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多卡因-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混合乳剂在体外及兔肝癌模型中缓释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钦 程芝梅 +2 位作者 王黎洲 蒋天鹏 周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混合乳剂在体外缓释效果,及兔VX2肝癌模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中利多卡因与碘油乳化后,肝癌组织中利多卡因的动态分布情况。方法采用W/O法对利多卡因-表柔比星乳剂进行体外理化实验,并在72 h内测定利...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混合乳剂在体外缓释效果,及兔VX2肝癌模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中利多卡因与碘油乳化后,肝癌组织中利多卡因的动态分布情况。方法采用W/O法对利多卡因-表柔比星乳剂进行体外理化实验,并在72 h内测定利多卡因-表柔比星-碘油乳剂的累积缓释量。随机选取48只新西兰白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以利多卡因-表柔比星-碘油混合乳剂进行栓塞,对照组先予以动脉内灌注利多卡因,再以表柔比星-碘油混合乳剂行栓塞,分别于术后的0.5、1、4、8、24、48、96、144 h时间点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只兔子,取肝癌组织,经UPLC-MS/MS测定癌组织中利多卡因药物浓度,通过Graphpad软件拟合肝癌组织中的利多卡因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TACE中利多卡因油包水技术和单纯灌注后肝癌组织中利多卡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实验中,利多卡因-表柔比星-碘油乳剂0~72 h内利多卡因浓度达到T50%约需30 min。24 h内利多卡因释放量超过80%。动物实验中,VX2肝癌模型建模成功率和TACE术成功率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肝癌组织中利多卡因的药物浓度量显著增加、清除显著降低,肿瘤组织内的利多卡因停留时间延长。结论利多卡因-表柔比星-碘油乳剂对利多卡因具有缓释作用,利多卡因与碘油乳化后经TACE治疗可增加各时间段组织中利多卡因的浓度,验证了利多卡因混合碘油后在肝脏内血管具有缓慢释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利多卡因 VX2肝癌模型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肝癌模型接种方法的改进及螺旋CT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韩冰 丁义涛 +6 位作者 王冬梅 邱君澜 张炜炜 韩建波 孔文韬 袁蕾 仇毓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35-138,I0003,共5页
目的:改进经典的兔VX2肝癌模型瘤组织接种法,比较改良的瘤组织接种法与经典方法的差异。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典的瘤组织块接种法(A组)及改良的瘤组织注射接种法(B组)。于接种后第8、15、22、29d进行螺旋CT扫描... 目的:改进经典的兔VX2肝癌模型瘤组织接种法,比较改良的瘤组织接种法与经典方法的差异。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典的瘤组织块接种法(A组)及改良的瘤组织注射接种法(B组)。于接种后第8、15、22、29d进行螺旋CT扫描,观察CT表现、计算肿瘤大小,最后予病理确认。结果:A组和B组的接种时间分别为(9.47±2.85)min和(5.85±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的成功率分别为53.3%和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2组肿瘤生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结论:改良的瘤组织块接种法操作简便,成瘤率高,优于经典的瘤组织块直接接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肝癌模型 VX2 螺旋CT 瘤组织块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性灌注化疗与热灌注化疗对兔VX2肝癌模型的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宫卫东 李亚洲 +4 位作者 王珩 倪代会 阳威 王执民 吴智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热灌注化疗对兔VX2肝癌模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制备兔肝VX2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分别A组给于常温(22~25℃)5%葡萄糖100ml+5-Fu(20mg/kg),B组给于60℃5%葡萄糖100ml+5-Fu(20mg/kg),用B超观察处... 目的观察热灌注化疗对兔VX2肝癌模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制备兔肝VX2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分别A组给于常温(22~25℃)5%葡萄糖100ml+5-Fu(20mg/kg),B组给于60℃5%葡萄糖100ml+5-Fu(20mg/kg),用B超观察处理前后肿瘤大小,抽血查ALT变化。结果A组肿瘤体积由(1627±473)mm3缩小为(1334±641)mm3,B组肿瘤体积由(1682±397)mm3缩小为(1130±559)mm3,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组由(755±203)u/L增加为(834±262)u/L,B组由(781±197)u/L增加为(865±237)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性热灌注化疗比常温灌注化疗对兔VX2肝癌模型有更高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热灌注化疗 VX2肝癌模型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冷冻消融和射频、微波热凝固治疗兔VX_2肝癌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克勤 张积仁 魏红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31-143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残留和转移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以及兔的生存期并加以对比,探讨氩氦刀冷冻、射频消融(RFA)及微波凝固(MCT)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方法将45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9只,即氩氦刀冷冻组(A组)、射频消融...