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培养细胞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尚宏伟 王兴翠 张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培养细胞 化学染色方法 操作过程 培养的细胞 细胞生物学 原位杂交 贴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兰晓卉 杨琦 +2 位作者 邹颖刚 林杨 崔满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29,共9页
目的:研究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探讨更积极有效的分流方案。方法: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需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宫颈脱落细胞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宫颈活... 目的:研究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不同基因型HPV感染者的分流价值,探讨更积极有效的分流方案。方法: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需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宫颈脱落细胞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宫颈活检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比较,评估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 16/18型阳性者和其余12种高危型HPV阳性者的分流价值。采用4种方案对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A,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有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B,TCT对所有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C,HPV 16/18型阳性者直接转诊阴道镜,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余12种HPV阳性者进行分流;方案D,HPV 16/18型阳性者直接转诊阴道镜,TCT对其余12种HPV阳性者进行分流,评估不同方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CIN2+)的诊断效能。结结果: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TCT诊断HPV 16/18型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χ^2=1.908,P=0.167)和特异度(χ^2=0.277,P=0.5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TCT诊断其余12种HPV分型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1.000),其特异度高于TCT(χ^2=23.625,P<0.01)。方案A与方案B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08,P=0.129),其特异度高于方案B(χ^2=14.101,P<0.01)。方案C与方案D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1.000),其特异度高于方案D(χ^2=13.807,P<0.01)。方案A与方案C诊断HPV阳性者中CIN2+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5,P=0.355),其特异度高于方案C(χ^2=16.806,P<0.01)。结论: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阳性患者的分流效能高。与现有细胞学分流方法比较,采用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PV阳性感染者进行分流有助于降低阴道镜转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p1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液基薄层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HE染色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婉娴 王念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70-571,共2页
关键词 乳腺肿块 针吸细胞 HE染色 涂片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4
作者 李柏霖 池茗 +1 位作者 张帆 唐元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椎管,获得脊髓组织。剪碎脊髓,用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去髓鞘杂质、筛网过滤获得脊髓微血管段。采用酶促消化法,予0.1%Ⅱ型胶原酶消化微血管段20min后,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并置于CO_(2)培养箱内静止培养72h。上述操作每次取5只,重复3次,以第3次培养的目的细胞为观察、鉴定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目的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情况,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后的脊髓微血管段镜下呈短棍样或分支状;微血管段培养24h后有短梭形细胞从其周围迁移爬出,呈“出芽式”生长;48h后“岛屿状”的细胞集落形成,增殖迅速;72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99%以上的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苏木素衬染胞核显示为蓝色。结论:酶促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日本大耳白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酶促消化法 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陈岚 刘周英 +1 位作者 陈争先 张劲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以组织学为金标准,分析并总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细针穿刺的细胞学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同时行粗针及细针穿刺,且经组织学证实为CHL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阅细针穿刺... 目的:以组织学为金标准,分析并总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细针穿刺的细胞学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同时行粗针及细针穿刺,且经组织学证实为CHL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阅细针穿刺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其相应的组织学活检切片。结果:17例霍奇金淋巴瘤均为经典型,包括混合细胞型5例,结节硬化型10例及未能分型2例;通过细针穿刺诊断出15例CHL,另2例细针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正确率为88.2%。细针穿刺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混合淋巴细胞背景中单个散在的霍奇金细胞或多核Reed-Stenberg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达CD30。结论:与组织学相比,细针穿刺具有快捷、微创的优势,且细胞形态保存完好,易识别诊断性霍奇金或Reed-Stenberg细胞,有助于CHL的快速诊断和临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细针穿刺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性蛋白在大鼠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6
