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号钩端螺旋体主要外膜蛋白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丽慧 严杰 +1 位作者 阮萍 毛亚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 :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主要外膜蛋白 Omp L 1、Lip L 32和 L ip L 4 1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方法 :建立 Ni- NTA亲和层析法 ,提取不同基因型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 r Omp L1/ 1和 Omp L1/ 2、L ip L32 / 1和 r Lip L32... 目的 :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主要外膜蛋白 Omp L 1、Lip L 32和 L ip L 4 1免疫功能表位及其致炎作用。方法 :建立 Ni- NTA亲和层析法 ,提取不同基因型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 r Omp L1/ 1和 Omp L1/ 2、L ip L32 / 1和 r Lip L32 / 2、Lip L4 1/ 1和 r Lip L4 1/ 2。采用 SDS- PAGE检测上述目的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提取物纯度。分别采用 Signal P3.0预测服务器 Signal P- NN软件、Propred MHC class- binding peptide prediction- Pro Pred预测服务器 EMBOSS软件 ,对上述蛋白的信号肽、MHC- 类分子结合肽和 B细胞表位进行分析。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VC- 30 4为效应细胞 ,采用 EL ISA检测上述目的重组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VC- 30 4分泌 IL - 1、IL - 8和TNF- α的作用。结果 :在 IPTG诱导下 ,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可有效表达 r Omp L1/ 1和 r Omp L1/ 2、r Lip L32 / 1和r Lip L32 / 2、r L ip L4 1/ 1和 r Lip L4 1/ 2 ,其产量分别约占细菌总蛋白的 30 %和 15 %、4 0 %和 35 %、15 %和 10 %。提纯后的目的重组蛋白 SDS- PAGE后均仅见单一的蛋白条带。Omp L1s、Lip L32 / 1和 Lip L32 / 2、Lip L4 1s的信号肽分别位于 N端 1- 2 4、1- 2 1和 1- 2 4、1- 2 4位氨基酸残基。 Omp L 1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致病力 细菌外膜蛋白/致病力 免疫显性位/分析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synuclein-γ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的确定
2
作者 谢玮 苏亚辉 +1 位作者 刘彩云 寿成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1-367,共7页
目的:确定已获得的多株抗突触蛋白γ(synulcein-γ,SNCG)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GST)与SNCG不同截短体的表达载体并表达GST-SNCG截短体融合蛋白,采用ELISA和Western b... 目的:确定已获得的多株抗突触蛋白γ(synulcein-γ,SNCG)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GST)与SNCG不同截短体的表达载体并表达GST-SNCG截短体融合蛋白,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单抗与不同截短体融合蛋白的反应,推知不同单抗的抗原识别表位区域。依据推测的抗原识别表位的区域,构建并表达GST-表位小肽融合蛋白,并用相应单抗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单抗的抗原表位区域。结果:确定了11株SNCG单抗的抗原识别表位区域,分别是9#、42#和3E4抗体的抗原表位位于SNCG第1到21位氨基酸,11#和22#抗体的抗原表位位于SNCG第78~92位氨基酸,1#、14#、18#、31#和36#抗体的抗原表位位于SNCG第93到110位氨基酸,6C8抗体的抗原表位位于SNCG第111~127位氨基酸。结论:确定了11株SNCG单抗的抗原识别表位区域,为SNCG的进一步研究和血清学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 抗体 单克隆 免疫显性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与人HSP70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3
作者 曲萍 马加海 +4 位作者 黄勇 刘利兵 铁茹 刘芳娥 黄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14,118,共3页
目的:构建及原核表达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与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融合基因。方法:采用加端PCR方法,将EPVTKAEML的基因序列融合到人HSP70基因的3′端;将融合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EPVTKAEML-H... 目的:构建及原核表达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与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融合基因。方法:采用加端PCR方法,将EPVTKAEML的基因序列融合到人HSP70基因的3′端;将融合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EPVTKAEML-HSP70。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I、XhoI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后,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表达结果。结果:应用加端PCR方法扩增出约2.0kb的目的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证实,EPVTKAEML的基因序列成功地融合到人HSP70基因的3′端。经BamHI、XhoI酶切鉴定证实,融合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发现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72000处有表达量明显增多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地构建并表达了肝癌抗原肽(EPVT-KAEML)与人HSP70的融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免疫 抗原 肿瘤/遗传学 热休克蛋白类70/遗传学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rTpN17或rTpN47为抗原的ELISA与TRUST和TPHA血清学检测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孙爱华 范兴丽 +3 位作者 毛亚飞 彭敏峰 范春红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克隆并构建梅毒螺旋体tpn17、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建立基于rTpN17、rTpN47的ELISAs,并对其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CR扩增tpn17和tpn47基因并构建tpn17和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 目的:克隆并构建梅毒螺旋体tpn17、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建立基于rTpN17、rTpN47的ELISAs,并对其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CR扩增tpn17和tpn47基因并构建tpn17和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检测目的重组蛋白rTpN17和rTpN47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TpN17和rTpN47,Western blot检测rTpN17和rTpN47免疫反应性。分别以rTpN17和rTpN47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血清标本中梅毒抗体的ELISAs(rTpN17-ELISA和rTpN47-ELISA),检测200例健康人、25例类风湿关节炎(RA)和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样本,并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克隆的tpn17和tpn47基因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相似性为100%。rTpN17和rTpN47表达量分别为细菌总蛋白的37.2%和26.8%。提纯后的rTpN17和rTpN47能与梅毒抗体阳性血清发生明显的结合反应。TPHA检测阳性率最高(99.1%,P<0.001),rTpN17-ELISA和rTpN47-ELISA检测阳性率相近(85.3%和84.3%,P=0.427),TRUST检测阳性率低于rTpN17-ELISA(P=0.001),但与rTpN47-ELISA相近(P=0.014)。所有健康人血清、RA和SLE患者血清标本的rTpN17-ELISA、rTpN47-ELISA和TP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有7.1%(3/42)RA和SLE患者血清标本TRUST检测结果阳性。结论:以rTpN17和rTpN47为抗原的ELISAs可作为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而且rTpN17和rTpN47仍保持原有免疫反应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梅毒 密螺旋体 苍白/免疫 敏感性与特异性 基因 抗原 细菌/血液 梅毒血清诊断/方法 免疫显性位/生物合成 免疫显性表位/遗传学 重组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