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休克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于月成 辛晓燕 +3 位作者 王滨 郑维国 王德堂 郭会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574,共4页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2 7(HSP2 7)和HSP7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SP法 )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 5 6例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 (30例 )中HSP2 7和HSP70的表达。采用原位...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2 7(HSP2 7)和HSP7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SP法 )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 5 6例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 (30例 )中HSP2 7和HSP70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 ,检测HSP70mRNA的水平 ,并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较。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异位内膜组织中HSP2 7与HSP70均呈高表达 ,与正常内膜组的表达差异显著 (P <0 .0 1) ,而且失去其在正常内膜组织中表达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 (OEM )与子宫腺肌症组 (AM )组中 ,HSP2 7和HSP70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 >0 .0 5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SP70mRNA在异位症组(包括OEM和AM组 )中的表达 ,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和P <0 .0 5 )。HSP2 7与HSP70的表达水平 ,同OEM的严重性无关。结论 异位内膜组织中的HSP70基因被激活 ,转录增加。HSP2 7和HSP70呈高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症 免疫组化sp法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 OGFR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胡建功 金小萍 +2 位作者 谢朝辉 邢恩鸿 张祥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6-338,34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中OGF表达率分别为55.43%、43.48%、34.50%、13.2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FR表达率分别为68.80%、44.22%、40.00%、2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组织中可能存在着OGF-OGFR的相互作用;OGF、OGFR的表达减少,减弱了OGF-OGFR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增加OGF、OGFR的表达,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sp法 相互作用 正常乳腺 上皮增生 乳腺腺病 乳腺组织 表达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K4在乳腺癌及良性乳腺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杨金星 韩宇晶 +1 位作者 郑航 罗荣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983,988,共4页
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4(p21-activatedkinase-4,PAK4)在乳腺癌发病、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正常乳腺组织、2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8例乳房纤维腺瘤、37例乳腺癌(其中非浸润性癌7例,早期浸润癌9例,浸润癌21... 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4(p21-activatedkinase-4,PAK4)在乳腺癌发病、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正常乳腺组织、2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8例乳房纤维腺瘤、37例乳腺癌(其中非浸润性癌7例,早期浸润癌9例,浸润癌21例)及13例乳腺癌转移瘤组织中的PAK4含量,比较各类组织中PAK4的表达特点与分布特征。结果 PAK4表达主要位于胞浆,胞核偶有少量表达,而乳腺腺体细胞外基质中基本不表达;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病变(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腺瘤)、乳腺癌和乳腺癌转移瘤组织中的PAK4表达总体阳性率依次升高;乳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组织中PAK4的表达阳性率亦呈依次升高趋势。结论 PAK4与乳腺癌的演进和转移密切相关,PAK4及其基因有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发病机制 p21活化激酶4 免疫组化sp法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α、β受体在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 被引量:4
4
作者 史雁暇 王志豪 +2 位作者 李强 李引乾 徐永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为探讨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在雌激素影响胃肠道机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取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经免疫组化SP法染色后,在数码显微镜下拍照、测量,用高清晰图像分析系统对雌激素受体(ER)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对表达量... 为探讨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在雌激素影响胃肠道机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取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经免疫组化SP法染色后,在数码显微镜下拍照、测量,用高清晰图像分析系统对雌激素受体(ER)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对表达量。雌激素受体在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神经元、支持细胞和过路纤维均有ERα、ERβ受体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在神经元胞体中,细胞膜和细胞质为强阳性染色,而细胞核为弱阳性染色。ERα在神经元胞体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神经元胞体结构(P<0.05),ERβ在神经元胞体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非神经细胞结构(P<0.01)。