作者 孟晓婷 陈东 +1 位作者 刘佳梅 路来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检测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性抗原及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 )、乙酰胆碱转移酶 (ChAT)在大鼠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孕 12— 14d的Wistar大鼠羊膜中分离羊膜上皮细胞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性抗原 (MAP 2、NSE、G... 目的检测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性抗原及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 )、乙酰胆碱转移酶 (ChAT)在大鼠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孕 12— 14d的Wistar大鼠羊膜中分离羊膜上皮细胞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性抗原 (MAP 2、NSE、GFAP、Nestin、Musashi)及ChAT、NT 3在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羊膜上皮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 ,并且在羊膜上皮细胞中有ChAT与NT 3的表达。结论羊膜上皮细胞与神经组织细胞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羊膜可望作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新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组织细胞 羊膜上皮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Midkine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青云 杨敏 +1 位作者 王雅明 徐建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克隆细胞因子midkine(MK)基因,表达其融合蛋白,制备抗MK单克隆抗体(mAb)并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MK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人肾癌组织mRNA中扩增人MKcDNA分子。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 目的:克隆细胞因子midkine(MK)基因,表达其融合蛋白,制备抗MK单克隆抗体(mAb)并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MK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人肾癌组织mRNA中扩增人MKcDNA分子。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MS2-MK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传统的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克隆化并制备mAb腹水。用ELISA法分析其Ig亚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克隆出MK基因并表达了MS2-MK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和筛选,获得2株分泌小鼠抗人MKmAb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mAb的Ig亚类分别为IgG1和IgG2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2株mAb与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胃癌组织呈强阳性反应。结论:在原核细胞中获得MS2-MK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制备出抗MK的mAb,为研究MK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 MIDKINE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其内向整流钾电流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韦育林 伍卫 +4 位作者 王景峰 邓春玉 钱卫民 傅玉如 魏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探讨其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特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第3代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鉴定...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探讨其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特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第3代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鉴定诱导细胞,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IK1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积较诱导前增大,呈长梭形。14d后细胞之间出现连接,排列方向渐趋一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Desmin、α-sarcomericactin和心肌特异性cTnI呈阳性反应,RT-PCR结果表明诱导细胞有心肌β肌球蛋白重链表达。诱导细胞IK1表达呈明显的不均一性,部分细胞IK1与正常心室肌细胞相似,但IK1电流密度总体上低于正常心室肌细胞。【结论】5-氮杂胞苷能在体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诱导细胞IK1表达不均一性提示可能有致心律失常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向整流钾电流 心肌细胞 细胞诱导分化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肌球蛋白重链表达 5-氮杂胞苷 密度梯度离心法 心室肌细胞 细胞膜片钳 DESMIN RT-PCR MSCs 不均一性 PCR方法 actin 致心律失常 诱导大鼠 技术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在人胃癌细胞株AGS中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被引量:4
9
作者 俞丽芬 范嵘 +2 位作者 孔雷 乔敏敏 吴云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人胃腺癌细胞株AGS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通过MTT法检测IL-6刺激AGS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AGS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人胃腺癌细胞株AGS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通过MTT法检测IL-6刺激AGS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AGS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与IL-6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激酶Jak1的诱导活化状态,并确定该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磷酸化Stat3在AGS细胞内的定位。结果IL-6可显著促进AGS细胞的增殖;转录因子Stat3和蛋白激酶Jak1都能在AGS细胞中被IL-6诱导激活,且Stat3的活性与IL6的刺激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磷酸化Stat3的染色定位于AGS细胞核。结论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介导了IL-6对AGS细胞增殖的促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传导途径 生物学效应 人胃癌细胞 磷酸化STAT3 AGS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JAK/STAT 6(IL-6) Western 胃腺癌细胞 MTT法检测 相关转录因子 信号传导通路 蛋白激酶 细胞介素 时间依赖性 生长增殖 活化状态 传导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块培养法及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8-160,T001,共4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豚鼠耳蜗血管纹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及纯化。结果 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天 ,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 ,这些细胞逐渐增殖...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豚鼠耳蜗血管纹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及纯化。结果 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天 ,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 ,这些细胞逐渐增殖形成大片细胞集落 ;耳蜗血管纹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 1~ 3天 ,可观察到培养皿底由一些细胞组成的细胞岛 ;细胞纯化后大多呈多边形 ,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块培养法 胶原酶消化法 血管纹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血迷路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肝止血法对人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薇 陈钢 +3 位作者 黄秀深 朱明辉 邹光友 刘世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S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调肝止血法对人子宫螺旋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人子宫螺旋动脉,用酶消化法进行分离及培养并测定内皮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果:柴胡止血液大、中剂量组分别较自然生长组、消炎痛组和... 