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变化及加味温胆汤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曼 张丽萍 +2 位作者 武丽 吴沛然 汤久慧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第7、14、21、28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增殖与分化的再生变化情况。结果:在抑...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第7、14、21、28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增殖与分化的再生变化情况。结果:在抑郁形成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NeuN/BrdU、β-tubulinⅢ/BrdU双标细胞数逐渐降低,至21、28 d时模型组NeuN/BrdU、β-tubulinⅢ/BrdU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经中、西药治疗后,大鼠海马神经元NeuN/BrdU、β-tubulinⅢ/BrdU双标阳性细胞数下降趋势得到抑制,与模型组比较增加明显(P<0.05或P<0.01)。结论:抑郁形成过程中海马神经元增殖与分化减少的再生障碍渐次加重,加味温胆汤可逆转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加味温胆汤 海马 NEUN Β-TUBULIN BRDU 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pMAP-2和p-Tau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隋竹欣 李珍 +2 位作者 刘昊 袁杨 王海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观察微管蛋白p MAP-2和p-Tau在抑郁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海马微管蛋白与抑郁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通过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糖水... 目的:观察微管蛋白p MAP-2和p-Tau在抑郁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海马微管蛋白与抑郁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通过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以及Morris水迷宫对其行为进行学检测,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后1、7、14、28 d分批处死大鼠,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p-MAP-2和p-Tau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观察海马组织中p-MAP-2和p-Tau定位分布。结果:糖水偏好实验:模型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百分比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旷场实验:模型组行走总路程、中央活动时间、直立次数和修饰行为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Morris水迷宫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P<0.01)。CUMS后1 d大鼠海马p-MAP-2和p-Tau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7 d后开始升高,14 d明显高于对照组,28 d仍略高于对照组。p-MAP-2和p-Tau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部分神经元的胞浆内p-MAP-2和pTau同时表达,表明p-MAP-2和p-Tau有部分共定位。结论:p-MAP-2和p-Tau在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出现先降低后增高的现象,因此我们推测在应激抑郁症发病过程中,p-MAP-2和p-Tau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影响微管的稳定性,破坏细胞骨架稳态,从而影响海马神经元的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海马 微管相关蛋白 免疫荧光双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琴 张红 +2 位作者 毕明俊 郭云良 梅元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水通道蛋白(AQP-4)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NRG-1β治疗能减少MCAO/R后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缺血1.5~2.0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脑组织AQP-4及GFAP表达,且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AQP-4及GFAP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尽管它们均在胶质细胞中表达,但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略有不同。NRG-1β治疗可以增加二者在脑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结果提示,NRG-1β可能通过激活内在的保护机制,增强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MCAO/R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改善神经元的生存环境,进而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AQP-4 GFAP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克林 孙连珠 +1 位作者 张柳娟 马睿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49-2851,共3页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究其与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关系。方法:选用72只体重在200-220 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分术后1 d...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究其与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关系。方法:选用72只体重在200-220 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分术后1 d、7 d、14 d等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6只。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大鼠T9-T10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rd U/nestin阳性细胞的共表达,用BBB评分反映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结果:治疗结束后,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BBB评分和Brd U/nestin阳性细胞数呈逐级增高趋势,其中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rd U/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夹脊电针干预后,Brd U/nestin表达增多,BBB评分提高,促进了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免疫荧光双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游泳大鼠脑内信号分子ERK1/2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军 谭庆荣 +6 位作者 王百忍 段晓莉 王新钊 张瑞国 陈云春 宋乐 皇甫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通过观察强迫游泳时大鼠脑内不同核团内ERK1/2磷酸化水平变化,探讨与负性心理应激有关的脑内环路。将大鼠置于高60cm、水深约30cm的玻璃缸内,先预游15min,24h后进行5min的强迫游泳,观察大鼠游泳过程中的不动时间。游泳完毕后将大鼠灌流... 通过观察强迫游泳时大鼠脑内不同核团内ERK1/2磷酸化水平变化,探讨与负性心理应激有关的脑内环路。将大鼠置于高60cm、水深约30cm的玻璃缸内,先预游15min,24h后进行5min的强迫游泳,观察大鼠游泳过程中的不动时间。游泳完毕后将大鼠灌流处死,对全脑组织进行磷酸化ERK1/2(pERK1/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其与酪氨酸羟化酶(TH)在部分核团内的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强迫游泳后前额叶皮质、外侧隔区、下丘脑室旁核、海马CA13区、杏仁内侧亚核和皮质亚核、孤束核等脑区/核团中pERK1/2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而杏仁中央亚核、下丘脑视上核内的磷酸化ERK1/2蛋白水平下降,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孤束核内部分pERK1/2阳性细胞呈TH免疫反应阳性。上述结果表明,以上脑区/核团内的神经元可能和负性心理应激的中枢调控有关,ERK1/2信号通路参与了其调控过程。此外,孤束核中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心理应激的脑内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游泳 心理应激 抑郁症 PERK1/2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双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和Smac表达及神经调节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琴 张睿 +1 位作者 张红 郭云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次级线粒体源性caspase激活剂(Smac)表达的影响,探讨NRG-1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e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次级线粒体源性caspase激活剂(Smac)表达的影响,探讨NRG-1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Wiste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治疗组动物单剂量给予NRG-1β干预治疗。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双标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XIAP和Smac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能诱导脑组织细胞凋亡,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NRG-1β处理能明显减少脑组织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凋亡细胞数(P<0.05)。缺血/再灌注可诱导XIAP和Smac蛋白的表达,NRG-1β处理能上调XIAP和下调Smac的表达,协调神经细胞中XIAP/Smac的比例(P<0.05)。结论脑缺血后给予NRG-1β处理,可能通过协调XIAP/Smac蛋白的表达水平,调节细胞凋亡的发展过程,避免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伤,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XIAP SMAC 免疫荧光双标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设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与重组观察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宏刚 魏远 +4 位作者 陈成彬 王春国 宋文芹 白艳玲 黄桂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1,76,共4页