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残留和转移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以及兔的生存期并加以对比,探讨氩氦刀冷冻、射频消融(RFA)及微波凝固(MCT)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方法将45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9只,即氩氦刀冷冻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微波凝固组(C组)、手术切除组(D组)和对照组(E组)。观察肿瘤转移情况(肝内转移、肺部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变化及生存期等。结果①肝内肿瘤残留在A、B、C、D、E组分别为2、4、5、0、9只,差异有显著性(χ2=20.700,P=0.000);肝内转移分别为1、3、4、6、9只,差异有显著性(χ2=15.652,P=0.004);腹腔种植转移率分别为2、5、6、0、1只,差异有显著性(χ2=13.894,P=0.008);肺部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各组均为9只,差异无显著性。②各组治疗前sIL-2R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31.58,P=0.000);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C组和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组差异有显著性(t=10.119,P=0.000)。③平均生存期:氩氦刀冷冻、RFA、MCT和手术切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73.084,P=0.000);氩氦刀冷冻和手术切除组显著高于RFA、MCT组;氩氦刀冷冻和手术切除组之间、RFA和MCT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治疗兔VX2肝癌中,无论是在减少肿瘤残留和转移方面,还是在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及延长实验兔生存期方面,氩氦刀冷冻治疗均优于RFA和MCT;而RFA和MCT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刀冷冻消融 射频消融 微波凝固 VX2肝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索拉非尼抗兔VX2肝癌血管生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伟之 孔淑贞 +5 位作者 李培杰 马富权 苏静文 黄金 王一凡 薛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利用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疗效、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联合时机选择。方法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单TACE组、单索拉非尼组、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 目的利用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疗效、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联合时机选择。方法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单TACE组、单索拉非尼组、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各6只)。分别于TACE术前7d、术前1d、术后第3、7和14天通过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术后第14天处死所有瘤兔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比较各组肿瘤增长率。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TACE组、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术后3d血清VEGF显著升高(P<0.05),但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VEGF峰值低于单TACE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两组(P<0.05);14d各组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VEGF水平最低,单TACE组最高。术后14d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MVD值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索拉非尼组,但明显低于单TACE组(P<0.05)。术后14d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肿瘤增长量最小(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兔VX2肝癌,可显著抑制肿瘤增长,疗效优于单纯TACE或单纯索拉非尼治疗;TACE术后VEGF水平升高,联用索拉非尼可降低血清VEGF水平,进而使肿瘤微血管密度下降;TACE术前联合索拉非尼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的效果要优于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VX2肝癌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抗血管生成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姚远方 高飞 +5 位作者 张雪松 王魁阳 隋成旭 张亮 吴杰 宋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抗血管生成效果。方法构建30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HepaSphere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组(A组,n=10)、Embosphere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组(B组,n=... 目的探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抗血管生成效果。方法构建30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HepaSphere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组(A组,n=10)、Embosphere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组(B组,n=10)、单纯HepaSphere载药微球组(C组,n=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检测TACE术前1 d,术后1、7、14 d各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前1 d、术后14 d腹部MRI检测各组肿瘤直径,计算瘤体体积和肿瘤增长率。