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睡眠障碍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娟 刘凌 +2 位作者 李梦秋 张文武 司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98-404,共7页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睡眠障碍提供有循证证据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insomnia(失眠)、restless legss yndrome or RLS(不宁腿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r OSA(阻塞...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睡眠障碍提供有循证证据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insomnia(失眠)、restless legss yndrome or RLS(不宁腿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r 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narcolepsy(发作性睡病)、REM behaviour disorder or RBD(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treatment or therapy(治疗)等英文词汇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2006-2013年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病例观察研究及综述等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经筛选共计纳入与睡眠障碍治疗有关的临床指南6篇、系统评价12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5篇、回顾性病例分析2篇、病例观察1篇、综述14篇;其中33篇为高质量文献、7篇为低质量文献。经对各项临床试验治疗原则及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显示:(1)失眠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以药物治疗和改善认知行为为主要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联合治疗为最佳方案。(2)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和抗惊厥药,继发性患者主要为病因治疗。(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口腔矫正器、手术治疗,其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为一线治疗方法。(4)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包括莫达非尼、羟丁酸钠及抗抑郁药,应根据临床分型选择不同药物。(5)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诱因、保证睡眠环境安全等,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类及褪黑素。结论借助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可为不同类型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最佳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发作性睡病 睡眠 速眼运动 药物疗法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琳 刘振国 +2 位作者 干静 周明珠 周桢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UKPDS)诊断标准,选择连续就诊且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患者67例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0例,采... 目的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UKPDS)诊断标准,选择连续就诊且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患者67例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0例,采用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和Epworth嗜睡量表对其疾病严重程度、抑郁程度及睡眠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组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总评分[(119.56±15.7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6±16.73)分](P=0.000)。在各分项的比较中,除入睡困难(PDSS-2)、幻觉(PDSS-7)、尿失禁(PDSS-9)和晨起困倦(PDSS-14)等问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为失眠,其中入睡困难占23.88%(16/67)、睡眠维持困难占38.81%(26/67)、早醒占16.42%(11/67)。在导致失眠的原因中以夜尿症最为常见,约占55.22%(37/67),其次是逼真梦境(25.37%,17/67)、震颤(22.39%,15/67)、翻身困难(17.91%,12/67)和肢体痉挛疼痛(7.46%,5/67)。不宁腿综合征、白天过度嗜睡等亦可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出现。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评分及多巴胺剂量有关(均P<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即存在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其发生与病情严重程度、服药剂量以及抑郁程度有关。除对运动症状进行治疗外,尚需注意对睡眠障碍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入睡和睡眠障碍 过度嗜睡性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知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华 赵忠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3,共2页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知觉障碍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大鼠认知障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赵德 容伟 +3 位作者 李春艳 伍新田 严勇 殷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6-9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 目的观察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空间认知功能和海马NF-κB及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大鼠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组,另18只大鼠咽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的方法制备OSAS,大鼠造模成功后,根据继续饲养的时间,依次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每组6只。