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冰洁 车虹 +4 位作者 胡琏 易文静 肖利 刘培佳 刘松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滋阴凉血方 泼尼松 免疫功能 ST2/IL-3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优势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天天 褚雨霆 +1 位作者 刘庆 陈信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1,共3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而导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ITP治疗的基本法则,辨证治疗能够体现个体化,能够量体裁衣的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身心受益的治疗方法或方药。单方治疗ITP也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成年患者多属于CITP,其病程漫长,迁延难愈。脾胃处于虚弱状态,长期服用汤药的依从性较差。2各家对ITP病机和证候认识的差别,用药也有明显差异,导致临床疗效的重现性较差,不能形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重大科技成果。3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协作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难以对其治疗结果给出肯定的结论。4用药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具有肯定治疗效果的有效处方,给新药研发带来相当难度。5批次药材质量对治疗结果也会带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莉 张连生 +2 位作者 柴晔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5-948,共4页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地塞米松 TOLL样受体9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脉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海燕 王华 +3 位作者 姚召 赵莉 耿少怡 焦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47-2350,共4页
目的探讨通脉止血方(三七、生地黄、茜草等)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河北省中医院儿科诊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泼尼松)和治疗组(泼尼... 目的探讨通脉止血方(三七、生地黄、茜草等)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河北省中医院儿科诊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泼尼松)和治疗组(泼尼松联合通脉止血方),观察期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5.0%(P<0.05),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16.33±22.49)×109/L和(76.02±21.94)×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13±13.34)×109/L和(30.87±12.84)×109/L(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分化簇CD3+与分化簇CD4+值都明显上升,而分化簇CD8+值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明显升高,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脉止血方可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正常,改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总体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止血方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血小板胶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D_4^+CD_(25)^+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何牧卿 何牧群 郭文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升血小板胶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计数和分泌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6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 目的:探讨升血小板胶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计数和分泌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6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升血小板胶囊,对比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法测定CD+4CD+25Fox P3+Treg细胞计数,以ELISA试剂盒测定IL-10及TGF-β1血清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整体临床疗效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 P3+Treg细胞计数比和血清IL-10、TGF-β1血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不等程度的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可能参与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进程,升血小板胶囊可能能够通过该环节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胶囊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CD25^+调节T细胞 IL-10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PO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洪强 钟永根 封蔚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探讨ITP患者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前、后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BA技术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35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及B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ITP患者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前、后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BA技术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35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及B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48例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19+细胞和CD5+CD19+细胞数及IL-2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75),IL-4与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经rhTPO治疗后Th1细胞因子水平及外周血CD19+和CD5+CD19+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2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B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ITP病情严重程度与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相关。TPO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可能通过调节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免疫平衡及B淋巴细胞水平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1/TH2细胞因子 CD5+CD19+细胞 RHTP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不同类型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朝旭 谭敏 +3 位作者 陈流华 余俊峰 林伟斌 吴志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败血症而死亡。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66)×109/L和(124±69)×109/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46)min和(121±4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145)mL和(95±288)mL(P>0.05),术后48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148)mL和(65±67)mL(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0.05),术后7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215)×109/L和(426±264)×109/L(P<0.05)。血液学疗效:SR组CR70.7%,PR12.2%,NR17.1%,而SD组CR93.6%,PR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脾切除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傅汝林 刘为民 +2 位作者 张雅丽 刘宏潇 王欣 《中医药学刊》 CAS 2001年第4期312-313,共2页
目的 :研究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外源性抗血清 (APS)建立小鼠模型 ,分别运用归脾冲剂、栀子地黄汤及强的松进行治疗 ,观察ITP小鼠的血小板、骨髓象、外周血象及脏器系数等的变化。结果 ... 目的 :研究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外源性抗血清 (APS)建立小鼠模型 ,分别运用归脾冲剂、栀子地黄汤及强的松进行治疗 ,观察ITP小鼠的血小板、骨髓象、外周血象及脏器系数等的变化。结果 :归脾冲剂能有效促进ITP小鼠的血小板恢复 ,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成熟 ,有效降低ITP小鼠因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及内脏大出血所导致的死亡。结论 :归脾冲剂治疗ITP的机制与其促进抗体清除、提高血小板水平、促进骨髓恢复、有效提高ITP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出血情况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脾冲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型施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卢学春 朱宏丽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232-1236,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素 依硫磷酸 AMG 531 ELTROMBOP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蹄跟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健康 方芳 +1 位作者 李艳 姜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4,共2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多部位、多脏器自发性出血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资料显示,除体液免疫外,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多部位、多脏器自发性出血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资料显示,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作用 小鼠模型 羊蹄 血小板计数 出血疾病 自发出血 巨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伟 席亚明 +2 位作者 张豪 李明 李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36-2540,共5页
目的针对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患者,检索当前最佳循证治疗方案。方法根据循证临床实践的PICO原则,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 目的针对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患者,检索当前最佳循证治疗方案。方法根据循证临床实践的PICO原则,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对所获证据进行严格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最后结合患者意愿制定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18个前瞻性研究,2个系统评价,1篇临床指南。证据结果表明:检索未发现利妥昔单抗与脾切除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利妥昔单抗对约60%的患者治疗有效,其副作用较脾切除轻且发生率低。对国内外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脾切除不影响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脾切除之前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适当可行,也是不适宜脾切除患者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切除 利妥昔单抗 循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癜康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多个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郝颖 初杰 范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应用紫癜康颗粒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观察骨髓细胞中细胞因子,如IL-3、IL-6、IL-11、TPO含量及其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探讨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目的:应用紫癜康颗粒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观察骨髓细胞中细胞因子,如IL-3、IL-6、IL-11、TPO含量及其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探讨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模型小鼠骨髓细胞中IL-3、IL-6、IL-11、TPO含量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以上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中IL-3、IL-6、IL-11含量及其mRNA相对含量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含量及其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中,很多细胞因子,如IL-3、IL-6、IL-11、TPO等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紫癜康颗粒通过调控外周血及骨髓中的IL-3、IL-6、IL-11、TPO等细胞因子含量来达到有效治疗该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康颗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热盛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聂甜 蒋文明 +4 位作者 彭素娟 张旻昱 杨琳 李仕能 胡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9,I0006,I0007,共9页