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神经元具有对雌激素刺激反应的受体,提示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可能作为雌激素作用于胃肠道的内分泌途径和自主神经对胃肠道调节的神经途径之间相互协调的网络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a Β受体 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 免疫组化sp法 雌性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1及其受体TGFβ 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峰 翦新春 +4 位作者 程瑞雪 姚志刚 沈明 冯德云 周建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 :研究TGFβ1 及其TGFβ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β1 和TGFβRI的蛋白表达 ,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 :①TGFβ1 和TGFβ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 目的 :研究TGFβ1 及其TGFβ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β1 和TGFβRI的蛋白表达 ,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 :①TGFβ1 和TGFβ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中 ,腺泡细胞无表达 ;②TGFβ1和TGFβRI蛋白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呈腺管状、条索状及团块状排列的肿瘤上皮细胞中 ,其表达水平与正常唾液腺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TGFβ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1) ;TGFβR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腺样囊腺癌独特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可能与TGFβ1 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 唾液腺腺样囊腺癌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α、β受体在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的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豪 李强 +4 位作者 徐永平 金秀芳 董伟 范洁 贾俊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7,28,共6页
【目的】研究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分布特点,探讨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神经元对雌激素是否具有反应性。【方法】取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制作石蜡切片,经免疫组化SP法染色后,在数码显微镜下拍照,用高清... 【目的】研究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分布特点,探讨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神经元对雌激素是否具有反应性。【方法】取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制作石蜡切片,经免疫组化SP法染色后,在数码显微镜下拍照,用高清晰图像分析系统对ER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对表达量。【结果】在星状神经节的神经元胞体、卫星细胞和过路纤维中均有ERα、ERβ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在神经元胞体中,细胞膜和细胞质为强阳性染色,而细胞核为弱阳性染色。ERα在神经元胞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神经细胞结构(P<0.05),ERβ在神经元胞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非神经细胞结构(P<0.01)。【结论】雌性山羊星状神经节神经元具有对雌激素刺激反应的受体,提示星状神经节可能作为雌激素作用于心血管的内分泌途径和自主神经对心血管调节的神经途径之间相互协调的网络节点,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Α受体 雌激素Β受体 星状神经节 免疫组化sp法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山羊腺垂体中催乳素 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吕颜枝 何强 +3 位作者 赵慧英 蒋振兴 熊东升 耿阳雪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97,共4页
为了阐明妊娠期垂体中催乳素(PRL)、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的分布和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本试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PRL、FSH、LH三种激素在妊娠各期山羊的腺垂体细胞中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山羊妊娠过程中,腺垂... 为了阐明妊娠期垂体中催乳素(PRL)、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的分布和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本试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PRL、FSH、LH三种激素在妊娠各期山羊的腺垂体细胞中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山羊妊娠过程中,腺垂体中PRL阳性细胞多存在于远侧部,数量逐渐增多,胞质呈强阳性;FSH和LH阳性细胞分布在远侧部和结节部,FSH胞质内颗粒着色深浅不一,LH多核膜着色;相对表达量都逐渐升高,而升高程度不同,表现为妊娠后期LH表达量急剧升高,FSH则变化较小,除了FSH的相对表达量在妊娠前期和中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3种激素的相对表达量在妊娠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妊娠前、中期FSH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PRL和LH,妊娠后期LH的表达量最高。FSH次之,PRL最低。提示PRL、FSH和LH三种激素相互协同以促进胚胎着床并维持妊娠,而且在妊娠早期PRL起主要作用,之后协同FSH和LH维持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垂体 PRL FSH LH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p65蛋白及其抑制蛋白IκBα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道明 李珊珊 +5 位作者 赵志华 任秀花 高冬玲 曹静 李海梅 闫爱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97-500,512,共5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及其抑制蛋白IκBα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1例食管鳞癌中NF-κBp6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p65、IκBα蛋白的胞浆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及其抑制蛋白IκBα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1例食管鳞癌中NF-κBp6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p65、IκBα蛋白的胞浆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但p65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IκBα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食管鳞癌中IκBα蛋白的胞浆和胞核阳性率均高于p65蛋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也无相关关系。