采用水迷宫监测大鼠空间认知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TUNEL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平均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3.8±1.5)次、(4.0±1.4)次和(2.8±0.8次)vs(4.7±1.8)次,P<0.05];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5.2±4.5)个/HP、(57.4±7.3)个/HP和(65.6±5.8)个/HP vs(5.3±0.8)个/HP,P<0.05];NF-κB蛋白表达增多(1.078±0.014、0.965±0.031和0.811±0.336 vs 0.074±0.022,P<0.05),而Bcl-2蛋白表达降低(0.525±0.020、0.716±0.005和0.914±0.031 vs 1.048±0.013,P<0.05),2周组、4周组和6周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可以造成大鼠认知记忆能力下降,NF-κB表达上调及Bcl-2表达下调造成的OSAS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认知障碍 海马 NF-ΚB 入睡和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非运动症状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郝庆沛 丁虎 刘如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总结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特点,初步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2019年2-5月确诊的Meige综合征患者共计1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评价抑郁[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总结Meige综合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特点,初步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对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2019年2-5月确诊的Meige综合征患者共计1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评价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严重程度。结果术前共计9/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和睡眠障碍,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时,抑郁和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为8/12和9/12例、8/12和9/12例、6/12和10/12例,手术前后抑郁(χ2=3.102,P=0.376)和睡眠障碍(χ2=2.598,P=0.45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ige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睡眠障碍,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其非运动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GE综合征 抑郁 入睡和睡眠障碍 深部脑刺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腹部推拿对失眠大鼠下丘脑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张红石 曲子涵 +3 位作者 孙雪峰 王宇峰 丛德毓 张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3399-3409,共11页
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 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推拿治疗后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蛋白的差异表达,结合行为学分析,探讨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2022年3—5月,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8只,体质量(225±5)g。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PCPA法建立大鼠失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不做治疗,治疗组行腹部推拿,1次/d,12 min/次,连续7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状态,采用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各组大鼠下丘脑差异蛋白表达情况,运用生物学信息进行差异蛋白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相关差异蛋白。结果造模后24 h对大鼠进行戊巴比妥钠翻正反射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潜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P<0.05),提示造模成功。治疗7 d后,行为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自发举爪次数增加、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体质量增加、自发举爪次数减少、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失眠关系密切的早老素-1(Psen1)和肌酸激酶(Ckm)造模后升高,治疗后降低(P<0.05);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5(Gabra5)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在造模后降低(P<0.05),治疗后升高(P<0.05)。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蛋白激活级联、能量代谢、炎症反应、横纹肌组织发育等生物过程,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是腹部推拿治疗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对这以上4种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其中3种物质(Psen1、Ckm和Gabra5)显示出与质谱显示的趋势一致。结论经行为学结果及蛋白组学结果分析表明,腹部推拿可有效改善SD大鼠失眠症状,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通路发挥作用,Psen1、Ckm、Gabra5为可能的关键蛋白,为腹部推拿治疗失眠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失眠症 下丘脑 腹部推拿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妍 陈文强 +2 位作者 王宁群 陈玉静 黄小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7-291,296,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失眠患者138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32例、未能按规定服药者5例、...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失眠患者138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32例、未能按规定服药者5例、自行退出者4例,最终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失眠患者97例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干预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分别为(0.97±0.31)、(1.09±0.44)、(1.2±0.6)、(0.8±0.3)、(1.5±0.5)、(0.0±0.0)、(0.39±0.15)、(3.2±0.9)分,治疗前分别为(2.25±0.31)、(2.17±0.67)、(1.7±0.5)、(1.7±0.4)、(1.6±0.3)、(1.8±0.5)、(1.77±0.72)、(10.0±1.2)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分别为(1.51±0.21)、(1.11±0.33)、(1.4±0.6)、(1.4±0.5)、(1.5±0.5)、(1.1±0.4)、(1.98±0.59)、(8.0±1.3)分,治疗前分别为(1.98±0.51)、(2.20±0.27)、(1.5±0.6)、(1.4±0.6)、(1.6±0.7)、(1.1±0.4)、(2.11±0.61)、(10.8±2.3)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行为毒性、植物神经系统、其他及总分分别为(0.11±0.08)、(0.05±0.03)、(0.05±0.03)、(0.19±0.03)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8±0.17)、(0.48±0.18)、(0.49±0.19)、(1.42±0.3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法可改善肾虚精亏、痰瘀内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入睡和睡眠障碍 肾虚精亏 痰瘀内阻 补肾活血化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睡眠与冠心病及其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茹霖 李东泽 +2 位作者 贾禹 万智 高永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6-328,共3页
