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建江 温玉明 王昌美 《口腔医学纵横》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0-181,共2页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管则由于内皮细胞外还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而呈双层着色。结论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在胸腺肿瘤PD-L1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邢杰 赵继开 +1 位作者 丁闻洁 韩昱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2-1484,共3页
PD-1/PD-L1通路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如黑色素瘤、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并且PD-1/PD-L1表达可能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或不良预后相关[1-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胸腺瘤PD-1/PD-L1的研究较少,但均表明PD-L1表达与... PD-1/PD-L1通路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如黑色素瘤、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并且PD-1/PD-L1表达可能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或不良预后相关[1-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胸腺瘤PD-1/PD-L1的研究较少,但均表明PD-L1表达与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组织学类型、Masaoka分期以及疗效相关,并且能够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胸腺瘤 胸腺癌 组织学类型 恶性程度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黑色素瘤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PD-L1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瑶 王满香 +4 位作者 王明伟 张杨鸽龄 金苏 方娜 岳君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D-L1表达检测的价值。方法建立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分析TTF-1和p40阳性癌细胞中PD-L1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D-L1表达检测的价值。方法建立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分析TTF-1和p40阳性癌细胞中PD-L1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结果TTF-1和p40表达分别定位于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胞核,不表达于免疫细胞,PD-L1定位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或正常上皮细胞胞膜;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可排除进行TPS时非肿瘤细胞的PD-L1染色。结论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可有效排除非癌细胞PD-L1染色导致的TPS偏差,准确评估PD-L1的表达,有助于筛选适用于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PD-L1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D2-40与CD56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4
作者 曾荣新 夏健清 +2 位作者 曹毅 李丽萍 牛会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58-1259,共2页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其内有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文献中少有报道[1,2]。由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的广泛应用,使区分血管与淋巴管成为可能。本文应用D2-40与CD56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探讨小...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其内有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文献中少有报道[1,2]。由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的广泛应用,使区分血管与淋巴管成为可能。本文应用D2-40与CD56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探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中淋巴管生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D2-40 CD5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观察大鼠萎缩腮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增殖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多文 左金华 +4 位作者 毛玉龙 朱玉红 宋守君 王丽芳 宋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萎缩及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的增殖变化规律。 方法: 对78 只Wistar大鼠结扎右侧腮腺主导管,HE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主导管结扎后0(对照)、1、3、5、7、14、21、30、60、90、120... 目的: 观察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萎缩及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的增殖变化规律。 方法: 对78 只Wistar大鼠结扎右侧腮腺主导管,HE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主导管结扎后0(对照)、1、3、5、7、14、21、30、60、90、120、150、180 d腮腺的组织学变化(n=6),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定量分析MEC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增殖率及分布情况。 结果: 主导管结扎后,腮腺腺泡细胞逐渐凋亡消失,大量导管样结构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并伴炎性细胞浸润。导管结扎后第3天,MEC快速增殖,5 d时增殖率达到峰值,7 d后MEC增殖率降低,30~150 d时MEC增殖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180 d时未观察到增殖的MEC,MEC总数显著减少。 结论: 结扎腮腺导管诱导腺体萎缩的过程中MEC早期增殖,随后增殖活力下降、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上皮细胞增殖 腮腺 萎缩 导管结扎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及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CD44^+/Ki-67^-癌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军平 刘斌 +1 位作者 林艳丽 王丽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CD44+/Ki-67-癌细胞的形态特点、数量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HE染色,连续切片,同部位观察。结果正常肠黏膜中CD44蛋白不表达,Ki-67蛋白低表达;腺...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CD44+/Ki-67-癌细胞的形态特点、数量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HE染色,连续切片,同部位观察。结果正常肠黏膜中CD44蛋白不表达,Ki-67蛋白低表达;腺瘤中CD44蛋白低表达,Ki-67蛋白表达率为5.06%,CD44+/Ki-67-细胞数为0.58%。结直肠癌中CD44+/Ki-67-癌细胞数平均为5.82%,主要分布在腺体基膜缘或腺体共壁侧,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大核细胞,另一种细胞核较小,形似淋巴细胞;在SW620中CD44+/Ki-67-主要表达在小圆细胞和单极细胞中,其它细胞中表达少;细胞数比率与组织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比值接近;Ki-67-的癌细胞中,CD44+癌细胞占67%,CD44-癌细胞占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多CD44+癌细胞处于G0期或静息期,只有少数细胞处于细胞G1、S、G2、M期。结论 CD44+/Ki-67-癌细胞特征和从癌干细胞理论方面考虑,更适合作为癌干细胞的标记,为癌干细胞的分离、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癌干细胞 SW620 CD44+/Ki-67-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萎缩腮腺中肌上皮细胞增殖状态的观察
7
作者 左金华 刘多文 +1 位作者 朱玉红 王丽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8-662,共5页
目的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观察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萎缩腺体内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的增殖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建立腮腺主导管结扎动物模型,结扎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HE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主... 目的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观察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萎缩腺体内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的增殖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建立腮腺主导管结扎动物模型,结扎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HE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主导管结扎后1、3、5、7、14、21、30、60、90、120、150、180天萎缩性腮腺的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定量分析MEC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增殖率及分布情况。结果 HE染色示:主导管结扎后,腮腺腺泡细胞出现凋亡消失,大量导管样结构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导管结扎后第3天,MEC发生快速增殖,5天时增殖率达到顶峰,随后MEC增殖率降低,30~150天时MEC增殖率均维持较低水平,180天时难以观察到增殖的MEC且MEC细胞总数显著减少。结论 结扎腮腺导管诱导腺体萎缩的过程中,MEC在萎缩早期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5天时达到顶峰,随后增殖活力下降,30~150天MEC增殖活性均处较低水平,180天时已观察不到增殖的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萎缩 导管结扎 上皮细胞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