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标记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雯艳 魏景艳 +8 位作者 郭杰 陈桂秋 邢程 石立华 袁玮 钱莉娜 阙肖冬 高莉 刘梦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35-1438,共4页
用红细胞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中第二抗体的标记物,建立了一种红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化学发光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新方法.在免疫反应完成后,结合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致敏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溶血,释放出... 用红细胞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中第二抗体的标记物,建立了一种红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化学发光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新方法.在免疫反应完成后,结合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致敏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溶血,释放出血红蛋白.基于血红蛋白对鲁米诺-H_(2)O_(2)体系化学发光具有催化作用的原理,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测得的血红蛋白发光强度与待测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采用这种方法可检测出0.5 ng/mL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将该方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结合起来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进行检测,两者符合率均为97%,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标本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标记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标记法在免疫细胞化学电镜的应用
2
作者 蔡文琴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免疫细胞化学系将细胞或组织中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以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出来,显示荧光反应的称为荧光抗体法,显色反应的如酶标抗体法和综合各种标记抗体法基础上产生的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unlabelled antibody peroxi... 免疫细胞化学系将细胞或组织中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以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出来,显示荧光反应的称为荧光抗体法,显色反应的如酶标抗体法和综合各种标记抗体法基础上产生的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unlabelled antibody 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method)简称PAP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简称免疫电镜)即将免疫细胞化学应用到电镜水平。在八十年代的免疫细胞化学电镜领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 胶体矿物 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 电镜 电子显微镜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3和C_4植物叶细胞中Rubisco和RCA的免疫金标记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洪健 何黎平 +1 位作者 王卫兵 胡东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植物实验 RUBISCO活化酶 细胞 免疫标记 叶绿体观察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Mlüler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芳 赛音.贺西格 +2 位作者 佘振珏 肖虹蕾 周国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9-601,共3页
关键词 MÜLLER细胞 体外培养 化学鉴定 免疫组织 大鼠 中枢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生长因子 实验应用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早期离体肺泡巨噬细胞CD14蛋白表达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友良 郇京宁 +2 位作者 陈玉林 贲道锋 王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8-560,571,共4页
目的 探讨烧伤血清对离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CD14膜蛋白 (mCD14 )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收集大鼠AM ,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D14蛋白表达变化 ,ELISA检测培... 目的 探讨烧伤血清对离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CD14膜蛋白 (mCD14 )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收集大鼠AM ,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D14蛋白表达变化 ,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 α和IL 6浓度。结果 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 ,AM的CD14蛋白表达从 1h起就开始增加 ,2h达峰值 ,尔后逐渐减弱 ,持续 12h ,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 ;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 ,CD14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结论 严重烧伤后可能随着LPS增加 ,通过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 ,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 ,这种作用可以被抗CD14抗体所阻断 ,提示严重烧伤后可以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离体肺泡巨噬细胞 CD14蛋白 细胞因子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实验性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潘浩 胡庆丰 +2 位作者 李雄峰 边红光 章煜铭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4周开始,中药组、假模组口服补肾壮筋汤,模型组、正常组口服生理盐水。