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俄与孙中山对植入党军体制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翔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5-242,共8页
1920年代前期,布尔什维克极力向国民党输出党军体制。这既是针对国民党的党务及军事工作中的各种暗斑而开列的药方;也暗含着借助政治工作,以中共党人为先锋,赤化国民党军队的单方构想。走投无路的国民党决定引入党军体制,既是为了自我救... 1920年代前期,布尔什维克极力向国民党输出党军体制。这既是针对国民党的党务及军事工作中的各种暗斑而开列的药方;也暗含着借助政治工作,以中共党人为先锋,赤化国民党军队的单方构想。走投无路的国民党决定引入党军体制,既是为了自我救赎,也含有以"夷"制"夷"、溶"共"于"国"的一厢情愿。饱经政治风霜的孙中山,自引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党军体制之始,即已为日后国民党的建军模式由师俄转向师德,预留了伏笔。国民党因师俄而萌生的党军体制,引入之初就孕育着变异与转向的另类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军体制 国民党 师俄 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伐前黄埔军校与第一军的党军体制——以国共关系的演变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翔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9-229,共11页
黄埔军校引入党军体制之初,国民党一面联俄容共,一面在内政外交上采取防范措施。孙中山离世,国民党失去公认领袖,军权和意识形态都缺少了驾驭的舵手,这对党军体制的走势影响甚大。汪精卫继任总党代表,允许共产主义思想在军校与第一军流... 黄埔军校引入党军体制之初,国民党一面联俄容共,一面在内政外交上采取防范措施。孙中山离世,国民党失去公认领袖,军权和意识形态都缺少了驾驭的舵手,这对党军体制的走势影响甚大。汪精卫继任总党代表,允许共产主义思想在军校与第一军流传。中共党人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人掌控的孙文主义学会相继成立,意识形态纷争遂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为掌控军权与政权,管控意识形态,蒋介石挑起三二○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挤中共党人。蒋军权固然稳定了下来,但第一军党军体制大受影响,战斗力迅即下降。蒋依托军校与第一军的军力,成了国民党政权合法的也是事实上的中心,以党领军的建军目标,朝着以军控党的方向调头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军体制 黄埔军校 第一军 意识形态 国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前后的党军体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翔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7-185,共9页
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之后,国民党党军体制虽受巨大冲击,但表面依旧完整。在党内军内联合抵制下,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军事提案审查委员会决定不恢复党代表制,但保留政治部制和特别党部制,党军体制至此残缺... 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之后,国民党党军体制虽受巨大冲击,但表面依旧完整。在党内军内联合抵制下,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军事提案审查委员会决定不恢复党代表制,但保留政治部制和特别党部制,党军体制至此残缺不全。黄埔学生会不仅是蒋复职的推手,也是其掌控武力的重要凭借。蒋冯阎李四大集团军总司令均倚重私人关系统领部属,党军体制从国共合作时期名义上的中央集权、以文制武、以党领军,降格为单一的各为其主的宣传类事务性工作,体制的时代价值大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届四中全会 党军体制 二次北伐 军事实力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俄顾问、中共党员与党军体制的发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翔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76,共13页
国民党1924年引入苏俄党军体制、接纳中共党员,其目的是矫正以往的党务、军事之弊,更重要的是以此换取苏俄金钱和武器的援助。国民党这种另类的“西体中用”,背后折射出苏俄和国民党相互戒备、各取所需,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上走到一起的因... 国民党1924年引入苏俄党军体制、接纳中共党员,其目的是矫正以往的党务、军事之弊,更重要的是以此换取苏俄金钱和武器的援助。国民党这种另类的“西体中用”,背后折射出苏俄和国民党相互戒备、各取所需,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上走到一起的因果关联。双方此时利益的粘合,又为彼时利益的冲突,埋下了根本无法纾解的巨结。1924年发端的党军体制,自始即为国民党所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则陷入孙中山及国民党预设的陷阱。党军体制的命运,取决于未来国民党的军事征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苏俄顾问 中共党员 党军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