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的“入史”想象——评张炜《去老万玉家》
1
作者 张亚玲 冉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据守齐鲁大地,追寻古齐文化的奥秘,构成张炜《去老万玉家》的叙事背景。屠龙少年代仆还愿、去异域的青春历险、“圣女贞德-万玉”颂歌等则是小说闪耀在前的图形。“图形—背景”之间交互辉映,推动神秘的“乌托邦-岛... 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据守齐鲁大地,追寻古齐文化的奥秘,构成张炜《去老万玉家》的叙事背景。屠龙少年代仆还愿、去异域的青春历险、“圣女贞德-万玉”颂歌等则是小说闪耀在前的图形。“图形—背景”之间交互辉映,推动神秘的“乌托邦-岛”、纠缠杂合的情爱逻辑、南北军事势力争夺构筑起强大的政治文化隐喻,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经此变得深刻。《去老万玉家》同样触发小说“入史”的话题,其直接的回应是强化青春叙事,突破历史文化的空心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去老万玉家》 ”想象 空心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闻入史与情爱内涵:“竹叶羊车”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三毛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2期71-75,共5页
"竹叶羊车"典出《晋书》,《南史》也有类似记载,反映帝王生活荒淫。"羊车"并非驾羊。该故事实出于民间传说,是竹、羊生殖崇拜与帝王荒淫生活的结合。这种传闻入史,保留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民间传说,成为后人认识该时... "竹叶羊车"典出《晋书》,《南史》也有类似记载,反映帝王生活荒淫。"羊车"并非驾羊。该故事实出于民间传说,是竹、羊生殖崇拜与帝王荒淫生活的结合。这种传闻入史,保留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民间传说,成为后人认识该时期文化的宝贵资料。"竹叶羊车"在后代成为文学典故,广泛用于宫廷、闺情等题材。通过考察其传闻入史的生成过程及情爱内涵,有助于理解诗文中的用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书 竹叶 羊车 传闻 生殖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年代文学史著作中的“西洋体诗”入史论
3
作者 郑艳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0,共4页
“西洋体诗”是一个颇具西洋色彩的概念,被文学史家用来指称以创制现代诗歌新格律为目标而采用西方诗体形式创作出的诗歌。“西洋体诗”入史,包含了文学史家对新诗融合中西的想象,亦是对新诗取法于西方这一发展路径的肯定。“西洋体诗... “西洋体诗”是一个颇具西洋色彩的概念,被文学史家用来指称以创制现代诗歌新格律为目标而采用西方诗体形式创作出的诗歌。“西洋体诗”入史,包含了文学史家对新诗融合中西的想象,亦是对新诗取法于西方这一发展路径的肯定。“西洋体诗”一词,未能标示其格律化的体裁特征,且带有某种西上中下的心理,容易使人误以为新诗是对西洋诗的移植,而忽略了对这一形式探索本身价值的思考。本文通过爬梳1920年代出版的文学史著作中与“西洋体诗”概念相关的文字,论析这一概念所体现的诗学主张,进而对那一时期文学史著作的新诗叙述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体诗 新诗 诗学观念 传播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的中国——当代歌词入史和经典化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16-26,共11页
现代诗歌是一个现代建构起来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诗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关系,古代诗词一直与“歌”有关,从诗经到宋词、元曲。但是,现代歌词一直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一方面与歌词的经典化程度没有完成有关,一方面也与精英知识界对歌词的“... 现代诗歌是一个现代建构起来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诗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关系,古代诗词一直与“歌”有关,从诗经到宋词、元曲。但是,现代歌词一直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一方面与歌词的经典化程度没有完成有关,一方面也与精英知识界对歌词的“排斥”心理有关。歌曲(当然包括歌词),像炎热夏季的阵阵微风,让人分外惬意,但却没有人在意。四十多年来,歌词创作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经典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歌词与时代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诗歌。如果是这样,优秀的歌词创作就有理由进入当代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词 文学 邓丽君 崔健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古体诗词应否入史之论争的核心问题思考
5
作者 谭光辉 王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自洽”的文学史叙述原则。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体诗词创作思想创新不足,未能形成具有可叙述性的史学品质;二是现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不够宽广,为文学史观所局限;三是古代文学史家思想不够开放,未能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当下。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文学研究内部各学科、各群体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取长补短,消除偏见,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壁垒,重塑文学研究总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体诗词 现当代文学 品质 文学 逻辑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裂隙与香港文学“入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内地文学关系考古
6
作者 闫海田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4期31-43,共13页
1949年后,内地文学格局在表面的迅速“一体化”中隐藏着诸多的文学暗流。而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香港”间的文学往来并没有完全中断这一文学史事实,却在以往的当代文学史撰述中几为空白。如果我们把“十七年”文学主潮之外的这些... 1949年后,内地文学格局在表面的迅速“一体化”中隐藏着诸多的文学暗流。而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香港”间的文学往来并没有完全中断这一文学史事实,却在以往的当代文学史撰述中几为空白。如果我们把“十七年”文学主潮之外的这些隐蔽的历史细节考虑进来,则以往当代文学被叙述为铁板一块的“一体化”结构,似乎就出现了裂缝。而这裂缝的打开,则正为香港文学的“入史”提供了进入的切口。仅以本文所呈现出的有限“内地-香港”文学关系的细节,虽不能对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有颠覆性的影响,但这一横向勾连的文学史线索所提示的方法论意义,对重新思考香港文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部分如何叙述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内地文学关系 一体化裂隙 香港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教材中严歌苓书写的两个问题
7
作者 李玉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36期27-29,共3页
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开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 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开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歌苓在中国文学序列中而非海外华文文学序列中的独特价值。对这两个问题,几部有代表性的史著都没有很好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文学 入史依据 作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8
作者 刘江凯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2期40-50,共11页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 21世纪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确如张清华所言,文学面临着如何历史化的问题①。当我们试图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关注2005—2010年前后“新世纪文学大讨论”阶段被搁置的、未完成的本质问题,即我们如何在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与世界现代化交汇磨合的双重进程中,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至少是百年意义上的文学大转型?没错,这是我们讨论新世纪文学无法绕过的问题,因为新世纪文学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延伸。“新世纪文学大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问题、观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张清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性 启迪意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杰散文的“破”与“立”——从《闲逛荡》说起
9
作者 刘宏志 《南腔北调》 2024年第7期60-65,共6页
冯杰的散文当然是散的,一直如此,谈天说地,谈鬼说神,似乎漫无边际。但是,似乎《闲逛荡》更过分散漫了一些,他把《清明上河图》与历史、当下结合起来,由画而入史,又关联当下的开封城,让画上的人物、动物自由走进历史,进入人间,洋洋洒洒,... 冯杰的散文当然是散的,一直如此,谈天说地,谈鬼说神,似乎漫无边际。但是,似乎《闲逛荡》更过分散漫了一些,他把《清明上河图》与历史、当下结合起来,由画而入史,又关联当下的开封城,让画上的人物、动物自由走进历史,进入人间,洋洋洒洒,洒脱不羁。这和当下流行的以正襟危坐的姿态表达感情、讲道理的散文浑然不同,当然,或许这正是冯杰散文的独特价值所在。从这部书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冯杰的散文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讲道理 开封城 冯杰 散文 价值所在 洒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