同源染色体联会与重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要生理事件,也是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以小鼠睾丸为实验材料,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展片。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对联会复合体蛋白SCP3和SCP1进行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 同源染色体联会与重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要生理事件,也是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以小鼠睾丸为实验材料,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展片。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对联会复合体蛋白SCP3和SCP1进行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前期Ⅰ各阶段联会复合体的形态特点。通过对联会复合体蛋白SCP3和MLH1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可观察到减数分裂前期Ⅰ粗线期的联会复合体和重组节。该实验项目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与DNA同源重组的概念和意义,为其将来从事雄性不育机制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该实验,将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引入实验教学,还可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分裂 联会复合体 重组节 免疫荧光双标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成酶和心钠素在豚鼠耳蜗的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剑 乔莉 邱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74,共2页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局部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化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ANP和NOS在豚鼠耳蜗局部血流、淋巴以及神经调节中的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ANP和NOS...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局部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化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ANP和NOS在豚鼠耳蜗局部血流、淋巴以及神经调节中的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ANP和NOS在正常豚鼠耳蜗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各转螺旋动脉和血管纹均发现ANP和NOS双阳性表达,螺旋缘、螺旋韧带和Corti器,耳蜗神经节细胞有ANP和NOS双阳性染色。结论:ANP和NOS的分布特点显示,二者在内耳血流调节,内、外淋巴平衡调节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等方面可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钠素 一氧化氮合成酶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神经后根中枢突切断对脊神经节卫星细胞表达Slit1的影响
9
作者 劳梅丽 赵久红 +5 位作者 张显芳 符碧薇 张海英 张全鹏 刘辉 易西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721-723,727,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后根中枢突切断后相应背根神经节(DRG)卫星细胞(SGCs)Slit1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1、3、7d和14d组(n=6),脊神经L5、6左侧后根中枢突切断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相应DRG内卫星细胞Slit1...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后根中枢突切断后相应背根神经节(DRG)卫星细胞(SGCs)Slit1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1、3、7d和14d组(n=6),脊神经L5、6左侧后根中枢突切断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相应DRG内卫星细胞Slit1表达变化。结果:DRG中枢突切断后1d组表达slit1阳性卫星细胞围绕的神经元比例开始增加,7d达到高峰,14d后逐渐下降,各组与对照组(右侧)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各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少量神经元slit1弱表达,1、3d组Slit1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40.12%和59.45%,7、14d组神经元表达Slit1显著减少。结论:成年大鼠脊神经中枢突切断后,Slit1在SGCs和感觉神经元表达上调,SGCs源性Slit1可能参与了感觉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t1 卫星细胞 脊神经节 免疫荧光双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路强 杨晓静 +1 位作者 崔巍 高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新生血管形成是DR的主要病理表现,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有助于为DR的早期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目的观察内脏脂肪素(visfa...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新生血管形成是DR的主要病理表现,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有助于为DR的早期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目的观察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visfatin和VEGF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nlg/kg(0.60ml/100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mmol/L为造模成功,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缓冲液。于模型建立后12周处死大鼠并提取视网膜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观察和检测visfatin和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平均体质量为(189.02±11.34)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9.57±14.4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6,P=0.003);造模后12周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为(29.25±3.86)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2±1.0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78,P=0.000)。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visfatin和VEGF主要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呈少量表达,但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全层中可见visfatin及VEGF强阳性染色,且二者呈共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造模后1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isfatin表达水平(A值)为346.26±41.23,对照组为102.07±6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1,P=0.000);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表达量(A值)为415.88±92.15,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的113.06±3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67,P=0.000)。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isfatin呈高表达,提示visfatin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局部高糖低氧诱导Mfiller细胞分泌产生,进而上调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免疫荧光双标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奖赏环路中的BDNF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647-647,共1页
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由富含多巴胺(DA)神经元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及其投射区伏隔核(NAc)、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amygdala)等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与痛觉调制密切相关的核团(如丘脑、中脑导水管周... 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由富含多巴胺(DA)神经元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及其投射区伏隔核(NAc)、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amygdala)等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与痛觉调制密切相关的核团(如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提示该系统不仅与奖赏效应、情绪调节和情感体验相关,也是调控痛感受和痛情绪的重要神经环路。目的:探讨VTA-NAc环路调控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脑多巴胺 情绪调节 前额叶皮层 纤维联系 腹侧被盖区 核团 免疫荧光双标 伏隔核 体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