结论:NF-κBp65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级、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IκBα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浸润转移 核转录因子 抑制蛋白 白及 IκBα蛋白 淋巴结转移 NF-κBp65 P65蛋白 食管鳞癌 免疫组化sp法 组织学分级 浸润深度 核表达 相关关系 正相关 阳性率 统计学 胞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其癌变组织中Survivin、c-myc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琰 高义军 尹晓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8-449,共2页
关键词 Survivin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C-MYC蛋白 癌变组织 免疫组化sp法 凋亡抑制因子 口腔癌前病变 细胞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受体在山羊颈前神经节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强 王志豪 +4 位作者 金秀芳 徐永平 陈文东 黄双 孙曼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旨在探索山羊颈前神经节是否具备接受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作用的条件,是否有IFN-γ受体(interferon-γreceptor,IFNGR)的存在,进而明确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分别取雌雄成年山羊颈前神经节各5对,用免疫组化SP法和... 旨在探索山羊颈前神经节是否具备接受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作用的条件,是否有IFN-γ受体(interferon-γreceptor,IFNGR)的存在,进而明确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分别取雌雄成年山羊颈前神经节各5对,用免疫组化SP法和PCR方法检测IFNGR在颈前神经节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山羊颈前神经节的神经元、卫星细胞和神经纤维均有IFNGR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IFNGR在神经元胞体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神经细胞结构(P<0.05)。在山羊颈前神经节扩增到IFNGR1基因的cDNA片段全长376bp,与绵羊、牛、野猪、家兔、褐家鼠IFNGR1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97%、84%、73%、66%。在山羊颈前神经节中IFNGR主要在交感节后神经元表达与分布,具备对IFN-γ刺激做出反应的条件,提示山羊颈前神经节可能作为IFN-γ对靶器官免疫内分泌调节途径和自主神经对靶器官调节的神经途径之间相互协调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受体 颈前神经节 免疫组化sp法 PCR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俞小虹 程浩 郑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6-217,共2页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尖锐湿疣 (CA)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EGFR在 56例尖锐湿疣与 30名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 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皮肤中 EGFR也有表达,但...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尖锐湿疣 (CA)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EGFR在 56例尖锐湿疣与 30名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 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皮肤中 EGFR也有表达,但主要在基底层细胞表达。 EGFR在尖锐湿疣皮损颗粒层细胞和棘层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强于正常皮肤 (P< 0.01)。结果示尖锐湿疣皮损中 EGFR的表达增强可能与 HPV6/11型感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致病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尖锐湿疣 人类乳头瘤病毒 EGFR CA 皮损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中c-myc蛋白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栋 高东宸 +2 位作者 张长淮 卢晓梅 陈淑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为进一步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c my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某种程度的指导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1 1 6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标本进行c myc蛋白表达测定。结果提示 ,c myc蛋白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 ,核染... 为进一步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c my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某种程度的指导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1 1 6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标本进行c myc蛋白表达测定。结果提示 ,c myc蛋白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 ,核染色阳性者 1 3例 ( 1 1 .2 % ) ,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细胞质着色者 1 0 8例 ( 93.1 % ) ,中、强阳性表达病例与乳腺癌ER状况呈正相关性。提示c myc蛋白核表达可作为判定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对乳腺癌标本进行c myc表达产物检测可能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C-MYC蛋白 免疫组化sp法 临床意义 预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wisy抗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大我 刘娟娟 +6 位作者 林蓓 胡珍华 高健 侯锐 刘川 郝莹莹 张淑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6-339,350,共5页
