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综合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
作者 盛东方 杨帆 +4 位作者 钟菁 余金鸣 陈贻华 杜宝国 许明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8期115-118,13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综合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单相抑郁障碍患者58例(单相组)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41例(... 目的探讨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综合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单相抑郁障碍患者58例(单相组)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41例(双相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斯特鲁普色词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数字广度测验(DST)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免疫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综合评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认知功能和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分析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的关系。结果双相组发病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阳性占比高于单相组,病程长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斯特鲁普色词测验正确数、WCST正确应答百分比、DST评分低于单相组,斯特鲁普色词测验错误数、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高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相组斯特鲁普色词测验错误数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呈正相关(rs>0,P<0.05),WSCT正确应答百分比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呈负相关(r<0,P<0.05)。结论青少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和炎症改变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且其认知功能与免疫生物标志物及炎症综合评分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 双相抑郁 认知功能 免疫生物标志物和炎症综合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中国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潜在生物标志物
2
作者 吴希泽 李越 +4 位作者 潘嘉祥 康健 潘雪 薛陈天 宫丽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603,共11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使用GSE41177和GSE79768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模块基因,取交集后获得候选枢纽基因,经性别分层后获得...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使用GSE41177和GSE79768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模块基因,取交集后获得候选枢纽基因,经性别分层后获得枢纽基因。随后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基于枢纽基因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选择最优模型构建列线图,并使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后通过DGIdb数据库筛选治疗房颤的潜在药物。结果:鉴定出67个差异表达基因和65个与房颤相关的模块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房颤发病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免疫性、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经性别分层筛选获得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枢纽基因(TYROBP、FCER1G、EVI2B、SOD2)、两个在男性房颤患者特异性表达基因(PILRA和SLC35G3)和两个在女性房颤患者特异性表达基因(HLA-DRA和GATP)。极端梯度增强模型的诊断效能优,基于枢纽基因、男性重要基因(PILRA、SLC35G3和SOD2)和女性重要基因(FCER1G、SOD2和TYROBP)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免疫浸润分析表明,房颤患者的免疫浸润微环境紊乱,具有更高丰富度的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γδT细胞;男性房颤患者具有更高丰富度的中性粒细胞;女性房颤患者具有更高丰富度的静止肥大细胞。经数据库和文献筛选获得了两种治疗房颤的潜在药物,即丙戊酸和甲氨蝶呤。结论:房颤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心房组织心肌细胞免疫细胞浸润微环境紊乱;TYROBP、FCER1G、EVI2B和SOD2可作为房颤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PILRA和SLC35G3可作为男性人群房颤的潜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有效预测房颤的发病风险,也是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模型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8比值对艾滋病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作用
3
作者 王艺晓(综述) 邱涛(综述) +1 位作者 朱宝立(综述) 张之(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1,共5页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疗是终身的并且艾滋病并没有治愈。即使在接受治疗后,病毒得到抑制且CD4+T细胞计数恢复良好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他们依然面临更高的艾滋病及非艾滋病事件发生风险。因此,科...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疗是终身的并且艾滋病并没有治愈。即使在接受治疗后,病毒得到抑制且CD4+T细胞计数恢复良好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他们依然面临更高的艾滋病及非艾滋病事件发生风险。因此,科学界认为有必要寻找新的适用于临床实践的生物标志物,以便识别由于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并发疾病风险增加而需要进行密切监测的患者。近年来,许多研究强调CD4/CD8比值可能是预测艾滋病及非艾滋病事件的一个很好的生物标志物,这一观点逐渐受到关注。通过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文章就CD4/CD8比值对预测艾滋病患者预后的应用潜力进行综述,期望为优化艾滋病患者的监测、治疗方案和并发事件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8比值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预测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miRNA-223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4
作者 陈红芬 陈京霞 周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miRNA-223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URB-65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RT-PCR法检测miRNA-22... 目的探究外周血miRNA-223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URB-65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RT-PCR法检测miRNA-223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6、IL-1、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miRNA-223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高危组高于低危组(P均<0.01)。miRNA-223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及28天病死率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外周血miRNA-223表达水平与重症肺炎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疾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miRNA-223 炎症因子 CURB-65评分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休克治疗抑郁的细胞因子机制:临床应用新思路
5
作者 李爽(综述) 李坤(审校) 张跃兵(审校)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细胞因子假说为解释抑郁症提供了一种免疫炎症视角,指出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种针对严重抑郁症患者较为有效...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细胞因子假说为解释抑郁症提供了一种免疫炎症视角,指出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种针对严重抑郁症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ECT的确切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现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ECT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联系及ECT对其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参与抑郁症的神经炎症、内分泌轴紊乱及神经可塑性下降等病理过程。ECT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肠道微生物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轴等神经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细胞因子作为生物标志物,为ECT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细胞因子的个性化策略及新抗抑郁干预手段的开发,有望提高ECT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抗抑郁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电休克治疗 细胞因子 免疫炎症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在炎症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唐俊鹏 魏娟英 +1 位作者 李润琪 邹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7期51-54,共4页
衣康酸在人体内主要由巨噬细胞生成,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菌等广泛临床应用潜力的物质。衣康酸在炎症、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衣康酸的抗炎、抗菌机制涉及巨噬细胞的活化、极化、活性氧的生成、代谢重编程、免疫调节、Irg1通路、IκBζ... 衣康酸在人体内主要由巨噬细胞生成,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菌等广泛临床应用潜力的物质。衣康酸在炎症、免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衣康酸的抗炎、抗菌机制涉及巨噬细胞的活化、极化、活性氧的生成、代谢重编程、免疫调节、Irg1通路、IκBζ炎症通路等,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阻断或增加衣康酸的生成可以促进或抑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其在炎症、抗菌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深入研究衣康酸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期望为衣康酸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 生物标志 抗菌 炎症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