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陈昆 刘浩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7-2030,共14页
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多借助于小鼠模型进行评价。但由于物种差异,传统小鼠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人体免疫应答的真实情况,导致大部分基于小鼠的研究成果不适用于人体。近年随着免疫缺陷小鼠的出现和品系改良,基于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的免疫系... 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多借助于小鼠模型进行评价。但由于物种差异,传统小鼠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人体免疫应答的真实情况,导致大部分基于小鼠的研究成果不适用于人体。近年随着免疫缺陷小鼠的出现和品系改良,基于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有望帮助研究者克服这一难题。本文就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后续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完善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小鼠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 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ggyBac转座子系统构建长期表达人细胞因子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2
作者 吕亚楠 范伟 胡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表达人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3 (IL-3)、白细胞介素15 (IL-15)、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piggyBac (PB)转座子系统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长效表达情况,为改善人源化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表达人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3 (IL-3)、白细胞介素15 (IL-15)、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piggyBac (PB)转座子系统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长效表达情况,为改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人免疫细胞的重建提供简单长效的新方法。方法: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PB转座子质粒(PB-GFP),构建含有人IL-6、IL-3、IL-15、SCF和GM-CSF基因的PB转座子质粒(PB-5F)。293T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质粒)、阳性对照组(转染pLVTHM质粒)、瞬时转染组(转染PB-GFP质粒)和稳定转染组[共同转染PB-GFP和转座酶质粒(super-PB)]。转染后每3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GFP阳性(GFP+)细胞百分率。将NOD.Cg-Prkdcscid IL2rgtm1Wjl/SzJ (NCG)小鼠分为瞬时转染组和稳定转染组,瞬时转染组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B-5F质粒,稳定转染组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B-5F质粒和super-PB质粒。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后1、3、5和9d及随后每周1次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各组NCG小鼠血清中IL-6、IL-3、IL-15、SCF和GM-CSF水平。结果:PB-GFP转染293T细胞30d后,稳定转染组GFP+细胞百分率(4.61%±0.42%)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0.58%±0.05%)和瞬时转染组(0.86%±0.10%)(P<0.05)。NCG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B-5F质粒,注射后第30天,稳定转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5和GM-CSF水平均高于瞬时转染组(P=0.048,P=0.051,P=0.045);注射后第60天,稳定转染组小鼠血清中仍能检测到IL-6、IL-15和GM-CSF。结论:体外验证了PB转座子系统的长效表达,成功构建了具有人IL-6、IL-3、IL-15、SCF和GM-CSF基因的PB转座子载体的质粒,建立了长效稳定表达人IL-6、IL-15和GM-CSF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3 白细胞介素15 干细胞生长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转座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LDLR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及其表型分析
3
作者 王兆卫 吕亚楠 +1 位作者 胡正 杨永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1-276,共6页
目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并对血液胆固醇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为构建具有高脂血症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提供新方法。方法:基于CRISPR/Cas9技术,将有效识别LDLR基因外显子2和18... 目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并对血液胆固醇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为构建具有高脂血症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提供新方法。方法:基于CRISPR/Cas9技术,将有效识别LDLR基因外显子2和18的sgRNA/Cas9 mRNA注射到NOD SCID小鼠的受精卵中,通过对新生小鼠基因型鉴定筛选得到基因敲除的F0代阳性(LDLR^(+/-),Aa)小鼠,再将此小鼠与NOD SCID(LDLR^(+/+),AA)小鼠繁育,鉴定得到能稳定遗传基因型的F1代(Aa)小鼠。将F1代阳性杂合小鼠与NOD SCID小鼠繁育,获得大量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F2代(Aa)小鼠,在F2代间进行大规模繁育,获得的F3代小鼠依据基因型和性别进行分组,分别为雄性AA、雄性Aa、雌性AA和雌性Aa,对体质量进行监测,同时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液胆固醇水平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构建方法获得了NOD SCID LDLR^(+/-)(Aa)小鼠,经过8周的体质量检测,Aa杂合子基因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影响小鼠体质量,雌性Aa的胆固醇水平为(100.80±4.42)mg·dL^(-1),雄性Aa的胆固醇水平为(120.56±11.16)mg·dL^(-1),与阴性对照(基因型为AA的小鼠)比较,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雌性AA的胆固醇水平为(60.78±2.11)mg·dL^(-1),雄性AA的胆固醇水平为(75.43±10.06)mg·dL^(-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影响小鼠体质量的前提下,通过CRISPR/Cas9技术在NOD SCID背景下成功构建出了胆固醇水平自发升高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胆固醇 CRISPR/Cas9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