目的探讨Lewis y抗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浆液囊腺癌(恶性组)、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组)、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良性组)和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中L... 目的探讨Lewis y抗原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浆液囊腺癌(恶性组)、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组)、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良性组)和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中Lewis y抗原与IGF-1R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2者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Lewis y抗原和IGF-1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交界性组、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低分化组IGF-1R的表达水平与中、高分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中、高分化3组间Lewis y抗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wis y和IGF-1R在恶性组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具有正相关性(P<0.05),且2者存在共定位关系。结论 Lewis y抗原及IGF-1R参与了卵巢浆液性肿瘤由良性向恶性的转化与发展,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Y抗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 卵巢浆液性肿瘤 临床意义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IGF-1R 免疫荧光双标记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神经肽在奶山羊下丘脑中的共存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磊 蒋田园 +5 位作者 陈树林 李文献 郑毛亮 赵慧英 范光丽 李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5452-5453,5455,共3页
为了探讨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催产素(OT)在同一细胞有无共存的现象,实验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对GnRH与OT免疫反应物在妊娠周期奶山羊下丘脑的分布进行双重酶标记研究。结果显示,在室旁核、视上核、... 为了探讨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催产素(OT)在同一细胞有无共存的现象,实验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对GnRH与OT免疫反应物在妊娠周期奶山羊下丘脑的分布进行双重酶标记研究。结果显示,在室旁核、视上核、视前交叉上核、弓状核、下丘脑外侧区、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后核等18个核团(区)有GnRH-OT双标记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阳性细胞的形状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有的阳性细胞突起明显。根据细胞中阳性物质的多少和核团中阳性细胞数量,可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核团。GnRH与OT在上述核团的某些细胞的共存现象为GnRH与OT在功能上的相互调节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催产素 下丘脑 妊娠奶山羊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冬梅 武丽杰 +4 位作者 杨雪松 李芳 孙延芝 陈黎明 杨竹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3-294,共2页
为探讨P16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子宫内膜癌(腺癌33例,腺棘皮癌4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及19例正常组织进行了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p16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率为56.8%,在腺... 为探讨P16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子宫内膜癌(腺癌33例,腺棘皮癌4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及19例正常组织进行了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p16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率为56.8%,在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1.7%,在腺棘皮和浆液性乳头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5.1%,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同时,p16蛋白在I~II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为26.4%。而在III~IV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11.7%,二者差异显著,说明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16蛋白 免疫组化sp法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HCV感染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ICH-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琳琅 郭颖 曹长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7-799,805,共4页
目的探讨HCV感染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ICH-1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0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HCV抗原(NS5抗原)、bcl-2、bax及ICH-1的表达。结果40例肝癌组织中NS5抗原阳性11例,阳性率为27.5... 目的探讨HCV感染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ICH-1表达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0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HCV抗原(NS5抗原)、bcl-2、bax及ICH-1的表达。结果40例肝癌组织中NS5抗原阳性11例,阳性率为27.5%,癌旁组织阳性5例,阳性率为12.5%。11例HCV阳性的肝癌组织中bcl-2阳性1例,bax阳性1例,两者之比为1:1;ICH-1L阳性5例,ICH-1S阳性6例,两者之比为1:1.2;29例HCV阴性的肝癌中bcl-2阳性5例,bax阳性7例,两者之比为1:1.4,ICH-1L阳性10例,ICH-1S阳性15例,两者之比为1:1.5。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cl-2、bax及ICH-1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肝细胞癌变有关,但HCV可能不是引起bcl-2、bax及ICR-1表达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 凋亡基因 bcl-2 ICH-1 BAX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激素受体在雌性山羊颈前神经节的分布
17
