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松(翻)、免、耙(旋)少免耕作制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路洪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195,共2页
深松(翻)、免、耙(旋)少免耕作制是旱作农业技术的具体运用。自1993年开始,五大连池市在总结多年土壤耕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示范区,重点实施深松(翻)、免、耙(旋)耕作制,并于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 深松(翻)、免、耙(旋)少免耕作制是旱作农业技术的具体运用。自1993年开始,五大连池市在总结多年土壤耕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示范区,重点实施深松(翻)、免、耙(旋)耕作制,并于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介绍了深松(翻)、免、耙(旋)少免耕作制的机理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作 旱作农业 深松 深翻 旋耕 机理 应用 综合效益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少免耕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蔺海明 陈垣 +1 位作者 李有忠 胡恒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2-35,共4页
采用少免耕作对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有强烈影响,对促进旱地农业发展及提高旱地水分利用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少免耕法有较好的保墒功能,在作物生长季节可明显增加耗水量,提高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与传统耕法比较,夏闲免耕覆地膜在0... 采用少免耕作对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有强烈影响,对促进旱地农业发展及提高旱地水分利用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少免耕法有较好的保墒功能,在作物生长季节可明显增加耗水量,提高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与传统耕法比较,夏闲免耕覆地膜在0~100cm土层可多贮水37.24mm,作物生长季节多耗水分40.7mm,水分利用率提高37.2%;夏闲免耕覆秸秆分别多17.44mm、23.3mm和23.3%;而耕种l耱少耕的分别多ll.12mm、28.0mm和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免耕作 水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秀艳 吕金庆 +1 位作者 林君堂 刘国平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6-29,共4页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趋完善,我国平作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玉米产区和杂粮产区的一深两免耕作模式。通过与传统垄作耕作对比试验,其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的含水...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趋完善,我国平作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玉米产区和杂粮产区的一深两免耕作模式。通过与传统垄作耕作对比试验,其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的含水量;平均地温在8:00时比传统耕作高,而在14:00和20:00时比传统耕作低,有利于作物生长;作物产量高于传统垄作区,实现了农民增收节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深两免耕作模式 耕覆盖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免耕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凤芝 《林业科技开发》 2003年第4期37-39,共3页
免耕育苗技术以前茬为水稻的稻田为苗圃地 ,免耕作床、插种育苗。较常规育苗而言 ,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优质壮苗产量、产值 ,减少劳动量 ,降低育苗成本等。免耕育苗操作简单易行 。
关键词 林木 耕育苗技术 长江流域砂质壤土地区 圃地选择 免耕作 播种 苗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 被引量:132
5
作者 李玉宁 王关玉 李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51-357,共7页
土壤呼吸作用是全球碳循环中一个主要的流通途径 ,导致土壤碳以CO2 形式流向大气圈。全球土壤中碳贮存量的增加有助于缓和人为CO2 的进一步释放 ,而土壤CO2 的流失则显著地加剧大气CO2 的升高和增强温室效应。文章简单评述了土壤呼吸作... 土壤呼吸作用是全球碳循环中一个主要的流通途径 ,导致土壤碳以CO2 形式流向大气圈。全球土壤中碳贮存量的增加有助于缓和人为CO2 的进一步释放 ,而土壤CO2 的流失则显著地加剧大气CO2 的升高和增强温室效应。文章简单评述了土壤呼吸作用、大气CO2 升高、全球温度升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 :改进的管理实践能减少农业土壤中CO2 净流失 ,增加有机碳贮存。减缓土壤呼吸作用的一项简单措施是减少土壤耕作。土壤扰动最小的耕作实践称为免耕作。实践证明 ,当实施免耕作时 ,土壤有机质的流失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作用 碳循环 碳截留 免耕作 二氧化碳 大气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