成年人每晚的适当睡眠时间为7~9 h,然而现代人的睡眠时间难以达标,超过1/3的人每晚睡眠<6 h[1]。世界卫生组织将短时睡眠定义为习惯性睡眠时间≤6 h;将睡眠剥夺定义为急性睡眠受限,如果未睡眠≥24 h为完全睡眠剥夺,如果获得了部分睡... 成年人每晚的适当睡眠时间为7~9 h,然而现代人的睡眠时间难以达标,超过1/3的人每晚睡眠<6 h[1]。世界卫生组织将短时睡眠定义为习惯性睡眠时间≤6 h;将睡眠剥夺定义为急性睡眠受限,如果未睡眠≥24 h为完全睡眠剥夺,如果获得了部分睡眠(≤4 h)为部分睡眠剥夺;将睡眠不足定义为目前睡眠时间较既往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时间缩短可能是生活方式的结果,如紧张的工作安排或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相关的睡眠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冠心病 入睡和睡眠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2型 肥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杜宁 刘彦飞 +5 位作者 张轩 陈书丽 刘蕾 曾瑞 程焱 薛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观察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高风险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5年2月对天津市大张庄村和劝业场社区3500例本市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选择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信息完整者作为研究... 目的观察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高风险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5年2月对天津市大张庄村和劝业场社区3500例本市户籍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选择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信息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森斯失眠量表测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失眠组241例和无失眠组380例。采用Stop-Bang量表测评将研究对象又分为OSA高风险组410例和OSA低风险组211例。结果筛查结果显示,失眠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7.40±9.14)分vs(29.38±4.45)分,P=0.00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8.32±10.95)分vs(30.07±6.18)分,P=0.000]显著高于无失眠组。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失眠发生率为38.8%,OSA高风险率为66.0%。logistic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SDS评分、SAS评分是影响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体质量指数、颈围、高血压、心脏病是影响OSA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及焦虑抑郁状态对失眠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而男性、肥胖、颈围、高血压及心脏病与OSA高风险相关,对社区脑卒中及其高危人群早期进行上述因素的筛查,有助于脑卒中一、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入睡和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睡眠质量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俊声 王丽萍 +5 位作者 陈曦 侯国军 李鹏鹏 朱建刚 张体军 黄罡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 目的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结果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88名队员中男77名、女11名,年龄为22~50(48.1±17.9)岁,包括船员18人、科考队员70人。考察期间队员的中位晨起时间点比出行前早180 min,入睡时间长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45.23±25.84)min vs(18.45±14.34)min、(19.50±12.57)min,P均<0.01],夜晚睡眠时间短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6.83±2.24)h vs(8.36±1.45)h、(8.14±1.45)h,P均<0.01]。根据PSQI量表评分,考察期间队员的睡眠质量下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催眠药物使用增加,与出行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显著影响北极科学考察时科考队员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助眠药物使用增加,这可能影响到队员的工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极昼 入睡和睡眠障碍 高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绍旦 杨明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324-4326,共3页
目的:探讨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特征表现。方法:应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检测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情况。结果:168例(男94例,女74例)亚健康失眠者均存在有睡眠结构不同方面的异常,其中浅睡期、深睡期和非快速眼动期异常例数的... 目的:探讨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特征表现。方法:应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检测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情况。结果:168例(男94例,女74例)亚健康失眠者均存在有睡眠结构不同方面的异常,其中浅睡期、深睡期和非快速眼动期异常例数的比例均在70%以上。量化分析睡眠结构检测结果,除了睡眠总时间外其他指标的总体均数均有异常。与42例睡眠正常者(男23例,女19例)比较,两者在入睡潜伏期、浅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及醒觉总时间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存在有不同方面的异常,其特征以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等为主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亚健康 睡眠结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居家康复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
12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 贾杰 +2 位作者 罗秀佳 徐硕 方诗雯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5期4385-4396,共12页