目的:观察调肝止血法对人子宫螺旋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人子宫螺旋动脉,用酶消化法进行分离及培养并测定内皮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果:柴胡止血液大、中剂量组分别较自然生长组、消炎痛组和归脾丸组降低了 cNOS 的含量(P《0.05)。结论:调肝法能够通过降低 cNOS 的含量来抑制 NO 的产生,从而减轻对血管舒张的作用,达到治疗置放宫内节育器后导致的异常出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动脉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颗粒溶素在小鼠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致细胞损伤与诱导凋亡的作用
12
作者 伊正君 朱道银 +4 位作者 李俊明 杨健 何永林 曾伟 李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构建编码活化的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的天然颗粒溶素(granulysin,GL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GLS,并转染不同种系来源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GLS在其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致细胞损伤与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人GLS的... 目的构建编码活化的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的天然颗粒溶素(granulysin,GL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GLS,并转染不同种系来源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GLS在其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致细胞损伤与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人GLS的编码序列从pEGFP-C1/GLS质粒亚克隆入pBudCE4.1真核表达载体中,鉴定正确后转染不同种系来源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GLS的表达。通过测定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反映细胞的损伤;通过胞核DNA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地构建了读码框正确的pBudCE4.1/GLS重组子,并在靶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后48h,观察表达产物对宿主细胞未见有明显的致细胞损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人GLS基因能够在小鼠巨噬细胞中有效表达。该表达产物对小鼠巨噬细胞无明显的致细胞损伤与诱导凋亡的作用,为进一步建立研究GLS免疫学活性的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颗粒溶素 RT—PCR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渴颗粒剂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王谦 李彧 +8 位作者 周彩虹 龚慕辛 贾德贤 赵晖 黄启福 柴新楼 张永生 王文荣 任丽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37-1638,共2页
目的:观察消渴颗粒剂对高糖刺激后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消渴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理. 方法:培养正常大鼠系膜细胞,经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actin和desmin染色均为阳性,证实为系膜细胞后,进... 目的:观察消渴颗粒剂对高糖刺激后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消渴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理. 方法:培养正常大鼠系膜细胞,经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actin和desmin染色均为阳性,证实为系膜细胞后,进行实验.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系膜细胞,加入中药含药血清后,用MTT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对高糖刺激后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表达 系膜细胞增殖 消渴颗粒剂 正常大鼠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中药含药血清 扫描电镜观察 DESM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bcl-xL腺病毒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4
作者 廖洪映 熊利华 +5 位作者 陈波 张惠忠 华平 殷香保 祝曙光 傅玉如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1-423,427,共4页
【目的】探讨转染人类抗凋亡基因bcl-xL能否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评价它对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模拟心肌缺氧模型;将携带人类bcl-x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目的】探讨转染人类抗凋亡基因bcl-xL能否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评价它对心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模拟心肌缺氧模型;将携带人类bcl-x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分析bcl-xL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结果】转染rAd-bcl-xL/s的心肌细胞表达bcl-xL蛋白阳性单位(PU)(17.84±3.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02±2.56)与rAd-bcl-xL/as转染组(8.53±2.25)(P<0.01);缺氧诱导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为(45.67±8.47)%,而转染rAd-bcl-xL/s后的细胞凋亡指数减少至(9.42±2.48)%,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腺病毒介导的bcl-xL基因能高效转染心肌细胞,并表达目的基因;外源性bcl-xL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损伤心肌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BCL-XL基因 HOECHST33342 重组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心肌细胞表达 细胞凋亡指数 抗凋亡作用 TUNEL法 绿色荧光蛋白 显微镜下观察 体外培养 抗凋亡基因 腺病毒感染 正常对照组 显著性差异 腺病毒介导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诱导和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晓莉 袁颖 +4 位作者 张天一 姜正林 林巍巍 陆璐 王晓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1-596,共6页
