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站立区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智廷 曹国全 +2 位作者 郑翔 黄伟剑 闻彩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者站立区域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仿真人模体桡动脉途径,分别检测有/无床旁防护屏下PCI手术者整个站立区域不同水平距离125 cm、155 cm高度时体表入射辐射剂量率,绘制不同水平距离...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者站立区域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仿真人模体桡动脉途径,分别检测有/无床旁防护屏下PCI手术者整个站立区域不同水平距离125 cm、155 cm高度时体表入射辐射剂量率,绘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剂量率分布图。采用t检验比较有/无防护屏时不同体位各检测点入射剂量率。结果无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术者站立区水平距离增加,站立区辐射入射剂量率逐渐降低,第1术者站立区域各检测点剂量率高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有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术者站立区水平距离增加,站立区入射剂量率逐渐提高,第1术者站立区域各检测点剂量率低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无床旁防护屏时术者站立区内各检测点入射剂量率均显著高于有床旁防护屏时各检测点(t=2.4~3 366,P<0.05)。结论床旁防护屏对术者站立区有明显防护作用。床旁防护屏改变了术者站立区辐射剂量分布,防护效果随着水平距离增加逐渐降低。因此PCI术中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屏,加强对第2术者站立区防护,使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尽可能降至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治疗 剂量分布 入射体表剂量率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者上肢辐射的影响因素及防护 被引量:2
2
作者 钱海 楼钶楠 +1 位作者 周军波 章璐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射线剂量与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及物理防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造影曝光,采集桡动脉途径时2位模拟术者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不同造影体位下的体表入射...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射线剂量与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及物理防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造影曝光,采集桡动脉途径时2位模拟术者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不同造影体位下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仅穿无袖铅衣时左手和左上臂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及同一部位在两位术者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左手在床旁防护前后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仅穿无袖铅衣时同一部位在各体位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计算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措施下的射线屏蔽率。结果仅穿无袖铅衣时,第一术者上肢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均高于第二术者(左手t=38.9~86.5,左上臂t=13.0~83.8,P<0.05);两位术者左上臂大多数体位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左手(第一术者t=7.1~55.3,第二术者t=9.2~78.8,P<0.05)。左手给予床旁防护后体表入射剂量率明显较低(第一术者左手t=49.4~181.6,第二术者左手t=5.1~47.3,P<0.05);左上臂给予的防护越强,体表入射剂量率越低(第一术者左上臂F=84.6~531.3,第二术者左上臂F=7.0~326.3,P<0.05)。单纯床旁防护时,第一术者左手、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分别为22.46%~52.93%、23.83%~72.12%,第二术者左手、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分别为2.28%~17.39%、3.45%~50.62%,第一术者上肢的射线屏蔽率均高于第二术者,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在多数体位高于左手。半袖铅衣+床旁防护时第一、第二术者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升至73.32%~89.48%、63.97%~89.55%,两术者之间及各体位之间的射线屏蔽率差值较单纯床旁防护时明显缩小。结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的射线剂量受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物理防护强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单纯床旁防护对第一术者上肢尤其上臂的防护效果更好,而半袖铅衣弥补了单纯床旁防护的不足,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及穿戴强化的射线防护用品以减少介入术者的辐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 上肢 体表剂量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