结果术后7 d A组、B组血清VEGF水平与C组相比均较低(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14 d 3组血清VE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低,C组最高。术后14 d 3组肿瘤增长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低。结论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兔VX2肝癌模型术后血清VEGF水平和肿瘤增长率,疗效优于单纯载药微球或栓塞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微球 贝伐珠单抗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VX2肝癌模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经不同给药方式的药动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巧胜 陈少锋 +6 位作者 钟泽龙 王卫东 张涛 余晓霞 李国成 伍俊妍 许林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通过兔肝VX2肿瘤模型,考察雷替曲塞经股静脉灌注、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油混悬液注入、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给药的药动学情况。方法将40只VX2肝肿瘤模型新西兰兔按雷替曲塞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股静脉灌注(A)组、肝动脉灌注(B... 目的通过兔肝VX2肿瘤模型,考察雷替曲塞经股静脉灌注、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油混悬液注入、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给药的药动学情况。方法将40只VX2肝肿瘤模型新西兰兔按雷替曲塞不同给药方式随机分成股静脉灌注(A)组、肝动脉灌注(B)组、肝动脉碘油混悬液灌注(C)组、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D)组,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雷替曲塞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A,B,C,D 4组给药后,t_(max)均为5 min;t_(1/2)分别为(5.88±1.39),(7.31±2.60),(9.86±5.10),(7.19±2.27),其中C组t_(1/2)最长,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max)分别为(2 056.40±139.17),(1 389.21±180.28),(911.84±105.62),(1 133.41±181.42)ng·ml^(-1)·h^(-1),A组C_(max)明显高于B,C,D 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最低;AUC_(0-t)分别为(5 482.72±1 007.07),(4 156.99±1 475.77),(2 785.13±1107.36),(3 903.64±947.25)ng·ml^(-1)·h^(-1)。A组AUC_(0-t)明显高于B,C,D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最低。结论与经股静脉灌注相比,雷替曲塞经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油混悬液注入、肝动脉灌注后明胶海绵栓塞有可能使药物更多沉积在肿瘤区,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可能增强其疗效,同时降低血浆中药物浓度,减轻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肝癌模型 VX2 雷替曲塞 LC-MS/MS 肝动脉灌注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树碱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鑫磊 冯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6-720,共5页
目的 利用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喜树碱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兔VX2瘤株种植于肝脏内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并对其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实验分为单纯栓塞组(仅进行肝动脉栓塞,不使用化疗药物,A组)、栓塞联合喜树碱组[... 目的 利用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喜树碱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兔VX2瘤株种植于肝脏内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并对其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实验分为单纯栓塞组(仅进行肝动脉栓塞,不使用化疗药物,A组)、栓塞联合喜树碱组[肝动脉栓塞同时灌注喜树碱(2 mg/kg),B组]、栓塞联合阿霉素组[肝动脉栓塞同时灌注阿霉素(1 mg/kg),C组]、栓塞联合喜树碱与阿霉素组[肝动脉栓塞同时灌注喜树碱(2 mg/kg)、阿霉素(1 mg/kg),D组] 4组,每组6只。分别于手术前1 d,手术后3、7 d检测各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手术前1 d及手术后7 d核磁共振检查肿瘤体积并计算肿瘤生长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NRF2、ki-67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肿瘤生长率、肿瘤病理结果以及NRF2、Ki-67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ALT、AST水平未出现明显升高(P> 0.05),而B、C、D组术后3 d、7 d 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均P <0.05)。与A组比较,C组、D组肿瘤生长率均降低(均P <0.01);而D组降低更显著(P <0.001)。与A组比较,B、C、D组Ki-67表达均降低(P <0.01),其中D组降低最显著(P <0.001)。与A组比较,B组、D组NRF2表达均明显下降(P <0.001)。结论 喜树碱可明显提高兔VX2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RF2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碱 VX2肝癌模型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