为深入贯彻全周期康复理念,进一步规范虚拟现实(VR)技术在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与管理,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联合肿瘤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数字医疗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基于循证... 为深入贯彻全周期康复理念,进一步规范虚拟现实(VR)技术在肿瘤相关性失眠(CRI)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与管理,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联合肿瘤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数字医疗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居家康复的专家共识(2025年版)》。本共识围绕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中的干预机制、干预方案、干预实施流程、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估等核心方面提供规范化指导,旨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框架和多样化的可选方案,使VR技术在CRI居家康复患者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提升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推动肿瘤康复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助力患者实现全周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肿瘤相关性失眠 入睡和睡眠障碍 居家康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失眠患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和情绪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郝永慈 张赛 +3 位作者 张婷 王阳 沈莉 顾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6-722,共7页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46例慢性失眠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40例睡眠和认知功能正常对照者,测定...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46例慢性失眠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40例睡眠和认知功能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慢性失眠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评价焦虑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价抑郁情绪。结果 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OH)D缺乏(<20 ng/ml)发生率高于对照者(χ^(2)=78.202,P=0.000),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者(t=-6.677,P=0.000)。根据发病季节将慢性失眠患者分为冬春季组(156例)和夏秋季组(90例),冬春季组PSQI评分(Z=-2.694,P=0.007)、HAMA-14总评分(Z=-2.166,P=0.030)及其躯体性焦虑分评分(Z=-2.545,P=0.011)、HAMD-24评分(Z=-2.065,P=0.039)高于夏秋季组,而血清25(OH)D水平低于夏秋季组(Z=-2.681,P=0.007)。根据PSQI评分将慢性失眠患者分为轻中度失眠组(114例)以及重度失眠组(132例),重度失眠组女性比例(χ^(2)=10.733,P=0.001)、HAMA-14总评分(Z=-4.633,P=0.000)及其精神性焦虑(Z=-5.273,P=0.000)和躯体性焦虑(Z=-2.859,P=0.004)分评分、HAMD-24评分(Z=-5.430,P=0.000)高于轻中度失眠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轻中度失眠组(Z=-1.986,P=0.047)。相关分析显示,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PSQI评分(r=-0.331,P=0.000)、HAMA-14总评分(r=-0.178,P=0.005)、HAMD-24评分(r=-0.142,P=0.027)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失眠患者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尤以冬春季发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更低,睡眠质量更差,焦虑、抑郁情绪更严重;睡眠质量较差患者维生素D水平更低,焦虑、抑郁情绪更严重;维生素D缺乏与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情绪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羟基胆骨化醇类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相关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万亚会 吕梦頔 +3 位作者 李征 周凯丽 高海静 薛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3-708,共16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空港医院收治的91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分为单纯慢...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及其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空港医院收治的91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分为单纯慢性失眠组(失眠组,46例)和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组(共病组,45例),同时招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对照者,采用PSM-100A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分析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价主观睡眠质量,并行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1)睡眠结构:共病组总睡眠时间(P=0.003,0.002)、睡眠效率(P=0.000,0.019)、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占比(P=0.000,0.015)、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P=0.000,0.000)、最低SaO(2P=0.000,0.000)低于对照组和失眠组,觉醒次数(P=0.028,0.033)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P=0.000,0.000)高于对照组和失眠组。(2)自主神经功能:共病组和失眠组低频耦合(LFC;P=0.000,0.006)和LFC/高频耦合(HFC)比值(P=0.000,0.009)高于对照组,HFC(P=0.000,0.006)和PNN50(P=0.000,0.047)低于对照组。(3)神经心理学测验:整体认知功能方面,共病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0)和失眠组(P=0.002),失眠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8)。记忆力方面,共病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4,0.000,0.000)和失眠组(P=0.017,0.000,0.000),共病组AVLT-即刻回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0),失眠组AVLT-即刻回忆、长延迟回忆、再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35,0.005,0.020)。视空间能力方面,共病组本顿线方向测验(JLO)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和失眠组(P=0.000),失眠组JLO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17)。注意力方面,共病组数字广度测验(DST)顺背和倒背、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0.000,0.000)和失眠组(P=0.000,0.000,0.003),失眠组DST倒背和SDMT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3,0.003)。执行功能方面,共病组Stroop色词测验(SCWT)-A、SCWT-B、SCWT-C正确个数少于对照组(P=0.000,0.000,0.000)和失眠组(P=0.004,0.025,0.044),失眠组亦少于对照组(P=0.003,0.007,0.011)。焦虑和抑郁情绪方面,共病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0,0.000)和失眠组(P=0.000,0.000),失眠组亦高于对照组(P=0.000,0.000)。