍 陈文强 +2 位作者 王宁群 陈玉静 黄小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7-291,296,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失眠患者138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32例、未能按规定服药者5例、...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失眠患者138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32例、未能按规定服药者5例、自行退出者4例,最终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失眠患者97例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干预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分别为(0.97±0.31)、(1.09±0.44)、(1.2±0.6)、(0.8±0.3)、(1.5±0.5)、(0.0±0.0)、(0.39±0.15)、(3.2±0.9)分,治疗前分别为(2.25±0.31)、(2.17±0.67)、(1.7±0.5)、(1.7±0.4)、(1.6±0.3)、(1.8±0.5)、(1.77±0.72)、(10.0±1.2)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分别为(1.51±0.21)、(1.11±0.33)、(1.4±0.6)、(1.4±0.5)、(1.5±0.5)、(1.1±0.4)、(1.98±0.59)、(8.0±1.3)分,治疗前分别为(1.98±0.51)、(2.20±0.27)、(1.5±0.6)、(1.4±0.6)、(1.6±0.7)、(1.1±0.4)、(2.11±0.61)、(10.8±2.3)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行为毒性、植物神经系统、其他及总分分别为(0.11±0.08)、(0.05±0.03)、(0.05±0.03)、(0.19±0.03)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8±0.17)、(0.48±0.18)、(0.49±0.19)、(1.42±0.3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法可改善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入睡和睡眠障碍 肾虚精亏 痰瘀内阻 补肾活血化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