作者 郭晓 李强 +5 位作者 徐永平 金秀芳 陈文东 王志豪 董伟 范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1-665,共5页
为研究雌性山羊颈前神经节(SCG)是否具备接受孕激素作用的条件,从而推测孕激素是否参与靶器官内分泌过程的神经调控,本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雌性山羊SCG中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雌性山羊的SCG中,PR免疫反应阳性... 为研究雌性山羊颈前神经节(SCG)是否具备接受孕激素作用的条件,从而推测孕激素是否参与靶器官内分泌过程的神经调控,本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雌性山羊SCG中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雌性山羊的SCG中,PR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广泛分布,在神经元胞体、施万细胞、卫星细胞、神经纤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着色。其中神经元均为PR阳性,细胞膜和细胞质呈黄褐色,PR为中等阳性,而细胞核呈棕褐色为强阳性。另外施万细胞、支持细胞和神经纤维中也有淡黄色、弱阳性的PR阳性产物。图像分析表明,神经元胞体PR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非神经成分。以上结果表明雌性山羊颈前神经节是孕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提示孕激素可能作用于SCG交感节后神经元,从而参与SCG支配的靶器官的功能活动,而SCG内神经元上的PR有可能作为一个节点协调孕激素对内脏器官的内分泌调节和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的神经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激素受体 颈前神经节 免疫组化sp法 雌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蛋白在动情周期大鼠子宫中的分布
18
作者 徐永平 王根辈 +5 位作者 赵慧英 郝建军 范光丽 逄国梁 蔡青青 马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1,28,共6页
【目的】研究S100蛋白在动情周期SD大鼠子宫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阴道涂片方法将16只雌性SD大鼠分为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4组,处死各组大鼠取子宫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感法(Streptavidi... 【目的】研究S100蛋白在动情周期SD大鼠子宫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阴道涂片方法将16只雌性SD大鼠分为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4组,处死各组大鼠取子宫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感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研究S100蛋白在大鼠动情周期子宫中的分布规律。【结果】S100蛋白免疫阳性产物在各期子宫各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S100蛋白免疫阳性产物在动情周期子宫内膜、肌层和外膜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一致:动情前期着色最弱,动情期着色最深,动情后期着色变浅,动情间期着色又加深,表达呈双峰变化趋势。【结论】S100蛋白在动情周期SD大鼠子宫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规律,可能受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蛋白 免疫组化sp法 动情周期 子宫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素在动情周期大鼠子宫中的分布
19
作者 王根辈 徐永平 +6 位作者 赵慧英 张艳 逄国梁 蔡青青 马翔 杨永倩 范光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突触素(SYP)在大鼠动情周期子宫内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未产、体质量220-250 g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其动情周期,并采用免疫组化超敏SP(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研究突触素在... 【目的】研究突触素(SYP)在大鼠动情周期子宫内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未产、体质量220-250 g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其动情周期,并采用免疫组化超敏SP(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研究突触素在大鼠动情周期子宫内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子宫各层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SYP免疫阳性产物的分布,并随动情周期的变化表现出一定规律:子宫内膜着色强弱各期差别不大,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基本不着色或少许胞浆淡染,但其基底面均有较深SYP免疫阳性产物分布,动情前期着色最深,动情期、动情后期、动情间期依次减弱,后2期差别不明显;肌层和子宫外膜中,动情前期着色最深,动情期着色减弱,动情后期着色最浅,动情间期表达量明显回升,后3期与动情前期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突触素在动情周期子宫中的分布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可能受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素 免疫组化sp法 动情周期 子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茁1在人横纹肌肉瘤肌源性分化中的作用
20
作者 王华 杨光华 +4 位作者 步宏 郭立新 周桥 李胜富 彭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茁1(TGF-茁1)在横纹肌肉瘤肌源性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GF-茁1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系RD肌源性分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横纹肌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茁1(TGF-茁1)在横纹肌肉瘤肌源性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GF-茁1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系RD肌源性分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横纹肌肉瘤组织中TGF-茁1表达与肌球蛋白重链(MyH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GF-茁1可明显抑制RD细胞肌球蛋白重链mRNA和蛋白的表达。用TGF-茁1处理RD细胞后,肌球蛋白重链和肌节肌动蛋白(Sarcomeric-Actin)阳性着色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MyoD1的表达在处理前后未见明显差异。横纹肌肉瘤组织中TGF-茁1表达与肌球蛋白重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TGF-茁1可抑制RD细胞的肌源性分化,这一作用可能不依赖于MyoD1的调节。TGF-茁1信号传导通路可能与横纹肌肉瘤的肌源性分化受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横纹肌肉瘤 肌源性分化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