7周末取兔膝关节软骨,肉眼、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结果:中药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小于模型组(P<0.05);而中药组的PCNA表达要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减少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软骨细胞的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对早期OA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凋亡 补肾壮筋汤 实验性膝骨关节炎 核抗原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原位末端标记 透射电镜观察 TUNEL法 细胞凋亡指数 PCNA表达 关节炎模型 膝关节软骨 形态学变化 免疫组化法 中药组 治疗手段 补肝益肾 青紫蓝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多能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国江 何潇言 +3 位作者 王鸿雁 韩玉翠 赵子龙 杨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研究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Oct3/4的表达情况,探讨Oct3/... 目的研究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Oct3/4的表达情况,探讨Oct3/4表达与其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ct3/4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Oct3/4在基底细胞样型、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型、Luminal B(HER2+)型、HER2(+)型浸润性小叶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9.63%、14.28%、20%、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3/4与CK5/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94,P<0.05);Oct3/4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AJCC分期、患者生存状况及组织学分型均无相关性。结论干细胞标志物Oct3/4表达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相关,但与其进展和预后关系不明显;Oct3/4表达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基底细胞样型存在一定相关性;Oct3/4与CK5/6在分子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Oct3/4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文华 陈素华 +2 位作者 王昕荣 刘海智 邓群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小鼠胚肺组织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cytomegalovirus,MCMV)后其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为临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开辟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肺细胞,加入MCMV(感染组)后4、8、12、16、24、48、72、96小... 目的研究小鼠胚肺组织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cytomegalovirus,MCMV)后其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为临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开辟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肺细胞,加入MCMV(感染组)后4、8、12、16、24、48、72、96小时分别收获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70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不感染病毒)比较。结果感染组各时相HSP70表达明显增强,其中96小时表达最强,8小时次之,24小时最弱;随HSP70表达增强细胞变性程度加重。结论MCMV可诱导小鼠胚肺细胞HSP70的高表达;HSP70表达强度与细胞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巨细胞病毒 体外实验研究 热休克蛋白70(HSP70) 感染诱导 HSP70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病毒感染性疾病 表达情况 胚肺细胞 组织感染 体外培养 变性程度 表达增强 MCMV 病变程度 对照组 高表达 正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标记滞留细胞的初步鉴定
9
作者 魏红 李劲松 +5 位作者 宗园媛 王舟 孔灵玲 彭圣智 崔文 王旭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研究裸鼠胃癌组织中标记滞留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5-BrdU标注后接种于裸鼠右腋窝皮下。于接种后10、20、28、35、42、49、56d处死裸鼠,取其右腋下肿瘤结节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接种后第10... 目的研究裸鼠胃癌组织中标记滞留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5-BrdU标注后接种于裸鼠右腋窝皮下。于接种后10、20、28、35、42、49、56d处死裸鼠,取其右腋下肿瘤结节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接种后第10天,裸鼠肿瘤组织中标记滞留细胞(LRCs)表达最高,达到96.14%,随着时间的增加,LRCs逐渐降低,到第80天在肿瘤中仅有极少量细胞表达BrdU,约占0.51%,主要位于癌巢的边缘部位,细胞形态与BrdU阴性细胞无明显的差异。结论胃癌BGC-823细胞株在裸鼠体内形成的肿瘤内存在标记滞留细胞,这部分细胞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可能在维持肿瘤生长、转移、复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滞留细胞 胃癌 5-BrdU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干细胞的BrdU标记鉴定
10
作者 于锋 张群慧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3-426,共4页
目的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滞留细胞的方法,研究小鼠喉黏膜和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实体瘤内可能存在的干细胞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出生3 d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BrdU... 目的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滞留细胞的方法,研究小鼠喉黏膜和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实体瘤内可能存在的干细胞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出生3 d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BrdU,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2、4、8周分别处死6只小鼠,并取喉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计算标记滞留细胞的阳性率。被BrdU标记的喉鳞癌Hep细胞注入到6只裸鼠皮下成瘤,8周后处死并取肿瘤,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标记后2、4、8周,小鼠鳞状上皮和腺上皮均有标记滞留细胞表达,对照组标记后无标记滞留细胞表达。不同时间点标记滞留细胞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F=140.319,P<0.05)。