(4)睡眠结构和自主神经功能与神经心理特征的相关性: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总睡眠时间与DST顺背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325,P=0.031);REM占比与AVLT-即刻回忆(r=0.302,P=0.047)、短延迟回忆(r=0.299,P=0.049)、长延迟回忆(r=0.480,P=0.001)评分和SCWT-A正确个数(r=0.311,P=0.040)呈正相关;AHI与JLO(r=-0.432,P=0.003)、DST顺背(r=-0.370,P=0.013)、SDMT(r=-0.449,P=0.002)正确个数呈负相关,与HAMA(r=0.407,P=0.006)、HAMD(r=0.446,P=0.002)评分呈正相关;平均SaO_(2)与DST顺背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397,P=0.008),与HAMA(r=-0.370,P=0.013)、HAMD(r=-0.351,P=0.020)评分呈负相关;最低SaO_(2)与JLO正确个数呈正相关(r=0.473,P=0.001);LFC与HAMA(r=0.428,P=0.004)和HAMD(r=0.337,P=0.025)评分呈正相关关系;HFC与HAMA(r=-0.428,P=0.004)和HAMD(r=-0.337,P=0.025)评分呈负相关;LFC/HFC比值与HAMA(r=0.415,P=0.005)和HAMD(r=0.308,P=0.042)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睡眠结构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的潜在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共病现象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在抑郁障碍伴失眠症状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品琪 张丽清 +2 位作者 向婷 孙熙哲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4462-4467,4472,共7页
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失眠是常见的伴发症状。早期有效评估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预防患者睡眠问题与抑郁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关键。目前关于睡眠评估工具的综述仅说明了主客观评估工具的效用,极少综述指出与抑郁障碍伴失眠症状相关的评估... 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失眠是常见的伴发症状。早期有效评估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预防患者睡眠问题与抑郁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关键。目前关于睡眠评估工具的综述仅说明了主客观评估工具的效用,极少综述指出与抑郁障碍伴失眠症状相关的评估指标,也很少围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作为睡眠状况的客观评估工具进行阐述。因此,本文就用于抑郁障碍伴发失眠症状患者的rs-fMRI局部一致性进行阐述,并指出目前研究单相抑郁障碍(UDD)和双相抑郁障碍(BDD)患者之间在rs-fMRI局部一致性的区别,以期为临床上UDD与BDD患者的诊断、鉴别、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失眠症 抑郁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失眠严重程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子幸 胡欣 +3 位作者 陶诗萌 何友军 蔡传云 江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4,共7页
背景慢性失眠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关于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失眠严重程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 背景慢性失眠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关于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失眠严重程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诊治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前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老年抑郁量表(GDS-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测试,并根据PSQI评分将患者按照失眠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其中轻度失眠组32例、中度失眠组38例、重度失眠组35例。运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评估患者客观睡眠质量,监测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及觉醒次数;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清25(OH)D3、TNF-α水平。结果重度失眠组睡眠潜伏期长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觉醒次数高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总睡眠时间少于轻度失眠组,睡眠效率低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中度失眠组睡眠潜伏期长于轻度失眠组,睡眠效率低于轻度失眠组(P<0.05)。重度失眠组MMSE、MoCA评分均低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中度失眠组MMSE、MoCA评分均低于轻度失眠组(P<0.05)。重度失眠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25(OH)D3水平低于轻度失眠组和中度失眠组(P<0.05);中度失眠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轻度失眠组,25(OH)D3水平低于轻度失眠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MSE、MoCA评分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25(OH)D3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失眠严重程度、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失眠严重程度及血清25(OH)D3水平降低、TNF-α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老年人 认知 25-羟维生素D3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失眠与2型糖尿病关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雨佳 卢燃藜 +4 位作者 周泽宸 李晓怡 闫泽玉 武轶群 陈大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78,共5页
目的:为克服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失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在欧洲裔人群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失眠密切相关的遗传位... 目的:为克服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失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在欧洲裔人群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失眠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剔除与吸烟、体育活动、饮酒、教育程度、肥胖或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的位点后,使用逆方差加权评估失眠对2型糖尿病的效应,并采用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通过计算F统计量来检验工具变量的适用性,F统计量大于10认为存在弱工具变量偏倚可能性较小。采用MR-Egger回归进行多效性检验。此外,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选择了248个与失眠独立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候选工具变量集合,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对候选工具变量集合进行修剪并剔除潜在的多效SNPs后,共纳入与失眠相关的167个SNPs作为最终的工具变量。本研究中F统计量为39.74,符合孟德尔随机化的相关性假设。逆方差加权法发现失眠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较高,在失眠的人群中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失眠人群的1.14倍(95%CI:1.09~1.21,P<0.001)。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结果支持失眠对2型糖尿病存在正向关联。多效性检验表明结果受多效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敏感性分析支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结论:失眠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失眠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正向关联,本研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糖尿病 2型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fMRI观察电针神门及三阴交穴治疗失眠机制 被引量:50