为探讨无血清条件下联合应用bFGF、PDGF、RA、HRG、Fomkolin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传2~3代后,联合应用因子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等方法;通过Ⅱ型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S100抗体... 为探讨无血清条件下联合应用bFGF、PDGF、RA、HRG、Fomkolin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传2~3代后,联合应用因子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等方法;通过Ⅱ型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S100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的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神经元样细胞的参数;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化后细胞的钠电流。结果显示:MAP2阳性神经元样细胞所占比例,联合因子组明显高于血清组(P〈0.05);胞体面积及周长、突起的长度,联合因子组明显高于血清组和bFGF组(P〈0.05)。另外,联合因子组中80%形态似神经元样的细胞能诱发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电流。以上结果表明在体外无血清条件下联合应用bFGF、PDGF、RA、HRG、Fomkolin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是可行的,分化的神经元比例高,且细胞更具有神经电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 电生理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在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和恶性转化细胞系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燕 陈海滨 +2 位作者 苏中静 张锦堃 沈忠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491-1493,共3页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株SHEE和由SHEE恶性转化而来的细胞株SHEEmt之间的差异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SHEE细胞和SHEEmt细胞中CK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两...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株SHEE和由SHEE恶性转化而来的细胞株SHEEmt之间的差异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SHEE细胞和SHEEmt细胞中CK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两种细胞均呈CK染色阳性,阳性反应位于胞浆;SHEE细胞染色弱阳性,SHEEmt细胞染色中等强度阳性。免疫印迹分析在两种细胞中抗角蛋白抗体均与分子量52.5ku、46ku和45ku的抗原同时发生反应;但SHEEmt细胞中的3条阳性反应带均强于SHEE细胞。结论:CK阳性表达支持两种细胞来源于非角化型或胎儿型鳞状上皮;随着永生化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某些角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细胞恶性转化后的分化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 永生化 转化细胞 食管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抗角蛋白抗体 免疫印迹分析 细胞恶性转化 阳性反应 细胞染色 上皮细胞 差异表达 中等强度 同时发生 鳞状上皮 细胞来源 阳性表达 恶性细胞 细胞转化 表达上调 分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昭德 马华根 唐元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索和建立一种纯度高、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强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剪碎、过细胞筛网等物理方法,结合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及化学酶消化法,并以严格控制1 g/LⅡ型胶原蛋白酶消化作用时间15~20 min为首要,从2~3... 目的探索和建立一种纯度高、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强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剪碎、过细胞筛网等物理方法,结合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及化学酶消化法,并以严格控制1 g/LⅡ型胶原蛋白酶消化作用时间15~20 min为首要,从2~3周龄ICR小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出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接种24 h,贴壁的血管段周围爬出多角形或短梭状细胞,并逐渐扩散成团簇状;7 d后细胞融合,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为阳性,胞质呈棕红色,内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目的细胞纯度高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玉佩 王淑艳 +6 位作者 刘通 许玥 陈洁 卢忠孝 赵宏照 霍则军 张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4-71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MSC)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取4周龄雌性SD大鼠腰4~5节段多裂肌,用Ⅰ型胶原酶消化,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腰多裂MSC,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配对核转录因子7(Pax7)、成肌分化抗原...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MSC)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取4周龄雌性SD大鼠腰4~5节段多裂肌,用Ⅰ型胶原酶消化,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腰多裂MSC,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配对核转录因子7(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MSC形态为圆形,折光性强,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呈梭型。分离所得到的细胞具有一致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大鼠腰多裂肌MSC在静止期表达Pax7、增殖期表达MyoD、分化早期表达MyHC。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腰多裂肌MSC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肌卫星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唐元瑜 刘海琴 马华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8-104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s)培养方法,为探索AEC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取SD大鼠1只,无菌打开胸腹腔,分离出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结缔组织和脂肪,将主动脉内...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s)培养方法,为探索AEC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取SD大鼠1只,无菌打开胸腹腔,分离出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结缔组织和脂肪,将主动脉内膜外翻,切成长为1.0~1.5 mm的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7 d后去除血管段继续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表现观察和第Ⅷ因子(FⅧ)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目的细胞。结果:接种3 d后,有少量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出,形成岛屿状细胞团;10~12 d后,细胞集落逐渐融合成片,铺满瓶底,呈典型的“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FⅧ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的胞核和胞质淡染成棕红色,表达为阳性,阳性细胞率达98%以上。结论:主动脉内膜外翻切段贴壁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A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管内皮细胞 内膜外翻切段贴壁培养法 原代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20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63-56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呈“短棍样”,培养24 h后有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爬出,48 h后逐渐形成“岛屿状”的细胞集落,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细胞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