鳞状上皮基底层中标记滞留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腺体细胞(t分别为6.376、10.944、15.376,P<0.05)。结论小鼠喉黏膜和喉鳞癌实体瘤中存在标记滞留细胞,这些标记滞留细胞被认为是喉黏膜成体干细胞及喉鳞癌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肿瘤干细胞 染色与标记 免疫组织化学 溴脱氧尿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表达对喉癌Hep-2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路秀英 李晓明 李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10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沉默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ry 1,ERCC1)表达对裸鼠人鳞状细胞癌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纯系裸鼠背部皮下分别注入2×10^(6)个Hep-2细胞0.2 ml,制备裸鼠喉鳞状细胞癌移植瘤... 目的探讨沉默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ry 1,ERCC1)表达对裸鼠人鳞状细胞癌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纯系裸鼠背部皮下分别注入2×10^(6)个Hep-2细胞0.2 ml,制备裸鼠喉鳞状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空质粒对照组(A组),顺铂化疗组(DDP组,B组),顺铂化疗联合ERCC1 ShRNA组(DDP+ERCC1 ShRNA,C组)。测量并计算移植瘤体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喉癌Hep-2细胞移植瘤组织Ki67指数和ERCC1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喉癌Hep-2细胞移植瘤组织ERCC1表达。结果移植瘤模型小鼠体积在C组于给药第15天和第20天明显减小,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03和17.022,P均<0.01)。Ki67指数C组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5),ERCC1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B组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19和6.345,P均<0.01);C组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67和6.463,P均<0.01)。结论喉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证明抑制ERCC1表达对化疗有明显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鳞状细胞 动物实验 免疫组织化学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中溶菌酶的免疫电镜检测技术
12
作者 喻毅强 周晓军 张太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79-80,共2页
我们选择特异性抗溶菌酶抗体,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技术,对人外周血细胞进行溶菌酶的超微结构定位。旨在探讨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技术在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一)组织标本抽取静脉血3~4ml,1000γ/分钟离心10分钟。然... 我们选择特异性抗溶菌酶抗体,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技术,对人外周血细胞进行溶菌酶的超微结构定位。旨在探讨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技术在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一)组织标本抽取静脉血3~4ml,1000γ/分钟离心10分钟。然后吸去表面血浆,用2.5%戊二醛,1%锇酸双重固定。按常规电镜技术进行脱水、浸透、环氧树脂Epon 812包埋或采用存档数年的聚合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检测技术 常规电镜 免疫细胞化学 超微结构 胶体金探针 特异性 锇酸 标记定位 抗原成分 腹腔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13
作者 张景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168-169,共2页
免疫组织化学的最基本技术是应用荧光素或酶标记抗体进行免疫病理研究,主要原理是用标记的抗体定位抗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性质,从而使组织的功能与形态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 免疫组织化学的最基本技术是应用荧光素或酶标记抗体进行免疫病理研究,主要原理是用标记的抗体定位抗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性质,从而使组织的功能与形态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免疫组织化学这一融免疫学、病理学为一体的新技术进展神速。除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荧光、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外,各种新的免疫酶技术不断涌现,如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法(ABC),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酶法(GAG),硷性磷酸酶抗硷性磷酸酶法(APAAP);各种单克隆抗体及其片段(Fab,F(ab′)2)被大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临床 葡萄糖氧化酶法 免疫酶技术 免疫荧光 标记抗体 磷酸酶 免疫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单克隆抗体 细胞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与免疫组化相结合——一种新的神经径路定性追踪法
14
作者 朱长庚 刘庆莹 +2 位作者 卢金活 朱家祥 邓德忠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4期346-347,共2页
近年来,我国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种顺、逆行神经径路追踪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神经组织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在神经径路的定性追踪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将免疫细胞化学与逆行标记相结合追踪神经径... 近年来,我国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种顺、逆行神经径路追踪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神经组织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在神经径路的定性追踪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将免疫细胞化学与逆行标记相结合追踪神经径路的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摸索,初步证明:HRP逆行标记与PAP免疫组化方法相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的神经径路定性追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路 逆行标记 免疫反应 结状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 HRP 半月神经节 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组化 神经细胞 成色剂 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臻教授团队提出增效细胞表面工程化PD-L1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策略