目的建立同时符合中医"热盛证"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大鼠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背部多点注射20%干酵母菌悬液和腹腔注射1∶4稀释的兔抗SD大鼠血小板血清(APS)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热盛大鼠模型... 目的建立同时符合中医"热盛证"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大鼠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背部多点注射20%干酵母菌悬液和腹腔注射1∶4稀释的兔抗SD大鼠血小板血清(APS)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热盛大鼠模型。并观察受试大鼠的中医证侯特点、血象、骨髓象及丘脑体温调节中枢5-羟色胺(5-HT)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注射后2~6 h体温和日饮水量显著上升,造模第4天出现足趾紫癜和造模第30天出现肠道黏膜出血(P〈0.05);外周血象中血小板数显著降低,骨髓象巨核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大脑体温调节中枢5-HT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热盛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基本体现了"热盛"所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鼠发生紫癜的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热盛证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sFas和s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贾瑞萍 赵雪芸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64-1267,共4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成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Fas和sFasL的表达,探讨它们在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寻求AITP治疗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0例AITP患者... 本研究通过检测成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Fas和sFasL的表达,探讨它们在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寻求AITP治疗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0例AITP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Treg、CD4+CD25-T细胞表达率及Treg/CD4+T比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sFas、sFasL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ITP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Treg细胞表达率及Treg/CD4+T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ITP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p<0.01),AITP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sFas、sFas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TP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表达率、Treg/CD4+T细胞比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AITP患者外周血中sFas和sFasL水平呈正相关;CD4+T细胞、CD4+CD25-T细胞表达率,sFas、sFasL浓度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Treg细胞表达率和sFas、sFasL浓度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Treg在AIT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Treg细胞水平与AITP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sFas和sFasL水平异常参与了AITP的免疫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 CD25+调节T细胞 SFAS 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Treg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爱梅 徐修才 +6 位作者 王宁玲 张翠萍 沈元元 李庆 邬志伟 王会平 翟志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5例AITP患儿的外周血为标本,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采用三色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法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检测胞浆/核抗...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5例AITP患儿的外周血为标本,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采用三色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法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检测胞浆/核抗原时先标记膜表面抗原,固定破膜后再标记胞浆/核抗原;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进行Treg细胞的数值检测和结果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中TGF-β和IL-10水平。结果约60%的CD4+CD25+细胞为FoxP3阳性,而90%以上的CD4+CD25hi表达FoxP3。AITP患儿与健康儿童CD4+CD25hi、CD4+CD25+FoxP3+细胞数和CD4+CD25+FoxP3+与CD4+CD25+FoxP3-的比值分别为(0.95±0.27)%对(1.08±0.37)%、(4.54±1.31)%对(5.28±1.52)%和(0.61±0.26)%对(0.73±0.2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ITP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的TGF-β水平分别为(9.44±2.78)ng/ml对(25.23±3.42)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TP患儿的成熟B淋巴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儿童[(19.90±7.42)%对(12.02±3.82)%],P<0.05;NK细胞、CD3+T细胞和CD3+CD4+/CD3+CD8+数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数量正常但TGF-β分泌不足的Treg细胞,可能在儿童AITP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调节T细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治 张翼鷟 +4 位作者 蔡挺 李克强 余静 罗央清 赵海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4-666,共3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和TGF-βRⅢ)的表达量,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ITP患者组TGF-β1和TGF-βRⅡ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GF-βRⅠ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RⅢmRNA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和TGF-βRⅡ在ITP患者中表达异常,表明TGF-β1信号通路在ITP患者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左斌 赵赟霄 +1 位作者 杨剑峰 何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流式免疫微球(FCI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5种糖蛋白(GPⅨ、GPⅠb、GPⅢa、GPⅡb及P选择素)的自身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2(s B7-H2)和B7-H3(s B7-H3)水平,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TP患者血浆中5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ITP患者血浆s B7-H2水平升高(P<0.05),s B7-H3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s B7-H3与血小板P-选择素自身抗体呈负相关(r=-0.46,P<0.05),并且s B7-H2和s B7-H3水平在P-选择素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中降低(P<0.05);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s B7-H2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3907,P<0.01)。结论: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s B7-H2升高,s B7-H3水平与P选择素自身抗体有关,提示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协同刺激分子 自身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爱军 侯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23-62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5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5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的理解。本综述回顾了ITP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被动型和主动型造模方法在ITP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转基因小鼠可更好模拟人类疾病病理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抗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小文 尤建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7-1571,共5页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并分析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有效组;另收集...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并分析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有效组;另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无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无效组。收集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检验血浆置换治疗ITP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无效组患者入院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脾肿大占比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两组患者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脾肿大、HP感染、入院时血清IL-6、IL-18、BAFF过表达均可能是血浆置换治疗ITP无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入院时血清IL-6、IL-18、BAFF过表达及脾肿大、HP感染等均可能是导致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无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疗效 白细胞介素 B细胞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兆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ITP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药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用于控制严重出血与重度血小板减少,脾切除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对成人慢性ITP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患者应根除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治疗 血小板生成素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