18
作者 周全 杨大艳 +3 位作者 崔晓 杨侃荣 李洁 赵仓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用SPM基本模式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可见脑岛(BA13)明显激活。但在失眠组,右侧丘脑腹前核、右侧壳核、左内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BA9)、双侧尾状核头部被特异性地激活。结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激活了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网状核以及其他睡眠中枢,整合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调节睡眠;并可通过不同的通路调畅情志,舒缓压力,达到助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磁共振成像 入睡和睡眠障碍 神门穴 三阴交穴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英杰 李亚楠 +3 位作者 郭英俊 徐谦 王冰洁 孔桂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4-866,共3页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CT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1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CTH患者,随机分为氟...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CT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1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CTH患者,随机分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组(联合组)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各50例,疗程8周。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卡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及8周末实验室检查结果评定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单药组及联合组患者VAS、HAMD、HAMA、PSQI评分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药组治疗2周末VAS、HAMD、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VAS、HAMD、HAMA、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2周末及8周末VAS、HAMD、HAMA、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末VAS、HAMD、HAMA、PSQI评分分别与2周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VAS、HAMD、HAMA、PSQI评分与单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治疗2周末HAMA、PSQI评分与单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PSQI评分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周TESS评分〔(3.23±1.36)分vs.(3.11±1.42)分〕及8周TESS评分〔(3.96±1.31)分vs.(3.94±1.44)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3,P=0.68;t=0.07,P=0.94)。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压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CTH疗效更好,在改善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方面起效快,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 抑郁 焦虑 入睡和睡眠障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右佐匹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雁鹏 张鹏 +4 位作者 储静 庄建华 赵忠新 黄流清 彭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两者联合对慢性失眠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收集失眠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后纳入6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共分为3组:认知-行为疗法组(n=20),接受睡眠卫生指导、睡眠限制疗法、刺... 目的研究比较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两者联合对慢性失眠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收集失眠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后纳入6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共分为3组:认知-行为疗法组(n=20),接受睡眠卫生指导、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药物治疗组(n=22),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10mg;联合治疗组(n=22):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同时,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10mg。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后按上述分组进行4周的治疗,记录治疗结束即刻及随访第12周的客观监测(多导睡眠图)和主观记录(睡眠日记)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多导睡眠图显示,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增加,入睡潜伏期缩短(P<0.05)。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延长总睡眠时间方面,药物治疗组的改善比例最高(P<0.05);在缩短入睡潜伏期和减少觉醒时间方面,联合治疗组的改善比例最明显(P<0.05);在提高睡眠效率方面,三组的变化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日记的变化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即刻、随访第12周各组总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P<0.05)。治疗结束即刻,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比例最明显;第12周随访时,认知-行为疗法组在缩短入睡潜伏期和提高睡眠效率方面的改善比例提高,与联合治疗组相当。结论慢性失眠患者单独使用药物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均可以取得明显的短期疗效,认知-行为疗法的长期效果更显著;联合疗法起效较快,其持续作用的效果与认知-行为疗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认知疗法 药物疗法 多道睡眠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