15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4-794,共1页
2023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顾臻教授、俞计成研究员和王金强研究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An in situ dual-anchoring strategy for en... 2023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顾臻教授、俞计成研究员和王金强研究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An in situ dual-anchoring strategy for enhanced immobilization of PD-L1 to treat autoimmune diseases”(DOI:10.1038/s41467-023-42725-1)。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双锚定”细胞表面工程化策略,通过结合点击化学和物理插膜技术延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蛋白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目标细胞如胰岛β细胞和软骨细胞膜表面保留时长,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研究结果验证了在动物模型中该策略可有效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Ⅰ型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和症状。该策略通过活性氧响应性纳米制剂将含有叠氮基团的非天然糖(Ac4ManNAz)递送至目标组织或细胞处,利用代谢糖工程技术在细胞表面修饰叠氮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表面工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 纳米制剂 点击化学 重点实验 工程技术 天然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电子显微技术载网处理方法
16
作者 傅洪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35-836,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电子显微技术 载网 清洁处理 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翠丽 阎蕴力 +4 位作者 马常升 郑力芬 李学平 周娜静 杨天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38,F002,共6页
目的 :观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方法 :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 ,观察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过程。并比较不同接种密度 ,不同传代时间对神经干细胞生长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用... 目的 :观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方法 :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 ,观察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过程。并比较不同接种密度 ,不同传代时间对神经干细胞生长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用吖啶橙 (AO) /溴化乙啶 (EB)检测细胞活性 ;用DAPI荧光染料标记细胞。结果 :神经干细胞聚合成细胞团生长 ,细胞团成分复杂。细胞接种密度以 5× 1 0 5个细胞 /ml组生长较好 ;原代细胞生长 3~ 4d后传代为宜。传代后 4d时可获得大量nestin阳性细胞。DAPI标记率为 1 0 0 %。结论 :细胞团成分复杂。神经干细胞要高密度接种 ,及时传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体外生长 大鼠 细胞 观察 标记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传代 接种密度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丝素纤维表面2种固载抗体的总量
18
作者 翟书瑶 卢吟秋 +2 位作者 周晨霞 解迎革 谢洪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在制备癌症早期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1])捕获器的过程中,需要对固载于载体丝素纤维(SF)表面2种相同宿主的捕获抗体的总量进行测定。反应液中2种抗体加入的比例和总量分别决定了固载于载体SF表面的比例和总量,其中,固载抗体的比例与游... 在制备癌症早期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1])捕获器的过程中,需要对固载于载体丝素纤维(SF)表面2种相同宿主的捕获抗体的总量进行测定。反应液中2种抗体加入的比例和总量分别决定了固载于载体SF表面的比例和总量,其中,固载抗体的比例与游离的一致,因此抗体的固载总量是捕获器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免疫检测通常是基于免疫反应特异性,即与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反应,实现对特定的一种抗原或者一种抗体的检测,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以及荧光标记法,检测对象包括游离的^([2-3])和固载的^([4-7])抗原或者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化学发光法 循环肿瘤细胞 免疫反应 免疫检测 抗原决定簇 荧光标记 反应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口腔白斑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杨 王文梅 +3 位作者 王翔 黄晓峰 蒋文晖 刘雅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1-224,22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CD25+Foxp3+和IL-17阳性细胞在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通过观察CD25+Foxp3+和IL-17阳性细胞在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25+Foxp3+、IL-17阳性细胞在10例单纯增生性白斑、32例异常增生性白斑、13例OSCC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逐渐增高(P<0.05),依次为(2.5±0.65)、(5.22±1.19)、(31.4±16.8)和(42.8±12.67)个/每高倍镜视野。重度异常增生白斑组织中,CD25+Foxp3+Treg细胞的数量高于轻、中度异常增生白斑组织(P<0.05)。此外,正常口腔黏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中表达IL-17的阳性细胞虽有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5+Foxp3+Treg细胞和Th17细胞数量改变在口腔白斑和OSCC组织中呈正相关(r=0.318,P<0.05)。结论:Treg细胞的数量在白斑和OSCC组织中增多,Th17细胞协同Treg细胞,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口腔黏膜白斑 免疫组织化学 标记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开清 朱丽波 +1 位作者 张信美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 肥大细胞/病理学 雌激素类/药理学 雌激素类/投药和剂量 细胞脱颗粒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